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七集(共70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26 15:55:36
关键字:发菩提心,昙鸾,道绰,一法句,净宗祖师,明宗,权实,弘一法师,气功,宁作心师,学术,汝意不可信
【 点击数:204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真”是什么?就是“佛知见”。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唯须息见,我们消除了,磨那个垢,“垢”就是我们众生的知见,恢复我们的“本明”。我们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我们本具的。

  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这一念,你起了一念这个心、这个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要说“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应该没有了,是不是?就是“现在”,怎么底下还有个“未来”?都不是这个,也不是青、黄、赤、白,咱们心是什么颜色?也没有形象,是长是短、是方是圆;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触法,“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达摩让慧可,你把心找出来我给你安。二祖说找不着,“觅之了不可得”。你找心不可得,你不能说你  心没有,是不是?

  “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百界千如”,大家这个见过“百界千如”。

  “百界”就是我们有十法界、六趣。“天、修罗、人、畜、鬼、地狱”,这是“六道”;“声闻、缘觉”,八道;“菩萨”就九道;“佛”是十道、十界。“十界”之中各有“十”界就称“百界”,每一界有“十如”。“十如”是《法华经》的话,天台《法华》,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个“如”。每一界有十个“如”,百界就“千如”。这些名词大家查查字典就有,将来讲到“天台”,会很详细讲的。

  “百界千如”都是自心所造,造了“百界千如”,你不能说我的心是“有”,得离开“有”、“无”。你“不可得”,不能说它没有;它造了“百界千如”,不能说它“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个“心性”、这个“实相”,是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都说不到,就离开这个

  而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就是这些分别也不是离开咱们自心另外有个性,就是现出盆、碗、宝塔、佛像等等,它也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上生波,风吹波动,月亮也现不出来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所以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离开水”,而且是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自性、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另外有自性。当然这些个东西,这些个相,都是本来离的。

  “要之。”就总结了“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自心、我们实相是什么?离开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是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也即是一切法。“具造百界千如”,它原来什么都包括了,十界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十界中还有十界,详细极了,每界有十“如”,有“体”、有“用”、有“事”、有“理”,没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所以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就没有相。“即”就没有不相。“即”就是,怎么有不相?怎么有断灭、有顽空?“不得已强名实相”,不得已勉强给它叫个名字叫做实相。我们这么体会,才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了解这个实义。

  可见“实相”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当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自性“,也可以叫做“我们的真心”。

  “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你不可说它没有;他底下就开悟了,“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就开悟了。悟个什么?悟了心。你说他没有心行吗?然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不可以说他“安心竟”,就说它没有。

  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说了一大串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说了一大串赞叹“自性”的话。他说“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也不能执着自性是有,你落到“有”边。所以就是“离四句”,四句就是说对立的,“自”和“他”,或者说“色”和“空”,“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

  “圣、凡”也一样,有“凡”、有“圣”,“圣”是一句,“凡”是一句;没有“圣”、没有“凡”是一句;也是“圣”、也是“凡”,又是一句。

  所以我们说话总不能离开四句,而真实的就离开四句。“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就是四句所生,“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所以我们“这个经的体性不是思量分别”,就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修持、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达到能够“前后际断”。我们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相续的,我们中间有一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空档叫做“前后际断”。所以修行人修到这一步,你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没达到这一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这个地方都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精进。

  所以禅宗,我们的自性是什么?咱们很多祖师的话,这都是宗门的话,“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是莲池大师的话。“明”就是很光明、明白了。“灵明”就是绝对的明了。“彻”,透彻、彻底、洞彻就形容这个“彻”,绝对的彻。“寂”,安静。常寂光,寂。“湛”是清楚极了。“恒”就是“常”,“常”来形容这个“恒”。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是极明,极彻,极剔,极常。

  “孤明历历”是临济大师的话。“孤明历历”,“孤”,一切放下了。“孤”,还有什么?不与万法为侣,“孤”,但是它“明”。“历历”就不断,清清楚楚。

  “炳赫虚空”是德山的话。德山是“棒”,临济是“喝”。临济见人就“喝”,德山是见人便“打”,拿棍子打,德山。“炳赫虚空”,“炳赫”是光明炽盛,但是它又“空”。你看看,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空”,都是说自性。

