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第11集(节选)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6-06 07:47:09
关键字:学习班,学习班第11集,来佛三圣,肉身舍利,自在往生,不靠助念,往生,助念
【 点击数:608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2014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第11集  2014年3月25日讲于香港

 

 

诸位同学:大家好!

  参考资料里面有些重要的部分,给我们有启示的、重要的佛学一些常识(佛学一些知识),我们应该要明了的,提出来学习,研究学习;不是很重要的,我们就可以把它省略掉。资料相当的丰富。

  这个下面,一百五十九,我们刚刚学过的“心意识”(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心意识”,第一百四十九条,在参考资料第八十二页倒数第五行上面一段,佛教的术语。

  【参考资料】“心意识”,《佛学大辞典》:(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

  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

  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音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解】“心意识”,《佛学大辞典》:(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

  “了”是明了,“别”是分别。

  【解】唯识论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

  “第八识”是“集起”。“集起”。下面有解释。

  【解】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

  也就是“八识”是一体。分为“心意识”,这是异名。

  【解】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

  “唯心”把这三桩“心意识”统统包括了。

  【解】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音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薄伽梵”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心意识讲得很多。

  一切万法,经论里头佛常说。万法从哪来的?从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里面含藏一切万法的种子,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些种子是本自具足的。

  我们起心动念,无论是有意、无意,阿赖耶识里头就有一个种子,好像就有一个档案,像电脑里面就有储存的记忆,这个储存的记忆在佛法里面叫阿赖耶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没形相;如果要有形象,佛有个比喻说:尽虚空都容纳不下,好在它没有形象。但是遇缘他就起现行,“起诸法故”,遇缘就起诸法,那就是能大师最后一句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起诸法”是能生万法。

  “集诸种法”,“种”就是种子。所以阿赖耶落谢种子,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我们每一天阿赖耶里有起、阿赖耶里有集,同时在起作用,“起”是我们的现行。我们不知道,现行里头每个念头、每一句言语、每一个动作,都落在阿赖耶的习气种子里头。

  我看了潮州谢总办论坛的碟片,他第一堂课是用日本江本博士的水试验作为开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就是起心动念水知道,说明水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为什么?这什么道理?这就是阿赖耶的作用;“心意识”,心的作用。你看它现相,同时有“集起”(“集起”就是记忆,好像入档案了,档案抽出来给你看,又入档案了),这个“集起”是同时的,“集起”同时、“集起”不二。

  阿赖耶里头什么种子都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它要没有这个种子,就不会起现象了。种子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个里面佛告诉我们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有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种子,也有六道轮回的种子、有三恶道的种子,什么都有。哪一个种子起现行?这不就是说明了“境随心转”!外面是物质环境随着我们念头在转。我们念头善,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善;我们念头恶,没有一样不恶。念头主导了十法界、念头主导我们的生命。我们把它缩短来说,这一生吉凶祸福完全在自己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念头多重要!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是什么念头?老祖宗传下来的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四个科目,再把它总结,实际上就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性德;用佛经来说,这是真谛。随顺性德就是善,就是幸福、美好;违背了性德就是灾难、就是三途。与任何人没关系、与任何事也没关系,完全是自作自受!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阿赖耶“集起”同时。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现前起心动念。

  “第七名意”,“意”是执着。

  “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恒”,永恒,它不改变,非常固执;“审”是审查。思量有一个我,就是末那识的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没有我,一定要执着有个我,这是末那的根本;其余三种是从这根本生出来的,衍生出来的,是枝干,那就是“我爱、我慢、我痴”,这什么东西?三毒??“贪、嗔、痴”。“爱”是“贪毒”;“慢”是“嗔毒”;“痴”是什么?怀疑,怀疑是“痴毒”。如果我们从“爱、慢、疑”这个角度来观察,那就把“贪、嗔、痴”的核心看到了。断“贪、嗔、痴”要从哪里断?要从这里断。放下“我爱”,为什么?“我”是假的,我爱的那个也不是真的,全是假的,搞错了,不应该执着;“我嗔、我痴”亦复如是。

  佛教导我们转烦恼,就是转“贪、嗔、痴”,就变成什么?“戒、定、慧”。转“贪心”成就“戒”,戒德;转“嗔恚”成为“定”德;转“愚痴”成为“慧”德,“戒、定、慧”三学。也可以说三毒跟“戒、定、慧”三学是一体,迷悟起了差别。迷了就变成三毒;觉悟了就变成三学。佛菩萨转了,把末那识里面的三毒转变成三学。

  “余六名识”??“眼、耳、鼻、舌、身、意”。

   “于六别境?(音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了”是明了。“别”是分别。眼见色,看得很清楚;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触、意知,“了”是明了,“分”是分别。它的现相念念相续,从来没有中断过。它确实不是相续相,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

