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胡小林:印光大师《文钞》几十次强调“摄耳谛听”,这个问题绝不是个小问题,否则他不会说这么多遍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2-19 22:09:01
关键字:摄耳谛听,胡小林,印光大师,十念法,念佛,印光大师十念法,阿弥陀佛,默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点击数:522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佛陀教育:《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



摘自胡小林《摄耳谛听,随缘念佛》第一集  2012年8月31日讲于香港


  这个“十念法”这篇文章,这段印光大师的开示,主要强调是十念计数。那么十念计数是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摄心。我们自打学习这个十念法以来,我在平常也接触了很多念佛的同修,跟我一起讨论。

  我最近发现有点问题了,希望跟大家一块儿共同讨论。那么大家觉得念佛功夫不容易得力,“都摄六根”这个好像力不从心,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学习印光大师有关技术层面的有关问题,那当然念佛是执持名号,是摄心念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观像、观想,我们不讨论,我自己也不懂。

  那么执持名号念佛,老和尚,印光大师多次在文钞当中连篇累牍的反复强调了四个字好,就是“摄耳谛听”。“摄”就是控制住、抓住,抓住耳朵,摄耳,就是摄像一样,摄像机是抓住影子,叫做摄像,摄住影子,就抓住影子。“谛听”,“谛”就是认真、专心,专心致志地听,听什么呢?听自己嘴里或者心里念出的佛号的声音,叫“摄耳谛听”。

  那么原来我们也讲过,我们在学习原来那个十念法的时候,也曾经听过,老和尚曾经有过这段开示,但是因为他没有反复的强调,所以我们一带而过。那么今天在开始的时候重新温习一下印光大师关于“摄耳谛听”在十念法这段开示当中的这个说法,他说,“无论出声或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音要从耳朵入进去。“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这在你的意地,就是在你的脑子里头仍然觉得嘴在动。“相”就是相貌、像状仍有嘴在动的那种感觉,“然意地之中”,脑子里头、思想上还觉得我的嘴在动,是我的嘴在念佛,虽然没有出声,是默念。“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这就两根了,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心口念得清清楚楚”,所谓心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想着我在念佛,我在念佛的时候我要想阿弥陀佛,那么口就是说你一定要每个字字正腔圆,不要图快,不要图多,“阿——弥——陀——佛——”,一定不能快,要念慢,念清楚。印光老和尚,我们在后面还会学习到。“字字勿令空过”,千万不要让它空过,什么意思?嘴念的时候,你的嘴要念得清楚,耳朵要听得清楚,心里要念得清楚,心口念得清清楚楚。他把心口放在一起,说念得清清楚楚,这是两个根;他单独又把耳根提出来,说“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已”,如果这样用耳朵听来摄住心,妄念自己就息下去了

  那么现在咱们学佛同修当中,念佛人有,用十念法的也有,但是往往关注于数字,比如三三四、两个五、甚至一到十直念的,但是他们念的时候,把数字交代得很清楚,数字说得很明白,你一停下来,比如说:“停,第几声佛号?”,“第八声,前面这是第一个三,这是第二个三,这是第三个四”,他都能说清楚,但是他确确实实没用耳朵听佛号,没用耳朵听佛号,大家能明白吗?听佛号的意思就是说,你真听了吗?你听进去了吗?你这个时候念佛是不是还在干别的呢?还在想别的呢?你不能想别的,你只能听佛号。所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功夫不得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一到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到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齐了,七到十,三三四,没错,分三口气,符合印光老和尚说的十念法。但是是不是字字都听见了?不仅听见,是不是字字都听进去了?是不是字字都听清楚了?四十个字,十句,一句四个字,您真的听了吗?您真听清楚了吗?我们要追究这件事情。所以很多念佛同修说念了很累,这个妄念仍然息不掉,其实你没有用耳朵听。你没有用耳朵听,我们往后学习就知道,“都摄六根”下手之处在于“摄耳谛听”,“六根”是指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的下手之处在哪儿?我怎么摄住六根?老和尚说下手之处在于“摄耳谛听”。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共同学习怎么叫“摄耳谛听”?我怎么就算听了?我怎么就是没听?所以老和尚在第57页《菁华录》上这一段开示,倒数第二行说:“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试一试。您真的用心听,您别说十句,就是四个字您认真听了,其功德就无量,因为我们从无始劫来,从来就没有息过妄念《起信论》当中有一段开示,马鸣菩萨他老人家是这么开示教导我们的,他说“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所以一切众生我们管他叫“不觉”,为什么呢?什么原因要我们说众生不叫“觉”呢?“以无始来”,因为无始以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一直就有无明。“无明”、“妄念”这是两个概念,祖师大德在解释这段开示的时候说,我们的心就像一盆水,无明就像风,这风一吹水,就起波浪,这个波浪我们叫作实浪,眼识,眼见色,形成眼识;耳闻声形成耳识;这个意根攀援万物形成意识;还有阿赖耶识、末那识,八识。那么这个八识就相当于在水上起的波浪,“无明风起,吹动心水,形成实浪,这个实浪就是我们说的妄念。

