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念佛多少年妄想杂念多、不能摄心,是你的念佛方法有问题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10-31 07:40:38
关键字:念佛法门,念佛,摄心,杂念,见异思迁,如如不动,修定,退心,念佛问题
【 点击数:5477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25集 2014年10月29日 讲于 香港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修学念佛法门会中途退心,原因是善根、福报不足


  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五十七页倒数第六行:

  【解】“住奇特法”。

  这一句是经文。下面是念老的集注:

  【经】《净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

  “奇”是稀奇,很少有。“特”是特别、特殊。佛所证得的“超出余人”,超出阿罗汉。阿罗汉有证,小乘的般涅?;菩萨有证,菩萨的位次有五十一个,《华严经》上所说的,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五十一个是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上面再加一个等觉,五十一个位次。佛比这个还要高,佛是第五十二个,最高的上面没有了,所以“超出余人”。大乘教里面五十一个位次,小乘教里面声闻,四果四向,八个位次;还有辟支佛(比阿罗汉高,比菩萨低),全部都超出,他所得到的是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在这段集注里面都会学到。

  “在世所无”这个“世”指的是六道,指的十法界。佛所证得的六道、十法界里头没有,这就稀奇了,这个就特殊了,所以故称之为奇特。

  【解】《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

  “凡”是六道凡夫。六道称“内凡”,四圣称“外凡”。“外凡”有声闻、有圆觉、有菩萨,这些菩萨没有明心见性。在大乘教里面还是属于“外凡”的就是十信位。别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凡”。

  十地称“圣”,登地这就称“圣”,他超越十法界;如果是华严圆教它初住就超越了,这个是两宗判教不同。华严高,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的。虽然成佛还没有证得究竟圆满,所以叫分证即佛,天台智者大师说的。初住以上统统见性;别教要初地才见性,所以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初住,他们所证得的是平等的。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帮助这些凡圣,没有离开十法界的这些圣者,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大乘的三乘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帮助他们。

  有一个秘术,“术”是方法,什么方法?脱离六道的方法,脱离十法界的方法,这个方法不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不在无量法门里面,所以就“秘”了,这“秘”是秘密。其实这不能说它秘密,是“深密”,可以用这两个字解释,深密!十法界里面没人知道,虽然知道他不相信,等于不知道。真正见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能相信、能不怀疑,对他也是深密,他能相信。

  可是这个法门绝大多数的人不相信。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的,几乎是十方诸佛如来他们大家都说,都这个说法,都肯定这个法门难信之法。

  所以修学这个法门,他会中途退心、会改变,一点都不稀奇。不但不稀奇,这正常现象,什么原因呢?他没那么大的善根、没那么大的福报这个法门《弥陀经》上说的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纵然我们有因缘,有这个机会遇到,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所以看到别的法门会动心,不能够坚持一直学下去。

  能够坚持一直学下去,不为外头境界所动,八万四千法门动不了他,无量法门也动不了他,他不是不接触,接触了如如不动,就像善财童子一样。《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善财修什么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善财修的这个法门。他在文殊会上开悟了,俗话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文殊会上,这叫得根本智;五十三参是成就他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得根本智之后,五十三参成就如来圆满的智慧,这才能度众生,这才是“住奇特法”。

  这个“奇特法”,今天在这个会上释迦牟尼佛要为大家宣说,什么原因?世尊观机现前学生大众当中,有人能接受,有人不怀疑,有人能修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佛欢喜。

  证的人多了,善根不足的人看到了,立刻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补足,为什么?他看到那么多人,他相信了,他不怀疑了,他善根就足了。这些人往生,让许许多多人亲眼见到的、听到的,发心跟着往生,自行化他。

  这个传说记录成文字的这些经典流传给后世,后世善根、福德有,还不足的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同时也在他当时见到真有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两个、三个,这些善根稍稍不足的人很快就补上了。

  ……


念佛法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奇特的境界是什么?下面经文讲“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十二个字赞叹这个法门,这就是“奇特法”。“诸佛所住”的是弥陀净土,“导师之行”是“信愿持名”,这两种都是最胜之道。谁知道?读《无量寿经》的读到这一段就过去了,不知道这几句话把净宗赞绝了。

  一个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读了这一句经文,这段经文,“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到最胜之道”就读这几句,他就会死心塌地认真学习这个法门。像海贤老和尚,九十多年不拐弯,一辈子他都不拐弯。为什么?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它达到登峰造极。这一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统摄一切经教,统摄一切诸佛菩萨的德号。

  而且个法门不妨碍工作,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活活泼泼,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当下就得大自在。