  念头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短暂到我们无法觉察到。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我们捕捉不到;被今天量子力学家发现了。现在的仪器有能力掌握到一千兆分之一秒微细活动的状况,非常微细,是我们一般人“六根”做不到的。什么人能做到?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是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就是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五个位次(八、九、十、等觉、妙觉)。五十一个等级的菩萨,最上面的五个他们看见了。他们的“六根”对这种极其微细的现象他能掌握到、他能见到、他能听到、他能接触到。他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在《金刚经》里面说出来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看整个宇宙,就是这首偈说的。这首偈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们看到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叫诸法实相),见性就能见到。但是看得清楚、看得明了,要八地才能看到,如同佛果地上一样的清楚。

  七地以下我们相信能看到,有一点模糊。那么初住以上,十住菩萨?十住菩萨看到了,不能说没有看到,少分!像我们晚上看月亮,初三、初四的月亮,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看到圆满,看到局部;十回向菩萨,初地菩萨大概看到一半;好像初七、初八的月亮,八地菩萨看到圆满,像十四、十五的月亮,满月。用这个比喻我们有一个概念,说明心意识的作用。

  【解】《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也有人说个别有体性,但是在大乘法里头万法一如,心意识也没有例外,我们真正把这段有几分认知,就一定晓得,我们对于起心动念要慎重。如果真的一心向往极乐世界,我们起心动念一定是阿弥陀佛,保证我们这一生顺利往生。我们要生到极乐世界去,怎么去的?念佛就往生念佛。为什么?从心想生。不要再想六道了,想“我”是六道,想“人”是六道,把“是非人我”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争名逐利是六道,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非常单纯,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来佛寺三个圣人,怎么又出来一个?细细去想一想,海贤法师的妈妈。她生平我们不太熟悉,最后走的这一着,什么人能做到?!自在往生,说走就走。走了之后,老和尚把她安葬了。八年之后想改葬,因为当年条件太差了,很草率的埋葬,老和尚心不安,常常念着这桩事情,觉得对不起母亲,八年之后条件成熟了,希望改葬,立碑纪念。坟墓挖开,棺材里头尸首没有了,只有几枚钉棺材的钉子,几时走的?我们冷静去思维、去观察,肯定埋葬下去就走了,没人知道。

  有一个例子,达摩祖师,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达摩祖师圆寂了,葬了之后应该有一段时间,有一个人从西域回到中原(西域是现在的新疆),说在西域遇见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在西域出现了。这人不相信,明明埋在这个地方、葬在这个地方,怎么可能被你看见?算那个日期就是达摩祖师被葬下去的那个时间,大家不相信,好,把棺材挖起来来看看,结果坟墓掘开、棺材打开,真的,达摩祖师不在里头,只有一只草鞋。那个人遇到达摩祖师,他说,达摩祖师一个脚穿草鞋,一个脚赤脚没穿鞋子,这打开之后证明棺材里头有一只鞋子,他讲的话是真的。海贤法师的母亲连一只鞋子也没留,痕迹不着,她到哪里去了?是灵魂走了,那尸首在,她怎么连个人身都没有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达摩祖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至少法身菩萨再来。所以贤公老和尚的母亲是不是菩萨再来,我们凡夫不敢妄测,但是细心去观察,绝对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

  海庆老法师,自在往生留下金刚不坏身,全身舍利,这个我们常常看见,现代这个时代还有。在我们家乡安徽实际禅寺,妙山法师,是不是叫妙山,跟我见过面,他来看过我,没有想到他走了也留下金刚不坏身,供奉在实际禅寺,这些都是表法给我们看的。妙山在世也没人重视他,普通的和尚,留下肉身证明他修学确实有功德护佑他。不是福德,是功德。功德从清净心中来,心不清净不可能有这个瑞相,证明他求生净土如愿以偿,得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刻刻提醒,决定不能有恶念,善念也不行,善念生三善道,恶念生三恶道,都叫轮回业。那怎么办?净念。什么叫净念?一句阿弥陀佛是净念,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

  经教的目的只有一个,说明事实真相,放下万缘,经教的用意就在此地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经教,需要信、愿、持名。来佛寺这三位大德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听过经,没有学过教,什么都不会,小庙在农村,农村的生活靠耕种,他们是真正的农夫,他们的功夫就是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间断。所以经教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的,有了信心就得真干。这个真干、真念,这三个人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就是一句佛号念一辈子,从接受老师的教诲开始,到自己自在往生为止,一个段落;下面续的那个段落,那是极乐世界了。不是我们能知道的,到极乐世界圆满菩提,证得妙觉果位,这个是不思议的法门,我们无法想象的法门,一生成就的法门!