  那么这个妄念的产生,是由于无明产生的,所以叫无明妄念。它是两层烦恼,妄念它讲的是烦恼障,无明是所知障,是两种障碍,所以我们才叫做不觉。那无明呢,就(是)对理不明白,妄念就是习气,无明就是见烦恼,妄念就是思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又分成见内见思,形成六道;有见外见思,就是尘沙烦恼,形成四圣法界,所以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所以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我们不管你叫觉悟的人,为什么?“以无始来”,因为无始以来,恒有”,“恒“就是从来没断过,“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过”,从来没有离开过。

  那么我们今天摄耳谛听,用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嘴里的声音,就是要把这个妄念掐断。“无始以来,妄念未曾离过”,我们今天就让它离开,切断它那么切断谈何容易,无始以来你就养成习惯,从来就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你没有妄念。你要没有妄念,此刻没有妄念,此刻你就觉了,下一刻有妄念,您下一刻又成了众生。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说:“为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什么意思?圣人如果不能念善,你就是狂人,你就是个凡夫;我凡夫如果克念,能够念善,能够克制自己的念头,能够让自己的念头息下来,在这一刻做圣,就在一念间。所以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我看了这些同修,我们在一起,包括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因为没有认真用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念佛声音。默念、心声、出声,用嘴念出声音,应该说听自己嘴里的声音,所以大家一定要试,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每句佛号“勿令空过”,绝不让空过。什么叫这句佛号没有空过呢?就是这四个字,你是不是用耳朵听见了,听进去了。比如说咱们可以交流一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你肯定没听,该想什么想什么,从嘴皮子上划过,有嘴无心,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如果你这样:阿——弥——陀——佛——,那你这四个字什么都没想,确确实实自己的思想,在调动自己的耳朵在听自己的佛号声,这四句就叫“摄耳谛听”。

  那么你想十句四十个字你都这么听过来,我的体会,刚开始“摄耳谛听”的时候,说实话挺不习惯的,因为无始劫来就没有这么专心在一件事情上面,所以就觉得挺累的,听一句还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句就挺难的了;到三句这个妄念就开始往里冲了,咱们的定力很弱;到了四句几乎就有妄念就打进来了,不是“车钥匙放哪儿了”、“家里的煤气罐关了吗”、“我今天家里得上保险了”等等这些东西就进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锻炼自己这个功夫,坚持用耳朵听自己的声音,那么这就是“都摄六根”下手之处。

  从哪儿下手啊?“都摄六根”有六个根,印光大师说从耳根摄起。我们接着学习下边印光大师的开示,你就可以看到印光大师对念佛的时候“摄耳谛听”有多么多么的强调。我们今天从网上收集了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关于用耳朵听佛号的这些重要的开示,我们在这儿大家共同学习。

  那第一条老和尚在《菁华录》“论生死事大”这一部分,第四部分“专仗佛力”这一部分,他有这么一段开示:“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这几个字不多,我们学习“能志心”,什么叫“志心”?我们查字典,专心的意思、诚心的意思,专心谛听。那么这专心谛听就控制住两个根:一个,心就是我们的意根,你要用你的心调动你的耳朵“我这时候可得听佛号”,“我在干嘛呢?我在听佛号”。你的意根当中要有这个意念“现在我不能干别的,志心谛听”这就两个根了。“谛听”就是用耳根听自己的佛号,“与不听而散念”,我们现在多数人是处在这种状态,不听、散念,没有专注,所以“其功德大相悬殊”,差的太远了。“悬”就是大的意思,“殊”就是不一样,“大相悬殊”,差得太远。这个“相”就是相互。那么第一种方法就是“志心谛听”,第二种方法就是“不听而散念”,这两相互一比,太大的悬殊了,叫“大相悬殊”。所以这是一段开示,告诉我们一定要谛听。

  那么第二段开示是老和尚在《嘉言录续编》当中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第三部分“示修持方法——甲、示念佛方法”这一篇,我给大家恭读一遍。

