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八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28 18:18:25
关键字:宗,趣,阿,一向专念,发菩提心,魔事,学密,三轮体空,供养自心,花报,
【 点击数:186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底下海东把它提出两个,发菩提心有二”,一个是“随事发心”,一个是“顺理发心”这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个叫做“行愿菩提心”,就是“随事发心”,在事上发心;一个“顺理菩提心”,密宗叫做“胜义谛菩提心”,就是“第一义谛菩提心”。这两个心都发才是个具足的菩提心你只能发“随事菩提心”也很好、也很难得,也得殊胜之果,但是那还不是究竟果觉的正因。要取得究竟的果觉、要成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需要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也就是要发起“顺理的菩提心”。

  底下我们先看他的介绍,怎么叫“随事”?怎么叫“顺理”?“随事”就是“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四弘誓愿;“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佛道无上,誓愿证”就不言而喻了,中间有删节号。

  “此心果报。”你这个心的果报。“果”,果的报,“因”和“果”这个报,受报有“花报”、有“果报”。

  花报”,有的人是做恶人,今生或者给他枪毙了,这是花报,这还不是结果,果报是在地狱,那就重多了这个心的果报,这么样的无边烦恼愿断、无量善法都愿意修、无边众生都愿意度,这样去修的话,他的果报当然是要成佛的。当然,还要经过再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但是他就是会发展的,可是他的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样?因为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的。在空间说是没有边际,在时间说是没有限量,不可穷尽的。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一切空间,广大无边;而众生是过去的我也要度、现在的我也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就包括时间,所以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发了这样的心,所以就能够感受到广大无际依报净土,“国土”叫“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极乐国土是极其广大无际的净土,“无量寿”就是无量的寿命。不但佛是无量寿,凡是往生的、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无量寿。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所以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他们最后是要成佛,但是他们先得到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个心就是广大、就是长远、没有边际,你得的果也就是无有边际。

  第二,“顺理发心”。

  要“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梦”,《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可以讲四句都离,“有”是一句,“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都不是,就以“非有非无”做代表。

  “离言绝虑。”离开“言说”,“言说”是说不到的,你说出来的就好像那个电视所传播的,就是一点的光、一个点,所要传播只是一个点,但是经过它扫瞄,加上光的惰性,所以它就把它拼起来成为一个图像,就好像这样。你变成语言了,那它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你看不出图像来,必须要跟它同步,这个图像才显出来。“言说”就是如此,这个不是“言说”所能够表达的,传送的只是整个图像的一个点,很片面。

  “绝虑”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议”就是说,你不能说,说不出来,张口便错,说出来的全是错的。所以古代禅宗是“入门便棒”,一进门,还不等你开口,棒子就打下来了。“虑”是思虑。“虑”是思虑,不可思议。“不可说”是不可议。“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

   所以刚才就说到为什么不要大家“供养自心”?你所能想得到的这一切,都是在意识里头的东西,都是分别意识的东西,所以只有绝了这个意识。所以开悟的人是什么情况?就是妄想他中断了

  多人就以为我看了很多经、我懂了好多经,我甚至也能讲讲这些经,佛教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这些经都是指路的路牌,指路牌叫你看月亮,月亮在哪,你没看见;看地图,一看,这是巴黎。这是巴黎吗?这是北京法源寺。你说这是巴黎,你看地图上,你可以这么说,这是巴黎,我这是巴黎。这都是地图上的事情。所以思虑之中,但是脑子妄想不断,你的意识中所能够思惟到的,也就是看地图、看指路牌。但这个还是要好好的看,这个你要不好好看,你更没有法子认路、更没有法子看月亮。但是你要把这个当成了月亮,比如我说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家灯就是这个样子,你就是错到极点了。我说这个是灯,指着那儿,灯在那儿,不是这是灯,但我话说的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这个是灯。所大家很多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所以不能供养自心”、要“慎勿信汝意”,所以“绝虑”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从这个信解之上发广大之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见有烦恼,烦恼就是菩提;也没有叫做善法的,善都是相对之法。烦恼与善法是相对的,到了佛最高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没有一个东西是两个。所以《大乘起信论》说,为什么“有无明”?不就是“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吗?!真如法一,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你就二了,你就出了“所”,出了“所”(有能有所)就是二,对立面就出来了、矛盾就出来了,从此矛盾重重,没完没了。到了“顺理发心”,就不见烦恼、善法这样一个对立。这是举个例,不但是这个不矛盾,一切它都不是矛盾。

