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十一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08 11:57:43
关键字:十玄门,密宗成就六人,弥陀要解,爱因斯坦,不成就,盲修瞎炼,解行,悟后起修,圆解,二教,错觉
【 点击数:204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这一步。说是在那修,他是盲修(有的地方是),他不能“蹑(niè 追踪,跟随)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虽然是圆顿,但是行人的机很浅,“顿法”就成了“渐法”,“圆法”成了“偏法”。但是净土宗就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不需要你去为断惑而疲劳、而辛苦。

  “直出三界”,直出,出去了,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再到色界、无色界,这么慢慢的出去。“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这是我把他这一段做点解释。以上这一段是日本人的。

  底下,看我们中国人的《圆中钞》。《圆中钞》是《阿弥陀经》的三种名注之一,第三位。《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再有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的。

  底下括弧里头就是幽溪大师的话,“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这是一般的规律,修圆顿的法,你“先悟后修”。你先要开“圆解”,不是咱们这种理解。

  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以为我看书,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听了讲、查了《佛学大辞典》,我都能讲得下来。讲只管你讲,你的“解”不是“圆解”。所以要“悟”,“圆解”是属于“悟”。你要“先开圆解”,然后“才修圆行”,这是“信、解、行、证”。你的“行”怎么“行”?是在解之后的事情。修了之后你破“三惑”,“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这三个惑,次第断。首先一般就是先断“见惑”,断了“见惑”就证初果,然后断“思惑”,“思惑”断尽成阿罗汉;还要断“尘沙”惑就成菩萨,“无明惑”断尽就成佛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增高一位,证了圆果那才真正的究竟,不退了。

  “今则。”《阿弥陀经》是怎么样?

  “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只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在这里头让大家“开解生信”,也没有说“开圆解”,不是这么要求。对于这个你能理解,你生了信心,《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七日持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往生了。

  “以阶跋致。”就跟阿?跋致站在一块,同等地位。

  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经》,大家知道这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这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不需要开圆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妇都可以用的

  当然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照相机有个傻子照相机,傻子照相机谁都会用,你拿照相机一看,要多少光圈、要多少速度、距离准不准,这一切你都不知道,但是你只要会摁,一摁就拍好了,傻子都会用。这个照相机是好是坏?照相机它好,它有多少电脑在里头,它自动调制,不需要你考虑了。所以你不能因为这个照相机外号叫“傻子照相机”,因为傻子也能用,就看它不起。你还要花很贵的钱去买它,它的性能特别好,自动它就都找到了。以愈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够得利,正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

  《圆中钞》所说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说法相同的。幽溪大师既然说这是“无上的醍醐”,当然也就是契理的、合理的、契机的,合乎大家根机的,最极圆顿的圣教,这是没有这么明说出来,意思是一致的。

  底下再引日本人的话,有叫《秃钞》,日本人的汉语,用了个“秃”字,中国人不大会用。他说“顿教”里头有“二教二超”,既然称它是“顿教”,他说顿“教里”头还有分别,这是日本这部书《秃钞》里头说的。

  “二教”是哪两个教?一个是难行圣道,一个是易行净土。

  “难行圣道”就是讲佛心的(参究佛心)、讲真言(密宗的),《法华》、《华严》等等的教,这是“顿教”,但是是个“难行圣道”。所以现在依这个而成功的人很少,现在大家听说开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从解放到现在,大家所找到、所知道,公认有六个人,“即身化光”。但是十亿人口几十年来才只有六位,一亿中不到一个十亿人要有十个人,那么还可以说几十年来,一亿中有一个,所以难!不是不行,它难,这是“难行道”。其余都是如此。

  二超,二种超,一种是“竖超”,一种是“横超”。

  “竖超”,用自己的力量来修来断的叫竖超,完全靠自力

  但是净土,因为弥陀殊胜的大愿,实际是靠他力所以太虚法师也判过它,说净土法门是“他力派、是果教门”。刚才说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为在密宗里头殊胜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派”,是从果上起修的。

  “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超越常轨而成佛,所以叫做“横超”。

  “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所以顿教有“二教”、“二超”,有难行、有易行,净土法门是易行;有横超、有竖超,净土之法是横超,持名是顿中之顿。

 “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这是根据善导。善导是唐代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里头几乎没有人不念佛,这个就了不起,一个城市之中几乎没有人不在他的感化里所有供养他的钱都拿来写经,现在敦煌还找出来很多,都他那时候请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亲笔写的。都是说本经是“顿极顿速”,这是日本人原话,“圆融圆满”。

