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从《群书治要》看如何反腐(第二集 下)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10-22 22:07:54
关键字:刘余莉,反腐倡廉,反腐,习主席,因果教育,文艺,教子,中国核心,社会教育,教育
【 点击数:3292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主讲《群书治要》第4集(上) 2014年10月16日 讲于 澳大利亚


文艺作品应以传承中国精神、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为主


  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都演得是什么呢?后宫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人、当代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我们的年轻人看了之后会怎么想呢?我们的历史不过如此,都是一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腥史,怎么可能对我们的历史文化生起温情和敬意呢?!

  那么在民国时候,蔡振生先生编了一本《八德故事》,德育课本,他把历史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故事全都编集在一起,有七百多个。看了这些故事,确实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精神才是我们值得去学习去继承的

  做妻子的,因为她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所以必须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身教言传给儿女以良好的教育。所以夫义妇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这个家族代代都有贤人出现。

但是现在人们以“金钱至上”,为了追求金钱不择手段,好像只有家里有钱就万事大吉了,夫妻两个人都出去挣钱,孩子没有人教了。有的呢,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就是爷爷奶奶来照看,但是爷爷奶奶照看孙子孙女都有一个隔代溺爱的倾向,这个很难把孩子教导好有的呢,把孩子交给保姆来照管。古希腊有一位哲人也这样说道,他说,假设你把孩子交给保姆来照管,结果会怎么样呢?你将得到两个保姆。因为这个孩子每一天都和保姆生活在一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向保姆来学习,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小保姆。还有的把孩子推给了电视、电影,但是现在电影电视剧的内容都是打打杀杀,暴力色情。如果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奥特曼这样的动画片,我们去观察一下,这个男孩子都有多动症,女孩子都有一种暴力的倾向,这都是受电影电视剧动画动漫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去看看他们的游乐场,结果一看,那个游戏机上游戏全都是以杀人多少、打人多少作为竞技的标准,结果这个孩子还都玩得很刺激、很上瘾、很入迷。那么游戏机实际不仅仅是个游戏,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方式。所以为什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这么多的校园枪击案呢,就是这些游戏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果我回到中国之后,我惊讶的发现,中国人学得非常快,这个游戏里边暴力的镜头非常多,很多的孩子玩游戏玩得很投入,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个暴力事件就经常的发生。如果你看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观看wrestling这种游戏,就是两个五大三粗的男子,然后两个人拼命地去把对方摔倒在地,再踏上几脚这样的镜头。这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喜欢看这样的游戏,他就会有一种暴力的倾向。所以不能把孩子推给电视、电影、推给游戏。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儿女教育关系到整个家风的承传


儿女没有教好,再辉煌的事业也都是白费功夫


  如果丈夫出去赚钱做事业做得很成功,这个女子也不甘示弱,她去做公司赚了很多钱,事业很辉煌,两个人的事业都很辉煌。但是儿女没有教育好,后继乏人,没有继续你这辉煌事业的人才,到年老的时候,再辉煌的事业也都是白费功夫

  所以中国人看到这一点,把培养家族的继承人、国家的继承人,都看到无比重要。这个责任都是由女子来承担的。所以作为妻子,她对于这个国家,对于这个民族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那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圣贤人。比如说你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孔子、孟子,培养成范仲淹,那么你想想你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贡献有多大,比自己去挣钱去创造一个事业却后继无人要有意义得多。所以“夫义妇德”做到了,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这个事业才能兴盛发展。

  下一伦“长幼有序”,告诉我们一家的兄弟姐妹们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这个自然的顺序不能够颠倒就应该给予尊重。从这个自然的顺序出发,要求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帮助弟弟妹妹。这个“友”在古代写作两只手互相搀扶,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你的弟弟妹妹有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做兄长的去帮助伸出援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讲什么条件了。那么弟弟妹妹对于兄长要恭敬、要听从,所以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兄弟之情,把它称作“手足之情”、“骨肉之情”,绝对不会因为一点点的财产就吵上了法庭,起了分争。

