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哪里有人从早到晚口不离佛号,那个地区不会有灾难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09-17 20:24:26
关键字:念佛,执着阿弥陀佛, 禅定,布施,看破放下,改造命运,了凡,化解灾难,念佛消灾
【 点击数:487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海贤老和尚早期照片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07集 2014年9月12日 讲于 澳大利亚


念佛就是修深妙禅


  【解】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论中复云,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陀罗尼,即是总持。是故,经云,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怎样才能做到?信、愿、持名的人可以做到。

  【科】辛二、从体起用,分二,壬一、定睹诸佛。

  第二,遍游佛土。不可思议。学佛的人,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见佛。经文只有两句:

【经】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这个“深禅定”,关键这个“深”字。如果得不到弥陀威神加持,我们的禅定不够深。跟阿弥陀佛见了面,禅定渐渐就深了。深的现象是不但你见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头一个见的、阿弥陀佛最先见的,然后你就能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统统都见到了,这能不往生吗?

  【解】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禅定者,安住于深妙之禅定。

  “深妙禅定”是什么?世尊在《大集经》上讲过,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深妙禅”。怎么把它对起来?念佛就是修深妙禅。能说净跟禅没关系吗?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念佛的人不知道,还想学禅宗,去静坐去参禅来帮助念佛的功夫。搞错了。真正懂得的,海贤老和尚,你看他从早晨起来,一起来佛号就提起来了,他没忘记,无论干什么工作,心里佛号没中断,工作照做。他在道场上非常勤快,早晨起来煮饭,做早餐供养大众,念佛没中断。煮饭、劈柴,他们乡下烧的是灶,都不耽误念佛。到农田里面工作,也不耽误念佛。处事待人接物,心里佛号都不中断。

  我见过一个人,也是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是持咒,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看他,他嘴在动,没有声音,金刚持;跟我们谈话,他咒放下了跟我们谈话,谈完之后,他口又接着就念了,一点妨碍都没有。心不离佛,口不离称号,称佛名号。这叫什么?这叫安住深妙之禅定。确实是在定中。老人修的这一切,修的大总持法门,戒、定、慧三学圆满,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学,学不到,学不到的原因在哪里?没放下。为什么没放下?没看破。看破自然放下。没看破就是没有真搞清楚、没有真明白。这世间是假的,你能相信吗?我能相信,还是放不下,这个信章嘉大师不承认。大师的标准:真正放下,你就真相信了;你没有放下,你就没有相信。这他告诉我,不要自以为相信了,为什么?你功夫不能提升,你就止在这个境界上

  自己知道我还不够,我还没有真的了解,你才会真正求解,真正解了,完全契入实相了,没有不放下的

  所以“解”、“行”是一回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是不是真解了?你没做到不是真解。不是真解,当然你做不到,一个道理我们能够说把握住,进步很缓慢,把握住是什么?没有退转,这什么原因?天天读经。三个月不读经,保证退转了,不知不觉的在退了

   “放下”,一般祖师大德都提醒我们四个字——“财、色、名、利”佛门里面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都离不开地狱;五个统统有,那心里要明白了。这话不是吓唬人的,完全说的实话,老老实实告诉你,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要练,要放下,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叫我去我就去,没有牵挂,这才行。还有牵挂,我还有这个要料理,那个要交代,机会错了,你就又留在这个世间了,又去跟这些寃亲债主搞冤冤相报了,大错特错了,所以时时刻刻念着假的。


哪里有人从早到晚口不离佛号,那个地区不会有灾难


  贤公老和尚一句箴言,“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他天天用这句教人,提醒大家,我们真正从这句话里头觉悟了,彻底放下了,放下在心上,心里头就清净了,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就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愿心,我们念佛往生有把握了。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何况上上根人比我们厉害。他们从早到晚这一句佛号决定不会舍离,上上根人

