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三集 (共70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16 13:35:44
关键字:黄念祖,拈花微笑,慧明老和尚,夏莲居,慈舟法师,会集本,无量寿经会集本,贡嘎活佛,密宗
【 点击数:390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奇特殊胜”,大奇特之法。九界的人都不能信解,连菩萨靠自力都信解不了。要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多少也能相信一点,这是佛力加被,佛经给我们宣说,有人听了还是很反感,这个就是要信解还不是这么容易。我们只要有一点点信解,都应该要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可思议”。

  “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每一部经都有每一部经的殊胜,但在一部经里头把种种的圆妙都尽摄其中,唯有此经。《观经》里头,《阿弥陀经》也一样,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不知道;四十八愿什么内容,不知道;怎么发起的,也不知道。而要修行之中,当然《观经》讲了一个观想,《阿弥陀经》讲了一个“七日七夜”,都是只举了一个法子,但是种种修持的道路,也都没有像这部经说得这么完全。所以这部经它“备摄众妙”,这一切圆妙的地方它很完备,都摄在里头了。

  它是以什么为“宗”?部经都要有个宗旨,这部《大乘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

  《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你去行种种善,那是做魔的事,是为魔业,魔的事业菩提心重要,修哪一门都不能够离开发菩提心,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融化为一的心,《无量寿经》就以发菩提心为宗旨。光发菩提心,就跟别的“宗”一样,底下加个“一向专念”,“一向”就是老是这样;“专念”,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发了菩提心,用这个念佛法门,这是这个经的宗旨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部经以什么为根本,宗旨、根本是什么?就是弥陀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有个第十八愿,这是念十句必定往生,是“十念必生”的大愿

  我们现在明真长老他就修十念法。他是禅宗,但是他兼修净土,他要往生,他就是一天念十口气,叫“十念法”。十念也可以往生;在临终的时候你能念十句,哪怕能念一句,都可以往生。这是弥陀的大愿,“十念必生”。你在临终之时你能有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你是什么罪业,决定当时就生到极乐世界,这称为“十念必生”的大愿。

  日本现在有五千万净土宗。日本一亿多人口,它是种种的发达,但是它一半的人口差不多都是净土宗、都是念佛的,他就是遵从中国善导大师的教导,他就是抓住了这第十八愿。日本在念佛又分了很多小的宗,但是都是以善导大师为主,抓住这第十八大愿。十八大愿是“至心信乐”,你愿生极乐世界,哪怕你念了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就是极圆、极方便,大愿!

  但这里头我们要知道,像明真法师这样念十念是可以的;其余的人,你没有修别的,你成天看电视,成天去逛马路,你一天只念十句阿弥陀佛,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往生不了你为了弘扬佛法,你为了修持其他的事情,你的时间很少,但是你保留坚持每天的十念,这个可以往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最后临终的时候有十念,也可以往生。在平时和临终两个都有十念,都可以。以这个为根本,弥陀有这个大愿,他发这个愿,因为弥陀最慈悲,我要救众生。不是一个空口白话,我要救众生,你得给他个方法,使他得度,使他离开这个娑婆的苦恼世界。到极乐世界去进修,不是去享乐,要是提倡他去享乐,那就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给你一个更好的进修的条件,一个环境,你去了之后你决定成功,你再不会退步,你的寿命无量,那还有不成功的吗?!种种因缘都是助长你的道心,极好的环境。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个经为什么好?就是这第三句话,这是讲“三辈往生”,上辈怎么做、中辈怎么做、下辈怎么做。上辈所要求的就高,中辈就在中间,下辈就低一些。不管你是合乎哪一辈,因为你有具体条件、具体的情况,不管符合哪一条,符合了一种,你往生都是绝对的,把这三辈往生的情况都说了。你宿根很好,智慧猛利,你种种的修持,你可以上品生。真正上品上生当下就是大菩萨,他就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闻佛说法、分身到无量世界去度众生,他就得无量的陀罗尼。这儿还没断气,就达到这个水平。