  “而不拨无可修可断。”“不拨”,在底下这个老版的没有,新版的加了个注解。有人校对,他说这个“不拨无”怎么讲?“不拨无”,现在加了一个注解,这样就行,旧版没有。“不拨无”就是,因为他是高丽人,高丽人用咱们古汉语,这个里头当然有别扭的地方,这都是汉语水平很好了,咱们中国的学生打死也写不出,但是偶尔还是有别扭之处,这就是别扭之处。“不拨无”,这个很不习惯,咱们看了。但是我给它这么一翻译就好懂了。大家旁边注一注,“不拨无”,你就写“不排除”。“拨”就是“排”,“无”就是“除”,变没有了。“不拨无”就是“不排除,虽然没有烦恼跟善法,但是他也没有排除有可修可断,就是“从容中道”。这个地方很重要,意思说都平等了,就没有可修了。

  所以上海有人就说“无修无证”,有一班居士说“有修有证”,这两派居士在公园中公开辩论。这前几天的事情,一派说是“有修有证”,一派说“无修无证”。但这个是这样,没有烦恼、没有善法,但也不排除有可修可断;虽然不排除有“可修可断”,然而没有烦恼、没有善法,这才符合第一义谛。所以大家想的、众生想的,不是东边倒,就是西边歪,往往“矫枉过正”。一个墙往东斜了一点,你撑一撑;往东斜了你往西撑,他就拼命往西撑,结果把墙撑倒了,是不是这样?众生他就是这样,“边见”,“不拨无可修可断”。

  “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我一切烦恼都要断,我一切善法都愿意修,然而他还是“无愿三昧”。他这不是明明有愿吗?愿意修,愿意断。可是他这个“有修”、“有度”、“有断”跟“无愿三昧”是一味的,这叫“事理无碍”。《华严》所讲的“事理无碍”,“理”就都没有,“事”有可修可断,“事”和“理是”无碍的。

  所以“寂而常照”,“寂”是空寂,“寂”是定、不动,这是“理”;“照”是用,彼此无碍,不是沉在哪一边,这个地方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些地方,我们就慢慢可以体会到,“菩提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心。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是愿意度一切有情,而心里没有存着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所以《金刚经》一上来就说要度无量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跟这里就是一样,是在“度”,而自己没有存“能度、所度”,三轮体空比方我送你一个录音机,内不见能送之我,外不见受赠之人,中不见所赠之物,三轮体空,但是我这个录音机还是送给你了。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所以蕅益大师写了个《金刚经破空论》,有人就执着于《金刚经》是“无相”、“无为”、“无住”,都跑这个“无”里头去了,就忘了“无住”还有“生心”。这样的话才跟“空无相”不相违背,“空无相”之中你还度无量无边众生、断无量无边烦恼、修无量无边善法。所以经上说“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引了《金刚经》的话。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这种发心功德无边。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切佛拿穷劫的时间都在那说这有多少多少功德,说不完,极赞这个功德。所以跟我们这个智慧很有关系,你要有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样的一个心境。所以说“圆人”,修圆教的行人,圆教的人跟普通的人修行是“日劫相倍”,圆教的人他有圆的见解,他修一天等于普通人修一劫。咱们现在也要讲提高效率,这是最提高效率的办法,使你成为有“圆解圆修”,那你这一天等于别人一劫。事实真是如此,这可以说事实证明的。刚才引了朝鲜的大德,他把菩提心的“顺理发心”发挥得很好。

  “《观经》”,这是净土法门了,它说往生得修“三福”,我们就不广引,只引了第三,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还有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是《观经》的话。发这个“三心”,这三心”搁在一块就是“菩提心”,至诚、深心(摄集一切善法)、回向发愿(度尽一切众生),这是《观经》上的。同样的,《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观经》中也是说“要发菩提心”。