  在《弟子规》上有两句话,用于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特别合适,第一句话,叫做“财物轻,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更看重的是骨肉之情、手足之情,把那个财产、房产看得淡一点,那么怨恨又怎么可能产生呢?!另一句话“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在言语上互相忍让一下,少说一句,忿忿不平的心自然就泯灭了。

  在历代的“治家格言”之中,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叫“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就是兄弟姐妹在一起过日子,最忌讳的就是把彼此送上法庭、起了争讼。如果你把兄弟姐妹送了法庭,即使这个官司你赢了,但是因为你心量狭窄,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能容纳,量小福分就小,量大福分就大,这个家道也终究会衰败的。

  在法昭禅师那里还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描写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义,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树从一个根上长出的不同枝杈,这叫同气连枝;等他们长大之后,都各自有发展,都各自有各自的事业,这个就叫“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兄弟姐妹在交流的时候、在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小心、不谨慎伤害了兄弟姐妹间的骨肉之情。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兄弟姐妹之间只要说出一个忍字,就能够相安无事,千万不要因为芝麻大一点的小事,就起了争讼,吵上法庭。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那么现在我们也都长大成人了,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彼此也成了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也为下一代能够做到互相友爱、互相尊敬做出一个示范和榜样。

  前面落了一句,“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处,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突然发现哥哥姐姐头上多了几个白头发、脸上多了几个皱纹,确实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够守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呢?

  所以我们从这一首诗当中,古人对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那么这种深情厚谊从我们的上一代,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身上还可以看到,从我们父母对兄弟姐妹间的这种态度上,我们能够体会是什么叫“兄友弟恭”,而父母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

  像我自己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是家庭里面最小的,因为最小,就受到哥哥、姐姐的关爱。我在中学的时候,要从县城转到城市,我姐送我去参加入学考试,那会儿还没有汽车,她骑着自行车刮着风、下着雨,带着我送我去参加考试,当时我坐在车子后边,我就想如果将来我有能力了,我一定会回报姐姐的这种恩情。

  那我哥哥更是如此,我小的时候家境很贫穷,哥哥和我同时上大学的时候,只有我母亲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生活,所以我哥哥他提前比我两年大学毕业之后,就承担起供我读书的责任。所以每一次放假回家要返校的时候,他都会给我带很多的礼物来送给老师、送给同学;我的学费、生活费也全是哥哥一个人来承担,但是他从来没有怨言,都认为这是做哥哥天经地义的责任。所以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就生长在哥哥、姐姐的呵护之下,对于兄弟姐妹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得特别明显。这个是讲“兄友弟恭”。

  下一伦讲“朋友有信”。这个“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就是和我们一起学习的人;和我们一起学习,又志同道和的人是“友”,所以“友”又比“朋”进了一步。“朋友”也就是我们地位相等的人,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守住一个字,那就是诚实守信的“信”。“信”这个字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言”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信”呢?人言为信,人所说的话必须守信用,否则都不是人所说的话了。


习主度现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给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了信心


  那么这五种伦理关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所以什么是“儒”?在汉代杨雄他的《法言篇》中,对“儒”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通天地人为儒”,学习儒家的人,对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都通达无碍,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儒“。换句话说,儒家给人讲的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和真相,所以受到社会大众特别的尊重

  而“儒”这个字,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为什么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呢?别说在“十年文革”的时候,我们把儒家给丢弃了,批林批孔、批周公、打倒孔家店,结果怎么样?“五伦”关系没有人讲了,不仅没有人讲了,还出现了儿女去批斗父母、学生去揪斗老师、夫妻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同床异梦的现象。

  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伦关系彻底被颠覆了,那么人就生活在地狱之中,人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儒家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紊乱了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习主度现在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在今年纪念孔子诞辰纪念日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还有道德建设的经验等等,这为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了信心,也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周礼·官》上还对“儒”下了另一个定义,他说,“四曰儒,以道得民”。也就是第四种执掌叫“儒”,它是什么意思呢?他给大家讲的是“道”,所以它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心喜跃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道德教育不应该是让人们硬着头皮勉强来参加的,而是人们心甘情愿、心悦诚服、争着抢着来参加的。“以道得民”,这个“得”字很重要,深得民心。