  “三辈往生”都有一个共同条件,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详细的,我们以后还要详细的去分析。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九界的圣与凡都能够摄受。这部经还广摄人间,我们要做好人,你要求成佛求往生,你先这个人要做好,你在社会上让人感到你是个信佛的人,你的所行所为让人家能够敬佩。你不要你看看就这样还是佛教徒?那你就是“以身谤法”。所以在这里头讲了“五恶”、“五痛”、“五烧”,种种人的狡诈、欺骗,做种种坏事。“五恶”,五种罪恶,就是“杀、盗、淫、妄、酒”。一来就三稜刮刀捅进去了,杀、盗(盗窃、抢劫、绑架)、淫乱、瞎说(妄语、挑拨离间),种种这些罪恶都要禁止。这部经也讲了,不是只讲深的,做人的道理也讲了,“广摄九界圣凡之众”。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把持名念佛这个法堂堂正正的全部显示出来。

  “直指往生归元之路。”大家得到往生,能够返本归元,恢复我们的本来,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这条道路给我们直指,指清楚了。

  “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就把上头说了,这部经称为净土宗第一部经为什么?就是因为刚才说的这些理由。

  这么殊胜的一部经,可是这个“殊胜第一”的净宗宝典,竟在咱们国家《大藏经》里头闲放着,让尘土盖满了,盖了一千多年,这是为什么?

  “考其原因。”追究它的原因,就是这个经的五种原译,我们上次说,这个经翻译过十二次,传到现在还有五种,这五种原译出入太大了。譬如像《阿弥陀经》有两种翻译,鸠摩罗什也翻了,玄奘也翻了;《金刚经》也是这样,有好几种翻译;《心经》也有好多种翻译。这个出入不是很大。当然《心经》的出入稍微大一点,我们这个《心经》只是一个中段,有的没有头、没有尾,有的还是有头的,还是佛在哪说法,最后还是大家“作礼而去”。现在大家念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是最精炼的一个中段;别人翻译的还是有头有尾,跟普通经一样。这个出入都不是很大,你把它加上一个头、尾就跟别的经一样。

  可是《无量寿经》这五种出入就太大了,这一本和那一本,这个包括了这个内容,那个又包括了那个内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概括其他了。我们刚才说最要紧的是弥陀的“愿”。我们大家都知道弥陀的“四十八愿”,这是在五种译本中魏(曹操的魏,魏蜀吴,曹操那时候翻译的),康僧铠翻译的,是四十八愿;唐朝又翻译一次四十八愿。这五种里头只有两种翻译是四十八,其余就不是四十八。更古老的,汉朝就翻译了,在三国之前就翻译了,汉朝;跟曹操同时的孙权,东吴那边也翻译了这两本是二十四愿。所以有人就批评夏老师说,怎么四十八愿到你这成了二十四条?没有仔细去考究。有两种是二十四。宋译是三十六,还有最古的,叫做《阿弥陀偈经》,这是偈子,也讲了二十四章。所以在古代的经、偈里头,二十四的占了三个,四十八的占了两个,三十六的占了一个你们想想看,这个出入大不大?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所以为什么这部经“尘封《大藏”》,在《大藏》中尘土把它盖满了?就是详略出入很大。初心的学者你单看某一本,往往还有很多殊胜的东西你没看着;你要去遍读这五本也不好找,也很费时间,也很困难。所以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五本,不知道净土宗有这五本,顶多知道有个魏译康僧铠。

  而且四十八愿里头它也不够四十八,四十八里头它有的重复了。往生净土有两个很重要的愿,一个是“国无女人”,一个是“莲花化生”。你看敦煌画的像,佛都画有胡子。最近广化寺有人给画西方三圣,把观音画成女相,送到香港去。我说这个像不如法,极乐世界西方三圣都是大丈夫像,“国无女人”,敦煌画的像画上胡子。这个像他们就没要。后来画像的人怪我,你这一句话,画没人要了,国无女人

  所以它这个世界好就好在这里,衣食完全不要你搞,又没有这些恋爱问题来分你的心,没有什么机会叫你退,处处是说法闻法。莲花化生,不是我们这个身体,血肉之体,不是需要父母来生我们,就在莲花中长出来。这两个愿很重要,但是在魏译里头也没有所以就是说这五种里头存在着这个困难

  大家说这个经这么难读,那就去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又方便又好。所以在中国,从古到现在就这五种原来译本做注解的,从隋朝到现在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隋朝有个慧远法师,一个唐朝有个嘉祥(就是吉藏),作《嘉祥疏》的,就这两个人。而他这一本还没有单行本,《大藏》里头有。所以大家就集中去研究《阿弥陀经》去了,就成这么一个情况。

  清朝彭绍升他就说,“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来弘扬这个经的人很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子为什么这个经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后要解释,今天来不及。