    再把《甄解》的话拿来说,这是日本的名注甄解》,称《无量寿经》是什么?是“专中之专,要成专家,专门的学问,这是专中的“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真里面的“真”;“圆中之圆”,这个赞叹就到极点了。是“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所以判教应该这么判,这是圆、是顿,而且依他们这些说法,那是“极圆极顿”。

  上面引日本人的话引得多了,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德,《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虽然很薄,但是是?益大师从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九天的时间。而这个书,下面我要引印光大师的赞叹,印光大师赞叹至极。引两段《弥陀要解》的话,“释迦一代时教”,他这一代的教化。“唯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说你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一生圆满是靠什么来一生圆满,它的因是什么?就是在末后,《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且用这个法劝华藏的海会大众都同发心,同往生极乐世。他感叹,“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净土法门是凡夫而且都是照例的登了补处,一生补处。现在弥勒在兜率,这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只要再到人间示现一下就成佛,这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都是登了一生补处,都如同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样。这是“奇倡极谈”,这种倡导是奇极,不普通,是登峰造极之谈。“不可测度”,不是凡情所能够推测、所能够考虑的,度是计度,就是考虑之意。

  “华严所禀。”《华严》所要明的一生成办的这个内容。

  “却在此经。”在这个经才能实现。

  “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从空间说是“天下”,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这个“今”一直包括到现在,都是怎么样?都是信得很少,“鲜”是少,信的人很少,怀疑的很多。

  “辞繁义蚀。”言语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蚀、月蚀的道理。

  “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益大师,我只有把心挖出给你们看,很伤痛的话。古今都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相信。

   《要解》后头又说,“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无量寿经》,特别要留这个经住世百年。

    “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广度众生。

    “阿伽陀药。”是应万病的药。

    “万病总持。”就是这个经。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不是用头脑去想所能够想得出来的,不是你用言语所能表达的。

    “《华严》奥藏。”《华严》很深奥的法藏。

    “《法华》秘髓。”,很深?的心髓。

    “一切诸佛之心要。”佛就是传心法门,以心传心,心中之要、要点。

    “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要六度万行,这是总的指南针

  “皆不出于此矣”,都不出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外。“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我预备要更广的来赞叹、来叙述,这个叙述你把一劫的时间都花进去也说不完。

  《法华》,天台宗认为这是“纯圆独妙”,天台宗是独尊《法华》,它说《法华》之圆是纯圆,它的妙是独妙。因为法都是妙法,经的名字就叫妙法的只有《妙法莲华经》,这独妙,自称它这个教是纯圆独妙,《华严》虽然也圆,但是没有它纯。《华严》就不这么说。

  “《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因为到了“四无碍”,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独具十玄门,所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是全圆。圆的全部,别的不是。现在看?益大师的话,《华严》“全圆”的奥藏,《法华》纯圆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里头。所以,“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都不出这部经之外。所以这部经是“圆中之圆”。?益大师虽然没有把名字像日本人这么明显的提出来,意思就是一致的,禅宗他们说“一鼻孔通气”,一个鼻子眼通气。说这两个人,一个鼻子眼通气,就是两个人见解相同。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这个地方是一鼻孔通气。

  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尊崇为净宗的大德,赞叹《弥陀要解》,“理”和“事”都谈到了极点。“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这是《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第一部注解,他就认为这个超过《弥陀疏钞》,第一部好注解。“妙极确极”,“妙”是到了极点,确是正确、准确,也到了极点。“纵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大家《弥陀要解》这个书可以多看,尤其是要以净土宗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师这么赞叹。印光大师之可尊,从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说这些话不容易,眼睛就是要比别人亮。所以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大德,首先他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师这些赞叹,这些赞叹《要解》的话,他的功德也无量。

  底下我们再引《疏钞》,《弥陀疏钞》里头,莲池大师稍有不同,他说“小始终顿圆”,这个经是“顿教”,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本身是“顿教”,往前“通”可以通“终教”,往后“通”可以通“圆教”。“圆全摄此”,圆教全摄这两部经。“此分摄圆”,部分摄了圆教。对于小本这么说,因为小本的“事事无碍”没有发挥得很多,这么说是可以成立的。

