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连载一)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09-07 14:04:55
关键字:报恩谈,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五念门,四修,三十二拜,五眼,八相成道,五浊,如来,佛的十号
【 点击数:538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具实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和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头这个序文。

  “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有“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字。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

  圆瑛法师讲《首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

  那么我这次是第三次讲了,和前次一比,因为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一比之下,觉得老的本子里头,即上一次谈的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们今天所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

  这个序文,我们不能全部介绍完,而是侧重它的重要部分。

 

讲解序文如下:

 

  【序】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确实是难信哪!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边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够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边是多广大无边呢?这些就都不知道。

  【序】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jù)入也。

  《华严经》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佛法学教的最高经典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处,他便也就修归净土导归极乐了。他也说“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归宿。而《华严经》恰给我们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作为法门。

  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作为门。《华严经》指明了归宿,“五念法”指出这个入门,有门才可入,所以菩萨把门告诉我们了。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现在到了末法期了,佛灭度已经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其实有三千多年了。现在大家所说的两千几百年,是按印度“贝叶经”上的点数数出来的。佛经每年集结一次即点一个点,数点数出两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受到外国统治,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战乱,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个点呢?不一定!点点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是证据确凿,实在打很大的问号。

  至于中国这三千多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时候,正是中国周朝时的某个时候,以此时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计算,佛出世到现在就是三千多年了

  现在流行的佛出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说法,是按印度“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计算出来的。过去集结的方式是:到时候,把“贝叶”经文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便点一个点儿,一年一次,数那点儿数出来的结果。

  现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像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因此,很多人说“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刚过一千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器越来越差。这时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个浅学,于佛法所学很浅,便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很多自称是修净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师,实际上都没有能深入于本宗。

  怎么才能深入呢?

  【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真正能读大经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净空法师在这方面,我们很为之赞叹的。他这样的带头人,并不多呀!他倡导熟读大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才知道它的重要点之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意。

  【序】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熟读大经还只是略明,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还只知道念《阿弥陀经》(小本),不知道念《无量寿经》(大经)。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弥陀经〉)也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在北边,他所在的国号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时代的“秦”,而是六朝时期的秦,称“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这个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连这个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代的玄奘大师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虽有罗什的译本,但他又翻译了:一部是《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另一部就是《阿弥陀经》。他之所以翻译,是因为他所翻译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补充。现在大家修净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修净业者,既持诵秦译本又持诵玄奘的唐译本的,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

  现在净空法师重视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可是对于唐译,对于夏老师的会集本还没有十分的重视。但他都把它列为“净土五经”的读本中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序】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看起来、说起来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是号称修净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于迫切发愿的人却很少。

  【序】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信愿不深,却还想要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难了!所以?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现在理解的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往生了。

  【序】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师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来集结净土诸经中的文句,“副以祖意”。这是夏老师对净土宗的独到之处,就是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了祖师意,把祖师的真意也结合进来了。

  可能有人会说,“一学一念净土,再搞禅,就务外了、不专了”,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本来就差,一门还学不好,再多加一门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学净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么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带角虎”了。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永明寿禅师语),因此夏老师禅、净结合的独到之处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对于净宗,大德们各有己见,都有原则。我们对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有些观点跟夏老师本人虽有点不同,但印光法师本人对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对?益的赞叹,他说,“佛再做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些出入。夏老师明白地说,“我这里面,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的一些风格、一些精神也融汇在一起了”。

  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包括在这“净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诸经中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其中了。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大家是很应该留心的!

  “作为简课,俾授初机”,是说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课,“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机人修。

  这“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这个修行,就是要感应,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间有感应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应呢?我们身、口、意做业称为“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而我们是在这三业里头达到自他感应的。“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并要住于经文的奥意之中,是意业。你的身、口、意以此作为“能感”,就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pī)。

  “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门”都包括了。

  “五念”就是: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四观察;五回向这是“五念法门”。

  “赞观愿向”是指这个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礼之际”。一个头磕下去,或在这之前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因为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中了,所以称“五念简课”。

  “妄想不易乘隙”。这么做的话,妄想没有机会钻空子,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一件事接一件事没有可乘的空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这里文字文句都很紧凑,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带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妄想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接了当的方法啊!

  “需时即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能做完,时间很短,收效却非常大。

  【序】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

  与别的方法相比,这个“简课”又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就是出家人也不闲着,甚至比我们还忙,因为现在的寺庙大多成为旅游景点了,一早晨起来就要把寺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又是香烟头、糖纸、果皮,在一天中都扫不完,还谈什么用功?!腰酸腿痛,动都动弹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

  有的人想出家,现在到哪里出家?现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种的忙碌。比如美国,就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竞争啊,要专门修持很难!只有这个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呀!