  底下再引密宗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想学密,实际都搞错了。因为密宗它有些很奇怪的相、有些很奇怪的法器,就觉得它一定有些什么秘诀,我如果得到这个秘诀、我得到这个密法,我就成佛很快,这都是邪见密法之所以殊胜、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密宗特别重视“发菩提心”。

  底下这几段是密宗的话。密宗所以得果殊胜,它讲“即身成佛”。禅宗是说,“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只个心,心心是佛”,这是布袋和尚的话。是心就是佛,你悟了心你就是佛,没有说这个身就是佛。即这个身,身也是佛,密宗是说“即身成佛”,“身”是身体的身。它这个特殊之点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那些奇怪的相吗?当然不是,而是说菩提心,他这个菩提心很深入。我们看它这个教典,“菩提之心,成佛之本”。你要想成佛,你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菩提心。

  “大事因缘,莫过于此。”佛的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中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

  所以“重视菩提心”,“重视菩提心”不是光重视,他真要发

  “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了、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法都在里头。这个重要就可知了。

  “若修证出现。”你的修持得到一定的证,当然不是说最后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还是有一定的证。比方你初果,那也是证;禅宗开悟,破本参,那也是证悟;然后破重关、破末后关,他有些证;你得三昧,证到某种三昧,这也是个证。但是这当然不等于那个最后的、彻底的“信解行证”最后那个证。在你修证之中出现,你能够出现菩提心,“则为一切导师”,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导师。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得了一点小便宜、小好处、得了点小感应,而不知道这个菩提心是如此重要。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你这个心能够发了之后,它又归于它的本、归于它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密严土。密严土是密宗毘卢遮那的佛土,也可以说就是极乐世界。

  “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你就在这坐着修法,你这时出现了菩提心,你不要起座,一切的佛事你已经完成了。所以它这里有“出现”两个字。这个地方的“菩提心”说得很高,这个“菩提心”高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菩提心”,你就是一切的导师,人天都是导师,甚至于九法界都是导师,一切,对于缘觉、对于声闻、对于菩萨,你都是导师。“归本”,那就是密严国土、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哪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切佛事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这样的殊胜、这样的重要。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你要求佛的智慧,你能够通达菩提心,这个就比那个要求的低一点。通达,能够通达,你就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在这个生命之中你很快就要成就到大觉之位。所以“菩提心”是如此殊胜

  我们也发起了很大的志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愿力,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我这打个比方,咱们拿杏树的核埋下去,这个杏核它要长出东西来,第一步是杏仁里头开始有一点点绿,然后长出一个绿芽,从杏仁里头出来了;第二步,就从这个软皮里头钻出来了;第三步,杏核不是很硬吗?从硬皮里头钻出来了;第四步,就从土里头长出来了。长出来,一离开土这么高一个苗,咱们要问人:你说这是个什么?不认识。长出来什么?这是杏树,就这么高,就管它叫杏树。这个就是发菩提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管他叫什么,就叫做佛。在这个以前,有的人没发,那就不是了,不相干。我真是有点发,它就可能在这个以前的情况,还在核里头、还在这软皮里头、还在杏仁里头,仅仅是中心里头刚刚有点绿,总之是变化了。所以不是一个空谈、一个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叫做“发菩提心。跟树上发芽的“发”字,跟种子发芽的“发”字是用的一个字,所以我这举了一个杏核的“发”,这个“发”跟我们“发菩提心”的“发”是一个“发”字,是确实有一个新生的面貌。

  还有,《华严经》反过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也是非常深刻。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你修许多的善法,你做的是魔的事情。所以从这句话来说,很多佛教徒在做魔的事情,忘了菩提心,还是做魔的事情。你根本就没有发过,你再修桥补路,再度了多少僧、造了多少庙、造了多少像,是为魔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华严经》说的。华严经》,佛告诉我们,经典“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是没话说了,最高的《华严》,所以重要就是如此。一般人只是在小地方上去着眼,搞一些次要的事情,往往抓不到根本,不知什么是切要。这个“发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根本,禅宗、密宗,刚刚说的是密宗,禅宗更是如此,一切都是如此。