  还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

  ”就是“本体”,也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真如”、就是“实相”。“事法界”,从这个“本体”,从心所显现出来的森罗万象。“事理无碍”,“理”和“事”互相无有妨碍,圆融。“事事无碍”。这是第四种。前三个诸教(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谈到“理事无碍”、谈到“事事无碍”的,“唯《华严》一经有之”,这是莲池大师的话,“名为别教一乘”。现在他就说“《华严》全圆”,我们净土这个经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圆教。“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这个经摄了圆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弥陀经》是分圆,是圆教,但是没有那么全,是分圆。是他很有苦心,他就把大本、小本里头找出很多经文来证明这里头有《华严》的事事无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死于句下,我们要看当时实际的情况。莲池大师也判《阿弥陀经》是圆教、是顿教,这是跟古今的其他大德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在哪?有的尊崇净土法门就把这个称为是“圆中之圆”,不但是圆而且圆里面最圆的。莲池大师是谦虚,说我这个法门(一个是赞叹自己的法门,一个是谦虚)只是“分圆”,我是圆,但是是“分圆”。这个就和机缘有关系。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能不看机缘,不能不看时代的时节因缘。

  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正是狂禅,普遍全国上下,就是不信佛教的、就是儒家一般念书人、知识分子,没有不谈禅的,好像你要不明白,你要不说说禅,你就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不风雅。所以就是文人墨客,各方面他们都是对于禅宗的书没有不看的

  你看近代,像郭沫若,“泥牛入海无消息”,他的诗。“泥牛入海无消息”,这怎么讲?哪有这个话?怎么叫泥牛入海?这是禅宗的话。所以他们也都读过,不过就是很少,像这样的人少,过去在明朝那个时候没有例外。所以在那时候,莲池大师的《疏钞》出来,和莲池大师辩论的人,曹鲁川,很著名的,就跟莲池大师辩论,他很不服气,他说《华严》怎么怎么好。所以他那个时候如果像日本人那个说法,日本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那在当时辩论就没有完了。曹鲁川当然是后来让莲池大师说服了。大家接受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权巧方便,“俯就群机”,只承认自己是分圆。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或者说有不同的说法,或者说莲池大师比不上其他的人,这些看法的不很恰当。

  可是我们看莲池大师的苦心,他就是把净土经文里头引出很多,证明跟《华严》是一样的。因为“事事无碍”只是《华严》一经所独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事事无碍”,这个事实不就说明和《华严》是同类的吗?!所以在这个地方上,我们现在正是学他这个做法,我就是把《无量寿经》里头它的经文,我们把它挑选出来,我们一看十玄门一门也不少,在《无量寿经》里面全有,我这个做法就是向莲池大师学习。这就是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

  华严宗立了“十玄”,叫“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玄”,玄妙,所谓“谈玄说妙”,玄妙。

  为什么名为“玄门”?因为通过这个门,可以达到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它这个教义跟海洋一样玄妙到极点,所以《华严》圆教的“玄海”。但是通过“事事无碍”这十个玄门,你就可以去进入这个“玄海”,所以称为“十玄门”。《探玄记》里头就说了这“十玄”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就根据《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和《华严》是同类。所以先师夏老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华严》是咱们人世间的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证明,做一个证明。

  “十个玄门”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讲下去,今天讲不完,但是下一次可以讲完。

  第一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是最难懂的东西,它既然称为“玄”,超情离见,就跟咱们世间的这些想法是格格不入的。

  底下我们先研究一下《华严》主要的宗旨、教理。《华严》的教理是“以缘起为主”,这一切就是从因缘起,所以“以缘起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大的缘起。从这个大的缘起,因为缘起就要出生别的,从这个大的缘起就成了一法,就这个大的缘起就可以成一切法。所以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这个大的缘起所生。“一切法”又起“一法”,这个大的缘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吗?!而这个大的又是“一切法”所起的“一法”,而“一法”又去成“一切法”。

  “一时具足。”同时都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

  “圆满显现。”都显,“一法”也显,“一切法”也显。

  “故曰具足相应。”所以叫做“具足”,一”也在内,“一切”也在,都显现、相应。这就是这个玄门的涵义,什么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它的涵义就是这个

底下,用一点经文、用一点譬喻,可以进一步理解。

  《华严?妙严品》说,“一切法门无尽海”。一切法门多,这是无尽如海洋一样。海皆言极多。

  “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海洋之广之多的法,都会在一个法的道场里头,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个法里头,经文就这个意思。《大疏》,《华严经》的《大疏》,它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一切法”流入大海也成了“一法”,这个譬喻不就是这样吗?!“一切法”成了“一法”,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百川水都在大海里头,你只要大海里取了一滴,百川的一切味都在这一滴里头,这一滴水里头就有百川水的味,“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们通过譬喻就好懂,不然就很玄,玄之又玄。所以具足相应,一切法成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

