·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十三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14 13:37:14
关键字:佛名,十号,世尊,天人师,经题,气功,十玄门,会集,南梅北夏,慧明法师,慈舟法师,经题,自觉
【 点击数:186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由于心之转现,所以我们可以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因此这就叫做“唯心回转善成门”,都是心在那回转而善于成就一切。“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因为一切皆是本心,那一切功德就是不可思议。

  这里再举一个布袋和尚的一些偈子。庙里咱们一进山门,就看见一个大家都称为“弥勒菩萨”,实际这个胖大和尚的像是布袋和尚的像,唐初,是弥勒化身,后来就都把这个像搁在山门上了。布袋和尚喜欢小孩,所以到哪有很多小孩跟着他,他老背着个布口袋。他说,这他的偈子,“只这心心心是佛”。有的人一说到“唯心”,他就觉得飘渺;要说“唯心净土”,他就信不真了,他说“唯心净土”大概又是想出来的,他不知道“只这心心心”,三个“心”字,“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这是最灵明的东西。“妙用纵横可怜生”,所以现在大家听见气功什么的就迷得不得了,崇拜,有的庙里头,我听说南方有的庙里都在那练气功去了,为这个倾倒,布袋和尚他就说,这些神通妙用可怜得很,“妙用纵横可怜生”。不但是有神通,而且神通妙用是“妙用纵横”,纵横的妙用都可怜得很,所以修道人,他要有气概。

  黄檗()还没有悟的时候,跟一个人搭伴游山,那里本来有路的,山洪发了,路就变成河了,过不去。过不去就不能走了,那个人就说:“走,可以过”,他就把他那个斗笠扔在水里头,一蹦就站在斗笠上,在水面就过了,就招手,你来你来。要一般人看见这个情况,那还不给他磕头。黄檗说:早知道你是这样,我打断你的狗腿。所以现在的人都是颠倒见,要有黄檗这种见解就好了,我后悔跟你搭这么个伴。那个人他就赞叹,“真大乘根器,吾不如也”,我不如你。所以这个就是说,把这说到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这样子玄?皆是心之回转。心是如何?用布袋和尚的话(这是弥勒的话,这是当来的佛),“只这心心心是佛”。什么是佛?就“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明的东西,没有更超过于这个了

  “妙用纵横。”里头有个神通妙用,那可怜得很!

  “一切无如心真实。是最灵之物,圆明具德,超过一切神通妙用。所以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这是圆明具德。

  我们再联系到本经,本经在“积功累德品”说法藏比丘他的愿,他就发了大愿,他就“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他就勇猛精进,庄严妙土。这个妙土是怎么庄严的?是他住于真实慧所庄严的,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是在真实慧中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论》就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入在一法句”里头。

  “一法句”是什么?就是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天亲菩萨这几句话很有禅宗的味,“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极乐妙土,它的庄严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也跟我们自心就是一回事。

  “寿乐无极品。”极乐世界的人寿乐无极。

  “一旦开达明彻。”这是经文。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段经文,他一旦开明,一旦开达明彻就是一旦开明自己的本心、自心,这个自心就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这个自心它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郁单成七宝”,这是吴译的话,“郁单”是北郁单,四大部洲,“郁单”是北郁单洲。

  “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就成了七宝。所以心之回转,自然成七宝。横揽一切就成万物,万物都显现了,由于一切都是心之所显现。所以这段话,“开达明彻,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正所谓“由心回转而善成”。

  “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正因为如此,皆是心之妙现,所以事事无碍。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么碍?水跟水还碍着什么?谁碍谁?所以它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无量寿经》说,这个经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切都是开显真实之际,“际”是本际,“真实的本际”就是“实际”,就是“真如实相”。所以不管是横说竖说、横显竖显,都无非是显,无非都是佛之知见,都是“真实之际”、“真如实际”。所以“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由于这个实际所显现的,所以一切相,“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剥除了“相”才是“道”,“当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离开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

