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分享:现代西方学位“拨穗流苏”与佛陀教育学位“三皈依”的义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21 17:35:58
关键字:汉服,学位,佛陀教育,礼,戒,成人礼,业,毕业典礼,三皈依,博士,拨穗流苏,拨穗礼,佛教学位
【 点击数:490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2014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

 

 国家教育部文体司司长着汉服参加汉服毕业典礼

 

点击此处观看央视报道视频 

 

摘自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修学体会  2015年11月21日

  

  这篇心得于乙未年夏末毕业典礼之际写就,机缘是许多同学烦恼老师没有介绍“拨穗流苏”的含义。同学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烦恼即菩提”。这篇心得将由大学毕业典礼导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位制度,接引初机认识佛教是什么,然后介绍佛陀教育的学位制度与“三皈依”仪式的义理。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认识到:大学礼服和“拨穗”仪式等大学教育毕业形式,来自西方传统基督教文化。西方传统天主教的学院、研究院,学生都是神父、修女,修道毕业的修道服和获得传道资格的仪式,就是我们今天的毕业礼服和拨穗正冠仪式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仪式:“弱冠行冠礼”、“三皈仪式”等均是蕴含类似含义的入学仪式或者毕业仪式。

  以下是查阅到的资料:

 

  大学礼服是怎么来的呢?不同学位之间的礼服又有什么不同呢?

  要追寻它的来历,就要循着欧洲大陆大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回溯到中世纪的西欧。西欧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中世纪生活影响的结果。

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了,希腊和罗马灿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残,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华的城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各种教育机构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

到了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教会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学习课程。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

  那个时候,手工业兴盛起来,并逐步与农业分离,商业也随之发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了各种手工业的“同业公会”和“商业行会”,这些行会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制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

  随着学校的发展,被称之为“硕士”或“博士”的教师数量日益增加,各个地方的教师们仿效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组织起了教师的“同业公会”,学生则组织成“同乡会”,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他们都把自己的行会叫做“大学”(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ls,意为“共同体”),因而“大学”这个词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称谓。也就是说,最初的大学机构就是这些教师的“行会”和学生的“行会”组织。而同一“行会”里的相同专业的教师又组成特殊的“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来源于拉丁语facultas,意为才能,即教授某种学科的能力,后来又把“系”这个名词的含义扩展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院)。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亚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

  这些早期大学的学生,要编成班级进入教室听课,但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只有那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不公开的和公开的预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gown),同学士们(Bachelor,来源于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学士”)坐在一起,接着要举行由顺利通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就是学生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

  但是,要成为一个硕士或博士(当时,“博士”和“硕士”并无区别,都是“教师”、“师傅”的意思),还要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通过了严格的最后的考试才行。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既然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

  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单独成了一件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

  到了十五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

  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今天的“流苏”(tassel)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更精致罢了牛津大学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礼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间则建议学校礼帽应做成学者的一本书那样的形状,这样更能表现它的学术含义,更有书卷气。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校礼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礼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

  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礼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礼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笔者(非本文作者)在美国作为家长参加了普渡大学一次毕业典礼,目睹了普渡学子身穿大学礼服的风采。

  礼服由长袍、方帽、和头巾三个部分组成。

  “博士”和“硕士”的长袍是黑色的;“准学士”的长袍为灰色;“学士”的长袍、尖袖、前面不敞开;“硕士”的长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长袍,喇叭袖、胸前扣子两旁各一道宽5英寸的天鹅绒贴边,袖子上也横着缝有三道平行的天鹅绒贴边,颜色属黑或别的颜色,它是学科类别的标志。

  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边垂下漂亮的流苏,流苏的颜色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

  最能体现学位等级的是头巾,其尺寸大小、形状,随学位的不同而不同,学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致。头巾的外层与长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衬里折迭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普渡大学代表颜色――金色和黑色。天鹅绒贴边的颜色表示学科类别。在普渡大学“学士”是不用头巾的。

  普渡每年要举行三次毕业典礼,参加仪式的人都要穿上礼服,在典礼官的率领下,列队在校园主要道路上绕行一周,然后进入会场。进行完传统仪式后,从博士开始,每个毕业生都要上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博士要让教务长把头巾披在肩上。

  以上材料作为导入,以下开始结合以上材料介绍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同时对“三皈”、“五戒”的义理进行发挥,其中适当汇集了恩师的讲经内容:

 