  前段时间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传统文化的论坛,这个论坛一般是有四天到五天的时间,都采取在网上自愿报名的形式,这个会场能容纳一千人到五千人,但是每一次在网上自愿报名的人数,都会超过十几倍、二十几倍,甚至有的时候是几十倍,那么这些人是不远万里要到这里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四天的学习,不是人数越来越少,而是人数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个丈夫来参加论坛了,他听到夫妻和睦相处之道,马上就打电话给他的妻子这边有一个传统文化的论坛,你赶紧过来听一听;这个老板参加了学习,马上给他的高管打电话,这边有一个传统文化的论坛,你们不能错过,赶紧过来学一下。结果到最后一天的时候,这个走廊都站满了人,到闭幕式的时候,人们是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在传统文化举办的时候,这个会场的秩序是井然有序,这个是在其他的会场看不到的。最初政府的主办方都没有信心,说你看四天的论坛从早到下午到晚上排得满满的,这到最后人还不都走光了啊。结果没想到,四天结束的时候,人不仅没有走,还是越来越多。

  那么从中我们体会到,“以道得民”,试问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孝顺自己的呢?哪一个夫妻不希望和睦相处的呢?哪一个兄弟姐妹喜欢争讼吵上法庭呢?但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听说现在的小孩,要父母再生一个弟弟妹妹他死活不干,即使弟弟妹妹出生了,这个当哥哥姐姐的,也把它当成对立面,丝毫体会不到兄弟姐妹间的深情厚谊。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再不抓紧时间讲,再过几年之后,你再给他讲“兄友弟恭”,他觉得很陌生,觉得那是什么?很难接受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处于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我们确实是在和时间赛跑,这也需要更多的志士仁人能够出来身体力行,并且分享传统文化的心得。


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十二个字


  这个是我们讲的“五伦关系”,讲的伦理教育。

  说到伦理教育,还有道德教育,中国古人把这个道德规范概括得非常简单明了,中国人讲大道至简。比如我们现在都在讲核心价值观,其实中国古人自古以来都是用核心价值观来教育“人们的”,他把这个人们需要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五个字,被称为“五常”,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你看每个规范只有一个字,它一句一行,因为它概括得简单,所以容易记住,也容易在社会上推行,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奉行的价值观。

  还有“四维”,管子所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还有“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朱熹概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那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这些规范的重复部分去掉,最后概括出十二个字,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人教什么呢,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这十二个字。我们想一想,社会出现诸多问题,有哪些问题是跑出这十二个字的呢?换句话说,只要人人具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品质,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春秋·左氏传》上提醒我们,说“人弃常、则妖兴”,就是人把“五常”大道、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些常理常法都给丢弃了、不讲了,结果呢,“妖”就是不寻常的事情,奇怪的事情就产生了。这个“妖”是什么意思呢?儿女把父母给杀了,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起了争讼,把彼此送上法庭,夫妻同床异梦,这些都是“妖兴”,这些都是反常的现象。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所导致的。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相信因果,那反腐败的工作是轻而易举的


  当然在学校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于反腐倡廉有直接效果,那就是“因果教育”。在《大学》上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个领导者如果有了这种观念,知道这个财是不正当的获得,必将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那么你送给他钱,他都不敢要。

  比如聂云台先生,他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他和满清末年权贵的后代子孙交往很多。后来他又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他接触的面就很广,耳闻目睹了这些清朝末年的权贵后代子孙没落的情形,最后他忍不住写了一本书,把这些案例都总结出来,这本书就叫《保富法》告诉我们积钱容易、贪财容易,但是要保持富贵达到三代以上,那可就难上加难了。他用自己身边的案例、还有历史上的案例,给我们证明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规律

  比如说,他说历史上传承最久远的家族,那就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恭、良、温、俭、让”,讲求“仁、义、礼、智、信”,他的后代子孙也都秉持了他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理念,结果孔老夫子的后代一直传承到今天,保持了两千多年、八十多代而不衰。