  底下解释一下,因为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发菩提心为主,其余都是辅助”;一种说法“以念佛为主,其余都是辅助”。这个对立面的意见我这写的有,我就不讲了。我们现在是怎么样?两句话合在一块说,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下面这一段,我们就节省时间,大家自己看看,这是两面都照顾了。

  “一向专念”,“一向”就是可以朝着一个方向、偏向一边、是一味的、老是这样、总是这样、一段时间是这样,这叫做“一向”。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专恒依止持名念佛”,专诚的依止这个念佛法门在那实修

  “一向专念”是根据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个大愿,因为它提倡有十念就可以往生。但十念我们不能够说是等到临死念十念,是不是?我们既然理解了这个方法、理解了这个重要、理解了普度众生只有这样一个殊胜之大义门,自己就要念。

  本于这个“十念必生”的大愿,就是“一向老念”。你老念之后,你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来接引、慈悲加佑,你才有最后那十念。所以咱们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做到了,“必得往生净土”,就可以“圆证不退”。

  所以经里头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这是为什么?就是“果觉因心”,因为这句佛号是果觉的名号,这个果觉的名号具足一切功德。现在我是在因地,在因地中我在念佛,这句佛号就成了我的心。我的心现在没有别的,就这一句佛号,所以佛的果的觉悟成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非常直捷,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就是“尽形寿以至于到十念”,最多你就是这一辈子老是念这种人很多。前几年福建一个老太婆,八十多岁念佛往生,一天念几万。她死了之后的照片,我《净土资粮》登了她的照片。“尽形寿”,她一生就老这么念,念到后来,一天跟她孙媳妇说,她说不要给我做饭了,我见到佛了,我就要往生了。她就不吃饭,还是念,她后来就见佛,又看见佛来了,最后还是半跏趺坐、搭着衣端坐,面貌如生,这样往生的

  “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这十句都可以。但是就是说,这个“一向专念”指的什么?指你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

  不行的话就是修十念法,刚才说过,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在《观经》说的是“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

  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临终最后念了十念,还有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也可以“尽形寿”,这一生老念;再有另外就是这两种,一个就是平常修十念法;一个临终有这个机缘能够念到十句,念到最后断气。

关键在最后,要死的人,他听了别人劝,他就开始念一句,以至念到第十句,他就能往生。

  “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再念得多都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或者意志不坚,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了,这都不叫“一向专念”

  只要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或有人会怀疑,念佛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底下就回答,因为“能念”的跟“所念”的,“能念”的是我们在念,“所念”是这句佛号,都是实相。能念的我就是实相,我所念的佛号也就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功德那是无边。根据《弥陀要解》,说“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又号无量寿。无量光就横遍十方,在虚空中没有地方不遍,遍照;无量寿则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竖穷三际就是没有终了,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无量寿,都是贯彻的。

  “横竖交彻。”“横”和“竖”相交相彻。

  “皆法界体。”法界的本体就是空间时间。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就是以法界的全体作成阿弥陀佛的佛身、作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举这个法界体作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这就出来了,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是法界的全体。

  “是故。”既然这个名号是法界全体,“法界性”是什么?法界性就是咱们众生的本觉理性,所以阿弥陀的名号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理性。那现在我们持名,原来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我们又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我本觉,我这一念是开始觉悟,称为始觉。我念的是什么?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觉理性,我的始觉就合乎本觉

  “始觉合本。”始觉老合本,就究竟觉路。

  “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件事情,不二法门。你始觉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本觉还是阿弥陀佛,这不是“不二”了吗?!