  拨苏正冠、拨穗正冠

  拨穗礼

  定义:毕业典礼上把头上学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换到左边的动作就是毕业授学位时,系主任或校级领导把学生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再授予毕业证书。

  说明:未获得学位时,“流苏”是垂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帽的帽檐右前侧中部;获得学位后,“流苏”则垂于帽檐左前侧的中部。“流苏”位置的移动,是由校长(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在学位授予仪式上,颁授学位之后移动。校长的流苏,自然是垂于所戴学位帽的左前侧中部,因为他早已获得过学位(或理论上应此)。

  “拨穗”表面的意义 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 。

 

   冠礼(中华传统文化中弱冠之年,儒家所行仪式,类似于现在的成人礼)

   古代中国,“正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

  么叫“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

  不过,在古代中国,“冠礼”仅限于男性,在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时,为他束发簪缨、加冠服,以此宣告他获得了成人的资格。这种庄重的仪式,向冠者展示了华夏的形象,从而树立了他对华夏的理解与对华夏的归属感。有学者认为,“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而“礼义”,对于孩子是由外达内的过程,从而,由“衣冠整”而“容体正”,由“容体正”而“颜色齐”、“辞令顺”,然后才能“礼仪备”、“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为过程。冠礼意味着学礼、行礼的开始,意味着“冠者”从此进入了人生的礼仪古人把“穿戴”竟视为治国治家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不能不佩服这是一种智慧。

  中国古时候教学,人从小开始上学的时候,古时候是七岁上学,七岁上学老师教他什么?教他“礼”,学“礼”。“礼”就是做人的方法,“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要学着自己知道谦虚,要学着知道尊重别人,这是“礼”的基本精神。

  佛家不说“礼”,说“戒”,佛家的“戒”跟儒家的“礼”完全相同,名称不一样。儒家讲“礼律”,佛法讲“戒律”;所以儒家的学生,如果要不守礼,“儒”就没有了;佛门弟子要不持戒,“佛”就没有了。“戒”是佛的形象,“礼”是儒的形象,形象都没有那还谈什么?!

  家教学是以“仁义”为根本,“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爱人你要从内心里面真诚心爱护一切众生,要知道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义”是什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义”就是持戒,“义”就是守法,“义者循理”,一定要遵守性德,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戒律”是自然的规律,一切善法纯粹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是义。

  如果能够明了儒家的“礼”,再学佛家的“戒律”的确是容易多了。如果没有学儒家的“礼”,真正好好学戒律,自自然然就能够通达儒家的“礼”,没有学过,他做到了。像这些念佛的老太婆,她们没学过,“礼”也没有学过,“戒”也没有学过,但是她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她自自然然与“礼”、与“戒”相应。你要问她为什么相应?总不外一个“真诚”“诚敬”。只要真正有敬意,自然就合规矩,哪里要人教?!哪里要人提醒?!由此可知,真正关键之所在,还是在“诚敬”。“至诚恭敬”,自然就相应。

  

  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中,佛家对于“毕业”和“结业”的介绍

  “业”是事业,造作的时候叫做“事”,你是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所以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有作业,一个学期结束叫“结业”;三年念完,“毕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

  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作,所以造作的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你心里面的思想、起心动念叫“意业”;你的言语叫“口业”;你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所以用“身”、“口”、“意”,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你造作的这些,一定产生后果,这个后果就叫做“业”。

  净空老法师讲:“‘业’产生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你的定,障碍你的慧。就是刚才讲的,你为什么定不了?为什么你在外面一走的时候,你就会被引诱?那引诱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诱,那引诱是你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就变成障碍,所以这叫‘业障’。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为什么?善的时候生欢喜心。总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你起了波浪。欢喜也起波浪,烦恼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业障;善业也障,恶业也障。但是他有果报,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换一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有业障,你没有定慧。定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佛陀教给我们要修净业,净业就是我们不做坏事,做好事。我们修善业,修善业而不着修善业的相,那个障就没有了。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要记住,我们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定要与戒、定、慧相应。假如说“戒、定、慧”你觉得这三个字太玄了,不太好懂,我变通一下,你要与清净心相应,心是不是清净?与平等心相应,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清净就是不执着,我对于一切事情不分别、不执着。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与定、慧相应,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事业一定一帆风顺,你做得一定比别人好。好的原因在哪里?因为你有定、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学位制度——以佛家学位制度为例

  净空老法师讲:“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供养他是纪念老师的意思,没有把他当作神明看待。我们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他也是佛的学生,他是前面的学生,我们是后面的学生,我们跟观音、势至菩萨是同学的关系,他学的在我先,我学的在他后,他是我的老学长,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要搞清楚。”