  还有一个家族,就是范仲淹的家族。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他没有钱,就到一个寺院去读书。冬天天气很冷,他煮了一锅的稀饭,结果这个稀饭都冻成了冰,他把这一锅的稀饭化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然后就着咸菜过着这样很清寒的生活。结果“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就凭着他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后来去参加考试,考中了进士,而且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高就忘记了那种贫穷的生活方式,他仍然保持着这种贫寒的生活。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他的儿子,他的几个儿子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所以这些儿子要出去会客的时候都要轮流去,因为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

  很多人劝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趁着你在位的时候,在京里选一块好的地方买一个花园别墅,这样你退休之后也可以在里边享用。范仲淹怎么说?他说:京中各大官家的园林已经很多了,而园主人又不能经常去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园才能享受呢?所以他就没有接受。

  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境非常的贫寒,他自己的收入很多都用来救济贫穷,兴办义学、兴办义田,他用自己的俸禄养活了两百多家的人口。我们想一想,一个人的俸禄养活两百多家的人,可想而知他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的清苦。到他临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

  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觉得范仲淹太傻了、太不替他的子孙后代着想了。其实这才是对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为什么?因为有人统计,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而且不仅如此,他的家风代代承传,一直到今天,范家的子孙仍然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并且依然保存着他祖先所创办的兴办义学、兴办义田的家风

  相反,他也举了一些反面的例子。

  比如说在当时的广州有三家富商,他们富可敌国,为什么这么富?因为他们贩卖鸦片发国难财。结果说起他们家的富裕,是穿的绫罗绸缎,坐的宝马香车,吃的山珍海味,住的雕梁画栋,可以说是富及一时。但是什么样?他说三代过去了,再回顾这三家的后代子孙,大部分家财都败散光了,甚至有的子孙沦落为乞丐流浪街头;那些名贵的字画还曾经在他们家收藏过的,现在也流散到别人家去了;他们家的楠木家具也被搬到别人那里去了。所以他说,从这里看你就明白了,这样的不义之财是守不住的。

  所以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这个道理人人都能够学习、都能够相信,那反腐败的工作是轻而易举

  在《群书治要》中收集了很多关于因果教育的内容。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尚书》上说到,“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就是自然灾害人,还可以通过积德修善来逃避;但是如果自作自受、自己作恶而不知悔改,那这个灾祸就不可逃避的了。

  《群书治要·尚书》上还说:“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都是很明显的因果教育。

  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上也说“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这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死存亡、是祸是福,都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你作善就得福,作恶就招致灾难,这个不是自然灾害加给你的。自然灾害不能给你多增加一点,也不能够给你减少一点;这个福分、灾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感召的。

  《群书治要·老子》上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不是恒长的偏爱某一个人,它常常支持、拥护那些善良的人。

  这些都是因果教育的例子,这都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培养起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报时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的理念,这个对反腐倡廉工作非常的有效果


社会教育


  第三个形式: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思无邪”,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以诗词、歌舞、戏剧、小说等等,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

  比如说在《群书治要·诗经》的开篇有这样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但是很多人用自己的意思把这句话解读错了认为什么是“窈窕淑女”呢?那就是身材、相貌姣好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哪个男人不喜欢呢?你看,还用这句话为自己的好色找了理由。

  实际上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告诉我们:要寻找那个有贤淑美德的女子做伴侣,这样的女子才是君子的好伴侣我们从这句话中也可以体会到古人社会教育的良苦用心。

  我们中国古人都知道一般的成年人都比较好面子,如果你直接去说他:你这个人可不能够做忘恩负义的事,你要忠实你的配偶。她在年轻的时候、你贫贱的时候都跟着你不离不弃,现在你有权有势了,可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事啊!结果这件事正说在一个人的痛处,他就跟你翻脸了,他说:这关你什么事?这是我个人的私事,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着了、没事干了?你看,没有起到劝导的效果,还把两个人的关系给弄僵了。那怎么办?

  他就采取了一个婉转的方式,写了一首诗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看在河洲上停着的雎鸠鸟,这个雎鸠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一生只有一个配偶,它一生都会忠实自己的伴侣,不会改弃自己的配偶。所以这个诗人说:你看在河洲上停着的雎鸠鸟吧,它们一生都会忠实自己的配偶,那我们做人的呢?难道我们做人的还不如这些雎鸠鸟吗?难道我们做人的还比不上禽兽吗?

