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体会分享
·体会分享 

推荐给共修系统必读:学习净空法师讲《地藏经玄义》的修学报告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9-03 12:53:14
关键字:共修分享,共修系统,学地藏经玄义,地藏经玄义,五重玄义,观,纶贯,湛寂,苦集灭道,推荐,十乘观法
【 点击数:420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修学体会”  2018年9月3日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地藏王菩萨!

顶礼青莲法师!

顶礼净空老法师!

尊敬的净土释疑网教练及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这篇净空法师讲的《地藏经玄义》的讲记和“纶贯”深奥难懂,本想快速学过,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邦著教练提醒说非常重要,是由“平面几何学佛境界”向“立体几何学佛境界”转变的关键点所以我来来回回看了大概有八九遍,做笔记两遍,B5的纸记了89页,今天提起笔来写修学报告,还是觉得似懂非懂,经常停滞几天写不出一个字。

  这篇报告拖了半个多月,边写边复习,水平有限,天台宗零基础,只是写了我自己理解的部分,大概一万五千多字,枯燥冗长,希望能对学习《地藏经玄义》的同修有所帮助,肯定有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大德批评指正!

  “纶贯”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文;第二部分,五重玄义;第三部分,总示观法。

 

第一部分 序文

  这部分共分为六段,依次为“法性的根源”、“法界的缘起”、“佛法的根源”、“六道的由来”,“本经的缘起”,“注经的因缘”。

  一、法性的根源

  用现代话说,就是宇宙万法从哪里来的?“一念”。“一念”很难体会,我们想体会就落“二念”、“三念”了。

  佛法修学无论哪个宗派,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一念”。“一真法界”哪里来的?“一念”变现出来的。“多念”就变出无量无边法界。“唯心所现”就是“一念”,“唯识所变”就是“多念”。

  “一念”什么样子?“体元湛寂”,“湛”是水极其平静没有波浪;“寂”是寂然不动。不动”是真心,“动”了就是妄心,一切“动”是依“不动”而生起的。

  所以为什么“修定”?因为“体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见到“一念”

  “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动”中修“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是“修定”,随缘而不攀缘。从哪里下手?放下控制占有人事物的念头下手。

  “自性”的“体”是“湛寂”,“用”是“虚灵”。“自性之心,用本虚灵”。

  怎样用“真心”?不能坐实,要用虚,心里头一丝毫东西存不得,惠能说的“本来无一物”,虚才灵,灵就是智慧。如房子、杯子、车子正因为空虚,我们才得其用。凡是能发挥大作用的都是虚的,所以用心要虚,我们心里有一物,有一物就不灵了。

  二、“法界”的缘起

  “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怎么来的?就是“迷悟不同”

  “悟”有浅、深不同,所以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迷的厚、薄也不一样,所以有六道不同,每一道众生的生活状况也不相同。虽“迷悟有殊,而心性无别”,虽迷、悟不同,但我们的真心自性,始终如如不动。真正悟了就会明白“虚空世界,悉我自心”,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自然慈悲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三、“佛法”的根源

  “一心而贯诸法。”你只要用“一心”,所有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贯通了,外道、邪恶都能度。

  我们今天修学,什么最重要?“一心”最重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里面所含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很抽象,总纲领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从心态上说;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用念佛最总结,回到极乐世界我自己的家

  佛法的总根源是“以心为道”。(现在学术界讲的“唯心唯物”不是佛家讲的这个“心”,“唯心唯物”的“心”是讲第六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比第六意识殊胜太多了。说佛法是唯心的,概念不对。)

  四、“六道”的由来

  “六道”怎么来的?“由昧心源”。“心源”就是“一念自性”。“由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其天人修罗,循善品而轻升。地狱鬼畜,由恶业而沉坠”。

  “天道”:修“十善业”、加“慈悲喜舍”、加修定,根据程度浅、深,到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是纯粹精神的世界,没有物质,没有身体,寿命最高八万大劫,寿命怎么来的?定功,他的定力能支持那么久。定功失掉后不能再突破,多半堕地狱去(因毁谤三宝)。