  “生佛不二。”我念佛的时候,我本觉体性就是阿弥陀佛,我现在始觉也是阿弥陀佛,这一切都不二,众生跟佛也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能够相应,这一念你就是佛。非常直捷,所以净土宗也是当下成佛,不过你不念就不是了。念,念的非常散乱、非常怀疑,最坏是怀疑。密宗都讲,就讲这个,只有怀疑的人,这个咒就不灵验。什么咒都讲功德大极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念的没有那么灵验。其实经里早说了,“于咒生疑”,对它有怀疑“它有这么大功德吗”那就完了,那就没有这么大功德,唯除于咒生疑。所以,“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功德就是如此。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弥陀名号就是法界体,所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全法界。名号就是我们众生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是始觉,我们所念的佛正是我们的本觉,所以就是“始觉合乎本觉”,所以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这就知道持名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是《弥陀要解》的,说明念佛的功德。

  我们再据密宗的话,密宗里头,东密兴教大师,他说从这“阿”字,一个阿弥陀佛的“阿”字“出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罗尼可以出生一切佛,所以就是说“阿”字出生一切佛。他又说,“‘阿’字真言”,一个字的真言,这一个字“是十方佛的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一切佛的法身都加持这个“阿字”。又说,“毘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要说密宗什么秘密,‘阿’字是作为密藏。这‘阿’字咱们家喻户晓,到日本谁都念阿弥陀佛,不过大家虽然念,不知道这个‘阿’字如此殊胜,不理解。又说,“三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唯说‘阿’字一法”,说了很多法就说了一个‘阿’字的法。阿’字代表无生,第一个意思是‘无生’,有无量义,第一个意思是“无生”。

  “诸经广赞此法功德。”许多密教经典都称赞“阿”字这个法门的功德。

  “闻名触耳。”听了“阿”字这个名字,这个声音一到耳朵里头来,“众罪冰消”,就消除好多好多罪。“唱声见字”,你念,“唱声”;“见字”,你观想,观得纯熟,就能看见这个字。

  在刚解放之初是修念佛法门,念佛七天,在第三天开始看见这“阿”字。

  “万德云集。浅观但信。”浅观的人,你只要肯信,“直游净土”,你就可以去往生到净土。

 “深修圆智。”你还能深修,能够生出圆的智慧。

  “现证佛道。”你现生就要成佛。这都是密教讲这“阿”字的功德。

  所以教大师有这个话,他说念佛很殊胜,就因为佛号里有“阿”字,阿弥陀佛阿”字功德是这样,一个“阿”字这样,佛号还加上“弥陀”、还有“佛”,那功德当然我们就可以晓得了。这一句佛号下手很容易,不论谁都可以念,不管你是聪明还是笨、还是忙、还是闲,都可以做得到。

  “名召万德。”这个名字里头就包含了“万德”,你一念这个名字,万德都汇聚于你的心。

  “妙感难思。”这种感应是不可思议的。

  “从有念巧入无念。”你本来是念,但念来念去、念来念去,虽然在念,你心中离了一切妄想,“有念”而达入“无念”。

  “即凡心顿显果德。”从你的这个凡心顿然就显出来你果德的殊胜。这两句话是我写的,后来我看到《弥陀要解》里头有两句话,我把它凑在一块,跟我这个话,也就是说根本以《要解》为师,这个说法就相近了,而《要解》这两句话正好是个对子。

  “从事持达理持。”于事上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咒也一样,念咒达到“理持”。一上来就要“理持”你做不到,从“事持”开始。

  “即凡心成佛心。”你这个凡心就成佛心了。我这是“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这也就是师承蕅益大师,是一脉相传的。

  《疏钞》,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说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是什么?“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你跟诸大圣人,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他们看齐、跟他们平等“片言”就是一句。这一句名号,就和这些大菩萨就平等了、看齐了。所以这是顿法。

  有很多人他就说,只有我们先修小乘,先从初果一点点来,再回小向大。都好。要是跟这个比,一个是从这到这,一个喜欢这么走,一个就这么走,我们这个法门它是直接去的。“越三祇于一念”,一念之间越过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是顿法。《大乘起信论》,“小、始、终、顿、圆”,《大乘起信论》是终教,它还坚持要三大阿僧祇劫;到了圆、顿教就不是如此,一念、剎那际可以成佛。

  “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在圆顿中是极圆极顿,在简、易来说是“至简至易”,还有比这个再简单的吗?你六个字嫌多可以念四字,就念阿弥陀佛。

  所以就可以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宗,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

