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从《群书治要》看如何反腐(第一集 下)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10-20 18:00:42
关键字:刘余莉,刘余莉教授,语文,如何反腐导,领导,立法,道德教育,三公,三跪九叩,拜孔圣人,太子
【 点击数:530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刘余莉教授主讲《群书治要》第3集(下) 2014年10月15日 讲于 澳大利亚

社会治乱、兴衰的根本,在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不在于法律的严苛


  第三,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而忽视了道德教育,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我们的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健全、更具体、更严密,越来越多,但是社会是否因此安定和谐了呢?恰恰相反,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是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去参加国际会议,这里边有很多来自西方的学者,她站起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她说:你们中国千万千万不要盲目的像我们西方人学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理想,恰恰相反,还出现了几千年前你们老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难得一个西方人引用了老子所说的这句话,那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在九九年的时候,我到英国去读书,来到他们的超市,看到他们超市有一句话,“叫CCTV在运行”,当时在中国我们都住惯了,知道“CCTV”那是中央电视台的简称,当时我还在想英国对中国很重视,居然在超市还能看到中央电视台。时间久了才发现,自己误解了,这个“CCTV”也同样是中央监控系统的简称,意思是说,我这到处都有监控系统摄像头,你不要去想着去偷东西,你会被发现。当时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人都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但是时间久了也就成自然了。

过了四年之后,我回到了中国,一看特别的惊讶,因为中国学西方学的很快,各大超市主要的道路全都有摄像头,所以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在监控之中。当然我们也都知道现在很多的破案也是依靠这些摄像记录。

  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个技术越来越发达,违法乱纪的人是不是因此越来越少了呢?这些技术只是能够帮助你更有效的获取罪证而已,并没有使偷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从这里就体会到了,究竟哪一个是本、哪一个是末。

  我们看到当代西方国家由于宗教教育的淡漠,也出现了“监狱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现状。就是这个严格的法律可以把犯罪人员关进监狱,但是问题因此就解决了吗?人们在监狱里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到的是更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会仍然会危害人群。而且也知道西方人都讲人权,监狱的条件非常的优厚,所以犯人被关进监狱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认为被关进监狱是多么羞耻的事,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听说进监狱的人都会这样交流:你这是第几次进监狱,他说他很不好意思我是第一次;另一个人听了就说你才是第一次,我已经是三进宫。你看他不以进监狱为耻,还以此沾沾自喜,这问题怎么解决?

  而那个警察,连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对于那个小的纠纷更没有人去过问了。所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不能止民恶心,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仅仅是以刀锯也就是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每一天在外面执行死刑、执行判决也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这说得非常的尖锐。

  为什么不能够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呢?因为人心坏了。你看我们人的行为都是受他的心所支配和控制,结果人的良心泯灭了,为了私欲、为了利益、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利欲熏心。

  什么样的制度法律能够制裁他让他不犯过失呢?中国是一个历史经验很丰富的国家,所以在《群书治要?汉书》上就记载着:“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如果你仅仅重视法律的严苛而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那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个法令一出台、一公布,奸诈的行为就产生;这个命令一下达,欺诈的行为就兴起,就像“以汤止沸,以薪救火”一样,使事情发展的越来越严重,与事无补。

  所以在严刑峻法之下,人们不是不去作奸犯科了,而是作奸犯科的形式越来越隐蔽了。

  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人心教化好了呢?在《群书治要?史记》上就记载了:“汉兴,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汉朝在兴起的时候,它不是注重法律的严苛,而力求婉转;不是制定了很多的、很复杂的法律条文,力求质朴。他的法网疏漏的可以把吞舟之鱼,都给漏掉。这是一个形容,意思是说这个法网很粗疏,不是很严密,但是因为他们重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结果怎么样?“吏治??”,就是官吏的道德蒸蒸日上,没有人作奸犯科,黎民百姓都被治理的很好,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所以从这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治乱、兴衰的根本,在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不在于法律的严苛。

