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天性”渐渐被蒙蔽,“习性”当家麻烦可就大了

  来源:佛陀教育网 录入时间:2014-12-26 19:54:36
关键字:习性,天性,自性,依教奉行,不舍菩萨业供养,事业,三福,法供养,供养,四事供养,净业
【 点击数:566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51集 2014年12月24日 讲于 香港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佛对弟子的期望是“依教修行”,除此之外没其他期望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零一页倒数第三行,从末后的第二句看起。

  【解】“不舍菩萨业供养”。

  这是《行愿品》上的经文说,菩萨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个就是“如说修行供养”

  佛教导我们的,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把错误的行为依照佛所教导的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如说修行”是“法供养”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这个是菩萨从根本上的供养,我们讲“扎根”,从这扎根。

  “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我们前面学过了;今天接着“不舍菩萨业供养”。

  “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从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开悟了,开悟之后,就开始在鹿野苑教学。最初的学生五个人,橋陈如尊者第一个证阿罗汉,以后这几个也都证阿罗汉。

  三宝具足,世尊是“佛宝”,他所说的一切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三宝具足,出现在世间。而后愿意跟佛陀学习的人愈来愈多,形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个里头还要把最初的五比丘包含进去,成为佛陀的常随弟子。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们相信,不是常随弟子临时来参学的,人数没有一定的,我们概略估计一下,依照人之常情来说,临时来参加的,我相信不会少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估计佛陀在世时这些弟子应该是三千人左右,经上记载的这个数字,是因为要给后人证信的,这些人最好在佛陀身边,一次没有漏掉,佛一生所说的,他们统统听到了。

  “依教修行”,这就是弟子对佛陀的供养、最殊胜的供养。佛对弟子的期望就是这一点,除这个没任何期望。让他们好好学佛,成佛是大事,成佛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这一句是总说,下面这几句是细说。


菩萨的事业,是无条件的教化众生


  现在我们学习“不舍菩萨业”。

  菩萨的事业,是无条件的教化众。佛陀教学认真负责,佛对于来学的学生,没有收学费。

  当时在世,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日中一食。食物从哪里来?是去托钵。佛弟子随身所携带的资生之具,滋养这个身体不能少的,叫“三衣一钵”。只有三件衣,佛活动的地区是热带,热带有三衣足够了;一个钵是出去托钵,接受在家居士“四事供养”。四桩事情:第一个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第三个是卧具,实在讲就是一个被单,晚上睡觉铺在地上,卧具;第四个,有病的时候医药除四个之外一概不接受,身心清净,万缘放下。修什么?修戒、定、慧。

  “戒”是佛的教戒,“定”是修学的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多,不一样,就是用的方法不相同、手段不一样,可是目的是相同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

  “定”,梵语叫“三昧”,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叫“清净、平等”,“清净”是“定”,“平等”是“定”;“清净”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平等”是菩萨的“定”。

  “定”的目的何在?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心定了就开智慧。所以后面那个“觉”,“清净、平等、觉”,“觉”是佛教修学终极的目标,“大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教育就圆满了、就毕业了。成佛就毕业了。

  成佛之后干什么?这个世界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干。佛在世间,自觉之后完全在觉他,帮助别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一切众生服务。

  服务有个总的方向、有个总的目标。总的方向是帮助众生回归自性,这是总方向。用的手段是教学,教学是他的手段。教学第一个目标,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众生有苦、乐,要把苦、乐的现象、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先说苦,再说乐,这一部《无量寿经》,把这两桩事情讲得很清楚。所以佛首先教我们知苦、乐,这个很重要。

  知苦、乐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就是圣人,这就是贤人。知道苦乐之后,佛要帮助我们如何脱离苦,而获得乐。

  佛告诉我们苦从哪里来的?苦从我们一切违背自性、违背性德,那就是错误的思想言行所感得的,苦从这么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我们思想言行与性德完全相应,从这来的。

  什么是性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是性德,这就是菩萨业在中国也有,没有佛法讲得那么究竟、那么圆满。


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做人最重要的根本给忘掉了


  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教我们什么?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五伦”是“道”,所谓的“道”就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法尔如是”,自然而然,不是人建立的,不是人发明创造的,不是,本来就是,“五伦”是一体,是自性所生所现。

  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觉,把这桩做人最重要的根本给忘掉了。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跟伦常道德是相违背的。“父子有亲”,这没有相信,这个“亲”是人伦道德的根。“亲”是什么?亲爱。现在人不相信,古人相信,为什么?他看到了,就在面前;我也看到了,我还教了不少同学,你们好好留意,你去看,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哪里看?在父子里面看、母子里头看。