  这就把“宗”我们今天做了一个介绍。们要研究其他的经典也是如此,一上来我们要明白它的“宗”是什么。

  “趣”呢?“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四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先谈“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要知道,咱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有所不同,底下就举例说这个问题。

  我们也凡圣同居,我们的“圣”在哪?文殊在五台山,说是文殊菩萨现在还是照样接送,就是你不认识,他在五台山;还有很多罗汉在天台山、雁荡山。这都在咱们地球上,就在我们中国,同居。虽然同居,可是不一样。《要解》就说,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再继续,等到最后他证阿罗汉,他可以跟我们同居。还有大权示现的菩萨,这些菩萨,像文殊菩萨他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有时也能碰到。等到这个“实圣”,初果、二果、三果涅槃了,这世界就没有他了;“权圣”他度生的缘了了,也就是咱们在五台再也碰不着文殊了。所以这个同居,跟净土这样性质的同居土,而且圣人是升,众生就沉,苦乐也悬殊,很不一样。

  所以是“暂同,非究竟同也。”我们跟圣人同居在这个土上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同。而且天壤之间,都说雁荡五百阿罗汉都在,但是碰见的人很少,大家这么些人去五台,真正见到文殊的还是很少。

  文化大革命之前,一个福建的和尚见到文殊了,那真见到了,他是很诚恳。大家知不知道这个事?真有其事,两个人告诉我的,一个是圆彻法师,会作诗的,现在到南方去了;一个是通愿法师,通愿法师是比丘尼,她当时住五台,她知道这件事情

  他是三步一个头,磕到大概中台附近看见一个地方一个小门写着“金刚洞”,就跑进去,跑进去一看里头很大,有大殿;有两种修行人,一种是和尚,一种是喇嘛,都在用功。他又看看,先到大殿,看看大殿,到大殿一看,这个大殿很特别,只有一个佛座,没有佛像。没有佛像他就没有礼拜,围着这个佛座绕了三匝,这样就出门了。

  刚出来,后头来一个小孩喊他,什么什么法师,你别走。他想这怎么有人知道我?还认识我,叫我的名字。他说我师父叫你进去。他就跟着他走,进去看见一个很老的、白胡子很长的老人坐在上头,他就顶礼。听说你从南方来,远来不容易,给他一个座位,让他坐在旁边,招呼他茶喝,就谈谈话。谈话他就说这很好(这个福建和尚),我想在这挂单。老人摇摇头,你待会儿还得走。他又问,他说怎么这个大殿上没佛像?老人说我这用不着(这都是禅宗的意味,“所以文殊顿起佛见,贬二铁围山”),在我这用不着,就是说没有佛殿。后来还谈了些别的,他就出来了。

  他也没觉得特别,继续拜,拜到晚上不能再拜了,有一个西藏的人就在那住家的,像是一个行者之类的人,庙里都很熟的,他就招待他,你在我这住、在我这吃,两人就谈起来。谈起来这个福建的和尚就问,他说你们五台山有多少和尚?加在一起,所有的五台搁在一块,山上、山下。他说所有的喇嘛、和尚都算在一块,真只就二、三百人,把什么人都凑起来,所以我们要打一个千僧斋是很困难的,凑不齐。这福建和尚说:不对,我到那个金刚洞,那一个里头就好几百出家人,你怎么说这么少?那个住在五台山的人说:哪有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过这个地方,没听见过。他说我都进去了,他说你看我们这导游图,我们五台山有导游,你看有这地方没有?一看是没有,没这个地方。那个人就说,你恐怕是碰见文殊菩萨了。他一听,哇一下就哭了,他也不吃饭了,从头再拜。又拜,一步一个头,又拜到那个地方,但找那个门找不着了。

  他第二天回去之后路过圆彻法师那个庙,跟他的一个同乡说了,同乡告诉圆彻法师赶紧追他,他已经下山了。再有就是招待他的这个人,就是留他在家里吃饭的这个人,他告诉通愿法师的。所以就是说凡圣同居,圣人还是在,我们还是凡圣同居,不是没有圣,就是“难遇”。今天就说到这儿。