  底下是百丈的话,黄檗的师父百丈,马祖的弟子,“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灵”的“光”,“独耀”,也就是“孤”的意思,“独”就是“孤”的意思,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和尘。咱们不就是六根、六尘吗?离开根尘,离开根、尘而“灵光独耀”。这都是祖师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自性,给咱们大家通个消息。咱们能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师这样,能见到本性,不然还只是一个指路标。但是指路标也要,指路标也有好处,得通过指路标才能找到你的归宿。所以莲池大师赞叹咱们自性,“大哉真体”,咱们这个本心、实相,大哉这个大是绝乎对待的大,这个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不可以思议的,“其唯自性欤”,只有自性。

  咱们今天延长十分钟,咱们把这一段讲完,这一段很完整。体性。个

  “实相”的道理,上面粗粗的说明了一点。本经怎么能够称为是“实相”?《无量寿经》好像没有讲,像《金刚经》、《圆觉经》谈这些道理,怎么也能称为是“实相为体”?下面引申,引的《往生论》的话,“三经一论”。净土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是“三经”,“一论”就是《往生论》,世亲菩萨造的。

  世亲菩萨本来是小乘教,后来大了之后到了晚年不得了,惭愧了。说不得了,我毁谤了大乘,跟他哥哥说我要把舌头割掉。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忏悔割舌头,你一个舌头够用吗?你批评这么多大乘,一个舌头够忏悔吗?那我怎么办?你赞叹大乘。所以世亲后来几乎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个大菩萨。

  《往生论》说,“庄严佛土(佛土是要庄严的)功德成就”,佛土是依报,正报是佛,“庄严佛功德成就”,显现了佛的报身、佛的化身。“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菩萨也庄严,他功德也成就。这三者成就这种“庄严”,应当知道,要简单来说就是“入一法句故”,这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这里头很有禅宗的味,“一切庄严入一法句”。

  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与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不是“实相”是什么?!所以这显出事理无碍,虽然都是法身而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这两句话又是密宗和净土宗的特点。“即事而真”,这些事相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话,“声字皆实相”,咱们念咒有声音,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声音,这是声音;观个字种、写个咒字,这是字,声和字都是实相,就这个道理。这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佛土功德,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正显得“事理无碍”,一真法界。“事”就是“真”,不是拨开了“事”、拨开了“相”去见“真”。“当相即道”,“相”就是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都是实相,那本经还不是以实相为体吗?

  底下是明朝蘧庵大师他就说“琼林玉沼”。那些宝树是“琼林”,八功德水是“玉沼”。

  “直显于心源。”哪里显出来的?是本心显出来的。

  “寿量光明。”无量寿、无量光。

  “全彰于自性。”这就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

  幽溪大师是接着他再引申一步,所以这个称为“日月星”三光,说的《弥陀疏钞》、《要解》如“日月”,再加上这个“星”字,《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三部注解

  “夫琼林玉沼。”这些宝树、宝池。

  “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这都是法的相。

  “然则直显于心源。”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的。

  “全彰于自性。”就是彰明了自性。

  “顾何相之可得。”还有什么相?这一切全是咱们的心、全是咱们的自性。还有什么相?

  “此正无相不相。”有相就是无相。

  “相而无相之正体。”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们的心、皆是法身。虽然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事理无碍。

  所以我们的心性是“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两句话刚才说过。

  “竖穷三际。”“三际”是时间,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穷尽三际”。

  “横遍十方。”东、西、南、北、上、下,一切,这是十方。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是不可穷尽的,空间没有一处不是我们心之所在

  “极乐国土,非在心外。”极乐国土在哪里?不在我们本心之外。

  “百界千如。”刚才说“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所本具的。

  “心净则佛土净。”你心里净,就佛土净,土净就是我心净,何尝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所以本经所表示的,“所诠”就是表示,“直显本心”。经中的种种庄严,一切一切,是说什么?就是说的咱们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这些相就是道,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所以再引一句《弥陀要解》的话,这句话是非常好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光说“无二”又成了边,也没有不二