  你看母亲生了儿子,在什么时候看?这个儿子还没有到一百天,他全身所显示的天真(“天”是天然,不是造作的,自然表现出来的),你观察他的眼神、他的动作,非常可爱!他呈现在他父母面前,他并不认识他的父母,一百天还不认生,换句话说,他没有被染污,完全是天真的表现,好。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关怀照顾,你在这里看到亲爱,从父母身上看到,从婴儿身上看到了。

  我相信千万年前我们老祖宗看出来了,好,太好了!怎样叫这种“亲爱”永远保存下去,保持而不要丢掉?小时候爱父母,长大了不爱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老祖宗就想到如何能将这个“亲爱”保持到永久,保持到一生都不会改变,这个是什么?这个念头就是教育。从哪里来的?教育就从这来的。希望把“五伦”这个大道,能保持下去,要靠教育。


“天性”渐渐被蒙蔽,“习性”当家麻烦可就大了


  中国老祖宗发明了教育,从这来的。因为他知道,从他经验当中他看出了,看到的“性相近,习相远”,他看到了。本性是一样的,叫相近。人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天真完全显露出来,多么的可爱,多么可敬,多么值得人们的尊重。所以性是一样的。习惯,会把人跟自性的本性,这个距离愈来愈拉远了。

  所以《三字经》下面一句话,“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要不好好的教他,“天性”渐渐被蒙蔽了,“习性”渐渐形成了,变成喧宾夺主,以后“习性”当家麻烦可就大了

  “习性”是不仁、不义,现在社会无礼、无智、无信,这五德,五德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从真心流露出来的,这五种大用、作用。蒙蔽之后就变成相反的,就是没有“仁”,“仁”是仁爱。自私自利,只有利害关系,没有亲爱的关系,这个变化多大。不讲礼,那就造恶业,没有智慧。愚痴,没有信用,存心欺骗一切众生,连父母都欺骗,儿女欺骗父母。

  所以教育重要,佛教人不修善不修恶,为什么?善恶造成了六道轮回,你修善,造三善道的业;你行恶,你造三恶道的业,这就是六道轮回。

  “菩萨业”是什么?“菩萨业”是净业,清净的,不落在善、恶两边。所以菩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把一切善放在心上,这叫“净业”。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了,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这个要知道。平等心里头没有觉迷,染净、善恶都不放在心上,这个业就变成菩萨业了。

  菩萨业具体说来,我们讲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就是菩萨业。“净业三福”,要做,非常认真的做,为什么?供养一切众生,就佛陀而言称“教化”,就菩萨而言说为“供养”。为什么?佛是师道,佛是老师;菩萨是同学,同学就要客气很多了。所以同学用“供养”,佛陀是“教诲”。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相应是标准的佛弟子


  “净业三福”教我们,实在讲天天要念,不念都忘掉了,重要课程。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三福”相应,这是什么?这是标准的佛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常常放在心上,认真把它做到,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真正的劝孝、劝敬。人能孝顺父母,能尊敬师长,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这个人就是佛菩萨、阿罗汉,依这个为标准。

  下面有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是根本戒,培养自己的德行、智慧,这扎根教育。我们向佛菩萨学习,是接受教育。接受了之后,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修行,这叫不舍菩萨事业我们中国人讲得简单,四个字——身、行、言、教,我们把佛陀教给我们统统做到。“身、行”就是教化众生,做出榜样给人看,别人看了受了感动,想跟你学,想跟你请教你再用言语把这些道理讲给他听,他听懂了,真能接受了,这个人就得度了,这第一条戒。

  “三福”第一条,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这个基础就第一条,是“人天法”,在六道里头离苦得乐,不是究竟的,你没有出离六道轮回。你现前能做,现前可以离苦得乐;你将来能做,将来可以离苦得乐;不做,苦乐果报就现前,现前必定是苦多乐少,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比善多,恶的念头比善念多,恶的言语比善的言语多,恶的行为比善的行为多,道理就在此地。

-------------------------------------------------------------------------------------------------------

  净土释疑网(www.foxdw.com)微信号: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想阅读本微信所有文章,请打开“净土释疑网”微信的右上角,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能阅读本网微信平台已发所有文章。本微信内容是净空老法师每天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以及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注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

  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是帮助初入佛门的网友确立正确的学佛方法,介绍如何学佛和学佛次第,参与本网学佛,保准你学佛不走弯路。本网【网上共修注册】,愿与志同道合、正知正见的同修一块共修!

  净土释疑网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有疑问,可发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