  “修罗”:修福很多,但六波罗蜜只注重布施,疏忽了持戒,更不能忍辱,变修罗。

  “人道”:我们得人身,引业相同,但满业不同,过去修的善恶不相同,所以一生穷通祸福都是自作自受,多做善事才能改变命运。

  “鬼道”:贪心。

  “地狱”:嗔恚。

  “畜生”:愚痴。

  造作一切严重的罪业不怕,只要还有一口气都有救。我们平时给人做一个好榜样,劝导别人才会听,要努力修学。正法久住很重要,不凭借佛陀的教诲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

  五、本经的缘起

  正因为众生的惑业苦,地藏发大慈悲救苦救难。而世尊为报圣母恩德,特上升忉利天讲的这次法会。我们也要知恩报恩,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养”里面养身、养心、养志,“志”最重要。

  世尊如何尽孝?看似没有孝母亲身,实际只要养父母之志,就是自己成佛成菩萨了,父母的身心自有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来照顾。我们全部身心奉献给三宝,一生自有佛菩萨照顾。果能如理如法修学,一定能脱离恶道。

  六、注经的因缘

  作者“幸遇真乘”写这部注解,给我们做向导,游历地藏法门的境界,我们在经里头看不出来的,他为我们讲解,希望我们也能够“同趣乐土”。


第二部分 五重玄义

  净空法师讲:“五重玄义”我们要学,但是讲经用不上,现代你讲这五条,把人都讲跑了,没人听。现在怎么讲?先说为什么讲这部经,然后讲经题,最后讲正文“如是我闻”等,直截了当,现代人最欢喜。

  不过,既然有幸加入“净土释疑网”的共修系统(www、foxdwedu、com),系统所定的课程还是要认真学的。学佛法不能只是为了消遣,如果需要弘法利生的话,自己一定要懂的。

 

  一、“释名”:以“不思议人、法”为“名”

  “七立选题中”(人、法、喻),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属于“人法”立题。

  1、“地藏”:“地”是大地,能生育万物,万物离不开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藏”是含藏的意思,心地里面含藏无尽智慧德能宝藏而且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并不是诸佛如来才有,我们凡夫都有,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差别在受用上。觉悟的人这个宝藏自在受用,称为“三德秘藏”,“法身德”(明了一切诸法是自己)、“般若德”(智慧)、“解脱德”(得大自在,一切烦恼没有了)。每一德里面都有“常(永恒不变)乐(永远没有苦)我(大自在)净(清净不染)”。

  2、“菩萨”:是梵语,古译“大道心众生”,今译“觉有情”,根据觉悟程度分为五十一个位次。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宗教,凡是契入这个境界的都是菩萨,意思是“智慧觉悟的人”。

  3、“本”:“本”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本昔”,指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曾发愿;另一个是“本性”,自性本具,人人皆有的意思。如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头发,不是外来的,自自然然就有的,可惜被无明覆盖。菩萨明了,故很自然的就爱护众生,就发起愿来。

  愿不依谛,名为狂愿。不是依自心本有的,就会动摇退转,如古人依圣贤教诲一般会守信用,但是大灾大难时会弃信;但佛不会,歌利王割截身体也不怨恨,为什么?“依谛”,那是真心本具的。

  “谛不从心,目为邪谛”。真理若与自性不相应,那是假的,心重要,必须要“真心”,真诚心里面发愿。

  古往今来,凡是修学有成就,没别的,一片真诚而已很难,我们从哪里下手?从不自欺,不欺人下手,做到“不妄语”;事无不可告人知,全部透明化是我们的下手之处,不要有隐私。要知道透明的利益远远大于隐私利益。

  4、“愿”:“愿”有“通愿”、有“别愿”。

  “通愿”:是“四弘誓愿”。

  第一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根本。

  众生怎么度?“2、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己要先断烦恼,自己烦恼不断就会被别人度跑,比如大和尚淫心不断能教人觉悟吗?所以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德行。