  “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我们所见所闻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真如实相,没有一样不是自心。

  所以“超情离见,圆具十玄”。《华严》之独胜,它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别的经都没有这样,有这十玄门。所以大家也公认,除了天台宗觉得它是在《华严》之上,别的宗都觉得《华严》还是最高,这就是“十玄”;现在《无量寿经》也有十玄,就可以证明我们这个经跟《华严》不两样。而且《华严》最后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后都劝大家“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本经完全就说的是这个,把“凡”和“圣”都同归极乐,而让大家都得到“真实之利”。

  所我们这个经有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正因为是“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能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如果信受,你就得到“真实之利”,这个果实是殊胜的,是“真实之慧”、“开化真实之际”所显现的。

  所以夏老师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蕅益大师赞叹小本,赞叹《阿弥陀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出于《阿弥陀经》。《法华》、《华严》的一切秘奥都在《阿弥陀经》里头。《阿弥陀经》是我们这个经的小本。所以说“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毘卢遮那”。

  在密宗里头修法,五方佛可以互换位置的,毘卢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弥陀佛也可以坐到中央,毘卢遮那到阿弥陀佛的位置。这还是修法的这种观想,实际“弥陀”即是“毘卢遮那”。

  “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就是要有充分的,有很多人还说净土很浅,现在我们这么研究之后,净土宗是圆教,而且他们日本很多大德认为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一切经典都不能跟这个比,他就跟认为净土宗是浅的人就不是一个看法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见跟见这个事情很重要,他认为净土宗浅,他所得到的利益也就如其所见。

  净土是这么殊胜,圆教是这么高,而且咱们蕅益大师的话,圆教的精华全在这里头,外国人赞叹“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极顿极圆”。我们再说一句,这是在平等中有差别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别,我们所说的这些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别相。

  “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所以它又平等了。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我们总是要这样,在差别中也不离平等,在平等中也不离差别。这就把判教这个内容,说明《无量寿经》是圆教,说明它跟《华严》一样有“十玄”,这部分就完了。

  底下“部类差别”。同部的、同类的都是些什么经,这部分就写在这里头,我们不预备在课堂上讲,大家自己看一看。同部的《阿弥陀经》有三种,这三种将来有机缘再跟大家介绍,也很重要。今天,在这一次,大家就自己看一看。

  底下第八是“译会校释”。“译”是翻译,当初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会”是校会,这两种,校正、会集。“释”是注释。本经的译本现在存于世间的有五种,这五种底下要讲,我们就留在后头;还有七种。这个经我们能可考证的,来得最早、翻译得最多,汉朝就来了,安世高翻译过。这是《高僧传》有名的大人物,安世高,可惜不传了。汉朝就两次翻译,翻译得最早。这七种我们也不念了,写得也很全。这七种当时确确实实知道名字,知道在哪翻、是谁翻的,都有记载。所以翻译得很多,最初是汉朝翻,一直翻到最后宋朝还在翻,宋朝翻的这一本还存在。就是这五种,存世的五种。

  这五种差别非常大,不像一般的经,《阿弥陀经》也是翻译过两次,《金刚经》也有几种翻译,我们看不同的翻译出入不很大,但是《无量寿经》这五种翻译出入就非常大。你就拿“发愿”,大家都知道这“愿”是很重要的。阿弥陀佛发愿,大愿,“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四十八愿”,可是不知道“二十四愿”,不知道“三十六愿”。

  汉译和吴译,“吴”就是孙权,“吴”,魏蜀吴,他那时都翻译了,都是“二十四愿”。

  “四十八愿”是曹操这边翻译的,曹魏这边翻译的是“四十八”。

  唐朝翻译的是“四十八”。

  “四十八”的两个;“二十四”的两个;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还有一个《后出偈经》也是“二十四”,“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籍中,提出“二十四”的占半数;“四十八”的只占两个,不到半数;三十六就特别了。