  一个有道德学问、有羞耻心的读书人,他一读到这首诗,他的行为就会有很多的检点,他就会有很多的收敛。这是古代的道德教育,它的是非、善恶、美丑、廉耻观念非常的鲜明。所以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该羞耻的、可耻的,大家都非常的明确。

  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广播、杂志都起到社会教育的功能。但是这个电影、电视剧,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个情人小蜜、再来一个床上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那么在这种社会教育的环境之下,人们的观念改变了。有很多人说:我一生只有一个配偶,你看我这一生是不是有点冤枉?多不划算!跟朋友说起来都很没面子。这就叫“积非成是”,就是把错误的积累多了,人们认为是正常的了;而正常,人们反而认为不正常了,这就是社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古代的音乐也起到社会教育的功能。孔老夫子到一个地方,还没有看这一个地方的政事如何,他只是听一听这个地方在流行什么样的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如何了。所以在《群书治要•孝经》上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在《群书治要•礼记》上对于礼乐的功能也这样写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古圣先王“制礼作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使这些欲望达到了极致。而是怎么样呢?而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这个“反”和返回的“返”是相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音乐起到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它对人的性情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群书治要•论语》上也写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这个“礼啊、礼啊”,难道就是呈现玉帛的形式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要敲钟打鼓吗?告诉我们:我们提倡“礼乐”不能仅仅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它的内容,忘记了它教化人心的意义。


“文化”在古人那里解释为“以文化人”


  在国家提倡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之后,我们就看到怎么样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多的地方就把这些地方的歌舞表演都搬上了荧幕、搬上了广播,认为这就是丰富文化生活了。

  但是我们知道“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吗?文化”在古人那里解释为“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等,文艺形式也包括在其中。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呢?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换一句话说,我们听了这个歌曲,比如说我们听了靳老师唱的《跪羊图》,本来没有孝心,我们变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了;我们听了这首音乐,本来不知道感恩妻子、感恩丈夫,我们变得对他们感恩了,知道体恤他们的辛苦了,这叫“以文化人”。所以这个文章、文字、礼乐全都起到变化人的气质、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比如说这个“文字”,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字(正体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爱”字,正体字的“愛”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爱”?那就是要用心的感受对方的需要。当你能用心的感受对方的需要的时候,两个人是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长,终于把这个对方追到手了,两个人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这个观念就变了,从处处看到对方的需要、处处为对方着想,变成了对方处处应该看到我的需要、为我着想。结果这个心态一转变,这个“爱”也就不见了,一下子就从天堂堕到了地狱

  所以在一个楼梯里住着两户人家,他们两家住对门,结果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而对门这一家,相处了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红过脸,两个人是相敬如宾,感情越醇越香,像陈年老酒一样。

看得久了,这个经常吵架的夫妻就很羡慕,于是就主动登门拜访,就问:你们家为什么夫妻恩爱、和睦相处;而我们家就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

  结果的女主人就说了:因为我们家都是恶人,你们家都是好人、都是善人,所以我们家吵不起来,你们家天天吵架。

  这对夫妻就更不明白了,他说:你是不是在讽刺我们?我们家都是好人,天天吵架;你们家都是恶人,却吵不起来,这是什么道理?

对方女主人就说了,她说: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很快就明白了。有一天这个丈夫要去上班,我很体贴他,给他端了一杯茶放在了桌子上。但是他在穿衣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这个茶杯碰洒。这个茶杯碰洒了,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中国人有句话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件事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这个好坏之分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我们怎么处理它。结果这个妻子就马上走过来了:你看,都是我不会做事,我把它放得太靠边了,才让你不小心把它给碰洒了。说着说着还找来抹布要来收拾残局。丈夫听到她这样的道歉,觉得很过意不去:你看你都是为了我着想给我端了一杯茶,是我不小心才把它碰洒了,全都是我的错,还是由我来收拾吧。于是这个丈夫就开始和妻子争夺抹布,一个说“我来”,另一个说“还是我来吧”。结果这个夫妻在一争一抢之中,互相的承担、互相的恩爱、为对方着想这种态度就表露无遗。所以这件事不仅没有让他们吵起来,反而使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互相理解、互相体贴。