  “举体。”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作他。

  “乃至能说所说。”说法的、所说的、所说的法。

  “能度所度。”度众生跟所度的众生,我们所信的这个法门跟能信的这个法门。

  “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益大师的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那个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所以有的说你们净土宗执着,又是黄金为地,又是宝树,又是什么什么。不知道这个黄金为地、种种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

  “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是以实相为体,就说明这是有依据的,不是任意说的。

  而且本经有三次说到“真实”,第一是说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以后都还要详细讲,“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

  这个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怎么救度众生?为了我们,佛就是要救度众生,要“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法门是真实之利。

  阿弥陀佛成就净土,“住真实慧”,庄严净土。

  所以这有三个真实:一个“真实之际”,一个“真实之利”,一个“真实之慧”。

  “真实之际”是法相,指“真如实相”的本体。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阿弥陀佛摄这样一个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之利”;别的利不能称为“真实之利”,只有这个利才是“真实之利”。

  我们要度众生,我们要给众生得到“真实之利”,除了这个法门,就是说别的也能给他利,皆不如此。

  “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净土法门全体就是真实之际,也就是?益大师那个话,全都“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咱们这个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

  这个“体性”,也就是我们最不好理解的东西,咱们今天讲完了。下面本经的“宗”又是极重要,我们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什么“体性”,底下更重要研究它是什么“宗”,它所遵从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光光得个学问,我们要拿这个来自觉,我们要拿这个方法去救人,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得度,那就要有个修行的方法,这都是“宗”。所以下一节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和趣,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 

  这个经,“宗”是什么?“趣”是什么?“宗”的意思就是所尊崇的、所尊重的、紧要的。

  这个经,当然一部经我们先要了解它,它所尊贵的、所重视的是什么

  再有,宗”是修行的要径。我们研究一个书,尤其是经典,不是就是理论的探讨。所以有人问我:佛学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学?既然名之为“佛学院”,当然也研究佛学。但是要知道,佛所有的“佛学”都是为你去“学佛”的。

  学佛”就是要“行”。如何去“行”?不是停止在理论上就完了。“宗”就是修行的要径。所以一部经典一上手来,你要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

  再有,“趣”是什么?就是归趣、趣向。头一段最后几句话,“趣”是什么?归趣。“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要知道去做什么,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穷究它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叫做“趣”,就是“归趣”

  在这个中间我们引了很多古德的,对于《无量寿经》的“宗”是什么,还有小本的做参考。我们时间很紧,大家自己看看。

  总之,根据古德、中外的这些大家,他们所说明的这些“宗趣”,我们归纳起来:本经的“宗”是什么?“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是“宗”。我们所尊崇的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发大心、发觉悟的心,一切都是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菩提,就得菩提。所以要成佛,你先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要念佛,不但是念,而且要一向专念。

  又修点这个,又修点另外的;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就不叫“一向专念”。要很专,“一向”就是一直是这样;要专念,这个经当然讲的以念阿弥陀佛为主,这就是说这个是为“宗”

  “趣”,“归趣”、“趣向”是什么?“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径登不退”,“径”就是直接,只要你真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一生终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你就是不退转了。

  底下要讲,不退很难。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法门直接就不退了。“退”是个最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进一退九”,进了一步,回头退了九步;或者有一个人进步,有九个人在退步,退缘太多了。

  这个法门就是“径登不退,圆生四土”(一般往生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还是凡夫的地位),但是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融无碍的生到了方便有余、生到了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圆生四土,这个做为“归趣”。全经就是如此,“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首先“明宗”。为什么说这个经以这个为“宗”?当然要有根据。首先,就是三辈往生里头有上辈、有中辈、有下辈,这个水平很不一样。

  上品上生,就在现生之中,虽然是最后,但还是现生,他已经是地上的菩萨,大菩萨,可以见无量佛、闻无量法、证无量的陀罗尼,当时就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闻法、去度生,这是上品,最高上品上生。

  下品的“五逆十恶”,念了十句佛生到边地,没多久就花开见佛。上辈、中辈、下辈,代表怎么都有上、中、下,讲三辈。

  但不管你是上、是中、是下,经文都说了,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作为往生的因,这就是修行必须的要径,也是我们所遵从的。这是一个证明。