  这个愿文不是开合的不一样,你说我这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合成一个,它有的是,你看魏译,“四十八”是最广了,它并没有把最主要的愿包括进去。生极乐世界有两个很重要的“愿”,一个是“国无妇女”,一个是“莲花化生”,这个在吴译里头有,二十四愿里头倒有,你说是开合不同,四十八愿里头倒没有,愿少的倒有,愿多的倒没有,出入太大

  还有的,比方“十念必生”的大愿,汉吴两译含义也不够明显,种种。

  不同的原因,清朝的沈善登在他的《报恩论》里头,他有一个分析,他说不同的原因,“略考诸经,约有三端”,也不是很肯定只限于这三样。

  一个是“译手巧拙不同”。翻译的笔墨有巧有拙。尤其那时是刚刚来,刚来的人他也不懂华文,也没有念得那么好,当然安世高他有神通,不过他的本子没见着,我们有很多人也不懂得印度文,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笔就很拙。你看那个古译,现在存在的古译,以前那些佛弟子,出席的佛弟子法会上的名字,“释舍头疼”。你说这个名字翻得很拙,是不是?翻译得巧拙不同,这第一个原因,这有译笔的关系。

  第二个,“梵本传写不同。传写之中,传写得很多,愈传愈多就会抄,抄抄抄错、抄脱落。而且它是贝叶经,树叶,不像现在装订得这么好,很容易缺页、脱了,叶子破了、残了。这又是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每一次观机授教,所以重点不一样,说的内容不会完全相同,不是完全重复再说一遍。他这个说法,就是“多次说”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译笔巧拙”、“梵本有脱落”、“制程有残缺”都是事实,都是自然的。

  日本人也说,头一个,《甄解》就说“梵本广多”,这是一个。日溪也说,或者不是一时说(他不肯定,他不像沈善登这么肯定),就像般若诸经也是这样,所以这个也如此。本经处处都不同的说,所以有了多本,正表示释迦牟尼佛的大悲。

  现在说是“多本说”其实有根据的,唐译这个本子就出于哪?出于《大宝积经》。因此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就说了《无量寿经》,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是《大宝积经》中的一会。佛是反复的说这个经,所以造成传留下来的本子不一样,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看二,就是“会校”。因为这几个本子不同,出入很大,刚才说过,“十念必生”的愿,汉译、吴译里头不明显,这个是最重要的。日本人就说一般经典都是假,以《华严》为真;而要跟《无量寿经》比,《华严》也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无量寿经》以“四十八愿”为真,其余都是假;“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其余的“愿”相比也是假,是不是这个议论?可是“十念必生”这个“愿”,正果法师他讲净土宗,他说我就是讲个“十念必生”,讲个“出世三福”,“十念必生”是根本。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善导大师就是弘的“十念必生”。但是汉、吴两译它不很明显。所以就是说,为什么有出入,这个出入的问题带关键性,所以要会集就在这个道理

  五恶”、“五痛”、“五烧”就指明咱们这个人间。有的人是念佛,虽然是念佛,但是他一切毛病都不改,这个不行。“带业往生”,用现在的话说,你带历史的罪是可以的,你现行的罪不能带。你带业,你带历史的业,你悔改了,那是可以带业;你现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还举着屠刀,那不行

  所以“五恶”、“五痛”、“五烧”,众生行“五恶”,现世就受“五痛”,来世受“五烧”,这种告诫对于我们,尤其到了末法是非常重。佛的慈悲,再三恳切告诉我们这个毛病在什么什么地方,这样的宏文,苦口婆心,唐、宋两译都没有,魏译比较全,所以大家后来都念魏译,就是曹操那时候翻译的,刚才说过,“国无女人”、“莲花化生”两愿它也缺。都是举些大的例子