  种种原因,头一个原因,佛不止说一次因为这个经重要,所以多次说,每次说的对象有不同,当机的情况有不同,因此所说的就有出入。

  正因为是这样,因为这个经没有善本,所以从宋朝起,王日休就是王龙舒,他是个进士,他会集,宋朝开始王龙舒。

  底下还要介绍第二个就是清朝的彭绍升,前头引了他很多话,他删节了一本。

  再有清朝末年魏承贯,他也会集了一本。

  就是说这里头了这五种原译,又出了三种“会集本,王日休一本,彭绍升一本,魏承贯一本,所以成了八本再加上夏老师这一本就成为九种,《无量寿经》有九种。

  宋代王日休,号龙舒,写了《龙舒净土文》。《龙舒净土文》我《大经解》里头没有写,根据古籍的记载,它这个版(过去经都是刻木版,木头上刻字印刷),这个木版上曾经出舍利;而且他是站着往生的,王日休,他自己是个进士。他著作的《龙舒净土文》现在还在印。最近居士林还印了,它传诵。实在是证明这位居士是咱们净土宗一个解行俱优稀有的在家大德。他就是看到这个宝典没有人看,所以他就会集了一部。可是他只会集了四种,他没有把唐译会集进去,只是汉译、吴译、魏译、宋译四种,这个名字叫做《大阿弥陀经》。这个经出来之后,大家认为很方便,文字很流利,比看原来的翻译本容易多了,所以庙里头念这部经就念王龙舒这一本。有的人也不知道,反正《大阿弥陀经》他也不知道是个居士会集的,那时候也没有意见。所以王龙舒会集的这一本就比魏译这一本流通得还广,其他的译本就没有谁念了,念的就只是一个魏译本、一个王龙舒的会集本。而且王龙舒的这个本子在中国的藏经、在日本的藏经都入了藏。

  莲池大师对于王龙舒这个本子他有评论。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王龙舒他会集之后,他的本子跟原来五种译本相比较,它来得简单、来得容易,词句的意思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在宋以后流通利益很大,大家印得很多,刻本很多,念的人也很多。

  莲池大师又说(莲池大师是明代了不起的净土宗大德,都是开悟的人,弘扬念佛法门),

  他又说“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王本世间通行,大家都习惯了,看得很多,所以莲池大师作《阿弥陀经》注解,他要引用一些《无量寿经》的话做证明的时候,他都引证王龙舒会本的文,就因为这个本子流通比较广,所以王龙舒这个本子很重要。“间采原译”,也有的地方他用原译的,而多是用了王龙舒所会的这个本子。

  净土宗还有一位祖师幽溪大师,幽溪大师更过于莲池。他作了《弥陀圆中钞》,《阿弥陀经》是三部注解,如日月星三光,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你看了这三部注解,别的注解可以不看了,都非常好,尤其是《要解》和《疏钞》。幽溪大师在《圆中钞》里头引证《无量寿经》的地方,完全用的是王龙舒的经文。

  近代的三大德——谛闲老法师、我的皈依师虚云老法师、印光老法师,这三个人是近代中国的三大高僧。印光法师他给《圆中钞》作序,他也称赞王龙舒这一本“文义详悉”,文义很详悉,“举世流通”。

  所以在宋朝出现这样一本,这一本流通于世,很多人都在采用。这本来很好,但是这一本它有很大的缺点。所以底下我又写了: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舛”是颠倒,“误”是错误。

  “白圭之瑕,贤者惜之”很好一个白玉,可能有些斑斑点点,这是很可惜。他错误在哪?

  首先我们引用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说他“抄前著后,去取未尽”。一部分抄,一部分又自己著作,这是抄前著后,先抄后头又著。“去取未尽”,你所去掉的他没有都把它抄上去,去的不很恰当,你取的、抄下来的也不是精华,而有很多重要的他又去了,“去取未尽”。莲池大师的批评是这样。

  彭绍升就更尖锐了,说“凌乱乖舛,不合圆旨”。“凌乱”,很乱,俗话就是乱七八糟;“舛”是舛误、错乱;“乖”是乖张,都是不好。“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就把它贬值,对他这个著作的批评,是“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不合圆教的宗旨。所以这一本虽然很流通,但是这些古德认为它的缺点很严重。