  那么所有这些的论述呢,其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根本在哪里?那就是人心坏了。

  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就呼吁,我们必须要制定食品安全法;酒后驾车问题很严重,有的人就要求要有酒后驾车的惩罚条例;腐败问题很严重,有专家呼吁要有反腐败法;现在恐怖分子问题出来了,又有专家呼吁要设反恐怖法。这个就像树的枝叶花果,这个问题很多都是枝叶花果,如果你从枝叶花果上去解决问题,那就像寻枝摘叶,这个问题数不清楚。但是你看到所有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在哪里?在于人心,所以只要校正人心,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所以中国古人从小就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育,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对父母没有礼貌、不用功,经常下网吧打游戏,这些都是问题。只要提起孩子的孝心,他知道父母培养自己不容易,他能够知恩报恩,这些问题症状也都解决了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根本原因是官员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现在企业假冒伪劣的产品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只要提起企业家的诚信,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

  现在官员腐败问题很严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只要把官员的廉耻心培养出来,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

  所以问题看似复杂,但是只要回到根本,都能够得以解决

  在《群书治要》上有一本书,叫《崔?政论》,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由胜转衰的原因:“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他说大凡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因为君主领导者继承太平的日子已经太久了,社会风气逐渐败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衰落也不更改,习惯于这些乱象,安于危机,过着安逸的生活还看不到这些危机。有的沉溺于私欲的满足和享乐,不理国家大事;有的耳朵里听不进劝告和教诲的箴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有的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禄位,闭口不言,不敢犯言直谏;有的是被疏远了的臣子,因为自己的身份低微,言语不被采用。所以法律纲常松弛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

  我们看了这句话,不觉深有感触,好像说的就是我们现前说的这个情况。一个国家由盛转衰,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就是官员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如唐朝李商隐在《咏史》这个诗篇中所写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所以我们必须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官员道德的教育。


要根除腐败,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群书治要?汉书二》上面也有这样一句话:“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当午一人之狱矣。”

  他说君主,古代的圣王都是顺承着天意来处理政事。那么天意是什么样的?中国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天都是好生而恶(wù)杀的,所以他办理政治的时候,是重视道德教化,而不是把刑罚的处罚作为重点。但是现在废除了先王的道德教育,只是用执法之力来治理民众,还想道德教化能够普及四海,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以道德教化作为首要任务的。在国都设立太学教导的是伦理道德,在乡镇设立的是乡镇的学校,这个“庠序”就是乡镇的乡间学校,他们所教导的仍然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样的道德教化非常的彰明,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天下曾经出现了没有一个人的监狱,就是囹圄空虚、就像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时候,“成康盛世”就达到了囹圄空虚、刑措不用的境界。监狱里没有犯人,这个法律刑法都被放滞不被使用,因为用不上,没有人作奸犯科。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也提醒我们,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没有事先教导人,做人的本分,不给以民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他不知道这些道理就去作奸犯科,你就把他给杀掉,这个就叫做“虐政”。所以根除腐败,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上个月,2014年9月,习主席在“国际儒联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个重要的讲话。他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习主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的认识,他对中国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有哪些经验可以为今天反腐倡廉能够提供启示和借鉴呢?那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二、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二、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我们把中国传统伦理教育的经验概括为四个特点:

  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告诉我们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个国家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对西方人谈到教育,一定要给他解释什么是教育,中国古人所认识的教育和现在西方人观念中的教育含义和内容都是不同的

  所以《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的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是教育的核心和主轴。

  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这个次序一颠倒,结果就完全不同

  这个教育的次序一定是《弟子规》或者是《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一定是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培养起一个孩子对父母、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再去学习知识等等。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个次序一颠倒,这个孩子的傲慢心就会越来越滋长,越学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学英语学得很好,他的母亲很高兴,带着他去见姥姥。见了姥姥之后,她就不停地夸,说:我这个孩子记忆力很好,背了很多的英语单词,不信你考考他。结果这个姥姥就说:“书本怎么说?”他说“book”。“书桌怎么说?”“desk”。问了他很多,确实都记得不错,倒背如流。结果突然之间这个孩子就反问他姥姥了:姥姥、姥姥,这个伞怎么说?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当然就答不出来。结果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当着很多人的面怎样讽刺他的姥姥?他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