  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个人修到了九十多岁,他在马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简课”,他在心里观想着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着这个文,心知运转,跟《净修捷要》相一致了。

  “久习纯熟”,纯熟之后,“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

  “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在以后要详细地讲,因为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关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现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境界是一样的,和金刚智慧不是两样的。

  常会有人说:《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两者之间有矛盾。理由是:《金刚经》讲一切有相都是虚妄,而《阿弥陀经》却说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这两部经矛盾。其实这两部经并不矛盾,是看经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实“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以后都要细讲。

  【序】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

  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经,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顺水乘船,而且是顺风帆划起来了,直接就渡过去了。

  【序】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

  “五念”当中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这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

  “五念”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

  第二,“无余修”。你称名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称经中其他如来的名号,这是无余修。

  第三,“无间修”。就是要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第四,“长时修”。就是毕命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终才念完。

  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样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获得利益。

  我们要知道,修净业必须知道《无量寿经》,知道夏老师会集《阿弥陀经》等著作。那么这其中,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

  序文就讲到此,下面开始讲“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所有修学,首先就是要“尊师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师”。对于师,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释迦牟尼佛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释迦牟尼佛不但是我们的导师,而且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而佛却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以慧命。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礼拜的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下边磕头的时候,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这个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阿弥陀佛、药师佛……都称为“佛”。但“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号,单指释迦牟尼佛。我们在拜时、在赞叹当中,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那么对此大家会不会怀疑呢?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有种种功德,为什么只赞叹他这一点呢?是不是只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只谈净土呢?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一下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明白了。

  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因为他的教化使长安几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印经,现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养的钱请别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抄写的经。而且经、画都非常壮严。比如画中的妇女都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由此可见戒律的种种庄严。

  日本人对善导大师恭敬、景仰极了,都传说他是弥陀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说过,“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

  有关善导大师,我写有一篇文章《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位大德,但中国人不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中间把一段历史文献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死的。其实这是记错了的缘故,是当时向他问话的人上树跳下来摔死了,而不是善导大师!所以,台湾有一位法师前两天就住在这里,我问他,他也是不知道这回事,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的吗?”我把我写的那篇文章给他,让他拿去宣传以示校正。

  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大愿”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现到人世间来救度众生,他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对净土宗有足够的重视才成。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想即生解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这个“净土法门”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呢?赞叹他能在这样的世界说这样的法。所以,夏老师禅、净结合才会集了这部大经,这样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赞叹他别的!《阿弥陀经》里面也有记录。因此,我们也是一样的要尊师,依教奉行。

 

“净修捷要”三十二拜

 

  下面,我们来讲“净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内容。

  【第一拜】: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第一拜)

  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十方佛所同赞的、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就是“一心观礼”,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观礼”。

  所谓“一心”是离言绝说的,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出来、形容出来的。我们凡夫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有对待的思维。所以陈真如当年给毛主席上疏论佛法,“说是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和那个“相对”是对立的。所以用言语表达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没有对待!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指绝代佳人那个“代”,是对待的那个“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和坏是对待,邪和正是对待,佛和众生是对待,男和女是对待……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

  而《维摩诘经》讲的就是“不二法门”。因为世界本来“不二”,这“二”是因为众生糊涂、妄动、分别的结果,所以变成了无明,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二”的。我们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净的心去礼拜,就是要恢复到本来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如何下手以达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过程中,心里头已经把别的念头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这个礼拜文、作观想,这样礼拜的结果就是“一心”。刚下手就达到了“一心”。这时不要想别的事,若还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坏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专心一意的。能够这么做,也就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

  “礼”就是礼拜,因为要“三十二拜”吗,所以以“礼拜”为中心。而且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礼拜的过程并不需要多大的运动量,对于身体不好的人、病人来说,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点拜就没有问题。拜佛可以说是最好的运动健身!

  其实,不光佛教有拜佛,当年列宁在监狱里,他也礼拜,也就是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能磕头,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至心恭敬的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的方面说,你好好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哪怕只有一个微尘,将来都可能达到转轮王的位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将来果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些事。

  所谓“观”,高水平的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点的就是“观想”,观想还做不到的话,那么就从“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礼赞文的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很细的,没有别的想法,这就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礼赞文进入到“观”的境界中了。这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礼赞文的内容,久而久之,这样观想就进入到“观”里面去了。

  真正到了“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意识,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语)的境界。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我喜欢、不喜欢的,都清清楚楚。男的来,男的现出来;女的来,女的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一个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丝毫不爽,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的时候一点不留痕迹。这就是“照”。这是用境子打了个比方。所以能达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我们念《心经》,念完是照样烦恼,一点没度,就是因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还能减轻一些烦恼,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也有等级层次,大菩萨、小菩萨。