你看海贤老和尚,我们在光盘上看到老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好像此地就是极乐世界,在他的心目当中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世界上各种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在他心目当中都是善知识,我们要能体会到,你能够看出来;体会到,你的心定了,决定不可能再有浮动。还会受外头境界影响,不可能!那就是入大寂定。

  大寂定不是盘腿面壁,心是定的,顺境如如不动,逆境也如如不动,决定不会随外头境界影响,不会跟着外头境界转变,这叫大寂定。世尊要不是“住大寂定”、不是“住奇特法最胜之道”,他怎么能说得出来?连教学也要契入这个境界,从这个境界里头流露出来的言语、流露出来的威仪,让观听的这些大众生起信心,引发他们的道心,大菩提心。

  【解】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

  “彰”是彰显,让我们都能够看到、都能听到、都能感觉到,“如来正觉果海”,我们一切众生都具足,真奇特。我们无法想到,这就是真如自性。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尤其是《华严经》,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此地讲的“正觉果海”是一个意思。“如来正觉果海”、“如来智慧德相”,“正觉”就是智慧,“果海”就是德相;“果海”是极乐世界,“正觉”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智慧。

  念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成什么佛?你是哪一尊佛?告诉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正觉果海”里面的第一佛,是根本佛、是自性佛,一切众生都有,只是迷而不觉。今天世尊要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让我们统统觉悟过来,认识我们自己真心里头有宝,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没有;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向自性里面去求。


念佛多少年妄想杂念多、不能摄心,是念佛方法有了问题


  念佛怎么个念法?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

念佛念了多少年,不能摄心,妄想杂念还是多,除不掉,那什么原因?不是体性上出问题,体性不出问题,是我们方法有了问题。

  念佛怎么个念法?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讲得好,观世音菩萨教给我们,“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闻”怎么闻?不听外面的,听里面的,妙!里面怎么听法?我们念佛默念不出声音,心里在念有没有声音?阿弥陀佛,有没有声音?外头没有声音,里头有声音,耳朵要听里头的,别听外面的;听里面的就相应了,外面的声音听不到了。外头声音再大,有嘈杂声音知道,没听清楚;里面的佛号,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这就能摄心。

  你看大势至菩萨讲的跟观世音菩萨讲的是一桩事情,观音菩萨是“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反闻”,说的话不一样,意思一样、一桩事。

  不受六根干扰,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叫“都摄六根”

  见色,眼在色上起心动念就迷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你看见色起无明烦恼;耳闻声也是起无明烦恼;再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三种烦恼都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怎么个断法?懂得“反闻”可以断,很有效;懂得“都摄六根”,有效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师,教我们念佛,怎么个念法?你看这两个教授、这两个教练,观音势至是两个教授、教练。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要会用,决定有效。所以要真回头,对外面要放下,不受外境干扰,不受外境影响就是放下了。为什么?你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不分别、不执着是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妙不可言,奇特到极处。你能入这个味道,你才尝到净土的法味。极乐世界的法味,欢喜心真正生得出来,下面经文,华光出佛,极其奇特显彰出来了。

  【解】且如《华严性起品》,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

  是稀奇,但是没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这种稀奇,人人都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没透得出来,烦恼习气障碍它了。现在烦恼习气放下了,它不障碍了,正觉智慧透出来了。一分钟没有障碍,它就透一分钟智慧;一秒钟没有障碍,它就透一秒智慧,一有障碍就迷了。

  我们如何能把我们正觉智慧的时间延长,我们从几秒钟能到几分钟,从几分钟能到几十分钟,这就是修行功夫。怎样才能做到?放下烦恼习气就能做到。烦恼是什么?贪嗔痴慢疑。顺境放下贪心,逆境放下嗔恚,乱世放下愚痴,把贪嗔痴放下就能随顺自性,不随顺境缘,随顺法性,法性就在眼前,没离开,性相一如。

  ……


修定是真心,动是妄心,修定就是把真心找回来了


  所以为什么要修定?定是真心,动是妄心,修定就是把真心找回来了。诸佛菩萨用真心不用妄心,六道十法界的众生用妄心不用真心,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染污是阿赖耶,特别是末那,意根,这个东西是最容易受染污;其次是意识,第六意识,也很容易受染污,但是没有末那那么深、那么严重。

  转识成智要从六、七上转。六、七怎么转?我们要明了,我们要真干。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六、七转了,前五识跟第八识跟着就转了。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只要六、七转了,它就跟着转过来了,转凡成圣就是转妄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萨,就是圣。用妄心就是六道十法界的凡夫,他用妄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从早到晚都在接触,要让这个分别执着减轻、淡薄,越淡薄越好,这就是进步,淡漠到等于零就成功了,你就真转过来了。可绝对不能叫它一天比天浓,那就坏了,那是修六道轮回,那不是修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天比一天淡,淡到最后念头里头没有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奇特法。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个普通的法门,都是要把念头淡化,淡化到最后等于零,就成功了。这个事太难太难了!我们总会起心动念,没有办法叫它等于零。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妙,他不叫你等于零,他叫你等于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法门是指方立相,指定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让你去观想,你可别想别的。