  再有,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头我们举出两愿,第十九愿,这个全文就是“闻我名号,发菩提心”,直接点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念”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先是“发菩提心”,后来“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现在一般人说我也念,一天就念半小时,其余的时间就打闲岔,这个就还不够,不够“一向专念”,他们努力还不够这个地方说“昼夜不断”,这个地方要求高一点,底下就容易了。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佛菩萨迎现其前之后,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这个行者,让他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心里头是很慌乱,一般不是个修行的时候了,但是因为你平常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阿弥陀佛就跟菩萨大众现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乱,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

  所以有人念佛觉得我还没有到“一心不乱”,到了临终时候恐怕念不了,他不知道这是他力法门,慈悲加佑,令念佛人临终不乱。

  第十九愿我们看出来,里头的中心是“发菩提心”,是“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弥陀佛,你“一心念阿弥陀佛”,这两个内容。

  第十八愿,日本很多大德,他们对第十八愿是尊崇到极点。他们尊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弘扬《无量寿经》,都说是弥陀化身。日本的大德说,许多的经典要跟《华严》、《法华》来比,别的经都是“权”,只有《华严》、《法华》是“实”。如果《华严》、《法华》跟《无量寿经》来比,《华严》、《法华》还是“权”,《无量寿经》是“实”;《无量寿经》其他的经文和“四十八愿”的愿文相比,愿文是“实”,其他的还是“权”愿文之中有四十八条,每一条跟第十八愿相比,第十八愿才是真实,其他又是“权”。所以这些大德的赞叹就把第十八愿的重要剖析清楚了。以前正果法师谈净土宗,他就是谈一个第十八愿,这个也是很契理契机的。

  第十八愿的愿文,“闻我名号”,一切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至心信乐”。“至”就是登峰造极了,“至诚”,以至诚的心相信。“乐”是欢喜、庆幸,愿意这个地方,愿意这个法门。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把一切善根,不求其他的事情,只是求“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这种“至心信乐”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十恶”再加上“诽谤正法”,那就是临终很难念了。这个以后还要讨论,善导大师还有他特殊的见解,今天这个地方不发挥。从这里看出来,这一段是什么?这一段是“至心信乐”,“信”就是智慧;“乐”是愿力。要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就是愿意去度众生,这里说至心信乐就相当于发菩提心。你也要念,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

  这个在观经》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恶”看见地狱现前,只要有善知识教他,他观想是不行了,念佛的话,有十念,往生

  一个很好的学道的朋友,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狱,他的哥哥劝他赶紧念佛,大家也助念,后来他说地狱相消了,看见佛来接了。也就是他平常并不怎么修,不就是“乃至十念”吗?在这最后的时候你有十念都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第十八愿,净土法门就依止这条愿文建立起来的,可以这么说,就是“十念必生”

  尤其咱们的明真长老他修十念法,这也是十念,因为他参禅,时间用在净土上他就一天念十口气,这也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乐”,它里头有一条“至心信乐”。

  这两条,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就是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

  所以我们这么来看,结合三辈往生,又结合第十九愿、第十八愿,我们提出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是正确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心髓。两个愿是阿弥陀佛本愿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大经之宗要”,跟刚才日本大德说的话一样,这些愿文是全部大经的宗旨和要领。

  “往生必备之正因。”你要想往生是必备的正因,方向端正。

  “方便度生之慈航。”我们学佛、我们要成就,这一切一切,要修持,都是为了度众生。怎么才能度众生?不就有这个十念法门吗?有这个法门我们不但可以度己,我们可以度人,这是“慈航”。

  “本经所崇。”我们所尊重的(“崇”就是崇贵、尊崇),“全在于此”,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修行要径。”修行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最为捷要、最为快、最为重要,所以这是本经之“宗”。

  底下我们就要解释一下“菩提心”。“菩提心”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个“大”不要做大小相对待的那个大这个录音机比那个录音机大,回头我就说我这个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对待的“大”。这个“大”它应该是“大方广”的那个大,那个是绝对待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种相结合的心,这个“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要发起这种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因为以后到了愿文的地方还要讲。