  下下根人,我们看到的是阿公阿婆,无知无识老太婆,乡下人,李老师当年在世,跟我讲过好多遍,他说:“我想学愚,学这些阿公阿婆,但学了好多年学不像,感到不容易。那些人,我们见到要恭敬、要礼拜,那是念佛人真正最好的榜样,你跟他讲话,他笑眯眯的对着你,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永远不间断;你问他什么,他回答你都是阿弥陀佛,好像是痴痴呆呆的,那个人功夫得力,那些人决定往生净土。寺庙里有这些人要恭敬,要善待她、礼遇她,为什么?她保佑你这个地区平安,化解灾难,我们的能量不及她,她那个能量大,我们对她恭敬、供养,沾她的光。

  李老师决定没有妄语,给我们讲的句句都是实话,劝我念佛求生净土,涉猎经论,我们不具这些条件,学个几部就可以了。我的经教都在他会下学的,大、小乘经论大概有六七十种,也算很多了、很杂了,但是能舍,年岁大了,警觉性高,老师常常耳提面命,常常想到老师的教诲——要精。再看看莲池、看看蕅益,他们到晚年就是一句佛号,全都舍了,统统放下了。黄念祖老居士做给我看,《无量寿经》注解完成之后,他每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往生了。黄泉路上无老少,警觉性要高,我们才不会把这一次机会失掉。

  【解】《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又《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甚深”怎么说法?事很浅显,理很深,理直通法性,什么人能见到?法身菩萨。不是凡人可以见到的,二乘见不到,权教菩萨见不到。

 【解】故知深定,实是理定,非仅事定也。

  “事定”容易修,“理定”难。净宗学人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佛号之外什么都放下,这一句佛号就是“理定”。你看他持名,念这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这是事,理太深了,理是圆满的自性。

  【解】又《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

  用功,这个道理不懂,功夫不得力;这个道理明白了,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古圣先贤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住深定门”。无论佛法、世法,只要心专一,没有不成就的。学世法,可以成为世间大圣大贤;学佛法,可以成阿罗汉、菩萨

“一”就是“住”,不能搞多,“一门深入”,这就是“深定门”。

“起行所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得依靠这个。凭什么往生?凭什么成就?就凭这个——一门深入。

“无心往来”,这个心是妄心,起心动念。把这个放下,“直以三昧法门力起”,这才要“住定”,我们在这里慢慢练,练什么?练“转识成智”。“智”,“三昧”起用就是智慧,“智”是自自然然起来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没有人问你的时候,你确确实实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当别人有问题提出来问你的时候,你样样都通、样样都能解答,你也不需要预备,那是什么?那真实智慧,自性般若智慧起用,本有的,不是外来的。

  【解】“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净影师之意为:悉睹诸佛是行门,起此行门,依深禅定。不待起心动念,直从三昧法门之力起行,故须住于甚深禅定。

  这见佛,我并没有起个念头。“我要想见诸佛”,没起这个念头,诸佛境界就现前了,这是什么?这是“三昧”。“三昧”是什么?“三昧”是能感,诸佛就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要想怎样想怎样,那是求佛,那也是感,那应不应?完全看自己的清净心。心愈清净,应愈明显、愈快速。心不清净的时候,就是妄念、杂念还很多,纵然求,也没有感应,为什么?这个感的时候,他不会应的;必须要“三昧”感,自然应,不是我们有心求,是自然的。

  【解】若依本经则定中见佛,正是弥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愿。

  再回到本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四十五愿里面供佛的大愿。

  【解】愿文曰:“十方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没有起念头。这个定意失掉了,动念头了,动念头,定的意就失掉了。没动。要知道“三昧”是自性本有的,能大师开悟说了五句话,第四句话说,“何其自性,本无动摇”,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自性本定”,所以“修定”就很重要了,“修定”与真心与自性相应。心是动的,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不相应,就是与自性里头本具般若智慧不相应、自性本定不相应,当然,跟自性的功德就有距离了。

