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将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叫“回向”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7-12-12 18:07:25
关键字:回向,为众生,利益众生,布施,供养,惠能,一闻即悟,贡献,善男子
【 点击数:368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讲《地藏经》第38集  1998/5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弘传佛法不是一地区,要把心量拓开是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

  “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

  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为求利、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

  “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

  “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

  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

  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着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

  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的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着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利益

  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

  “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叫“回向”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了!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

  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所得的福。


惠能大师是真正的“善男子”,所以一闻即悟

  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善男子、善女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着听不见,以前窗户是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

  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了,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把自己的错误舍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

  “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

  “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

  我们翻开经本看二十二面注解末后这一段很重要,我们从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

  “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非常明显的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

  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

  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我们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面第二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

  “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


把老师担着、背着、顶着再以音乐供养都报答不尽师恩

  “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

  传授你“一偈一句”的,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下面说:“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这个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老师有没有过失?很难说。为什么很难说?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你以烦恼心看老师,老师过失无量无边;你以清净心看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过失。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没有好恶、没有好丑。“境”是什么?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一切物给诸位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丑,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恶心,看一切人都是恶人,看一切法都是恶法。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也正同《坛经》里面所讲的“风动”、“旛动”,惠能大师看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是你的心在动。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诸佛菩萨示现表演,表演在迹相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里面还有“杀、盗、淫”,善财童子还去参访。“杀、盗、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菩萨示现,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他怎么会得到?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必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用心不同。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

  下面接着说:“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