  有了德行,还得有才。有才就要“3、法门无量誓愿学”。

  德才兼备,不断上进,直至圆满——“4、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第一愿,第一愿是我们修学的动力。

  “别愿”孝心,四大菩萨第一个就是地藏菩萨,表孝敬,提醒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地藏法门学起,由孝敬父母,再扩大到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

  5、“经”:具足“贯、摄、常、法”的就叫“经”。

  “贯”(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从头到尾能贯穿)。

  摄”(能摄受人心,读一辈子也不会厌,越读越欢喜)。

  “常”(永恒不变,所讲的道理不随时空改变而改变)。

  “法”(法则,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依此法则决定能成就)。

  佛经之妙在于“教理行果”四个意思都不缺少,我们学习也要具足“信解行证”四个条件。佛的教,我们要相信,教里面的理,我们要理解,所讲的行,我们一定要修,所讲的果,我们要证实,这样才得受用。

 

  二、“辨体”:以“不思议性识”为“体”

  “辨体”就是理论的依据,依什么而说的,这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因为如果理论依据不确定的话,就不容易有信心。

  一般大乘经多以“实相”为辨体,这是用“性识”“性识”就是“实相”的别名。

  这里为什么用“性识”呢?原因有三:

  1、经论中文,《地藏经》文中提到好几次“性识”。

  经文有“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特别着重的是没有解脱的。正因为“性识无定”,所以圣人设教就非常重要,教导我们,福要修,不要享,享福没有不造业的。

  经文:“或闻在本识。”此“识”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性识”也称为第八识——阿赖耶。

  “阿赖耶”又翻作“无没识”,就是永远不会失掉,只有转变而没有丧失。

  玄奘翻译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子,“能藏、所藏、执藏”。

  “第八本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识”(“识”就是“真妄和合”的心)。

  “总报之主。”意思是作佛是它、作菩萨是它,作饿鬼、堕地狱还是它。

  “建有情之体”就是生命的来源,生命从它来的。

  “立涅槃之因。”成佛也是它。

  所以用“性识”为体,所有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了。

  2、“迷悟”的根源

  “此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意思是,依阿赖耶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是“真心”。

  如果从第一念里头再生第二念就是“知见立知”,这是“无明本”,外面境界就产生变化。“不觉”是妄想,“能见能现”是分别,“能取”是执着,随之变化无量无边法界。“所知障”是依这个起来的,没见性之前,学佛也依靠这个,见性之后也没有离开这个,只是“迷悟”不同。

  “无明”、“法性”永远合在一起,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很不幸,“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痴”就是“无明”,“贪嗔痴”三毒烦恼,“贪嗔”虽然猛利容易断,“痴”难断,我们在六道里面起惑、造业、受报,把清净法身变成了众生。

  若是“法身熏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怎么熏集而有力?你的念头转了,一切众生是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法身熏集,就决定超越十法界。

  所以“众生”、“菩萨”、“佛”是假名,是从我们分别心说出来的,而“法身之体”,决定没有差别。

  “性识”是凡圣的大根大本所以我们要如理如法的修学,断“贪嗔痴”,不堕三恶道,修“五戒十善”得人身,信愿念佛往生净土,按部就班成就。

  “不生灭法性之体,只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只在“生灭无明妄想”里面。

  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跟生灭和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离过,真的就在假的里面,你能辨别出来就是佛菩萨,搞不清楚就是凡夫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生死烦恼不用断,转变就行了。怎么个转法?观念上的转法,都在“一念”。我们念佛人一句阿弥陀佛就转了。

  3、指菩萨本识

  就是地藏的存心。存心是智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了两个极端:

  一个恶的极端,“阐提”,他性德之善没有断掉,可惜没有遇到缘,没人教他,所以与众生结缘很重要。如果有缘,“五逆当处解脱”,如阿阇世王,造无间地狱业,临终忏悔,上品中生往生。