  因此宋朝一个进士叫王龙舒,名字叫王日休,写《龙舒净土文》的。《龙舒净土文》写得很厉害,它是刻板,板上出舍利。这个人是站着化的,王龙舒,宋朝的一个进士他就把四种会集了,他不是五译,他是四译,拿四种来会集,称为《大阿弥陀经》,这是头一个。所以有人反对会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会了,宋朝就会了,而且庙里都念。所以莲池大师就说,我引证的话还是多取王文,王龙舒的文,因为他的文比较通顺,大家也熟悉。但是他对于王龙舒的会集不满意,《疏钞》里莲池大师就批评,他不顺译法、抄前着后,有的是抄的,有的是自己写的。而且他去取也不合适,在“三辈往生”里头,魏译里头三辈都说发菩提心,到了王龙舒他就改了,他说中辈是发菩提心,下辈就没有发,上辈就没提这事。这个会集就很不妥当,“高下失次”。

  彭二林批评他的话,虽然是流通,很通行,但是可议,“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他没有,“王氏删之”。发菩提心说过了,不重复。最后“边地”,“删去疑惑佛智”,念佛的人对于佛的智慧怀疑,就是你的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或者对于自己的智慧不能相信,你只能生边地,这王龙舒又删掉了,这个很重要。这两个都很重要,他都没有。所以彭二林,彭二林就是刚才说的彭绍升,是个大居士,清初,他就删节了一本,把魏译删节了一本就成为第七本(王龙舒是第六本,他是第七本),名字叫做《无量寿经》。但是他批评了王龙舒,他并不能解决王龙舒的问题。

  到了清朝咸丰年中,一个魏承贯,这是个古文家,桐城派的古文家,文章很好。他参考了五译,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会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很称赞他,是比以前都强,他所作是第八本。可是他,魏默深他是想补救王龙舒的缺点,不要自己写东西(因为这个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后人用自己的话当作佛的话,这很不好,这个例不可开),他鉴于这个,他自己再重作一番。可是他不免有毛病,他这里头有好几个毛病在底下。王荫福赞成,说是八本里头最好的,连五种古译跟以前的三本,它是第八本,最好的。但是他的毛病是什么?

  第一个,在第二愿,他说“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无有胎生”这四个字是他编出来的。而且经中确切说,魏译本“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魏译本说“有胎生者”,他这出来一个“没有胎生”,这是一个错误

  第二就是“五恶”、“五痛”、“五烧”,刚才说很重要,他把它删节了,他说“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底下是什么火烧、什么火烧,就把这一段大文章好几页的都概括进去了,而这些话原经里没有的,这也是个毛病。

        第三个毛病,他说那些宫殿,“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那些宫殿就在树里头待着,这又是五译里头都没有的,这是他顺手写进去的

  再有一个,我就补充一个,最近看了发现的。最末他加上“末法”的时候,在经里加上一个,他说最后就剩下,不是《无量寿经。经本文最后只有留下《无量寿经》,但他加了一个,从别的经里抄了一段搁下面,他说最后只留四个字,《无量寿经》最后就剩四个字,“阿弥陀佛”度众生,最后法全灭了。但是这个也不是在《无量寿经》里头,你也不要这么加进来。

  所以他(会集)是有四个毛病。

  因此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他就发愤,在天津闭关,拿这五种译本重新会集,把各种译本很深、苦苦的去钻研,把他们这几家、前人的,王龙舒、魏默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来很好的参究,自己在佛前这样闭关,持咒念佛,当然就得到很殊胜的一些感应。他在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不仅仅达到事一心,而且达到理一心,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达到的境界。

  这个书成了之后,首先是他的老师慧明老法师。这个照片就在这,这是夏老师,这是他的佛堂,这是慧明老法师,一个人手上拿了一本经,就是当时的《无量寿经》,慧明老法师说,我来给你做证明。慧明老法师当时南北都尊重,在安庆,“宗说俱通”,五台山也说这是开悟的法师,他来做证明,一人拿了一本书。