  修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容易,小乘初果,你证得须陀洹之后,初果,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到了升天,天上寿命到了到人道;人道寿命到了再升天,天人七次,证阿罗汉果。永远离开六道轮回了。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七次往返要多长时间,有没有想过?忉利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孔老夫子生忉利天了,夫子距离我们二千五百年,在忉利天二十五天,到忉利天才二十五天,你就晓得多难。

  遇到净宗“信、愿、持名”,一生就证得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小乘,人间天上七次往返,成阿罗汉;阿罗汉再提升,辟支佛;再提升,菩萨;再提升,十法界的佛,愈往上去,时间愈长,如果要遇不到净土,纵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修三大阿僧?劫,无始无明才真正断得掉,才能成妙觉。

  净土法门不是,是一生就证得。这一生成就了,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什么程度?等于学其他法门的法身菩萨,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是什么程度?七地、八地、九地,圆教,不是别教,得无生法忍。七地,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无生忍;九地,上品无生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不是无生忍。寂灭,十地下品寂灭忍,等觉中品,妙觉上品,你就知道净宗的殊胜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能取得。

  ……

  来佛寺,过去没听说过,这些修行人都不认识,而是他们往生之后把这个信息传来,我听到、看到非常惊讶,这个时代还有菩萨来示现,中国佛教的福气!感得佛菩萨来示现,让我们对佛法生起信心,特别是净土,末法能得度就这一门,没有第二门,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意思,放下万缘,专修净土。目的就是希望求生极乐世界。

  “心意识”特别注意,起心动念就是造业,无论造什么业,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永远存在。聪明人当然不敢再造恶业了,为什么?自作自受,真的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要怪罪别人,罪加一等。

  ……

  我们从海贤老和尚那边,看到很好的例子,念佛不耽误任何事情,不但不耽误他耕种,同时也不耽误研教,我们研究经教,学习经教,把念佛放下,专心研究经教,经教研究一个段落了,我们念佛就提起来了,要养成这个习惯,你就会很快乐,生活不离开念佛,工作不离开念佛,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统统不离开念佛,来佛寺这三位大德成就,秘诀就在此地,这叫真干,这叫功夫。研教呢?为自己,帮助自己断疑生信,帮助自己坚定信心、坚固愿心,不为外境所动摇,研究经教自己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把这个法门,譬如我们现在学《无量寿经》,要把《无量寿经》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跟大家讲清楚、讲透彻,让大家对这个法门、对这个念佛真正生起信心,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讲经不耽误念佛,念佛也不耽误我们学习讲经。到准备往生的时候了,才把所有一切统统放下,那个时间长短。完全自己斟酌,像黄念祖居士为我们表法的是这一部《无量寿经》集注完成了,他就决定求往生了,最后六个月,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经教全放下了,一天十四万声佛号,这也是为念佛人示现的榜样。

  其实,?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大师真信、真愿,他不是假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取得了,你就具足了。娑婆世界真放下了,不再搞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跟经教上所说的完全相应。经都不要读了,老和尚不认识字,没有学过经教,甚至于五堂功课都不会,那么他们这个庙里头,住众只有三、四个人,他们的早晚课就是一句佛号,早晚课拜佛,我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棚,茅棚只有五个人,三位出家的,忏云法师、达宗法师、菩妙法师,那个时候都年轻,我一个,还有一位老居士,朱镜宙老居士,我们在埔里山上住茅棚,早晚课只打三皈依,共同在一起是三皈依;其余的时间是各人修各人的。忏云法师教我读《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的《疏钞》、?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要我每天早晚课读这三本书,一种一种读,一种读完了换一种,这三种,在山上。山上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我的工作比较重,因为年轻人就我一个,我那一年三十岁,要照顾三位法师、一位老居士,老居士那一年七十岁,我跟老居士住一个房间,不妨碍。我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念佛这个法门,最初是忏云法师介绍给我的,我读了《弥陀经》这三种注疏,除这个之外,看了一部印光大师的《文钞》正、续两集,对净土生起了信心,但是没有想学,对经教很欢喜,还是在经教上做功夫,读这三位大师的注解,莲池大师、?益大师、幽溪大师三个人注解。到台中之后,完全接受李老师的教导,循序渐进,经典由浅而深,他所选择的《阿含经》的、《大集经》的,经文不长,所以进度很快,一部经一般是一个多月,就讲完了,感触很深,有成就感,一个月就学会了一部,我在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我出家了。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还讲的不错,所以我一出家教佛学院。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他们三年毕业了,我才讲了六部经,还有七部还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没兴趣,学了三年,实在讲一部经他也没学会,我在台中一个月学一部,台中李老师是用古时候古大德教学的方法,私塾教学的方法,个别教导。而且学习的时候只能学一门,同时学两门老师不教,肯定告诉你:你不可能成就。