  “当然了,老学长学问、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们也可以把他当作老师来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实际上讲是同学,同一个老师,同学,所以这个要知道。一切菩萨跟我们是同学,佛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个要搞清楚,师生关系只有教育里面才有,所以大家要搞明白,不要搞迷惑了,这要弄清楚。”  

  “我们要知道佛教教育的目的,佛在许许多多的经论中,我们常读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从梵文里面音译过来的,这个意思能翻的出来,为什么不翻?尊重不翻,因为它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可以将它分为三阶段来说明,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阶段是‘正等正觉’,第三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

  “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可以得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也有学位,‘罗汉’、‘菩萨’、‘佛’,都是佛教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你要是证得‘正觉’,换句话说,你就得到‘阿罗汉’的学位;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觉’,那你就得到‘菩萨’的学位,‘等’是等于佛,等于佛当然还没有成佛,什么时候才等于佛?必须明心见性才能够等于佛修学到极处了,没有比这个再高了,就是菩萨毕业了,那叫‘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上的了,这就是‘佛陀’所以诸位要知道,‘罗汉、菩萨、佛’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了,就是你的真心圆了,你就叫佛,佛就加一个‘无上正等正觉’。”

  “在儒家,则称为‘君子’、‘贤人’、‘圣人’。道家的好像是‘道人’、‘真人’、‘至人’。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查查。”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的,当然觉悟不圆满,不能说他没有觉悟。像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于这个世间确实知道不少,知道一些,但是不能算‘正觉’,佛家的正字招牌是不容易颁发给别人的,这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不称他作正觉?他觉悟之后,他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瞋痴慢、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就是凡夫,他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贪瞋痴慢、人我是非的烦恼统统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正觉,佛陀教育里面也有一个学位给他,这个学位叫‘阿罗汉’,所以诸位要知道,‘罗汉、菩萨、佛’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得到‘正觉’才称他作‘阿罗汉’。”

  “阿罗汉以上的叫‘正等正觉’,‘等’是等于,等于‘佛’,他没成佛。这个‘等’怎么说?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差别在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讲叫妄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的,不是真心,我们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我对你好,也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吃亏了。你看今天我爱你,明天就离婚了,这成什么话?这不是真的,一定要知道。”

  “菩萨用的心是真心,就不是假的,真心是永远不会变,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

  佛用的是圆满的真心,菩萨是部分的真心,但是他是真的,不能说他是假的。佛在经上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的一点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一点都不假,决定是真的。

  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他是真心,没有圆满,所以叫‘正等正觉’。

  阿罗汉用的心,是水里头的月亮,不是真的,是假的。水里头的月亮,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从用心上看,菩萨的心跟佛的心相似,很接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住菩萨,刚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所以这叫正等正觉。”

  拿到‘正等正觉’,这有一个学位的名称叫‘菩萨’。‘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了,就是你的真心圆了,你就叫佛,佛就加一个“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他不是神,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总而言之,他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陀教学的目标。所以佛法可以说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

  “佛陀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这就是迷。因为你不了解真相,往往你看错了,你也想错了,看错、想错就做错了,做错的结果就苦。如果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够理解,你没想错,也没看错,也没做错,你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学佛没有不快乐的。所以它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我们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环境里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妄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你真正有能力辨别。帮助我们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

  佛陀教育不消极,佛陀教育不落伍,真正能给我们《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的利益,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当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往后的目标,那个殊胜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认清楚佛法的教学,它真的是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目的。”

 

  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之佛家“三皈依”仪轨含义

  净空老法师讲:

  今天讲讲佛家所说的“三皈依”,做一个简单的补充,希望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三皈依”的意义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古时候“讲三皈”,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思。佛教传的年代久了,传到现在,我们一听“佛、法、僧”,把意思都解错了。听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我也皈依这个佛像,这大错特错;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统统都把意思错解了

  在唐朝时候,禅宗六祖大师大概他就晓得,怕后人对三皈误解,他老人家传授三皈就不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样说法,他完全从意思上讲,把这个名词省略掉。你看在《坛经》他传授三皈,他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们一听,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我们修行主要的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牟尼佛是什么身份?要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老人家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学家,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无比的积极,他一点都不消极我们要体会到世尊他的精神、他的大德大能大智,我们应当要效法,应当要学习,应当要发扬光大,这叫“三皈依”,我们真的回头了,真的依靠佛菩萨的教学。