  居士中,当时“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梅撷芸),是我舅父;北方就是夏莲居。他们是极好的朋友这个先师在天津闭关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见,只有我舅父去能见。至于他修持所得的殊胜的情况从来不对人说,只是告诉我舅父。为什么告诉我舅父?因为我老师信佛是得了我舅父的帮助,所以他饮水思源,他别人都可以不说,但是我舅父去问他要说但是我一次很殊胜的因缘,我舅父也看我很诚恳,把这件事情告诉我。不是我老师告诉我的,是我从我舅父那知道的,他自己不讲自己怎么怎么样。

  舅父当时就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这个经,慈舟法师在山东讲,到山东去只讲了这一部经,其他什么都没讲。再者他自己作了个科判,慈舟老法师对《无量寿经》作了个科判。他有一个极大的功劳,他出了个“一心三辈”,“三辈九品”他特别出“一心又有三辈”,这是慈舟老法师的贡献,很殊胜。所以就是说净土和禅宗不是两个,一心三辈。先舅父称赞,他说是“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深度达到最深度,微妙达到最微妙,“发前人未发之蕴”,这个会集是有前人未发的深奥的道理。

  他还说这个会集是“精当明确”,很精练、很恰当、很明确(很明白、很正确),“凿然有据”,都有根据。每一句话都在这五译里找,我找过,我做过这种笨功夫,每一句、每一句找它的来源,在我注解之前,我要找来源,对于我这个注解有很大的好处,这一句话把它来源找到,你去解释它就很稳当。

  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没有一个意思不是原译里头有的

  “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没有一句话是本经中他添出来的。

  “有美皆备。”原译中所有的美妙它都具备。

  “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义理不收在这个所会集本的之内。

  “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你就是想不承认这个是善本你也办不到。

  这是我先舅父的话。

  现在果然是大家公认为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已经入了藏。而且现在国外,在美国他们纷纷成立“净宗学会”,大家都在研究,念这个经、去研究这个经。上次我不是说吗,我说今年我本来想多增加一点也增加不了,就是因为华盛顿他们正在研究,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到了暑假他们会来,集中来问。所以这个经大弘于海外,国内是差得相当多,慢慢来。

  这是“会校”。

  底下就是“注释”。“注释”,大家自己看,有些什么解释都记在这里头。因此下一次就到“总释名题”,讲经题了,这就到了正文。

  “经题。”什么经,一上来先要讲“经题”,天台的“五重玄义”它头一个就要讲“经题”。“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

 

 经 题

 

  今天我们讲“经题”,“经题”,一经之题,在天台里头,天台宗它是“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就是讲“名字”,我们现在是尊“华严宗”的“十门分列”,分成十个部门,把经题摆在第九。总之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就是不讲前头的概要,也要先讲讲题目。这就正好是从讲“概要”,到讲“正文”,这就是过渡,交叉了。

  今天我们就是“总释名题”,题目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也很长的一个名字,现在把它简略,可以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这个“经题”是从现在所住存在世间的五种译本的题目“会集而成”,“会集”就是这个意思。有多种的翻译,梵本现在也不可得,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够,再重新翻译,翻译过十二次,不断的在翻,也不见得就能超过古人。所以力之所及,就可以从各种已经翻译的本子里头把它会集一下,这叫“会集本”。

  现在对于《金刚经》有人这么做,这都是会集本。《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和玄奘各翻译了一次,先师也把它会集。因为有的好简,有的着重于文字通顺,鸠摩罗什就“秦人尚简”,他就喜欢简化;而玄奘就讲信,要忠实于原译,他的就比较繁。《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就简化了。所以有会集的必要,把各种译本之长会集起来。

  无量寿经》上次已经说过,又是特殊的,各种不同的译本差别很大,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所以“会集”