  一门,你在这段时间一两个月,你天天想的就是这部经,你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概念,“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守住这个规矩非常有效果!决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

  我们懂得这个原理,老师对我没有严格的教诲,如果是严格教导我,我的成就不止今天这个样子;老师对我还是很客气,很宽松,所以我学了很多经,广学多闻,而没有一门专攻。老师在那个时候讲的也多,我们跟着一起学;如果是一部经,一门深入,用五年到十年的功夫,那个根深蒂固,那就很有开悟的可能。

  我现在劝年轻人,我走这个弯路,希望大家不要走,希望有人真正学习,一部经,一生专学一部经,将来的成就一定不可思议为什么?你是这一部经的专家学者,你要学《无量寿经》十年之后,你是活的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来讲《无量寿经》,这还得了吗?!不讲别的,

  你看我到八十五岁才真正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与非法统统放下,八十五岁放下,就一门,每天读的是这一部,跟大家分享的也是这一部;其他的都不看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海贤法师这个信息,他的弟子印志法师到这来见我,我完全明白了,我深受感动。往后我这几年,我走老和尚的道路,二六时中就是一句佛号。

  现前还有一些地方想办汉学院,这是好事,他们来看我,我得接待他们,把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告诉大家,劝大家去做,我不能参与了。

  汉学院它包含的内容就是儒、释、道,所以出家人,可以在汉学院修学。印尼的汉学院有学位,他是国家办的,它的学位在世界上大学都承认的;我还有精神体力,我可以在学校教一年,就教《无量寿经》,标准的时间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年教完;如果再学第二年,第二年就不必讲经了,深入经藏,第二年完全研究讨论,每个人做出心得报告。这个心得报告你悟入多少,经典的意思深广没有局限,确实广没有边际、深没有底。所以你读这个经,遍遍都有悟处、遍遍都不相同,你要尝到法味,你才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对于个人的滋养就是健康长寿。

  贤公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体力跟年轻人差不多,我觉得比五六十岁的人还要好。五六十岁的人在田地里工作,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有很多人受不了,他行!身体没有任何毛病,头脑思维敏捷,你疑难杂症去问他,他几句话答复你,圆圆满满智慧。

  智慧与人认不认识字、念没念过书不相干。有智慧的人有知识,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智慧。他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清净心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那么他有没有明心见性?我认为这三个人都明心见性。不是明心见性做不到,他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大环境里头,用这个来做榜样,正法就能久住世间,为什么?他不要名不要利,不要供养。能持戒,能吃苦,住小庙。小庙甚至于没有人来上香、没有供养。所以他农耕、自给自足,不聚众,与出家众没有冲突,你要我不要,我要你不要。没有冲突就能和睦相处,跟社会,跟大众,跟一切人,甚至于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都没有冲突。甚至于他还遇到一只狼,救了这只狼,跟这只狼可以和睦相处,没有冲突。这德行感化到猛兽。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一句佛号来的。说明这一句佛号,无量智慧无量功德的结晶。这精华,真正能够认识、能够明了,你会非常珍惜它。我们对它这么多年来愈来认识愈深刻,所以我们才放弃万缘。

  这个顶峰的顶尖,这话古人说的,我们读了这个一点不怀疑。肯定这句话是真话,修什么?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上说的,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对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丝毫障碍都没有了,那么就等待时间,决定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不认识不知道它的可贵处,认识之后绝不回头,一往直前这就叫精进不退,一句佛号具足一切佛号、具足一切法门、具足一切功德。

  还没有认识清楚,就不能离开经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本《无量寿经》能读的,对于念佛没有信心,念经,念《无量寿经》念上一千遍、念上一万遍,信心就念出来了!为什么?其义自见。真明白了、真清楚了,去极乐世界太容易了,这个法门知难行易。

  所以学经教是“知”。“知”,真知道了,“行”非常容易。来佛寺这三老给我们圆满的信心,这三位是现代真善知识、第一善知识,我们要感恩。我们有缘遇到,对于我们的往生是最大帮助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听到,警惕自己、勉励自己,决定要像他们一样的成就,走得自在,不靠别人。

  有人跟贤公老和尚讲:你往生的时候我帮你助念。他笑笑:助念不能证明是真的往生,真正往生不靠助念。他往生没人助念;海贤老和尚跟他的妈妈往生,都没人助念,说走就走。凭什么?全凭“放得下”就这三个字你要能放下你跟他一样,他要能放下他也跟他一样。为什么?什么都是假的。这句话要牢牢记住,世出世间法假的,连佛法也是假的。佛法是因世法而建立的,没有世法就没有佛法,世法既然没有,佛法怎么会存在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只要抓住一句阿弥陀佛,全都得到了,世出世间法都圆满了、都得到了。所以妙不可言。千万要记住:决定不能够空过、不能够放弃。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