  《无量寿经》是不是有这个内容?我们看“至心精进品”里头,法藏比丘要发大愿,佛就给他显现。他说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超过现在有的这些佛世界,可以不可以?我要请佛给我开示。我要超过它,我先要了解它。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万,二十一千万个佛土都显现给法藏比丘看,它的功德、它的庄严。法藏比丘对于这二十一千万佛?的功德庄严他都明了通达,如一佛?。“二十一俱胝”就是二十一千万,这样许多佛?就如一个佛?,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就表无量的佛土,把无量的佛土摄成极乐净土。这也就是“具足相应门”,这是“十玄”总的门,也是本经的总相,同时具足相应。

  底下再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经里头“泉池功德品”,我们都知道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个水的功德,“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这个水能够随每个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一个水是“一法”,能随一切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它就包括了“一切法”。刚才我们说,“二十一俱胝佛国”成“一个佛国”,是“一切法”入“一法”。这个国中的水呢?这个水能一一随众生意,它这里就是“一切法”就在这个水里头,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

  当初在这个泉池里头游泳的,敦煌的画图里头,极乐世界那些游泳池,都是菩萨头上有圆光,在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岸边很多人看。极乐世界,因为它是凡圣同居,所以一样。极乐世界也有跳舞会,不过很庄严就是了,没有女的,都是男的。所以也有游泳,岸边的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里头的人也都有圆光。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喜欢水浅一点,刚没脚;有的要过膝盖;有的人喜欢没脖子;还有人喜欢水下来冲淋浴,自上而下。一个池子多少人在沐浴,每个人所想像的,都随他的心显现,这不就是同时具足相应吗?!一个水能相应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游泳的人。

  不仅仅是这方面的适应,而且水还说法,这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它是“一切法”成了一个“总的缘起”,从这个“总的缘起”生出来“一法”,每一法都是无量的功德,所以这个水是无量的功德。水说种种法,水中,它不是说,我们认为只说一个法,它水说种种的法,你可以听见“佛法僧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种种声,后头文字很长一段,各人听各人不同,都在一块,你想听什么你就得到什么。还有好处,你一听就懂,所以他就非成佛不可。你不愿意听的,一点也没有噪声干扰,一点也没有,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妙用”。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各人听的都不同,他听了之后就相应。

  “所不欲闻,了无所闻。”不愿意闻的,一点也听不到。

  “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往生之殊胜在于不退,随时随处都是增长。只是一个水,而能同时同地满一切听的愿,各各听到自己所愿闻的法,随其你所闻,你还跟法能相应。这就是“十玄”的第一个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不可思议。

  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广”是很宽广。“狭”是很窄,“广”和“狭”很自在。“广”和“狭”是空间的东西,这就打破我们空间的这些概念。所以爱因斯坦他发明相对论以后他就知道,他说空间、时间都是来于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们,大的能容小的,小的不能容大的;宽的能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宽的,这种种的概念,从科学说就来源于我们的错觉他们这个说法就比牛顿进步多了。错觉就跟咱们佛教的名词“妄想”很接近,“错”跟“妄”差不多,“觉”跟“想”差不多。他们是有所进步,这是靠拢。但是科学究竟总是有局限,它靠拢是可以。有的人现在以为佛法就是这些道理,那又把佛教庸俗化了,就是这些道理可以使得我们理解、相信这些,有好处。

  底下我们先举个例子,《大疏》就举个例子。

  “径尺之镜。”一尺大的一个镜子。

  “见十里之影。”它可以看见十里的影子。“径”是很窄。“十里”很广。在第一次欧战的时候,德国的间谍在山顶上砌了一个圆顶的房子,在房顶的尖上安一个透镜,因此他就在这屋子里头,全山任何地方的行动,以至山底下的行动他都看得见。这是世间上的办法,利用这些仪器,广狭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镜子看见十里的影子。

  我们经里头,“发大誓愿品”里说,“所居佛?,广博严净”,很广大、很宽广,“博”也是大,很庄严、很清净。“光莹如镜”,光莹洁,像镜子一样。“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可以照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那么多的诸佛世界。一个佛?是狭,诸佛世界是广,这广狭就自在,狭中就可以照到广。所以一个?的力量和作用就遍彻了十方。“十方”就是“广”,遍彻十方,而一?还是一?之相,还是如故。因为“一广”之后就剩了“广”,没有这个“一”,这“一”还照样是“一”,这个“一”就是狭。力量无限的“广”和“一”法的狭不相妨碍,各个自在的出现,所以称为“广狭自在”。