  “今笔者。”“笔者”就是我本人。

  “仰承古德诸说。”把莲池、彭居士还有别人种种的说法,把它归纳王龙舒会集的缺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王会集的是四种译本,还有唐译他没有把它会进去。但是唐译在《宝积经》里头称为“无量寿如来会”,这是菩提流志翻译的,很多精妙的话在里头,净土宗的精华有很多,而王龙舒没有。他在宋朝,他应当知道这个书,可是他忽略了。因为他当初没有用《大宝积经》这一部分,这部分称为“无量寿如来会”,他忽略了,等于他缺少一本。这是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缺点,就是莲池大师说“去取未尽”。“去取未尽”,他是“取繁遗要”。他是怎么个去取未尽?他是收这些个繁杂的东西、繁琐的东西,重要的他反而丢了,“改深为浅”,这是我总合的,把深的改成浅的。这个我们要举例,就举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责备他,“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在曹魏那时候康僧铠所翻译的,三辈都说要“发菩提心”,上辈也“发菩提”心,中辈也“发菩提心”,下辈也“发菩提心”。可是王龙舒的会集成为什么样?只有中辈是发菩提心,上头他就没有提,到底发不发他没有提,下辈他又说不发菩提心,他就改了,跟魏译不一致。

  底下还都是莲池大师的话,“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中辈都发菩提心,上头你倒不说,高、下次序就不对了,上辈更应该发菩提心。所以高、下的次序就不正确,“失次,故云未尽”,去取未尽。从上面所看就是说,这是莲池大师的批评,“上竟不言”,上头就没有说,“即是遗要”,很重要的你就丢了。

  “下曰不发。”下品你说没发,你就是把深的改成浅的。发菩提心本来是很深的事情,你改成不发,不就变成浅的事情了吗?!

  我们有很多人把佛经的道理做了很多解说,改深为浅,这是我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很迅速的就以为就是这样。所以《四十二章经》里头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不可以信,因为你在妄想之中。

  所以很多的改深为浅,他以为他懂了,他又做了些解释,实际上把很深的东西讲得很浅很浅了,这都是缺点。所以莲池大师和彭二林都批评王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这是它两个缺点。

  第三个缺点是致命伤,是王龙舒这个本子的致命伤,“率意增文”,就是我们不能开这样的例子,这是很严格的。莲池大师说他“抄前着后,未顺译法”,就责备他,前头是抄引经文,四种译本中这抄一点、那抄一点,可是自己又在这里头自己又编了一些文句。他把这个意思会集了之后,这个话怎么能把它衔接起来?就自己编了一些句子,编了一些句子作为经文。经文是佛说的话,你把你自己编的话当作佛说的话,这个很不好,这个例子不可以开。所以是“抄前著后”。

  你既然是会集,就必须依据原经,你会集这几本,你知道从这几本里原来有的东西你把它抄出来。你不能自己又编上一大段,你不能自己随便在原译之外擅增文句,这就是避免改经的毛病所以,莲池大师批评他“未顺译法”。

  你要是翻译可以,你有印度文的原本,你看了之后,这个原本翻译跟以前的翻译不一样,你照着原本翻译,那是允许你用自己的文字。但你现在不是翻译,你是会集,那就不能随便自己用自己的文句

  所以看见王龙舒他的错误,不是在于他不应该会集,而是会集之后它存在一些毛病。

  所以就是说这个过程,这就是五种原译之外加上王龙舒的就是第六本。

  彭绍升,他就看见王本不好,他就把魏译本给删节了,有很多很繁杂的东西他就把它删节了。但是这个还不是“会本”,这是一“种删节本”。

  等到晚清魏默深,因为文字很好,是个文学家,就把五种译本(包括唐译)来会集,同时尽量避免王龙舒这种错误,就是自己编一些。他这本出来,确实我们说比王龙舒那本好,要流通比王龙舒的《大阿弥陀经》效果要好得多。可是他也没有完全避免王龙舒的毛病,它里头有好些大段都是讲咱们世界的这些错误,“淫欲”、“瞋忿”,“贪瞋痴”这些错误,他把这些全删掉了。因为这些还是很重要。你要是学佛,你先要是一个社会上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这些都删掉了。他加了一些文句,什么淫欲火烧、瞋恚火烧,就是火来烧,这些话不是原来经里的话,是他自己写的。还有他说佛的宫殿,“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这是经上的话,他忽然加了一句,“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或在树间,在宝树里头”,人住的宫殿,这又是他自己随便加上去了。所以他没有完全补救王龙舒的缺点。