  先说“皈依佛”。我们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自性三宝没透出来,那我们要依佛;释迦牟尼佛他完全透出来,依他为师。“三皈依”决定不是皈依一个法师。皈依一个法师,我在以前讲解时讲得很详细,你决定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你造了破和合僧的罪。“这个法师是我的师父,那个法师不是我的师父”,你在分化僧团,你破和合僧,这个罪过是阿鼻地狱。就好像现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你有共产主义觉悟,想加入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考察,成为这个党员,入党的时候有手续,也有仪式,你要去入党宣誓。宣誓的时候,上级党组织一定派一个资深的共产党党员来监誓,你若认为你就归了他,入他的党,这还得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点必须要认识清楚。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我们是三宝僧团里面的一分子,出来代表跟大家传授三皈,给大家做证明,而不是说这些人皈依我的,我就搞了一个党派,跟别人就对立了。佛法跟国土、跟族群、跟宗教、跟一切众生,永远是和睦而没有对立的。

  所以大家要记住,凡是搞对立,就不是学佛了,就不是佛弟子;佛弟子跟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对立,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佛家是讲和平的。

  所以千万不要有个误会!今天在这里皈依,某某法师来传授,你说“我们都是皈依某某法师的”,将来会堕地狱,不可以,要记清楚。为什么堕地狱?我皈依某某法师,他是我的师父,他皈依那个法师,是那一家的师父,僧团就要闹分裂,就要搞小派系了佛法是和睦的、是和合的。你在和合里面搞分化、搞破坏、搞分裂,你就是破和合僧,罪过?戒律里面讲,堕阿鼻地狱。我都把话讲清楚,不害你们。所以在这里不是皈依某某法师,是“皈依三宝”。这位法师在此地是代表僧团给你作见证,你在这里宣誓,我在这里监誓。你千万要搞清楚,你把监誓人看作我皈依他的,你不是搞大错特错?哪有这种道理?!

  儒家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以把儒家这个话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

  建立理智,不是感情。大觉不是迷惑,奋发不是懈怠。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惠以真实之利”。

  什么叫“觉”?保持心地清净是觉,保持圆满的智慧这是“觉”。我们穿衣吃饭,迷惑!吃饭要讲求色香味,这就迷了,起心动念起了烦恼。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这就是迷惑颠倒,就起了烦恼。凡夫可怜,被环境所转,受环境的影响,这个很苦,这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环境不能影响他,自己可以影响环境。自己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命运,自己主宰命运;不是命运主宰我,我主宰命运。这一些全都是事实,都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

  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也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面讲“正知正见”,或者是讲“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就是“正知正见”,这是法,这是自性的法宝,也不是从外面来的。皈依,皈是从我们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我们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所以“法”也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着别人走。所以“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佛没有牵着我们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的人,这是他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什么叫染污?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凡夫接触都会被外境感染。怎么感染?染上贪瞋痴慢。见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统统是染污,这都是心地的染污,所以这个染污就是感情跟烦恼。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现在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保持你心地清净,这叫做皈依僧。

  “三皈依”总结起来说,“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给我们修学的三大要领,就是三个标准,修正我们的行为,这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三宝我们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的,都具足的,你今天要用它,从前把它忘掉了,没用它。佛告诉我们,从今天起要用“觉、正、净”,时时刻刻要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要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做“三皈依”,这是你真正皈依了

  陀教育给我们修行的三个原则,这就是三宝,三个标准。可是诸位要知道,这三个标准是一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就没“觉”。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怎么会不清净?心地清净的人一定觉悟,一定正知正见。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这三个门,好像这一个佛堂有三个门,你从任何一个门进来都对,你只需从一个门进来,三个全都得到了,统统得到所以我们在这三个标准,只要用一个就可以了,就成功了,全部都得到了。

  “觉、正、净”,“觉”,就是要做明白人而不做迷惑颠倒的胡涂人,志存高远;“正”,就是坚持心正、身正、行正而不走邪门歪道;“净”,就是要把持自己心灵的净土而不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努力做到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我认为这三点是所有国内外各种毕业典礼上毕业讲话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毕业这天出师了,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一路顺风、前程似锦,遇事能够沉着冷静,理智面对而不感情用事,坚持走正路而不走邪路,保持心灵的净土,不受社会大染缸的染污,多快乐而少烦恼,祝福学子们未来能够顺利走向成功。

  a01037 分享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