  会集的这五种经、这五个题目,印得很详细,我们就只把题目念一念。《汉译》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十号的一种翻译,是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中的一种含义,所以可以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这是“无量清净平等觉”,吴译本,孙权那边翻译的,前头一个很长的名字,他就是把那个音翻译出来了,所以这个字就不大好懂,很长;翻译意思,他还是把它译成《无量寿经》,也叫《阿弥陀经》,这是吴译本魏译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家常念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无量寿如来会》;宋译本,就是宋朝翻译的本子,最后翻译的本子,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经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说,“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一看见经题,他就知道全部的利益。

  “忙人见经题。”很忙的人,他心里头很多的事情,忙忙碌碌的人,而不能专心修持,他看看经题,“亦能得利益”,也能从经题中得到利益。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莲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就念这个经题、拜这个经题。所以这题目、名题,十分重要。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让我们学者、我们行人,因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看全经的大意,可以从这里头能够了解,所以“经题”很重要。

  五种的经题要会集,以前不是有几种本子了吗?王龙舒的一本,他就管他所会集的本子称为《大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当然吴译中有“阿弥陀”这个意思,它是可以的,但是“大”字,没有哪个称“大阿弥陀”、“大无量寿”,都没有,这个“大”字就是王龙舒加上的。这个就是我们会集的一种所忌你要都是经中原来的语言,会集的人不能随便增加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经里头,或者加在题目里头,题目也是佛印证的,这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变成了佛的意旨?这是大大的不可。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先师夏老居士又作,就是他们在这方面给后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那就很不妥当,这就是一个毛病。彭二林的一个删节本和后来魏默深会集的本子,最初都叫做《无量寿经》,这就没有分别了,你这个会集本跟原来的译本同一个名字,人家一看名字,谁知道是哪一种?!所以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给它加上两个字,《摩诃阿弥陀经》,“摩诃”当然也是“大”的意思,“摩诃”两个字同样的没有来历。就是这五种名字前头都列了,会集的经过,他们的例子不妥当。

  再考,《无量寿经》曾经翻译了十二次,名字还都在,名字中用“无量寿”做名字的有十本;以“清净平等觉”做为名字的有两种;以“正觉”做为名字的有一种。这样的话,就要综合各译的内容。现在先师的会集就把宋译本的经题直接用上,宋译本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正好是这会集本名字的前半段,一点也不要增减,完全是原题目。最末的一个摆在前头,最初的一个译名搁在底下,最初的叫《无量清净平等觉》,“无量”两个字就不要,前头已经有“无量寿庄严”,只剩下“清净平等觉”,把“清净平等觉”《汉译》这个名称加到宋译的这个名称之下,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字不要,“经”字搁到底下去,这是宋译;《汉译》,“清净平等觉经”。这两种一来天衣无缝,所以说“不假斧斤”,用不着任何的造作,这两个译本的原名摄在一个题目里头了,十二部经题都以“无量寿”、“清净”、“平等”、“正觉”,这都摆进来了。

  “全经大旨。”回头我们要发挥整个《无量寿经》两万多字,大旨在这一个经题之中昭然若揭。而且净土宗的重要的含义都具备在这一个题目里头。底下我们要发挥。

  所以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人”是说法的人或者其他的人;“法”,你这是什么法、有什么譬喻,完整的经题之中要具备“人法喻”。

  “教理行。”“教”是教法;“理”是本体,如何来行持,在题目中也表现;“体相用”,“体”大;“相”大;“用”大,在一名之内都显现了。

  “如帝网珠。”这个题目就好像帝网的一珠,这一颗珠子就把其余九百九十九颗珠子它们的一切光明庄严,都摄在一个珠里面,就好像一切无量的妙义都摄在一个经题之中。所谓“会集”,可以是会集的用心、会集的妙,这个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从这看到一点麟爪。所谓一麟一爪,你要看见这是龙的麟、龙的爪,就知道这是全龙。从这个“经题”的会集就可见整个经的会集都是如此,“不假斧斤,圆摄众妙”。这是总的赞叹了一下。底下这个赞叹之词,它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清楚的看到,现在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

