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为什么参加那么多次法会、佛七,业障还没消除?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07-05 10:41:24
关键字:法运,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赞叹,礼敬,海贤老和尚光碟,自赞毁他,忏悔,消业,障业障,法会,普贤菩萨
【 点击数:538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69集  2014年7月2日 讲于 台南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释迦佛法运的四个阶段划分

 

  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八十六页,从第六行看起:

  【科】丁二、菩萨众 分三 戊一、略列 分二 己一、出家菩萨(此界当机众) 分四 庚一、净密不二

  特别说明这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的。当机的有出家菩萨,分为四,第一“净密不二”,说明净宗法门不可思议,它确实能够统摄前面讲的禅、讲的教。换句话说,不仅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统统可以包括;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都不例外。于是我们就明了,这一句佛号包含一切诸佛名号,这一句佛号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这是正法当中的正法,永恒不变的正法

  大乘经里头佛告诉我们,一切诸佛的法运都有正法、像法、末法、灭法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怎么划分?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修行的,有证果的,这个法就是正法;有讲经,有听经,有修行,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没有修行,当然没有证果,这叫末法;讲经,听经的人都没有了,这叫灭法。世尊这个说法说得好。

  那我们看看,佛门在中国大乘有八个宗派,净土属于八个宗派之一。每一个宗派里头,禅宗、密宗、教下、律宗、贤首、天台、三论、法相八个宗派,我们用佛的标准来说,讲经的有没有了?听经的有没有了?有讲经,有听经,没有依教修行的,这个就是末法,没有修行证果的人。

  那么净土宗,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有很多念佛人,往生就是证果。所以净土宗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修行的,有证果的,这是如来唯一的一个正法的法门。即使将来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也就是佛陀讲经的影响,时间这么长,到一万二千年的时候经典都没有了,没有经典了,但是还有一部《无量寿经》,就剩一部,其他经典都不存在了,那它是正法,只要有这部经在,还有人讲,还有人听,还有念佛的,还有往生的。

  《无量寿经》最后一百年,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那个时代遇到佛的名号,能信、能愿,肯念这一句佛号,佛还是来接引他往生,法门殊胜不可思议。

  依年代来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我们中国古大德记载的,今年好像是佛灭度三千零四十一年。老一代的佛门这些大德都用中国传统的纪年;现在一般人都用西方的,西方的说法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七年,跟我们中国记载的相差六百年。这个我们不需要去考证这些事情,佛教不重视时间,时间是假的。

  所以经典开始都用“一时”,“一时”是真的。“一时”是什么?就在当下,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是真的吗?真的。唐朝智者大师给我们做了一次证明,他诵《法华经·药王品》入定了,人到灵鹫山去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回来出定了,告诉大家世尊法华一会现在还没散。

  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有这个能力入定,你就有能力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法华经》这一会,或者是参加世尊讲《无量寿经》这一会,就在当下了, 这个我们要能相信。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时间、空间都没有了,我们今天讲不受时空的约束,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时间没有了,先、后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经上常说的“当下即是”,我们就完全明白了。现在听到当下即是,我们很茫然,不能理解。

  普贤菩萨是密宗的初祖,所以他在此地给我们代表“净密不二”。净土宗跟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真的《华严经》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一句名号上特别显示出来。

 

释迦三土:华藏是实报土;四圣是方便土;六道是凡圣土

 

  【经】又有普贤菩萨。

  【解】“又有普贤菩萨”。菩萨乃梵语之略存,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这是梵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翻成普贤菩萨。

  【解】“摩诃”译为大,“菩提”译为道,“质帝”译为心,“萨埵”译为众生或有情。

  古译为“道”,都翻作“道”,新译称“有情”。这个“新旧”,以玄奘大师为标准,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叫旧译,玄奘大师以后翻译的叫新译。

  【解】合之则应为大道心众生。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

  “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一切众生都有情识,但是他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是迷惑的有情众生,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觉了。在本经经题上后半部有五个字,“清净、平等、觉”,那个觉就是“觉有情”。“觉有情”不是称普通菩萨,我们通常称“大菩萨”,或者称为“法身大士”,才叫做“觉有情”。

