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19 21:56:21
关键字:四书,大学,克己复礼,传承,同参,切磋,格物,成圣成贤,儒家,复兴,中国梦,慎独,法喜,学四书
【 点击数:544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2015年12月18日 讲于 香港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摘自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读“四书”》2015年12月18日 讲于 香港

 

  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

  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呢?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

  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即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

  在这个里面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四书》。

  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之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的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

  《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份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

  “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说,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

  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

  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了,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是一定要考这部书。

  朱熹编《四书》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念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都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忘掉。

  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遍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

  “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

  “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

  “自利”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

  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

  谁做到了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

  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是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

  “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的朝三暮四。

  “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了你才能静得下来。

  “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

  “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

  “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领和方法都知道,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

  物”是什么?是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

  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

  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

  “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

  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

  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都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

  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对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才是真学佛。

  释迦佛一生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讲得很深!

  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在《华严经》是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

  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

  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就是“感”。“应”呢?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

  那么就因果来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的法则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

  《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

  《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呢?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八个字重要。

  “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

  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不随便,还是认真地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

  “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能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有用处了,为什么?全是你自己的心行。

  “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失掉,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面第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是苦差事,为什么?人读书是乐事,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够变化气质,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佛法亦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这里面怎么能产生法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消化”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就是变化,要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很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就是要把你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

  “说”字,同“悦”,古时候,这两个字不分,也就是法喜。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无关。我们一般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的刺激而生的,顺自己的意思,乐欲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会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

  法喜当然也有浅深不同,随着你的功夫修养加深,随着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不相同。

  法喜并不是学佛才有的,世间法里面也有,为什么?因为心清净的时候就有法喜,这种从内心涌出来的喜悦能够达到很深,所以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经常不断的有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就不容易退转。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跟同学就可以常常在一起,跟老师不大好意思辩论,有时纵然不认同,老师所说的话也不敢争辩,跟同学就可以辩论,那就无所谓。所以要想道业成就,同学比什么都重要。

  老师只是指路,所谓“一日为师”,指出一条明路给你走,但是路很长,必须你自己去走。如果只是一个人走很孤单,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则可以结伴而行,互相激励。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参道友,至少一个星期有一次聚会,借不到道场的话,在自己家里也行,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讨论佛法。个星期在张三家,下个星期在李四家。

  在家里研究讨论还有其他好处,如果你有家人不信佛,平常讨厌你学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来了,当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你们在高谈阔论佛法的时候,他在一旁听到了,可能会觉得佛法有道理,这就把家人也度了。如此单靠自己度不了家人,就找一些同学来度家人,家里的人度了,渐渐地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

  所以学佛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所以《论语》把这两句话摆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孟子》开篇简介

 

  《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先生你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讲到最后,结论是“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

  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就不成为一个家了;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

  今天最大的麻烦在哪里?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教人竞争,而且是不择手段的竞争,你说这怎么办?大家不讲“道义”,只着重“功利”。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

  今天不只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是举世之人都在竞争财利,“举世危矣”。如果只是一个国家遭受危难,还有别的国家在,我们还可以移民,还可以避免,今天是全世界都遭受危难,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我们看到美国小学生、中学生犯罪的记录,真的很惊人,美国是个科学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经常有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形,但是没有数字报导,不知道其严重性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非常的严重。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因为疏忽了人文教育,大家不讲求“仁义道德”,儿童从小就教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要想活下去一定要竞争。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植青少年的内心,这样发展下去实在非常可怕,要挽回这个劫运一定要从人心开始。

  所以《孟子》强调一定要讲求“仁义道德”,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教育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圣贤教育,推行这四种普世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

 

结语: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由上述的简介,可知《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亦不为过。

  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何况是《四书》。《四书》不但对古代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使个人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康乐,世界永续和平。

  今天我们发大心承传传统文化,正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达成这样伟大的使命,就必须学习《四书》,认真落实。

  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四书》以及大乘的智慧,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能够早日实现,中国梦必然圆满。

  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祝福国家风调雨顺,富强康乐!

  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续大同!

  谢谢大家!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有《论语》、《大学》、《中庸》,标拼音、有“评析”,很方便大家学习。

        请购电话:(010)58408356  58408359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