  “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我们慢慢一句一句来学。“所言心、口、耳奚令清楚者”,我们所谓的心、口、耳,“奚”就是全,全使它清楚,这件事是指什么意思呢?这个“者”什么意思呢?“即”,就是,“就是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就是我们都摄六根的法则,你看,心、口、耳,六根当中摄住三根。你“都摄六根”,先从这三根摄起,那括弧,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你的眼睛、你的鼻子绝不会向外攀缘它的尘境,眼见色,鼻嗅香,色跟香是两个尘,你绝不会攀缘。你不信,咱们大家试试,“阿——弥——陀——佛——”,你眼睛绝不会看地板它是什么颜色:它是木头的地板还是水泥地板?眼向下垂,如佛相那么印光大师说,你念佛的时候眼往下垂,那么这个时候你用耳朵听你佛号的时候,不信你试一试,你的眼睛决没有关注这个地板,尽管你眼睛看着这个地板,视而不见,“阿——弥——陀——佛——”;鼻子也不会闻到别的香气,这点很难,因为我在念佛的时候,经常有楼底下炒菜、或者点香,因为我们念佛的时候都会烧香,什么时候你“摄耳谛听“功夫成熟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上的这柱香,突然你觉得没闻到这香味;你看地板,突然没觉得地板存在,摄住了,摄住这个眼根跟鼻根,要从耳根摄起。“都摄六根”下手之处,我从哪儿下手啊?我从马来西亚来香港,我第一步从哪儿走?你得先办签证,第二步你去机场,第三步你才能来香港。下手之处就是从哪儿开始下手。

  那么“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驰”就是奔驰、奔跑,眼见色,一会儿鼻子闻香味,不会了。身,你的身,身根;“亦”这个是“也”,“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你绝对不会。不信你拿耳朵听你佛号的时候,你绝对不会四仰八叉的,特别奇怪,你绝对不会翘着二郎腿,你绝对不会《弟子规》上“勿箕踞;勿跛倚”,你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倨傲放肆”,其实这个“放肆”,说实话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当中讲,这是古代唱戏的词,“你这个小子太放肆”。其实“放肆”是文言,比较礼貌的话,真正的它的意思就是放屁的意思。古人他比较文雅,他不说放屁,他叫“泻下气”,所以我们京剧当中说“放肆”实际上说的你放屁、你在胡说八道,所以他把这个“屁”字改为肆字,叫“放肆”。

  那么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多次提到这个“放肆”,怎么解释?它是戏中的语言,在古来祖师大德经常说“泻下气”,就是指的我们平常的放屁,那么因为很多人没有学过古文,他对“放肆”、“泻下气”他看不懂,最后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干脆就说“不能放屁”。那么身体倨傲是你的姿态,那放屁是你身体排出来的气,都属于身根不净,这都属于身根没有摄住。那么如果你“摄耳谛听”,你绝对不会出现这两种现象,第一就是姿态上放肆,在姿态上倨傲,这个身体就出现放屁现象。

  那么这是几个根了?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这是三根,眼皮绝不向外驰求,这是五根,身体不会倨傲、也不会放屁,那么你六根都摄住了。

  那么“今念佛人”,那么老和尚是一九四零年代往生西方,那个时候,七十年前念佛人“多多都是不肯认真”,“多多”在今天讲了大多数,都是不肯认真。我想认真,我真想认真念佛,不知道认真从哪儿下手,所以“故无效而”,所以没有效果。

  大家知道老和尚,这个大概今天我们总结了有三十多条“摄耳谛听”,这绝不是一个小事,我们说《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佛曾经多次宣讲,为什么?重要!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几十次的强调“摄耳谛听”,这个问题绝不是个小问题,否则他不会说这么多遍,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忽视“摄耳谛听”。

  我自己念佛的实践得益良多,就是用耳朵来听自己的佛号。所以这个我们大家知道,这个“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念佛人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所以没有效果。这是第十三代净宗祖师,印光大师,离我们不远,他老人家的开示。我们要做到我们净空师父上人说的“老实、听话、真干”。你老实不老实?老实,你就用这方法做。听话不听话?听话,他说怎么着就怎么着。真干,你真用耳朵听,怎么说呢,“功德大相悬殊”。那么我们怎么能把这么大的功德丢掉呢?这么好的效果从身边擦过呢?绝对不行。

  然后我们再往下学,看看老和尚在另外一篇开示当中又反复强调“摄耳谛听”,这篇重要的开示我们收集在《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三部分“示修持方法——甲、示念佛方法”,同一段,我们看看:

  “汝已持名”,你已经采取了持名念佛的方法。“汝”就是你,已经采用了持名念佛的方法,“而心不归一”,但是心没有归一,散乱。“以业障深故”,什么原因呢?业障太深了。什么叫业障?什么业障导致我心不能归一呢?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边说的这句话。这个业,就是你做事,做事产生的结果叫“业”。我什么事产生了业障呢?这个“业”就形成了“障。我什么事情产生了这个“业”呢?叫事业,对不对?“事”是正在干的这件事情,“业”就是它的结果。那么这个“业”是什么“业”呢?首先我干了什么事,我形成了一个什么“业”?你干了这么一件事,“一切众生不名为觉”,所有众生,包括我们,一切众生包括蚊蝇、蚂蚁,包括石头,有情、无情都叫众生,“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那石头“不名为觉”,是怎么讲,你看江本博士做的水试验,那水是众生,它觉吗?它不觉。但它有受想行识,你跟它说谢谢,它出现一好图案,你说我讨厌你,它就一坏图案,你看它有“色、受、想、行、识”。“色”就是它有色身,水是物质,“受、想、行、识”,它有感受,所以水也是众生。那么水这个众生,咱们可以这么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这当中包括山河大地,包括云彩、包括水、包括花草、动物、植物、矿物全包括。我们觉得石头好像没有感受,那是因为你的妄念。众生分成有情众生跟无情众生,说到底众生都是众生,没有差别。

  那么“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我们看好往下说。“不名为觉”是做了什么事情呢?“以无始来”,因为无始以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你做了这件事,“未曾离过”,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件事你干了。这件事干完了以后它就形成“业”。这个“业”一旦形成,它就会障碍你,跟抽烟一回事,烟瘾就是“业”,那么这个烟瘾就形成障碍,你老得抽,你不抽你就难受。所以我们在这看说,“以业障深故”,这个“业”就是因为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过这个“业”,这个事造成了我们今天这个障碍。什么障碍?“心不归一”,这是障。那么“以业障深故”,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的心不能归一。你看闹来闹去,由无明妄念这件事你造成了障碍;造成了障碍,所以心不归一。所以你持名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业障消掉,业障消掉的最后结果“心自归一”。心一归一,了不得,你就证得“真如”了,一个“真如”是一。

  “念时”,他老人家继续开示,“念时,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这是态度,要恭敬、要畏惧。恭敬是积极的,敬佛;畏惧是你要知道,你如果想坏事、如果你心存不善的念头,你要害怕。

  那么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说,佛是什么人呢?彻底证得了我们心性的人。所以我们坐在这儿,面对佛田,敢不敬乎?敢不畏乎?你能不敬吗?你能不畏吗?所以暗室无漏之中,你必须心怀敬畏。我觉得没人看我,我觉得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因为你没有彻底证得心性,佛是彻底证得心性,他知道你在想什么,他知道你在干什么。你不要说佛了,鬼神都能,他除了“漏尽通”他没证得,那五通他都报得了。鬼有五通,有他心通,有宿命通,除了漏尽通没有之外,所以你想什么鬼都知道,天人都知道,“敢不敬乎?”“敢不畏乎?”你能够不恭敬、不畏惧吗?六道众生当中的鬼、神、天人他们都能证得,更何况佛菩萨呢?所以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心存敬畏,要知道他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举心动念,我们动作云为、我们所做所说,“云”就是说,“为”就是做,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心要存敬畏。

  敬畏啊!你上卫生间,你可以念佛,对不对?但你不能散乱,你不能想到高兴的事。你吃饭你也不能想那高兴的事,念佛你就要心怀敬畏:我在念佛,他知道我在念他,我念佛得最大的利益,我要把业报身换成金刚不坏身,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得指望他了,这个世界我谁都指望不上,就这句佛号能救我,你自己得这么大利益,你能不敬、不畏吗?所以念时要“心存敬畏”。

  “念起于心”,不能起于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从嘴出来的。我们在过去学习当中讲,我们比如说见了妈妈,“妈妈”,你这个念头绝对是从心里出来的,你念妈妈的时候,你叫妈妈名字的时候,你是心里在想她。你要这样“妈妈、妈妈、妈妈”,你心里没妈妈,你这叫什么呢?念起于嘴,没起于心。所以一定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敬畏,念念要想生西方,念念求他老人家接引我们。

  佛跟阿难有一句对话,佛以手捻土谓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说:“大地土多。”然后释迦牟尼佛说:“失人身而复得人身者,如我手捻之土;堕三途者,如大地之土。”就是说我们失去这个人身,你要想再得到人身,就像地球这么多土,释迦牟尼佛手捻这么一点土,这么个机会,这么小;而堕三途的机会像大地的土这么多。