  但是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对门这一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丈夫就会破口大骂说:你会不会做事,端一杯水都放得这么靠边儿,看我把它给碰洒了吧!这妻子也没有学过女德,她也会对着丈夫河东狮吼:明明就是你的错,是你不长眼睛才把它碰洒的,怎么能够怨得着我呢?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你看,就因为这么芝麻大的小事,就把以前这些陈芝麻烂谷子这些不愉快的事翻了一遍。结果因为这一点小小的事就吵着要去离婚。到了那里,人家问他说:你们俩最初是因为什么吵起来的?他们都忘了最初吵架的原因了。这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处处为对方着想、看到对方的需要;还是处处看到自己的需要、要求对方,这导致的婚姻的幸福与否。

  所以你看中国的这个字确实是很有智慧。你看到这个“愛”字,就要提醒自己处处想到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这样两个人关系才能处理好


学生把白花花的馒头、米饭倒垃圾桶里,叫有知识、没文化


  这个“文字”是如此,这个“文章”也是如此。

  比如说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就学过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首诗都倒背如流,为什么?因为考试要考,答不上来要扣分,但是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我们看现在学校的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令人瞠目结舌白花花的馒头、米饭都倒到垃圾桶里去了,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这首诗你能够背下来、你能够默写下来,你有知识;但是对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的影响,这叫“没有文化”。

  所以古人说怎么样才叫读书?如果你读《论语》,在读《论语》之前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仍然是什么样的人,这《论语》就是未曾读。这个告诉我们,文字、文章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为什么“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了呢?因为古代读书人读的书都是圣贤教诲,都是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三日不读书,忘了提醒自己,自私自利的观念就生起来了,和人相处的时候就面目可憎了。

  这个礼、这个音乐也同样起到变化人气质的作用,同样传达着教育的内容。

  在《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上告诉我们,他说:“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次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了。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乱世的音乐,你演奏木制、革制的乐器,声音就像打雷。

  “为金石之声,则若霆”。演奏铜制、石制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

  “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如果演奏那些丝竹、歌舞的音乐,就像大嚷大叫,就像噪音一样。

  “以次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这样的音声来骇动人的心气耳目、动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

  “以此为乐,则不了”。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是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

  “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所以这个音乐越是奢华放纵。

  像我们现在社会所流行的摇滚乐、打击乐等等,听了之后确实像霹雳、像噪音。这个音乐越是奢华放纵,人民越是抑郁,他的性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这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兴致了。

  这就是告诉我们:音乐对人的性情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音雅乐,而不是这种动荡人的性情的音乐。


中国古代有三大建筑传达着教育的功能:祠堂,孔庙,城隍庙


  中国古人除了用音乐来进行社会教育,还通过建筑来传达道德教育的理念。比如说我们去西递宏村参观,你就发现导游会给你讲解,他说:这个窗户都做得很有味道,都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前门的窗户是一个扇子形,为什么做成扇子形?提醒你要出门行善;后院的窗户就不是扇子形了,它是一个叶子形,告诉你要落叶归根。所以你看中国古人即使做一个窗户,都要起到教育的、提醒的意义。

  那么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有三大建筑传达着教育的功能:第一就是供奉祖先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会把全家的人都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不是搞迷信运动,而是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在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对人民有哪些贡献,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给我们的祖先抹黑。

  但是这个“祠堂”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被作为四旧给破掉了,结果怎么样?结果现在的孩子做事没有责任感,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已经谢天谢地了

  比如说这个孩子再过两周就要结婚了,把对方带到家里给父母看一看:再过两周我们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如果不是为了房子、为了钱,他们已经结婚了、住在一起了,父母连知道都不知道。这就是教育缺乏。

  一个人连祖宗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所以这个祠堂起到了教“孝”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建筑物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接着讲,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净土释疑网(www.foxdw.com)微信平台已开通微信弘法微信号: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点击“查找”,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我们每天会把净空老法师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每天选取一篇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注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

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已开通【网上共修】平台网址www.foxdwedu.com,愿与有志同道合、正知正见的同修在一块共修!净土释疑网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有疑问,可发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