  一个是善的极端,成佛了,佛也有恶,不然他怎么到三恶道度化众生?!但是他的“贪嗔痴”想有就有、想断就断,在恶道可以自由出入。我们的“贪嗔痴”是长了根,拔不掉。恶习气成佛了亦有,但是佛不会把它断掉,因为度恶道众生的时候就用得上。如小偷回头,以前的偷盗手艺可以用来防范小偷,抓小偷。地藏菩萨现身六道说法的总纲领就是“点此迷源,令知平等”,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皆成佛。存心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个个都成佛。

 

  三、“明宗”:以“不思议行愿”为“宗”

  “辨体”通一切佛法,都是“实相”,或“性识”,都相似。但是“宗”不一样,是修学纲领,每个经不一样。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作福”就是修福(修福方法很多,总纲领是“六度”)。修福要是没有愿望,你不可能成就,普贤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有目标、有方向,修福后有个归宿。

  “愿”非常重要!世间法叫“立志”人没有志,勤奋努力没有目标,无所建树,想建功立业做不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今人读书志在名利,学佛后志在往生净土作佛(基础“净业三福”要做到)。

  觉悟时和迷惑时的愿望不一样。痴迷时我们愿自己身家得乐、愿国家社会安乐、愿世界和平等,心量总是有限的;觉悟时不一样了,心量变大了,会考虑到无量无边的佛国土

  如何发愿?地藏菩萨教我们,“通愿”就是“四弘誓愿”;“别愿”不一样,总原则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说法要契机,下等人只想着今生,中等人还相信有来生,上等人求涅槃之乐;针对不同根性的人,还要有善巧方便让他提升,直至涅槃之乐。

  我也在此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此生即是最后生,在这一生要努力学习“佛陀教育”,以待有机会弘法利生,将自己所学帮助更多人;如没有机会就安心自己工作,平时学经念佛,最后归宿西方极乐。

  “行相多门。”有“愿”、有“行”,“行”就是菩萨所示现的身份。

  示现的身份不一定,总纲领不外乎“三学”、“六度”,形式是活泼的,如戒律,总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恶的标准”要记清: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是恶,凡是对众生有利的是善。只有凡事不考虑自己,“我执”破了才可能出六道。“根本戒”有五条(不杀、偷、淫、妄、酒),其余戒律要随时空不同而修订,要本土化,现代化才受欢迎。

  关于“行”,菩萨表演得很多,《涅槃经》中归纳为五类——“五行”:

  1、“圣行”:是根本,与“戒定慧”相应。

  2、“梵行”;“慈”(与乐),“悲”(拔苦),“喜”(就得欢喜心),“舍”(彻底放下)。

  3、“天行”:天理,自然的法则,一般人常讲的合情、合理、合法。如“五伦十义”是天性。古代教育三桩事,教我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

  4、“婴儿行”:又名“顺行”,随机说法,无定式,大开方便之门。

  5、“逆行”:又名“病行”,用反常方法教化。如胜热婆罗门用愚痴,甘露火王用嗔恚。我们不可效仿,不但度不了,反被众生度跑,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做到。

  “解为行本。”只有对经论透彻地理解了,我们的“行”才是智慧。要重视“解”——就是“教学”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教化众生都是“以音声为佛事”,所以要保存好录音带。

  作为老师,纵然眼前一个传人也找不到,后来必定遇到传人,私淑弟子,如孟子学孔子、藕益学莲池。

  作为学生,如果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就找古人,如找《无量寿经》,你就是阿弥陀佛的私淑弟子,一定要老实做到,不让做的坚决不做

  但是决定做与不做都是活的,一定要透彻理解,都有开缘。如偷盗,般剌密帝法师偷渡当时印度的国宝《楞严经》到中国,否则我们中国看不到《楞严经》。我们这一生也偷盗,偷日本《大藏经》的版权,但是我们偷盗是赠送,非买卖赚钱,这个可以。原则就是为利益众生可以开缘,为利益自己不可以开。

 