  声闻、缘觉都不能比,三乘菩萨也不能比。三乘是别教,天台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什么?他们没有见性。这个“觉”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觉要达到圆满就成佛了,就不成菩萨了,成佛陀。菩萨在华严会上一共有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个位次,从初信到十信这是讲的圆教,称“权教菩萨”,没见性。初住以上见性了,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此地所讲的“觉有情菩提萨埵”。他们住在哪里?三乘菩萨住在十法界。十法界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住在十法界,四圣法界。法身菩萨不住十法界了,他超越了。他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都住在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里面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我这样说大家就比较清楚,有一个概念。我们今天是在凡圣同居土六道里头的人道。那么这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区分?是众生业报不相同。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从这来的。四圣法界是从无明烦恼来的。有无明烦恼就有四圣法界;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轮回。所以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不见了,没有了,好像做梦一样,梦醒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如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还是一场梦。醒过来之后看到什么?看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念佛的人看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很特殊。

  六道跟十法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能够思维、能够想象这是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着,所以是阿赖耶的相分跟见分;精神现象是见分,物质现象是相分。阿赖耶识妄心,不是真心,完全是虚妄,没有一样不是假的。

  大彻大悟之后,离开妄心了,就叫转八识成四智,转识成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在哪里?这在极乐世界;没有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他证到这个境界的他在华藏世界。

  佛陀教育跟世间教育不一样。世间教育出不了六道轮回;佛陀教育不但出了六道轮回,还要超越十法界。

  前面我们也学得不少,有几位同学学得非常好,我估计大概至少有十个人,非常难得。我们的心量要大,眼光要看的远,不要被眼前的幻相迷惑了,既然学佛了,至少也要能脱离六道轮回,你才算有成就。

  ……

 

烦恼习气一现前,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这叫觉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

  【解】云何为大道心众生?

  “云何”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称他做“大道心众生”?

  【解】以具四种大故。四种者,《清凉疏》谓。

  这是节录《华严经疏钞》的原文。

  【解】“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

  我们今天把这个愿改作“愿生净土”,跟这个“愿大”意思相不相同?相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大菩提,到那边去成佛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成不了佛,烦恼习气断不了。有同学问我,很多!自己都知道烦恼习气很严重,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学海贤老和尚,烦恼习气断掉了,念佛!什么时候念佛?烦恼习气一现前,“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把烦恼习气换成阿弥陀佛,这叫觉;不知道换成阿弥陀佛,那叫迷。迷造业,造三途六道的业;要觉,觉就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正觉、是普觉、是圆满觉、是究竟觉,就看你转不转过来。有个念头起来了,不管善念、恶念,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就对了,这就是求大菩提,叫“愿大”。

 

我这一生看的光碟很多,这一片光碟是第一

 

  【解】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

  “行”是修行。“二利”是自行化他,用什么?也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别人问什么,回答他都是阿弥陀佛,声声阿弥陀佛灌到他耳朵里去,让他在八识田里头变成种子,你这叫劝人修净土,利益无边!

  今天光碟非常方便,价格又非常便宜,你要想修法布施,就布施光碟。什么光碟第一好、第一功德?那就是这一片,我给你介绍的。我这一生看的光碟很多,这一片光碟是第一。你布施这一片光碟的功德无量无边,没有能超过它的,为什么?能叫人马上觉悟、能叫人立刻得利益。

  这本书对念佛人来讲,它是《无量寿经》的总结,它是《无量寿经》的全部,都在这里头。学《无量寿经》,我们这个科注在一起学习,要超过一千多个小时;学这个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等于我们一千多个小时的利益,你全得到了。这是老和尚给我们的恩惠,我们要知道珍惜。念阿弥陀佛,布施这个书、布施这个光碟是“行大”。

  【解】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

  我们念佛不是念一天,你看这个老和尚年念了九十二年。他二十岁出家,师父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他就一直念下去,日夜都不休息,这个日夜不休息是念累了是休息。白天他是一样的,念累了他就睡一下;睡好了之后接着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接着再干,九十二年!