  现在孩子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因为我们把教育的次序给搞颠倒了;还没有学习《弟子规》,从对待父母长辈的谦恭有礼的态度培养起,就让他去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学唱歌、学跳舞、学英语,这些都是知识和技能。结果他学得很多,父母都没有学,都不会,就瞧不起父母了。所以现在很多人没有上大学,还知道孝敬父母、恭敬父母;结果上了大学之后瞧不起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所以那个“教”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什么是“育”?在《说文解字》上说,“育”是“养子使做善也。”仅仅把孩子养大,那不叫“育”,必须让他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去发展,这个才叫“育”。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品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居于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基础,做基础的地位。


“语文”,“语”是日常用语;“文”是写文章的文字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经典诵读也感兴趣了,很多人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了,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有名的学者,不知道学习文言文对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开始批判说:这个孩子背了那么多,他也不理解,有什么用?

  实际上我们不知道,这个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学“语文”好像是一回事,“语”和“文”是不加区分的,实际上它说的是两码事。这个“语”就是我们日常用语;这个“文”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文字古代人特别的聪明,他知道如果我们的“语”和“文”不加区分的话,就是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像我在国外呆了四年半,我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我发现网络上的很多文字我都不懂了。比如说什么叫“粉丝”?后来才知道是fans直接音译过来的。还有什么叫“顶”?给朋友交流的时候弄出了笑话,因为我们说顶撞,那是反对的意思。后来朋友告诉我,那是非常支持、非常拥护你的意思。这个经验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日常用语四到五年就有一个小变化,有很多的词你就看不懂了。

  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我们想一想,再过上百年、再过上千年,我们后人看前人的东西怎么能看得懂呢?那就会像读天书一样不知所云,怎么能够承传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智慧呢?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那绝对不是偶然的,里面也蕴藏着很多祖先的智能在其中。所以古圣先贤照顾后代子孙用心良苦,为了把自己的智慧、经验传达给后人,所以他们就发明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你的日常用语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扩展;但是一旦你要写文章传达思想、传达经验、传达智慧的时候,都采取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这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就是大家虽然说话听不懂,但是只要看文章,通过文言文就可以互相交流,前人所写的文章就可以为后人所理解,这个智慧就可以代代相传。结果“五?四”运动的时候废弃了文言文,这就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遇到了危机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要恢复文言文、提倡学习文言文,这样才能够掌握打开五千年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先从做人开始,然后再学知识和技能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外国人学中国的文言文,三年的时间就够了,更何况我们中国人自己呢!特别是小孩,他的记忆力是最好的,趁着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背上五十篇的文言文,他就能够读得懂文言文;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他就可以写文言文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他的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在背诵古文的过程之中,还培养了一个人的定力,因为他要把这个文章背下来,他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他才能背下来,所以无形之中提高了他的定力,这就是学习文言的好处。

  在中国有一些提倡经典诵读的地方,结果学着学着也出现问题了,出现什么问题?这个孩子把《四书》、《五经》确实是倒背如流,但是对父母没有礼貌、对老师不够恭敬,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还是我们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就是说《弟子规》是行门,首先要把《弟子规》的根给孩子扎好,培养起他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恭敬的态度。他学得越多,他是越感恩父母、越感恩老师,而不会是越学对老师越傲慢、越不恭敬。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先从做人开始,然后再从学知识和技能。


母亲的教育确实很重要,是天下太平的根源


  中国古代的教学之所以得力,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而且是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他的母亲太?在怀孕的时候就特别的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也就是文王的母亲太?特别重视胎教,在怀孕文王的时候,不好看的景色都不去看;淫词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现在很多的母亲都不懂这一点了,为什么?她一边抱着孩子在喂奶,一边在生气、在骂人、在说谎,结果这些都被孩子给看到了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说谎?他的母亲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找她的丈夫出去应酬的,她不希望丈夫出去喝酒,对方问:你丈夫在不在家?她的丈夫明明就坐在茶几面前喝茶,但是她拿起电话就说他不在家,他去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结果这一幕恰恰不巧被她的儿子看到了,所以她的儿子学会了说谎,误以为说谎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便利的。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特别重视母亲的言传身教,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前面还有一句话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说母亲的闺房都是生养圣贤人的地方。所有的圣贤人都是母亲生育出来的,而良好的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