  这一段的经文说得很清楚,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包括我们在其中。“闻我名号”,“我”是阿弥陀佛自称,要怎样?闻名号。这要什么?专心。老和尚所谓的“世间无难事,只怕心不专”,要专一。“专”是什么?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叫“专”。这个“专”的时候,你得清净。本经经题上清净得到了,得清净就解脱。解脱什么?解脱是染污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得“普等三昧”,得“诸深总持,住三摩地,一直到成佛”,“住三摩地”就是“住三昧”。我们住“念佛三昧”,怎么住法?海贤老和尚做出最好的榜样,这个方法真管用。

经上说的、祖师说的句句都是实话,一切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外来的不容易,难!自己本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这三大类的烦恼: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大家都知道,这三种烦恼减一分,自性里面智慧德能就透一分;减十分,就透十分;减一百分,就透一百分,它自然往外透


“看破,放下”帮助提升自己境界,首先从“布施”做起


  所以我学佛亲近出家人,第一天我跟章嘉大师认识,跟出家人认识,头一个。我就向他请教怎么样提升自己境界,他告诉我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就是这两法相铺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你再“看破”;再“看破”帮助你再放下,这个方法就是“止观”。那时我初学,讲“止观”我不懂,所以老和尚的善巧、方便,他用这个名词我有概念——“看得破,放得下”。

  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跟我说“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要真有布施的心,随缘、随分、随力去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这三样都没有,命里没有财富,也没有寿命,这是一些过去的老人都知道。老人一看就明白,我有一点智慧,过去也许喜欢法布施帮助人,没有财布施,没有无畏布施。人一生,古人有一句话,谚语,“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佛法能改造命运明朝袁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教他改造方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然就改变。

  那我们要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先要有能力认识、有能力辨别。

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大善?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善是大善。看你做这个善事,影响的面有多大、影响的时间有多长,因果是从这个地方断定的。如果这个善行、善事影响的面很大,影响的时间很长,这大善

  所以海贤老和尚这个光盘,人都看得懂,看得真受用,这个东西普遍宣扬,介绍,人学得愈多,面愈大,随时间永远传下去,这就是大善,不思议的大善,那对我们来说,帮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肯定的。末法时期,这是无比殊胜的法门,决定得度的法门,没有丝毫怀疑,榜样做得太好了。我们心住在这里,决定不动摇,这就“深定”。这个“深定”、这个“三昧”,弥陀大智大愿之所成,其深无底,其广没有边,“涯”是边际,没有边,深没有底,用这个来形容,这叫深禅定。

  这样禅定,自自然然感常寂光中的法身如来。所以你自自然然能看见,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就是定起用,贤公光盘上有,他有一天烧了十二支香(编者语:见到了这个事情的当事人说,不是十二支,是一把香。贤公曾三次安排自己往生的事情:第一次是2009年贤公当时遇到窘境,安排后事;第二次是往生前半年;第三次是往生前二十八天与老同参铁脚僧等告别。这三次都有证据和文本),香炉上都插满了,有人看到问他:你怎么烧这么多?他不想讲,最后还是讲出来了。他说:你不知道,我今天看到,屋里屋外统统是阿弥陀佛;又看到了床上、床下,全都是众生在听我念佛。这是感应,这个不是做梦。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这无量没有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将来成佛,都是阿弥陀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觉悟了,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看一切众生?他是阿弥陀佛,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了。



海贤老和尚112岁上树摘柿子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初机净业指南序


  会稽道尹涵之黄公,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因编作白话,缕析条陈,以示要义,名曰初机净业指南。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乃为序曰,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能,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具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会稽( kuài jī):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也指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②道尹(dào yǐn):官名。民国三年置,为一道之行政长官,管理所辖各县的行政事务。

  ③娑婆(suō pó):佛教语。娑婆,梵语音译,意为“堪忍”。“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

  ④堪忍(kān rěn):忍受。堪,能;可以。

  ⑤摴蒱(chūpú):古代博戏,似后代的掷骰子。

  ⑥昃(zè):太阳偏西。

  ⑦靡(mí):无;没有;奢侈。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