  ……

 

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的重戒,应当要僧赞僧,古大德所说的

 

  后面寿命延得那么长,是阿弥陀佛叫他表法、给他任务。表法的任务圆满了,佛就接他走了。怎么圆满?他看到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这有,他手上拿的就是这本书——《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他拿到这本书无比的欢喜!应该是阿弥陀佛告诉他:你遇到这本书,佛就来接他往生。所以遇到这本书就像遇到宝贝一样,无量的欢喜!穿上他心爱的袈裟,整整齐齐拿着书,叫大家:你们赶快替我照张照片。这张照片照了,就是表法圆满,三天他就走了,这个意思很深!这本书是告诉我们:要想佛法兴旺,出家人要互相赞叹、不能毁谤,决定不可以自赞毁他。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的重戒,应当要僧赞僧,古大德所说的

  那么今天这个世界,互相赞叹的人没有了,几乎都是批评,都是赞叹自己,轻视别人,这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印象。出家人你们都互相毁谤,算了,我不学了,让很多人退心。不但佛教如是,其他宗教这种情形很多,这是这一个时代社会的通病

  ……

  在这个世间有生之年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样样都好。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随顺,不放在心上,这叫妙用;放在心上叫造业。善行感三善道,恶的行为感三恶道。只要放在心上就变成业了,变成轮回业。老和尚九十二年给我们做榜样,心上只放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他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前,真的变成一家人了,起心动念,阿弥陀佛就见了,就来了。

  【解】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

  这就是一句佛号,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功德,你为什么不修?天天想修功德不知道怎么修法,这一句阿弥陀佛功德就具足了,一切功德都在其中。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发心真干了。这是《华严经疏钞》里头清凉大师说的

 

位前普贤,位中普贤,位后普贤

 

  所以恭敬是普贤菩萨修的,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要想修,消业障。礼敬称赞,业障就消掉了,只要十句。十的愿只要修这两愿,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就能消除。消得快,不再批评,不再毁谤了。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谦虚才能积德。才能累功积德。傲慢自以为是功德全没有了。古人有一句话说,这佛门说的,佛门大德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障碍都来了,一念傲慢什么功德都没有了。

  【解】位前(但发普贤心);(二)位中(等觉菩萨);(三)位后普贤。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

  “位中普贤”,普贤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从初发心,到证德大乘初信位菩萨,你修普贤行就叫位前菩萨。要知道我们没有证到出现,没有证到出现初信不算,为什么?没修。真正证得初信之后修普贤行,一直修到十地,五十个位次,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位前”。

  位中?等觉。

  位后?位后是他成佛之后,再以普贤菩萨的身份来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那叫“位后”。所以”位后“得果不舍因行,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这个叫“位后”。“位后”不定现什么身,纵然是现初信、二信、三信,那是“位后普贤”,那是佛再来示现的。

  《华严疏》里头说这三大类,位后的普贤多,我们不认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海贤菩萨倒很像是一位位后普贤,来为我们表法的,来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能照着他这个方法学,一生决定得生净土。普贤十大愿王在这个光盘里细细观察,十大愿王愿愿都圆满,真正不可思议。他的普贤行是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

  果就是自性,明心见性,彻底见性了,圆满见性了,究竟见性了,这叫“果无不穷”,“普”的意思,这个意思是“位后普贤”,是为如来化现。

 

“礼敬”与“称赞”、“性”与“相”、“诸佛”与“如来”意思不同

 

  如来是称性的,诸佛是从相上讲的。所以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第二句是“称赞如来”,没有说“诸佛”“诸佛”跟“如来”是两个不同的意思,“诸佛”是从相上看的,但是“如来”是从性上看的,不是从相上的,性跟性的所相应的称赞,跟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所以他有区分。从相上讲不管你是不是,我们统统称“诸佛”,都要礼敬。但是称赞有影响,如果他不善,造的是贪嗔痴,你也称赞他,让别人都搞贪嗔痴,这就有罪了。所以违背性德的不称赞、不说,不放在心上。如果与性德相应的,“三皈”、“五戒”、“十善”,相应的我们称赞;不相应的不称赞。这就是“礼敬”和“称赞”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能不知道。