  所以,有大学的教授来请教我们的老法师,问:现在天下冲突不断、战争频繁,这个冲突根源何在?怎么样恢复到和平?

  老法师很智慧的说: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在夫妻之间的冲突。你看夫妻在家都不能和睦相处,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到了和人对立、和人冲突、和人竞争。当然说到根本之处,是自性和习性的冲突,是自利和利他的冲突。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还是想到对方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想到自己的利益,那就会产生冲突了。《孟子》上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从上面的领导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交相的争取利益,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

  我们想一想,一个孩子他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仁爱、学到了忍让、学到了温和,他走上社会怎么可能轻易的和他人发生冲突呢?!所以,母亲的教育确实很重要,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这个孩子一出生,虽然眼睛睁开了,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

到终的时候,古人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谨慎的办理丧事追奠亡人,这个民风自然归于纯厚了,这是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对继承人以良好的教导


  特别是作为国家的君主对于继承人的教育是更加的重视,比普通人家还要重视。比如说我们看到在《汉书》上就记载着怎么样教导太子,有一段阐述是这样的:“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shào )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楚之乡,不能不楚言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说:古代的君王,太子刚刚一出生,就要给他以礼仪的教导,就要让他习礼。是那个有德行的人背着他,使那个专职的官员穿上正式的礼服、戴上正式的礼帽,带着他去干嘛?去祭天。路过宫门的时候,这就是君王处理朝政的地方,就要从背上把他放下来;路过祭祀祖宗宗庙的时候,就要小步快跑,以示恭敬,这都是教他孝道。所以从太子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这个教育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比如说在周成王的时候,他年幼,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选了召公为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

  什么叫“太保”、“太傅”、“太师”呢?“保”,保其身体,这个“太保”的责任就是让他身体健康,教他怎么样养生;当然也包括他一言一行中规中矩,看起来很有威仪能够让人尊重。“太傅”的责任,“傅”,傅之德义,“太傅”的责任就是告诉他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他高尚的德行。“师”,导之教训,这个“太师”的责任就是给他一些怎么样“治国、平天下”的教导。这是“三公”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给他设置“三少”,就是“少保”、“少傅”、“少师”。这“三少”是干什么的?就是和太子朝夕相处在一起,每时每刻都要把“太师”、“太傅”、“太保”的教导给他表演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这个“太傅”、“太保”、“太师”,还有“少傅”、“少保”、“少师”,就教导他“孝悌、仁义”的道理,用礼仪来引导他。

  而且在他的周围不能有邪曲不正的人,也不让他见到恶的行为。还要选天下“端士”,就是德行很高的读书人,比如说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博闻多学、有道之人来帮助他,使这些人每天起居出入都和太子在一起。所以这个太子一出生,他所见的就是正人君子、正确的事情;所听的就是圣贤的教诲;所行的也就是正道前后左右所看到的全是正人君子,所以习惯与正人君子相交往,他也就不能够走错路走到邪路上去。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就不能不会楚国的言语,就不可能听不懂楚国的话,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你看古人他对于继承人的教导非常的严格,都是选全国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给以良好的教导,而且是从这个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是我们讲的家庭教育,它是道德教育的开始


古代的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的礼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教育的智慧。虽然这个父母很辛苦,但是他不可能自己对孩子说:“你看我教育你、培养你付出了这些多,你不能够不知恩报恩。”一般的父母都说不出这样的话。

但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谁来教导孩子呢?教“孝”的责任是由老师来承担的。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才能够把孩子教导好,所以,古人对于老师非常的恭敬。