  到了先师夏莲居老居士。老居士闭关,他是文学、各方面、儒家的这些中国古典的这些学术都精通。他是先修禅宗,从禅宗、密宗最后归到净土;他“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又有智慧,又有悲心,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来会集。

  而且他是“宗说俱通”。“宗说俱通”这是咱们常用的。“宗”,“宗教”,现在大家所研究的都是“教”,佛教,看经、听讲,这都是研究“教”。“宗”呢?一个是“教下”,一个是“宗下”。一个学“教”,一个是从“宗门”进来,“宗门”就是不立文字,没有文字,“教外别传”。所谓“宗”跟“教”这都要有所知。

  “教外别传”,在“教”以外的另一种传授,不立文字,也没有阶梯,也不是一步一步的经过很多很多位次、经过种种禅定、怎么样修“止观”、四禅八定,这八种定一种一种有个次第

  至于“宗”,它不立文字,没有次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语言文字,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中间没有这些阶梯。

  第一件宗的公案。所谓“公案”,大家都以这个做为一个案件、做为一个标准,就称为“公案”。禅宗第一件公案就是世尊一天在会上,天上献了花,天帝以自己为座位,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佛就拈起一枝花,世尊拈起一枝花来给大众看,让大家看看这枝花。大家看了这个花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众就罔措”,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唯独迦叶(jiā ,破颜微笑”,他看了微笑。他一笑,一笑,佛就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付摩诃迦叶”,涅槃的妙心、正法的眼藏,嘱付给大迦叶了。你看,一句话没有,佛也没给他讲什么,也没有给他说什么,大家都莫名其妙,只有这迦叶一笑。所以这就是“拈花微笑”,世尊拈花,迦叶(jiā 就微笑,称为禅宗第一则公案所以衣钵就给了迦叶,在涅槃会上,佛说以后你们对于经典中如果有什么争论,一切都要听迦叶的。他传了佛的心,是“传佛心印”,心跟心相印。

  这个“印”字很重要,过去外国是“签字”,中国是讲“印鉴”。你要刻个图章,存款刻个图章,你要去取款的时候他把你这个跟你原来的图章要对一对,图章对了之后再付钱。“印”是很重要的。迦叶(jiā 就是得了释迦牟尼的心印,这不是在语言文字里头的,所以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所以现在大家,我们在佛学院当然也开始讲“禅宗”的课,但是主要学来学去还是属于“教下”。当然学“教”也可以大开圆解。但完全讲不立文字这样一个门,因为这里头没有什么语言,所以禅宗它也不需要读什么经,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刚才不是说吗,这一切就是你本心。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意思,实际是一切法门都融合在咱们这个念佛法门里头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这一切弥陀的功德庄严都是咱们本心里头,这就是直指人心,这也是佛的果觉;这就是佛的果觉。

  佛在腊八这天看到明星成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果觉别人说不出。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着,你就不能显现、不能证明。给你直指,告诉你,你的本心就是佛,这还用语言吗?!但是在迦叶那时候就没有语言,就是这朵花,他能一笑,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是“宗”。

  光研究“教”的,“宗”上不能通,大开圆解从“宗”上这个门也能通,能通通气。你通,光研究“教”、钻究学问,拿佛法当学问去研究的人,往往只能成为佛教的学者,当然对于佛教他是个门外汉,你这点必须得知道,他完全是个十足的门外汉。

  所以“通教不通宗”,这是老古典的话,不是我编的。“通教不通宗,长虫钻竹筒”,一个竹筒子,长虫在里头钻这个竹筒子,你看看,多么的不自在!这哪天钻得出头?!所以我们要“学修并只是当做一个学问去学的时候,最后只能做一个佛学家,做为一个竹筒子里的长虫。“长虫”者,“蛇”也。“长虫钻竹筒”,原来的话,“长虫”,北方话就是蛇。

  还有很多的学者,很有学问的人来学佛法,他就按他研究学问的那些道路来研究佛经,往往非常吃力,甚至于走不通。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说,一方面大家在佛学院要来上课,要来研究教,一方面要“学修并重”。在“宗”上要能通是最好,不能通也要稍微通点气,这都有好处。

  莲居是“宗说俱通”的人,就因为他“宗说俱通”,所以他还能“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把显教、密宗、禅宗、净土都融会了,在一心之中把这个全融会了