  还有,“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任何一个佛国,在宝树里头就可以看见,就跟镜子一样,睹就是看,像镜子看见自己的相一样,可以在这个树里头看见十方佛国的情况。这都是广狭自在的意思。

  第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门”。它就说,“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间屋子里头一千盏灯,光跟光都涉入。这间屋子里头,这有两个灯管,那有两个灯管;四个灯管,四个灯管发的光就遍满这一个屋子。每一个灯管是“一”,四那是“多”,但是咱们这有光,你说我这只手是哪个灯管的光,这只手是哪个灯管的光,能分吗?到处的光都是四个灯所发的,然而四个灯各有各的光,你关掉一个暗一点,再关掉一个暗一点,四个都关就没了。各有各的光,每一个光遍全屋子,每一个灯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个灯管的光,这个灯的光包括那边灯的光,那边灯的光包括这边灯的光,这叫“相容”,“一”和“多”相容。当然四个灯包括每个灯的光,这谁都好懂,可是现在一个灯光之中就包括了四个灯的光,你能分吗?你要能分,我就把这话取消,因为你不能分只要有光,这个光是它所在的地方,这一个光里头又包括了其他的光。中间的还没开,开起来也是如此。“千灯”就这个比喻。

  所以《华严》,“以一佛国满十方”,一个佛国就遍满十方,“一”就广;“十方入一亦无余”,“十方”进到“一”里面。就好像一个灯光满全屋,多灯的光入到一个里头也没有富余。

  “世界本相亦不坏。”各个世界的本相也不坏,灯还各个是灯。

  “无比功德故应尔。”这由于什么缘故?佛国无比的功德,所以自然是如此。这是“一多相容”之义。

  上头这句话是《华严》里面的。《无量寿经》里头怎么说?《无量寿经》讲到“宝香”,“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国土里头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它“一”里头就有“多”。这个香普薰一切世界,你看香入到一个东西里头,这个东西又放香,放香就薰十方世界,所以“多”入了“一”,“一”又遍“多”,这是咱们经里头的话。

  极乐世界的万物,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无量香入在一个东西里头,这就表示“一切法”入于“一法”,“一”、“多”就相容。又一物的一相,一个物它自己这一个相,与众香,它众香所成,与众香这个“多”的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不因为“多”就没有“一”,“一”就没有“多”,都共存,还是二相,各自清清楚楚的。而这个香一放又遍十方,说明这个“一”法又遍于“多”。所以“多”入于“一”,“一”不坏,“一”又还放光,又“多”,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这是第三,“一多相容”。

  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我们可以举个例。咱们现在电视大家都看,中央台有两个,北京台有两个,还可以收更多的台,各台的无线电波你一调对了,中央台出来;一换,北京台出来。那不就是说中央台、北京台、等等台,就都在你这个电视机里吗?要什么什么就出现。就在你电视机这个地方,不是“一切”都在这存在吗?!各个台的电波就入在你这一块,都在,都有。正这个“一”在这出现的时候,很清楚,一点不受影响,不是说萤幕上这片是北京台,那片是中央台,那就不成东西了。“一”就很清楚是“一”,你一换开关,马上别的台出现,不要把它请来,它就在这,它的“多”也是在这存在,彼此都相容。所以“一多相容”从这个比方也是一个例证。

  上面是“相容”,底下是“相即”。

  “容”是你包括我、我包括你。你这个灯的光包那个灯的光,是“相容”。我们说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里头。

  相即呢?“容”是包括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即”,“就是”之义。所以上头讲的“相容”,这讲“相即”。晋译的《华严》是《六十华严》,唐译是《八十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六十华严》有这个话,这是“相即”,“多”跟“一”“相即”,这就叫“诸法相即”。一切法,这个法就是那个法,就像水跟波,波有多少多少波,水是一,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波是石头?波是火?波是土?都不是;是木头?波就是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波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千波万波,一时波动都出来了。

  北海的水没有波的时候水里出月亮,一有风一刮,波一动,月亮在水里就出不来,这波跟水。然而它自在,波和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但是水能出现波,波有波的形相,波有波的作用,都存在,“一多相即”而自在。

  《华严》的《大疏》,它讲这个玄门就举个例,“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即是金跟金的色,黄金之色跟黄金,这是“相即”的,色不离开金,金也不离开色,这两个不能分,“相即”。