  极乐世界是我的老家,经念得愈熟,对老家愈清楚,你就愈喜欢。转你的念头,把这个六道十法界丢掉,一心一意专想阿弥陀佛。《华严》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极乐世界想成,到极乐世界去了,问题解决了。到那边,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处理,不要我们操心,这法子好!非常简单,而且有效果,有非常的效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极乐世界不是虚设的,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地方人身,法性身;居住的环境,法性土。法性是什么意思?不生不灭,没有转变,这是法性。阿赖耶是有生有灭,是刹那刹那在那里改变。“法性”跟“法相”不一样,这个就是稀奇,就是特别。

  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不要向外求,向内求。向内求就是佛法,向外求就是今天讲的科学。科学是向外,佛菩萨不向外。外面是假的;向内,内是心性心性是真的,有真智慧、有真德能、有真相好,都会表演在我们的身体,表演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所以赞叹它这是奇哉,稀奇,这桩事情虽然稀奇,但不是特别。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金山江天禅寺传戒序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谓戒但为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仪戒,执身不作,可云初基。而定共戒,执心不起。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岂非定慧之全体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视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仪而为本体。但以持戒功用浅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说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仪为论,致不知如来制戒大意者,或藐视之。而真戒真定真慧,无从闻熏而冀及,为可叹也。然如来法道,弘范十界。虽宏法大士,各皆三学圆明,而门庭建立,不能不各有专主。或专主于止作持犯,则为律。或专主于修观讲演,则为教。或专主于参究本来,以期彻悟,则为宗。宗名教外别传,律教乃教内真传。言别传者,欲人于言外见本体也。非谓宗迥出于教理之外也。试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本地风光,彻底显露。了此,则尽世间所有形形色色,无非世尊所拈之华,无不令人彻见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况如来金口所说之无上妙法,便非此华,便不能令人亲见本来面目耶。而人天百万,纵见世尊拈华,悉皆罔措。亦如骑牛觅牛,了不可得。若知直下便是,则多少现成,多少省力。由其迷不知返,如演若之头,无端狂走。衣里之珠,枉受贫穷。为可哀也。须知律也教也宗也,此三者全,方可以续佛慧命,传佛法道。若或有缺,则便不足以上证无上菩提,下度一切含识矣。卢舍那佛,以戒为体。以恶无不尽名净,善无不圆名满。断恶修善,乃止作二持也。是律为佛身,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心语身三,决难分裂,决难互缺。否则只翼难飞,单轮莫运。欲自利利他,便难如愿矣。金山,乃千余年来著名道场。虽圆修三法,而注重于宗。故古今来于此大彻大悟者,不胜其多。每间数年,必传一次戒。一以继先佛之洪规,一以作后学之懿范。退居青公,住持融公,乃数十年前之故友。今秋至山观光,二公款留信宿。因言此间常住,明年拟欲传戒。命光作序,以发挥其义。光于宗于教于律,皆无心得,何能不负所嘱。但以平日闻于佛祖古德,而鄙见所领会者,撮略言之,以塞其责。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愿受戒诸佛子,各各自知自己本来是佛。以迷背故,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轮回六道,受诸极苦。如转轮圣王,梦作蚁子,寻膻阶下,自顾藐小。而床上王体,依旧不失。及至于醒,方知幻作蚁形,了无实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本是而未成,业原无而妄造。高推圣境,甘处凡愚。独让释迦世尊,为一雄猛丈夫,岂不大可哀哉。倘受戒诸佛子,各各勉旃。则不但不负融公传戒一番婆心,亦可慰如来出世制戒一番圣意也已。(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罔措(wǎng cuò):喻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②款留(kuǎn liú):诚恳地挽留(宾客)。

  ③勉旃(miǎnzhān):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文言语助,“之”、“焉”的合音。

-------------------------------------------------------------------------------------------------------

  净土释疑网(www.foxdw.com)微信号: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想阅读本微信所有文章,请打开“净土释疑网”微信的右上角,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能阅读本网微信平台已发所有文章。本微信内容是净空老法师每天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以及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注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

  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是帮助初入佛门的网友确立正确的学佛方法,介绍如何学佛和学佛次第,参与本网学佛,保准你学佛不走弯路。本网【网上共修注册】,愿与志同道合、正知正见的同修一块共修!

  净土释疑网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有疑问,可发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