  现在的人他就是吵架,显教就骂密宗,密宗又骂显教。密宗说显教水平低,就是很低的水平,显教骂密宗是邪魔外道,在外他都不能融会。

  禅宗、净土也是如此。禅宗看净土,愚夫愚妇,你们哪年开悟?净土宗就说禅宗,你这个都是口头禅,怎么能够了生死?互相轻视。

  实际真证,皆不可思议。到了圆人,你真正有圆修圆解的人,你就看出“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法法导归圆顿”。“佛法如旃檀木,片片俱香”,本来是一件事情,而佛曾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内容,是一件事情,你欲学显,给你说显;你欲学密,给你说密

  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就是除了你的妄想、执着,恢复你本来的佛性。戒定慧都是为了这个事,你慢慢的把你的妄想执着用戒来管一管,然后能够得定,能够生出智慧,消灭贪瞋痴。种种都是这一个道路,都是这一件事情。

  所以“宗说俱通”,显明于一心。这样一个人(夏莲居)怎么样?他“专弘持名念佛”,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贡噶活佛来的时候让我去传话,说你跟夏老师说,在北京能够当密宗这个活佛、能够做一代法王的,只有夏这个人,他只要肯来皈依,他就可以继承这个法位。我去跟夏老师说,他说我已经在弘扬净土,我不再转变。所以他是专弘净土我又把这话回报给贡噶活佛,贡噶活佛也很同意,笑了笑,并没觉得他不接受,没有任何别的感觉,这都是圆融的人他就是真正相信这个“持名法门摄万德”,一切法的功德就在净土法门中全有了

  很多人不安心,修着修着,又想学学这、又想学学那。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居士,这个人好极了,到了晚年最后他想放弃念佛,又要去修禅定,来不及了,他都八十多岁了所以“信心”很要紧,你要相信净土法门“摄万德”,就如“万德之总”

  为了要弘扬净土,所以就愿意净土宗的第一部经能够弘扬、能够放光,让这样一个宝典来饶益我们现在和将来。所以就继续王龙舒等等之后,这些前辈的贤人、贤者之后再会集,这是发了一个很大的心。这个以后我们有工夫再讲他第一次发心做了一个试验,做了一个试验梦中就到了极乐世界,见了莲池大师,这还有很殊胜的一些感应这以后我们慢慢再说。

  “摒弃万缘,掩关三载。”一切人都不接见,谁来他都不见,三年闭关。

  “净坛结界。”这就是他在天津注经时候的佛堂,这是夏老师,这是他的佛堂,按密坛、净坛结界,很如法的。

  “冥心孤诣。”“冥心”就是很深的心。“孤诣”,这个“孤”字,禅宗有这样的话“历历孤明”,“历历”,清清楚楚,不是断灭,很明,但是“孤”也就是万缘都放下。所以“无住”,《金刚经》里讲“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无所住”,这个心它就“孤”;心还在生,它就是“明”,“孤”字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说“不与万法为侣”,不跟一切万法做侣伴,这也是“孤”的意思。“冥心孤诣”是造诣,这个“孤”字也就是“历历孤明”这个“孤”,就是闭门三载,谁也不见,什么世间的事情都不管,只一个念头,就是弘扬净土法门。所以这个精神“孤”。

  “稿经十易。”,改过十次的稿子,最后才大功庆成。

  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慧明老法师在这个照片上坐在前头,这是一个安徽的老法师。现在有人在五台山碰见茅蓬的老和尚还提到,他承认慧明老法师了不起,那是开悟的大德。我可以举他一件事,也就知道这个老和尚他的风格了。安徽这个庙的名字我忘了,反正安徽很出名的一个庙,花非常多。春天,庙里花都开了,省政府要在他这儿赏花,宴会订了几桌席慧明法师说,你们来这儿赏花是可以,但是只能够是素菜,不能荤菜,荤菜不许进山门可是省政府他们哪里肯吃素,他们就坚持还是荤的,就来了。这个交涉办不通。慧明老法师后来听说没法办交涉,这个谈判不行,他就把僧袍一脱,拿了一个铁的锡杖,横着锡杖门口一站:“你们谁抬荤的进来,我们就拚命。”大家一看,老法师今天变了样,穿了个短装,拿了个铁锡杖站在门口。大家一看,走走走,算了,换个地方,另外找个地方。所以他不是屈于权势,这么个人。