  这个“发菩提心”,根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往生论注》在中国成为佚书。净土宗有十来种书中国没有了,都是从外国找回来的,这个《论注》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古人没有见过这个书,所以有人就把昙鸾跟道绰,就从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中给开除出去,其实那都是功绩很大的。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出《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三辈往生”中当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优,有的就劣(五逆十恶还不劣吗?但是最后他发心了、他忏悔了、他精进了),都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

  “此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作佛的心,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什么要作佛?个是“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谁都高”,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你是为了自己。愿意成佛的就是要度众生,你究竟的觉悟,你才有这个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够真实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就是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度众生的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怎么度众生?真要度众生的话,就是能够摄受众生,让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国土这样的心。阿弥陀佛就成就这样一个国土,我们现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就是使得这些众生能生到有阿弥陀佛的国土,这就是度众生的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安乐”就是极乐。要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辈往生都“发菩提心”,你要愿意作佛,愿意度一切众生,愿意摄受一切众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国土,而发的“无上菩提心”。若不发无上菩提心,但是听到彼国,仅仅是听到彼国,快乐极了,极乐,那是无法比。

  有的人就说,我活的时候要修行,活的时候要好,比别人强,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别人好。这一种就是我活的时候也要好,死了之后也要好,为自己打算,这个是打算不到的。昙鸾大师就说,要是这样的话,为了求乐而愿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所以极乐世界纯一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广度众生,大慈悲、大的愿力,摄受众生能够往生有佛的国土。

  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天天咱们念的偈子,愿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国,大愿力!有这个信心,信心这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信,“信”是清净的心、智慧的心。这一段的解释,这样的菩提心很亲切,对于净土学人听得很亲切。

底下《安乐集》,这是两个紧接着的,上面是昙鸾,底下是道绰。玄中寺,玄中寺是三个祖师都在那的,现在修得很好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都在那住习过。

  《安乐集》说,“依天亲《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有两方面。“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有三种法和菩提门相违背,要离开。“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就要去顺,要去顺从,要去依顺。什么是“三”呢?第一个是智慧门,第二个是慈悲门,第三个是方便门。头一个是要智慧,第二个要慈悲,第三个方便,就是大愿力,我有这种方便的方法去度众生。所以它分开三个,其实就是刚才我说的,通俗的说,“发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

  具体说来是怎么样?第一个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还不是仅仅说我往生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这解释,我们在这个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乐讲弘一法师的例子,到湛山寺请他讲戒律,给他拿了(送到房间里头来)几个菜一个汤,弘一法师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别人就给他拿了一个菜一个汤,还不吃。这就报告?虚方丈(?虚老法师)说:弘一法师不吃。?虚老法师说:你们就把你们吃的盛一碗给他。大众吃的,大家都这样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众吃的菜给他端去了。他问了问:你们是不是也吃这个?他们说对,他就吃了。所以一切时处,不是自己求安乐

  现在有一些人,据说有的在美国的出家人,嫌美国的汽车不够讲究都不坐,在美国要坐进口汽车。德国车更讲究,在美国嫌美国的车都不好,要坐德国车,这个就跟道绰大师所说的不大相合了

  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无我”,“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这个“我”字是万恶之源,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自尊种种,这一切一切,要“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就是去这个身见。

  现在学术化的气功是非常热闹,有人说他们是外道,我说他们连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庄子这些道理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练得挺好。

  我们这里你看,一教你,头一句话就说,你“发菩提心”不是要贪着自身,在这身体上去保养它、维护它,让它舒服。所以这个“无我”,不只是在讲经的时候谈“无我”,“无我”讲得天花乱坠,而真正在一切时处、起心动念,首先咱们不要说“无我”,先不要有个人主义,这个作为第一步。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一切众生真实是苦,苦苦你随便可以看见,到了夏天,虫子掉到地下,多少蚂蚁吃这个虫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这个苦不苦呢?猪,我看见猪就是可怜,不但它要被杀,而且注定它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的。苦,都是苦,要拔众生的苦,而且拔一切众生苦。所以大慈悲心,这是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我们要有安住,让众生得到安乐。不是安自身,而是要众生安乐。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众生可怜,本来是佛,都同具有佛性。《大乘起信论》讲到都有“如来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冤枉得很,迷迷糊糊的颠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怜悯!这是怜悯众生的心,要怜悯一切众生就“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又提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离开了恭敬供养自身心,刚才只谈自身,这地方又加上一个心字,这就很深刻。供养不要供养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乐,这个道理很好懂,也没有可争辩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道理大家还都是得承认下来。