  上次谈到《无量寿经》的“宗”和“趣”。“宗”是介绍过了,上次开始谈到“趣”。“趣”就是“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作为归趣。四土,先介绍“凡圣同居土”。上次已经把《要解》所说的原文做了介绍,补充一个例子。

  现代,就是十年动乱之前没有几年的事情,一个福建朝山的(名、姓都有),他三步一拜进了金刚洞,里头有几百个喇嘛和和尚,看见文殊。当时他不知道,后来碰见一个西藏的人在那住家,就说你说的这个地方是没有的,点醒了他,他才知道是文殊。感动,当时饭也不吃,痛哭流涕,改成一步一拜,走到原来发现金刚洞的那个地方,反复地找,找不到了。当时文殊把十年动乱的情形都已经给他预示了,说到“佛前无灯,庙中无僧”,那十年动乱可不就是这样子吗?!所以这是一个证明,我们是凡圣同居,圣人就在咱们这个地球上同居。

  底下我们就根据《要解》的提示,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都是有凡、有圣,不同的地方在哪里?都名为同居土,但是它非常的不同,所以就是说有四点。

  一个,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同居是暂同,暂时的同居

  有许多阿罗汉、他三果的圣人,等他证到阿罗汉的时候他就证涅槃、寂灭了,那就无所谓居不居的问题,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了。

  大权示现的菩萨,有许多大权示现的菩萨。像那个“鱼篮观音”,化成一个卖鱼的渔家妇女,篮子里头还有一条鱼,示现成一个凡夫的女人。等到把经典大家都背熟了以后,她就示现没有了、就死了。这是观音大权菩萨的示现,这种事情很多。这个示现是有人证明,后来碰见个和尚给他们证明,说你们这些人愚蠢,那是观音。大家不信,打开棺材一看,棺材是空的,这才相信当时马郎的新娘子,原来是观音的化身。这都是大权示现,示现过了,他就没有了。所以暂时的同居,不是长期的相同。但是净土的同居,就可以跟这些诸上善人、诸大菩萨俱会一处,一直到成佛从时间上说是不同,不是暂时的。这个同居是暂时的,过了这个时间,他就不住在这个世间了。

  第二点,“难遇”五台山很多人都去了,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见文殊了,是不是?但是这么多人去五台,很少有人再遇到;游雁荡、游天目等等,这些也没有碰见过阿罗汉。所以很“难遇”。

  “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不易见闻亲近;而在极乐世界则皆如师如友,朝夕同聚。”又是一个不同。虽然都在地球上,但是你遇不着,一个是暂时的同居,要再有同居你也遇不着。文殊现在据说还是朝五台的人必接必送,但是就是你遇到你也不认识。这是“难遇”。

  三是“希少”。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圣者如珍如瑞”,极少极少,不容易碰到。而极乐则“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些阿鞞跋致,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就是补佛位的菩萨,只要再示现一次,舍兜率、降王宫、出家学道,示现八相就成佛,这叫一生补处。咱们这个世界,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一生补处都其数甚多,你算数都说不出来,不是多少亿亿亿亿亿,拿一个亿的亿去说还是算术所能知,它是非算术所能知,“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形容,多!不像这个世界少。

  四,“所作不同”。在咱们这个世界凡所作的就是六道中的事,沉沦六道,就是烦恼、贪嗔痴、缠缚。

  “圣者咸游圣域,而众生轮转六道。”虽然是同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土,但是所作和成就完全不同。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大家所作是同的,都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一点点破。

  “同登妙觉。”都要等证了“等觉”之后,还要证“妙觉”,破最后一分无明。所以就是说,你看看,它不是暂时的相同,也不是很容易遇,而且多得不得了,而且大家所作的是一件事情,都是破无明、成正觉。所以就是说虽然是同居,这就四个不同。

  再者,这个土的“凡”包括三恶道,就“凡”这一边来说。极乐世界连恶道的名字都没有,“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又是不同。所以一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恶道。不像这边的众生,就是在这个六道之中沉沦,“头出头没”、“驴胎马腹”、“辗转恶道,苦趣时长”,在恶趣中辗转,而且一入恶趣那个时间就长了。“更有进者”。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