  “佛说。”“佛”就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它的含义就是“觉者”、“觉悟者”。咱们众生迷,是“迷者”,迷了自己的“本觉”。佛就是他已经没有迷了,没有迷,剩下就是“觉”。所以《圆觉》的话很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都是极顿的话,没有那么许多渐次,圆顿法。咱们净土宗是圆顿法。迷就是众生,觉悟就是佛,没有那么些阶梯,这是从顿法来说。但是圆教里头,无阶梯之中不妨还可以有阶梯,而有阶梯之中不妨还是平等。

  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

  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是白内障,都快瞎了,要给别人领路,就“一盲引众盲”;而且自己名为说法,实际是放毒,不“自觉”。

  阿罗汉只知道“自觉”,他就是阿罗汉,佛就呵斥为“焦芽败种”。你不自觉而想觉他,你修一些福是可以,所谓的“痴福”,修一些痴福将来如仰箭射虚空,最后还要掉下来。

  所以首需要“自觉”,你才能够觉他

  “觉他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觉他”,所以不同于阿罗汉生极乐世界的人纯粹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以“二乘”的种性,只知道求“自觉”的人,不知道“觉他”的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有很多念佛的人不明白。说得很明白,“二乘种不生”,这是天亲菩萨的《论》,所谓“三经一论”,《往生论》。“觉他”,因为“觉他”,所以才要“觉自”。不是想我自己怕苦,我要出苦,只是个人打算,个人打算这个心就太小了。而且“觉满”,没有欠缺。这三个觉都圆满,这才名之为“佛”,名为“佛陀”。

  我们就晓得,佛就是三觉圆满的众生。众生就是完全在迷,还没有觉悟的佛。我们从这个概念上说,佛教是“无神论”,不是有个造物者、有个神至高无上,他永远是觉悟的,我们都要靠这个神的加持才能够生天堂,平等的。借《心经》说,我们跟佛是平等的,“不增不减”,在佛也不增,在我们也不减,真实平等之义所以我们后来是“平等、觉”,这个名题目里有,“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平觉”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它中间含了这个意思在里头,可以翻译为这样的文字。

  再有,“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第十就是“佛”,通号。因为有这个十号具足,这个世间所尊重,就称为“世尊”。这样的说法,“世尊”是在十号之外可是《成实论》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东西它都有出入的,有的人常常很执着。这都没有什么,就是开合的不同,不要总觉得好像是莫衷一是,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都是仁者妄生分别。《成实论》就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成一号,这两个合起来做为一号,做成一号就变成九个,“世尊”加上去就是十号。

  所以“世尊”可以在十号之内,可以在十号之外今天我们这个地方提一提,就不再说了。只是要说什么?就是“佛”这个十号之一是个通称。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座,居士是个通称,咱们现在在座的人,除了诸位大比丘之外,大家都是居士,“居士”是通称。你必须叫张居士、王居士才知道是谁,有的时候还两个都姓这个姓,把他名字搁上去,那是他的别称。就是说“佛”是个通称。这个通称,就本经来说,我们已经可以知道这个“佛”所指就是指我们的本师,大慈大悲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佛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

  释迦牟尼”是印度的音,翻成我们的话就是“能仁”、“寂默”,能够“仁”(仁义的“仁”),又“寂默。”所以这个名号就含了极深的道理,他是能“仁”,能度一切众生,觉他,他觉他;可是寂默,无所动,无所动而在度众生。所以就是常寂光,“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和照不二”。“寂”是“体”,“照”是“用”,“体、用”。在禅宗,“体、用”何妨分不分。所以佛法很殊胜的意思,咱们导师的名字里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寂默”就大智,“能仁”就大悲,“悲智不二”、“悲智并运”,登峰造极,佛。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