  各位同修,这可不是闹着玩,印光大师会骗人吗?释迦牟尼佛会骗人吗?不会啊!我们还不警觉吗?还不敬畏吗?没多少时间了。你想我都五十七了,纵活三十年,八十七,人哪有不死的?死了就去三途,百千万劫难出来。即便从地狱出来,你还得投到畜生,还得当恶鬼;然后才能到人,到人还不一定能碰到佛法,你可能生到了外国,没有汉语,太难、太难了!一定要珍惜,不多了时间。所以我们师父在《大经解》当中给我们讲“争分夺秒”,什么叫敬畏?“争分夺秒”,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不让自己的思想妄念再继续下去了,二六时中除了一句佛号没别的。印光大师说:“虚明洞彻,除一句佛号之外没有任何的念头”。“虚明洞彻”,“虚”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洞彻”就是我这颗念佛的心在观察周围六尘境界的时候,我没有一个不洞察,没有一个不彻底洞察,这“洞彻”。“虚明”叫做根本智;“洞彻”叫做后得智,这四个字就证得这两智,“虚明洞彻”。

  那么我们再接着学习,那么“念起于心”,不是起于嘴。“声出于口”,从嘴出来,这个路径都给我们描述的没法再清楚了。“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音要进到耳朵里边,这个闭环就形成了,从心起,从口出,从耳进,封闭住了。为什么要绕佛?也是封闭,一圈一圈的,你不封闭,你就心驰外境,这走到天安门了,这走到西单了,没有。这从东向南,从南向西,从西向北,就这一圈,你别琢磨别的,绕佛。

  你“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你也没别的,每一句佛号都这三个地方——心、口、耳。那么这个“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句句都要听清楚。那老和尚在后边的开示说“字字句句都要听清楚”,不是这一句能听清楚,这一句构成的四个字听清楚,听不清楚就不念下一个字,我的体会,“阿—”想别的了:公司的业务,家里的事情,身体有点渴,这个外面有点动静,没做好准备听“弥”,就不念“弥”把心拉回来,什么时候耳朵做好准备,准备能够听“弥”了。就像咱们照相:一、二、三——茄子,“茄子”再照,除此之外不能按快门,除此之外这个“弥”不能说出来。“阿”这字负责任听清楚了,“弥”乱了,乱了等会儿,我调整好,“弥”,“弥” 又乱了,又来了妄念;“陀”做好准备,再说“陀”,到“陀”又乱了,再调整过来、再拉回来、再停下、沉住气,老老实实把“佛”字念出来,“佛”。

  各位同修,我的体会要这么念法,刚开始真的是很累,因为咱们一直就有妄念,妄念的冲击力量很大。今天云南的朱总说,四个字都避免不了妄念,真是那样,夹在当中,念“阿”字的时候甚至都有妄念,正在念的过程当中就有妄念,那么我们就要用这种笨办法,没做好准备不说下一字。“阿”,做好准备;“弥”,做好准备;“陀”,做好准备;“佛”。能如是念,久而久之自成片段,就是功夫成片,关键是你肯不肯,这是老实念佛。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偷不得巧”,你不能找窍门,没有捷径可走,就得这么念,因为你就是这么产生的妄念,你不这么念不行。

  所以我们要知道“要使句句都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如果没有用心的事,今天没有什么事要用心了,就是安排停当了,晚上十点半了,孩子也睡了,公司业务也办完了,自己也洗完澡了,也换上睡衣了,躺在床上了,“无用心事”,没有用心的事情了,怎么办呢?“则常念”,那这个无用心的时间、不需要用心的时间,有多长你就念多长。“则常念”,“常”不间断,大声、小声、心中默念三种方法,“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

  咱们说除了大声、小声、心中默念, 那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时候不用耳朵听,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以”就是因为,心一旦起念,便有声相,就会出现声的样子,我们说“师父上人”,我们心里没念出声来说“师父上人“,心里这么想,你心里的想法全是靠文字构成的,“师父上人”这四个字,你心里一起念,这是师父,那它是靠文字构成的,就有声的样子。你虽然没念出声,声相有,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用耳朵听自己的心声,那么“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音,“乃极明了事”,这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无论大声、小声、默念你都用耳朵听声音。养成这个习惯,真的是很累,因为不习惯,我们从来没有这么专注的用耳朵听一个东西,但是特别可喜的是你一定要坚持,坚持久而久之,妄念就息掉了,就养成习惯了。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