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净空法师:要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3-06-27 20:44:58
关键字:回向,宇宙,健康,空假,加持,学佛,慈悲,恭敬心,感通
【 点击数:529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38集 2013年6月20日讲于斯里兰卡弥陀精舍

宇宙不是什么大爆炸来的,宇宙的出生就在当下

  宇宙不是什么大爆炸来的,宇宙什么时候出生的?就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产生的。这一念能生万法,就是当下一念,不是过去一念,不是未来一念,这叫不思议的境界,这才是真相,一切法的真相。找过去,根本没有过去你到哪找。科学家讲几十亿年,这个地球爆炸,这个星球爆炸产生这些现象,讲不通。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没了,后头一念就起来了,来得很快,你看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念头,就是念念相续。所以事实真相是什么?是“相似相续相”,决定没有两个念头完全一样的,这个可以从相上看出来,整个宇宙的变化不可能有两个念头是一样的。

  我们人身体的变化,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变化,一个比一个老,它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的,就不老了。一念比一念老,怎么会老?你有老的念头,“哎呀,老了,老了”,他有老的念头,有老的念头就老了;有怀疑我身体这里不好,他就有病了,真的。心做主宰,真有病了。心理健康,没有把它当做病,过几天之后,病没有了,好了。佛陀教我们好,身体不舒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所有念头里头最好的念头。阿弥陀佛怎么会生病?不生病的。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会生病,你得有信心。佛几十年了,老的时候病了还去看医生,还去找药,这是什么?不信,所有他这个病好不了。他真正相信,什么医生都不找,在家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

  “不前不后者,一心不在前,诸法不在后也。”

  同时的。心的念头在变,外面的诸法跟着变;那个心要不变,心不变是真心,外面诸法也不变,不变的就是实报土。实报土人无量寿,相貌永远不改变,他定了、他不变了;十法界的人不行,十法界的人,他是自性跟阿赖耶交合在一起,所以它是心现,识在变,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都是它变。所以用真心的就不变,用妄心的就变,我们愿意用真心、还是愿意用妄心?真正用真心,年岁再大,看起来像年轻人一样,为什么?他没有老的念头,生老病死,他没有这个念头。人之所以受生老病死苦,他有这个念头。这些是佛陀根本教义,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个东西,对自己有大利益。你真学到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通达、你都能解决。求神、问卦,那些未必能解决,为什么?神是六道众生,神仙是六道众生,不是佛,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的智慧比我们高一点。如果我们学了佛了,懂得放下了,我们自性的智慧露出来,比他高;他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有办法。第六天王障碍,障不住,我们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有护法龙天保护。所以学佛头一个条件,就是你要具足强烈的自信心,才能够入理。这一段了讲到:

  “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

  “空”的意思是什么?“性”、“相”两边都不著,这叫“空”。

  “无法不备谓之。”

  “假”什么?从“相”上说的,“性”、“相”都不假,“不离”就是假。知道一切万法是假,不要有占有的念头、不要有控制的念头、不要有支配的念头。这些念头统统都没有,你得大自在。那这样说起来,我们什么事都不能干了?这事还能成就吗?大乘教里不是跟你论事,是跟你论心,事照干,正在干的时候、干完了的时候,都不要放在心上,这叫“假”,别认真嘛!假的为什么要做?“假”是为了度众生,为了帮助那些人,管用!那些人在假里头,不知道是假,我们在假里头知道是假,在空里头知道是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

        “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说空、说假,“言说相”。如果执着这个是“空”、那个是“假”,错了!记住一个大原则,“佛氏门中一法不立”,所以教你“法尚应施,何况非法”,“一法不立”,你要有这个心态;运用的时候,“佛氏门中,不舍一法”,这就妙啊!“不舍一法”,又“不立一法”,“不立”跟“不舍”是同时的。运用之妙,那是智慧,叫“妙慧”。执着,智慧就没有了,烦恼就起来了;放下,全是智慧。“离性离相谓之空”,统统不著;“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非一非一切者,中观双遮空假也。”