  同时在佛法,他(慧明老法师)当时是一个宗教都很透彻的人,夏老师会集之后他首先赞成。他是夏老师的老师。当时居士中,有两个泰斗,叫“南梅北夏“南梅”是梅光羲,是我的舅父;“北夏”就是夏莲居,北夏。他们两个人都皈依慧明老法师的慧明老法师说我给你证明。于是乎一人手里拿了一本经,就是《无量寿经》,一人拿了一本。都有稿子,写出来了。一人拿了一本,每个人捧着一本在佛前,一左一右,在佛前拍照表示什么?他说我可以证明,我承认你这会集本是好的。所以这个找到了,经过十年动乱,这个照片居然又回来了,这都是很不可思议,把它印在前头作为证明。

  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的证明,后头又得到什么?北方三大高僧(华北三大高僧),就是慈舟老法师、真空老法师、倓虚老法师(这都过去了)。这三个人我都会见过,都是很殊胜。慈舟老法师在济南,请他到济南,到济南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讲《无量寿经》,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专讲这部经。慈舟老法师作了一个《无量寿经》的科判,很殊胜说“三辈九品”,他特别提出了“一心三辈”,一心不乱的“一心”,“一心三辈”,一念净心念一句佛也能往生。这里头的“三辈”,一心三辈”,这是慈舟老法师他特别提出来的,也就是给《大乘无量寿经》作科判的时候,分科判教的时候,他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很殊胜

  我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就讲这个经,并且称为这是“善本”。

  而且在经序里头说“精当明确”。“精当”是既精要又妥当。“明确”是很明白、很确实

  “凿然有据。”,确确是都有证据都是什么?都是根据原来的译本里头出来的。

  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没有一个意思是原译里头没有的,没有一句话是出乎本经的原译之外,句句都是从原来的译本中有着落。

  “艰涩。”很难念的,很艰、很涩口的,这种文字很多。古的文章是艰涩不好念。“艰涩的就使之爽明”。还有“沉晦”的。“沉”是天阴得很沉,阴沉;“晦”,初一是“晦”,没有月亮,也就是没有光明,不明白、不明显。艰涩的、不明显的地方都使它爽明、爽朗,变为爽朗。他把这个字挑好的,把这种艰涩的字、沉晦的,几种译本中就可以舍,选好的进来。

  “繁复冗蔓。”很繁琐、重复,很冗长,“蔓”是枝蔓,枝枝节节的,归于简洁,简单、干净。“凌乱”变成整齐,乱的变成整齐。缺的叫它圆满了,比方魏译本缺两愿,我们把它都补进来

  必期有美皆备。”原译中所有的美之处全都要备摄在自己这个会本里头。

  “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义谛不收进来的。

  “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虽然你想不管它叫做善本也不可能。

  这是我先舅父赞叹这个经的话。

  所以先师这个书问世以来,它就传播得很快,各地都在印行,上次大家已经看了,美国都在印,他们还要把它讲解,各处,比我们国内显得还先走一步。这个文字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一看就知道。

  底下就谈到我自己。

  我自己是个下凡,先师期待我完成这个任务、作这个注解。我虽然是发了一个愿意报佛恩、度众生之愿,但是障深慧浅,障碍很深,智慧很短浅,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重命很惶惧的。所幸就曾经听过先师讲,而且在二十年随侍之中,常常亲近,听到关于禅宗、密宗各方面的夏老师的体会。

  人家都知道我是从夏老师学净土宗,而不知道我从夏老师、我在禅宗得的益处是非常突出我是首先从禅宗打开一个缺口,这才能够粗粗知道先师会集这个大经他的用心。

  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写了一个提纲,我念给老师听,我很简单的读一读。读了之后,当时夏老师的话,很简单说:“以后《无量寿经》随你去搞”

  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我的稿子也没有了,笔记也没有了,但是就因为夏老师说过这句话,这个经的事情可以“随我去搞”,所以斗胆又继续。

  等到真正来写的时候,究竟我都七十了,都年逾古稀了,有很多病。现在在上课也是,还是带病来的。所以别的一些聚会我都不参加,最近中日学术交流会,两次的会下了请帖我都没去,就把这些精力留着。它还有宴会,宴会我也没去吃。就这一点点精力来给大家上课。当时写这个注解也是这个心情。所以就“闭门谢客”。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