  怎么叫“恭敬供养自心”?这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楞严》里头,阿难之所以会不能自拔,以及一切众生要修佛没有成佛,反而甚至于堕落成为魔王的眷属,都是因为不明白两种根本法,一种是生死根本,一种是菩提涅?根本。

  菩提涅?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众生之所以认为是自己心的,实际上就是意识分别,这是第六识。

  第六识是分别识,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但是大家不知道,常常就是用这个来做为主宰,凡是什么东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觉得它对,不合乎自己的就觉得不对。甚至于说,某些佛经因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说这个佛经是假的,这种人已经出来不少了,这就是“供养他自心”。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古话,“宁作心师,莫师于心”。这句话要不解释很难懂,这个文字是老的文字,你应当作你自己心的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心当作老师。当师于心,就是对于这个心作老师,不要以心为师,就是这个心意识你觉得是怎么样就去做,就是自己头脑中所想的这些东西,是不堪去供养的,不堪去尊敬的。

  《四十二章经》就讲,连续两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这是个很大的关键。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己领悟的一知半解,对于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拿它当主宰,再批判一切别的东西,顺乎我的才对,不顺乎我的就不对,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千万不要信你自己这个意(意识),“汝意不可信”。跟道绰这个话是一味的,跟中国那个话,“宁作心师,莫师于心”,不要拿心当老师,要做心的老师,就这个话的意思。供养自身心。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见,来破除我们本有的众生知见。你把你老的知见拿来当家作主,当主宰、当评判员、当裁判员,它来评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就不可能真实接受佛的知见。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就叫做“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如果是只求供养自身,求自身安乐,没有让众生离苦,恭敬供养自身自心。就是一切都以自己这个心,这是至高无上的,用它来评判一切、观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对,这都属于这一类。你自己就是供养自心,把自心供养得太高了。

  “顺菩提门者”,顺的话,就刚才相反过来,这个说简单一点。“顺”,一个就是“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刚才说就是大智慧,不是为自身求安乐。第二,“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就把刚才那个反过来了。第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这是最上的安乐,“摄取众生生彼国土”。“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所以一切是为了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是为众生,要不是为众生何必有这些“依正庄严”?所以让一切众生得“毕竟”的乐,毕竟乐是究竟的、彻底的、真常的乐。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是什么?就是指的“安乐国土”,就是只有靠着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他这说的有很多人大家觉得很绝对,佛的法门很多,怎么都提出来要依这个大义门?要以极乐世界做为一切总的功德?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大义门”,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很契机。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看,我斗胆这么说,在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旃檀木,片片皆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净土的话,要想即身脱离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就可以这样说你参禅也好,你修密也好,什么都还可以,但是都要依这个“大义门”,就是极乐国土,不然的话,你当然是再周转,再来,还要一次一次的机会,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已经得到人身,现在的人身,在这一生之中了办这个大事,修什么都好,当然是修净土更应机但是你如果连求生净土的这个心愿都没有的话,要即身超脱生死,可以说是没有希望。这就是昙鸾、道绰这两位净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为是祖师的,后来因为他们的书中国没有,有的人就把他们排在名单之外,那是错误的

  底下再引一个朝鲜人,朝鲜人到中国来学佛,他们学得水平很高,这是净土宗,他们禅宗什么都很不错。海东元晓他有一部书叫《宗要》,它里头讲了“菩提心”,就把“菩提心”的内容说得很清楚。这个也讲了“菩提心”的内容,怎么是“顺”、怎么是“违”也就看出来了,慈悲、智慧、愿力。

  底下海东把它提出两个,“发菩提心有二”,一个是“随事发心”,一个是“顺理发心。这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个叫做“行愿菩提心”,就是“随事发心”,在事上发心;一个“顺理菩提心”,密宗叫做“胜义谛菩提心”,就是“第一义谛菩提心”。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