  所以世间法提倡用“中”,中庸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朱熹编的《四书》,他那个灵感从哪里来的?我的猜想,是从《华严经》来的,他学佛,我相信他读过《华严经》。《华严经》这部书,有最高的理论,有圆满的方法,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你看。你看《四书》,很像它的样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就是说怎样把“中庸之道”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看孔子怎么用的、看孟子怎么用的。孔子是圣人,孟子是贤人,看圣贤怎样把《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妙啊!跟《华严》一模一样。所以我说他编这个书的灵感是从《华严经》来的,《论语》、《孟子》就是五十三参。这本书真正是传统文化里头的精要,比《群书治要》高,但是《群书治要》可以补充它的不足,这两本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把这两样东西学好,再看中国《四库》这些典籍,就没问题了。你要把它搞通,也是“一经通,一切经通”;通不了,那就李老师教我的方法,用感应。我们没办法,这么大的份量,怎么通法?用感通,用感应。用什么来感?用“诚”,“诚”达到究竟处,至诚就感通了。世出世间法都要用最真诚的心、最恭敬的心,你去学,它就容易通,叫感通;没有至诚、没有真正恭敬,这个就难了,再好的老师,对你都没办法。我跟这三个老师,没有特殊的缘分,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三个老师能照顾我,我想没有别的,就是那一点真诚、恭敬。现在年轻人没有,表现出来的,真的是心烦气躁,这让我们看到很难过。大圣大贤遇到了,不能教你,你没办法接受。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中国过去的教育,对小孩为什么管得那么严格?真诚、恭敬一点都不能马虎,要他养成习惯,他的心自然就定下来了。换句话说,中国古人儿童时代心是定的;现在儿童是浮躁的,妄想、杂念特多。中国教育,它不准你有妄想、不准你有杂念,从小就把你训练出来了,所以这就有能力接受圣贤教诲。最殊胜的,能够接受佛法,接受佛法里头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大乘。“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非一非一切者。”

  这个“非一非一切”怎么讲法?

  “中观双遮空假。”

  “非一非一切”是中观,是“双遮”的中观。

  “而一而一切者,中观双照空假也。”

  “遮”是止,停止、终止、远离,是这个意思;“双照”,是就在现前、不离开。一切法就是自性,“即似而真”,这“双照”。“双遮”、“双照”是同时的,好叫妙!不即,它又不离,“离”、“即”同时,这是真实智慧的妙用。“离”是什么?心里头没有染著;“即”是什么?样样不离,样样不“离”是事,样样都不染、不著,是智慧;“照”,“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就是用这个方法。众生有缘,现身;缘尽了,身就不见了,你再找,找不到他;什么时候有缘,他又再现了,隐现自在。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路上生病了,那个时候在旷野,四周围没有人家,这个时候生病怎么办?他去朝山,三步一拜,从普陀拜到五台,三年多,三步一拜。那个时候虚老四十七岁,那《年谱》里头有记载的,四十七岁。在路上生病了,文殊菩萨化身做一个乞丐照顾他,在山上找草药,把他病治好了。大概虚老和尚强打精神,身体并没有真正复原,就又拜了,拜了一个多月,第二次生病,又遇到这个乞丐,文殊菩萨化身。这个世间科学家、哲学家有没有办法做到?他们会做机器人,他没办法做化身,他这个应化身比机器人高明多了,机器人能做这个,他能做到;机器人做不到的,他也能做到。隐现自在,什么时候有困难,他就来了,真是念念照顾到,没有一念离开。真正发心干这个事情,佛菩萨加持你、照顾你。我们看到虚老和尚这个例子,信心十足。不要怕难,没有难事。真正做不到,佛菩萨也不来帮忙,就放弃吧,为什么?众生没福,这一点很重要。众生有福报,决定有加持,加持是你意想不到的;众生没有福报,就有许多障难、障碍。

  我们学佛,除了自己要真干,真的要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众生有福,做得顺利。众生要没有福了,做得很辛苦,未必成功。众生不知道修行,我们要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

  “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別曰见惑。”

   就是你看错了!

  “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染曰思惑。”

  “贪染”是起执着,这个病很重。起“见惑”比较轻;起“思惑”重,因为它跟“贪、嗔、痴、慢”相应。

   “尘沙惑者,谓众生之惑。”

  这就是对一切法的迷惑。

  “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

  尘土多、沙多,“尘沙”是比喻。众生范围包括很大,动物是众缘和合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生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生的,整个宇宙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生的。所以此地众生是广义的,就是说对宇宙之间一切法,对一切法迷惑,数量太多了,叫“尘沙惑”。

  “无明惑者,谓于中道之理,无所明了也。”

  菩萨知道用“中”;二乘还不行,二乘,慈悲心没有现前。凡夫有爱缘,他爱护你,他对你慈悲;他不爱你,他就不慈悲。世间圣人,这个爱心扩大了,“凡是人,皆须爱”,心量拓开了,这叫“众生缘爱慈悲”;菩萨觉悟了,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叫“法缘慈悲”;佛,或者说法身大士,他们的慈悲心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无缘慈悲”,没有条件的,为什么?一体,所以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知道宇宙之间一切法跟自己的关系是同体,慈悲心是这样出来的。既然是同体,没有任何条件,爱心没有条件,清静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确确实实是一体。一体中心就是“心”,整个宇宙不外乎“色”、“心”二法。“心”是能现,能生、能现;“色”是境界,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不能分。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定了。对一切众生自然生的是慈悲心,决定不会伤害一个众生,即使这个众生跟自己有深仇大恨,会不会伤害他?不会伤害。深仇大恨怎么来的?迷惑颠倒来的。什么时候他觉悟了,这问题就解决了。这才是事实真相。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