  “礼敬”,他是恶人,恶是他现在的行为,他本性是本善,本性不恶,我们从本性上去礼敬。

  “称赞”是从他“行业”上所修的,他是善心、善行、善因、善果,我们赞叹;不善的我不赞叹,这有差别。

  “供养”是平等的,这人造恶多端,他遇到困难,挨饿没东西吃,我们应该要供养他,所以供养,广修供养。善人恶人遇到需要的时候,我们都要供养,平等供养,不分善恶,这些都要懂得。

 

为什么参加那么多次法会、佛七,业障还没消除?

 

  “忏悔业障”。现在的人有一些对佛法不理解,认为求超度问题就解决了,做法事求超度,如果没有真正忏悔,业障消不了为什么做了多少次的法会乃至于我们提倡的佛七,十个七、一百个七,做完了业障还没消除,什么原因?没有忏悔。真正忏悔,利益就得到的。

  那这桩事情诸位在这个光盘上看到,老和尚没有业障,因为他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他没有业障,所以他有不思义的感应。他说在十二岁的时候种一个冬瓜被他堂弟偷去了,他也不知道,他就念咒:谁偷了我的冬瓜,让他长疮、让他害病。他堂弟真的长疮害病了,所以他的婶娘来找他:你别再咒了,你堂弟真的长疮害病了,起不来了。他一听就吓到了,他以为这念的是念念就算了,哪里会是真的!赶快改念头,让他快点好了,二、三天堂弟真好了,他才晓得念力不可思议,一生不敢咒人,为什么?他咒真灵。他不是不灵,真灵,为什么?他用真行,他用清净心。

  为什么我们今天咒人不灵、求也不灵、善恶都不灵?是我们的心严重染污,妄想杂念无量无边,连佛号都融不进去,心里头没有佛

  我们自己认真去省察自己就晓得,想想自己从早到晚什么时候心里头佛,做早晚课念阿弥陀佛是什么心?妄想心,杂念的心,跟佛号纠缠在一起,它不清净,所以念佛得不到利益。原因在此地,不是佛不灵,是我们错用了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这个讲。念老的注解完全是引经据典,所以他的这个解是集解,他用了八十三部经,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著作来注这部经,所以这个解叫“集解”,这注叫“集注”,不是他自己意思。在今天用这个方法是智慧,免得别人批评,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注经。不是我自己注的,是经上这么解释的、古大德这么解释的,这大家就没话说了。

  在这个时代,嫉妒障碍非常严重,所以一定要知道回避,尽量要低姿态。自己是这个意思看看古人有没有?有,用古人的不要用自己的,这就是在现前这时代学佛的如法,真正是与现前环境能相应,避免别人造业;让别人看到生欢喜,不生嫉妒障碍。

  所以老和尚见性,什么都知道,不说,这就是他高明之处,他的境界有人能看懂,不是没有,有!他还一些同参道友,那些同参道友常常跟他在一起,都知道,在动乱的时代平平安安度过,没有任何障碍,什么环境都能忍受,成就忍辱菠萝蜜。

  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由是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著。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俦(chóu):同辈;伴侣。

  ②含识(hán shí):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③良(liáng):确实;果然。

  ④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追求根源或回想。

  ⑤嗣后(sì hòu):以后。嗣,继续;继承;子孙。

  ⑥嘉肴(jiā yáo):亦作“ 嘉殽 ”。 美味的菜肴。肴,做熟的鱼肉等

  ⑦拳拳服膺(quán quán fú yīng):诚恳信奉;衷心信服。拳拳,诚挚;勤勉。膺,接受;承当。

  ⑧陈(chén):旧的;时间久的;过去的。

  ⑨猗欤(yī yú):亦作“猗与”。 叹词。表示赞美。

  ⑩爰(yuán):于是。

  ⑾剞劂(jī jué):雕琢刻镂;雕刻的工具。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