  “一心观礼”,可以从初级开始入手,也可以从大菩萨位上直接修。

  “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我们“观”谁呢?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含义是“堪忍”。这“堪”是“提土”旁加一个“甚”字。这个世界对于苦我还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家还能活着,有的还活得很高兴,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过去又来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的,但是还可以忍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

  这个世界有善有恶,每个人都带有一些善一些恶,“娑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就只是一个地球,而具有地球这样最小的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和天体完全结合到一块,但至少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由一个“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由此可见大极了!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我们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也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九界导师,如来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九界”的导师。什么是“九界”呢?我们都知道“六道”(又称六趣):天、修罗、人、畜牲、鬼、地狱。这“六道”之上还有三道,即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这三道都属于超凡的圣人道。上有三个下有六个,就是这“九界”,又称“九法界”。再加上一个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边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导师、天的导师,还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是九界的导师!

  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如来”就是专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但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教授”、“学者”是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到大学当老师,给你定职称,都可以称为“教授”,是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谁。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多僧人也这么说。

  “如来”是佛的“十号”中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最广泛的一种说法第一是“如来”;第二,“应供”,受供养;第三,“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圆满;第五,“善逝”,能够善于逝趣;第六,“世间解”,世间的都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把这个地方分成两个,这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第十,是世尊

  要把这第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总之,这种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千号、万号都可以。这“十号”是综合起来讲的,是最殊胜的美德,以十种作为美称。

  “如来”、“世尊”,“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号名称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一个尾代表全部,“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都简省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诸佛共有的。

  而释迦牟尼佛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佛所称赞的,也就是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五浊恶世”上成道、在这“五浊恶世”上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

  “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是“劫浊”

  “命浊”,当然大家的寿命很短。

  “众生浊”,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都很浊。

  “烦恼浊”,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烦恼,大家不要以为发愁是烦恼,狂欢高兴其实也是烦恼。能使你的本心不清净的都叫做烦恼。有人知道愁是烦恼,欢乐也是烦恼,烦恼很重。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很重要,这个“见解”是糊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的、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要避免什么……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

  大家弘法感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因为“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就很难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称以“八种”,这也是成佛的一般规律。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下一个弥勒来也是这样成佛。

  “八相成道”是指释迦牟尼佛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位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了。这样来成佛示现八种示相:第一项,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第二,入胎,入到母胎里面;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说法;第八,入涅?

  “八相成道”,这其中也有开跟合,稍有点不同,无关大雅。我们不再介绍其它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里头讲的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很多种。“八相成道”各种也都有介绍了,我们知道一种就够了。

  “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是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现出种种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红的阿弥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都好了吗!赞叹释迦牟尼佛兴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悲??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义子,都跟自己的独生子一样,都要平等的救度,这是大悲,而且是让咱们得到彻底救度的大悲心。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悲悯这一切又该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佛法无人说,你虽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辗转、解说、教授才成。于是当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般的心,这种的演说称为“演慈辩”。

  出于关怀救众生的心“授法眼”,把这法眼给众生,因为众生离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

  眼睛有五种:

  第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的,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了也不知道,就是用录相机录下来也没用。眼睛就是这么的宝贵。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种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达,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他的,墙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他,所以天眼很洞达。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种,比肉眼稍微高一点。

  第三,慧眼。“慧眼见真”,“真”就是真实。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是见“真”。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已经达到了“无我”了,他也证“涅?”了,也没有烦恼了,也断“见思惑”了,但是不彻底呀!他的“见真”还不能像佛一样的彻底。佛是大彻大悟了。

  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就像大夫一样,知道某人生某种病,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询问各种问题的时候,佛都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给以应答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对症下药,不对症是不行的。你虽然只是简单的感冒、伤风、上火,我给你补药吃就不对症了。我有个女婿就是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就吃补药,结果吐血又住进了医院。所以,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虽然是好、最养人,但不对症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所以关键在于能治病,能应病与药。

  法眼者知所决策,所以慧眼见真是“根本智”;法眼见真是“差别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法、众生有什么样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

  法眼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只要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佛法好就好在,你虽然不懂医,可是医生就告诉你的病就吃这个药,你只要肯吃,其结果和那个懂医的人不是一样的吗!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智慧就像我们不是通过研究医学得到的一样,但是医生给我们做了种种的检查,又是超声波、又是X光……各式各样的先进仪器给你确诊了,你吃这个最合适,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确诊的能力,但是我们能听医生的话去吃药,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学医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

  “授”,一个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为什么?这是佛的恩。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所以不但给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认了,你就信下来了,就和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如做数学题,你自己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会了;你自己做,做不出来。所以佛的恩是授给我们法眼,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