  父亲带着孩子要去见老师的时候,一定是带着一些礼物,这个视自己家庭条件,那带着礼物、带着孩子去见老师的时候,先带着孩子对孔子像行最重礼(古代的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又请老师上座,老师坐下之后,父亲带着儿子对老师行最重礼,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孩子的心目中,他最尊敬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毕恭毕敬,对老师的教导怎么敢不听从呢!那老师教他什么?老师教他孝敬父母。所以这个家长和老师一配合,家长在家里教导他要恭敬老师,老师在学校教他要孝敬父母,这样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了

  当然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老师来教吗?这个“孝”确实是需要老师来教导的。

  古人的尊师礼表现在很多的地方,表现在古礼很多的地方。比如说这个孩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他的平辈要送给他一个“字”,也就是从此以后除他父母以外的亲朋好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恭敬,因为他已经成人了,不再称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儿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恭敬。只有他的父母、还有他的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我们看《论语》看得特别的明显,孔老夫子称弟子的时候都是称他的名。

  在丧礼之中,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过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守“心丧三年”,就是要从内心表达出对老师的恭敬,不能够忘记老师的教导之恩,时时记得老师的教诲。《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对他守心丧六年,对老师的恩情非常的厚重。

  皇帝在接见老师的时候,他一般接见群臣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就是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个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不同了。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面南背北;但是接见老师的时候是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老师永远是你的老师,他不是你的臣子。上行而下效,皇帝对老师如此的敬重,全国上下才兴起了尊师重教的风气。

  所以在《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上有段话非常值得人深思,这句话说:“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此生于不知礼义。不知礼义,生于不学。是故古之君王,未有不尊师也。”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古圣先王的教诲,没有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忠”更重要的了。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也就是说当君主的、当父母的都希望有忠臣、孝子。

  “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做臣子的都希望得到富贵显达,当人子的也是如此,这都是他们的愿望,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也就是当君主的、当父母的却……。

  “人臣、人子不得所愿”。做臣子的、做儿子的也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富贵显荣,这是什么原因?

  “此生于不知礼义”。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礼义的原因,为什么?你看有的臣子他不明礼义、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结果去贪污受贿,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却锒铛入狱了,所以他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富贵显荣。

  那为什么不知礼义?

  “不知礼义,生于不学”。不知礼义就是因为没有学。没有学什么?没有学习圣贤经典。

“是故古之君王,未有不尊师也”。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那《吕氏春秋》上还说:现在的人,他的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君王,他的智慧也比不上古代的圣贤,但是却还不尊师,怎么能够得到“道”呢?这句话对我们现在人确实是很大的启发。我们的智慧比不上古圣先贤,我们的位置也比不上古代的君王,但是还不尊师,我们怎么能够学到“道”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老师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为他教导“孝道”、教导“仁义慈悌”的道理。


孔老夫子对几种问“孝”的答复


  这个“孝”内容也很广泛,它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当然这句话“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也有另一种解释,就是狗、马也可以用他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我们仅仅赡养父母,就是养父母之身而不养父母之心的话,那么就和犬马没有差别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提醒为人子者不仅仅要孝养父母之身,赡养父母让他们衣食丰足,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首先就是要尊敬父母。

  孔老夫子的另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意思是说这远远没有达到孝。

  而养父母之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其他任何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

  这个孩子上学的时候贪玩、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

  到中学,开始上网吧打游戏耽误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

  到高中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不务正业让父母担忧,还是不孝;

  走上了工作岗位不尽心尽力、不珍惜工作的机会,甚至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抓起来锒铛入狱了,这都是不孝。

  所以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这就是养父母之心。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谢谢大家! 

-------------------------------------------------------------------------------------------------------

  净土释疑网(www.foxdw.com)微信平台已开通微信弘法微信号: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点击“查找”,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我们每天会把净空老法师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每天选取一篇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注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

  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已开通【网上共修】平台网址www.foxdwedu.com,愿与有志同道合、正知正见的同修在一块共修!净土释疑网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有疑问,可发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