  在本经里头什么地方?本经里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世尊能演一个音声,但是听的人各个得到不同的理解。咱们就很难,头一个很难是什么?我要说话,广东人就不懂,外国人更不懂,到时候就要翻译,要一译通。开会,多少人做翻译,多少耳机子,多少人忙得不得了,不然都不懂。但是佛这一个音声里头,能使各各不同的众生随其本类而得到他的理解。

  你看,“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现一个身,而各各众生所见不一样。各各众生所见的这个身,跟如来的就是一个,所以他是“相即,不是两个,但是大家所见不一样。

  就是说咱们现在舍利也都有这个情况,佛牙没有进佛牙塔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曾经去看过,看得很详细。大家所看不一样,前后看也可以不一样,但是总之就是一个佛牙。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相?最近还有一个人拍了照,那个佛牙在塔里放光,各个所见不同。这是佛协的秘书告诉我的。斯里兰卡公使的女儿,几岁,她去看,看就是一尊佛。她爸爸怎么看也看不出佛来,就是那个牙。这就证明这个话,依“众生各各随类见”,“现一妙色身”和一个牙都是如此。

  我自己看见就是很有意思,头一次看见整个就像那个图片上画的颜色一样,有点像田黄图章,黄色图章的样子。后来我磕了很多头,磕过再去看,它是一个长方的,在这条侧面上正中间一条白线,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再去看就全部是白的,白极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整个相反,整个是白的,在侧面上有一条淡黄淡黄像象牙似的线。第一次看是黄的牙,里头有一条白的线,第二次全是白,那天大家看的都很不一样。还有阿育王寺的舍利,当时各个人看各个不一样。这都是“相即”之说,这些相跟那个佛牙它是“相即”的,是“一”,但是大家所见的“多”,“一”和“多”就“相即”。

  又经中“歌叹佛德品”,散的花在空中合为一个花,大家在极乐世界去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成为一个花,这个花向下成为一个花的盖。所以多花成了一个花盖,多就成了一,一个花盖含了多的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这个地方的“即”,说明一和多是相即的。“一”,都是花,成为花盖是“一”;花盖中有朵朵的花,这是“多”。这是诸法“相即自在”。

  今天的时间稍微过了几分钟,就到这儿,下一次把这“十玄”谈完了,谈完之后我们这个学期,我们把掌握这个重点,让它突出一点,所以这个进度可以比较快。但是大家愿意研究的话呢,自学的时候,把没有讲到的部分,大家辛苦一点,自己看一看。

  好,谢谢大家!

 

  “十玄”,这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这十个玄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有,《华严》所独具的“十玄在”《无量寿经》都有,这就至少说明《无量寿经》和《华严》同类,这个论证很充分在这个问题上谈了四个玄门,今天我们谈第五玄门,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圆满结束。

  第五,“隐密显了俱成门。所以形式逻辑的人总是“边见”。“隐密”是隐藏起来。“显了”是明显出来。隐藏的和明显的就不并存,明显就是明显,就没有隐瞒、没有隐蔽;隐蔽就不明显。而这个说的是什么?这两者同时成立,说“俱成”,都是这样。前头说“一和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前头就把这种机械的观点在《华严》就把它扫荡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现在就是“隐密”跟“显了”俱成,这个是什么意思?《华严大疏》就打了个比方,“若片月澄空”,在澄空之中,澄净的空中有一片月亮,这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就是“明”,暗跟明是相并的,这在半月的时候我们很好体会,一半是明,一半就是暗。月圆的时候和没有月亮的时候怎么解释?正当明的时候暗就在里头,明所在之处就是暗所在之处,明天月亮一缺它就显现,所以它并没有不存在,还是存在。就是说什么?“隐处具显,显处具隐”,在月亮正圆的时候它就包括了那个隐,只要一到十六、十七,这个隐处就出现了,隐处就具显。尤其是半个月亮更清楚了,那个隐的地方就具足显的地方,显的地方就具足隐的地方。

  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更好的比方,科学进步了,客观的这些个事例,可供我们做例子的就多起来了。就是咱们大家天天看的电视,今天你在这正收北京台,北京台就显了,显的这个地方就具了一切隐;你这个开关一按下去,立即中央台出现了,中央台早就在这,一瞬间,这个去那个就来了。所以正当你显的地方,隐就在里头,它不要等到你走了之后它再来一个,它就在这。是不是这样?大家看看,大家如果看过电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个键一按马上,你比如搜这个台,换了这个台的键,马上那个台出现了,立即出现,它就在这。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