  四、“论用”:以不思议方便为“用”

  “方便”有三个意思:

  1、“方法之义”: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契机。提示我们修学要契机,对自己来说要选最合适的法门,对众生来说,教化众生用最短时间,最少精力,收最大效果,这叫“方便法”。

  2、“法门之义”:法门不是真实,但能通于真实,真实得显,功由方便。长时间的薰修就是方便,不能薰修,真实决定显不出来。无论什么法门能达到效果,无一法不是佛法,外道能叫人开悟也是佛法。若执着形相,那就是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佛法重实质,事相上可随自己的缘去示现,如示现为外道,不要执着。

  3、“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

  这三个意思,后面包括前面,“后后深于前前”。“妙达”就是宗门的“明心见性”;“方”是秘,深秘。

  “经”的真实作用是第三个意思,但是显示在形象上,是前面两个意思。《地藏经》的义理深广无尽,字字句句都是称性之谈;但是经文并不深,像看故事、看小说,正是前面所讲的法门,方便。

  “不思议方便”为“用”。这一部经的“作用”要是论到极致,能帮助我们证得究竟佛果,其它的作用可以说都是鸡毛蒜皮,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那是轻而易举的;这部经是末法度众生最重要的经。

  末法,孝道没有了,连观念也没有了。但佛大慈大悲,不舍一个,来到世间不以圣贤身份,以凡夫身份。不讲圣贤法,跟你讲凡夫善法。下根人讲“下法”,讲发财、讲享受,凡夫欢喜接受,熏陶久了,再慢慢转变。佛无定法可说,完全看众生需求爱好

  “孝”字,显示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说明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生命的整体,西方讲代沟就不孝了。诸佛真的把虚空法界看作自己的家,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上至佛果,下至阿鼻地狱是一个整体,“三难”、“八途”是坏细胞,不能割掉,割不掉的,要通过教学才能恢复成好细胞

  地藏以“孝道”教化众生,“孝道”、“师道”没有了,所以造成乱世。世人不孝,我们提倡“孝道”;世人忘恩负义,我们提倡“知恩报恩”,众生做得不好,是我们没做好榜样,不能感动众生,不能总把责任推人。今天灾难谁造成的?我造成的,我没有教好,没做好样子,这个过在自己不在众生。

  世人对佛有误解,不愿意成佛,那就对他讲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报。机缘成熟了,我们教他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的方法,没人会拒绝。我们要观察体悟诸佛,祖师大德的生活,学到方便、学到善巧,此地讲的不思议方便,我们就明了,也能够落实。

 

  五、“判教相”:判无上醍醐为“教相”

  就是辨别这门课在什么时候学习,好比上学一样,这门课在几年级上。但世尊当年并没有此意,是祖师大德为便利教学而做的,是权宜方便,我们若执着就错了,反受其害。

  “五时”:

  1、“华严时”:比喻“乳”,是佛在定中讲的。

  2、“鹿苑时”:比喻“酪”,讲华严不懂,才用方便法,五比丘开始,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

  3、“方等时”:比喻“生酥”,经典最多,其余不收的都归“方等”。

  4、“般若时”:比喻“熟酥”。

  5、“法华涅槃时”:比喻“醍醐”(就是沙拉,奶制品里面最好的,佛比喻都用很常见的东西),开权显实。

  以往常把《地藏经》归到“方等”里面,这里归到第五个“法华涅槃时”,从时间上看,世尊讲完《法华》,然后上升忉利天讲了三个月,下降阎浮提后第二天就入般涅槃。《地藏经》讲法时间位于《法华》和《涅槃经》之间。

  另外,《地藏经》可以帮助众生“三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三个目标都能达到,教义跟《法华经》相等,“名、体、宗、用”一一都称性,不可思议,就是无上醍醐;虽分“五时”,实则法法平等,决定没有高下之分。

  “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跟别人往来,佛的态度是“四悉檀”、“四摄”。我们学会“四悉檀”、“四摄”,你跟众生交往就无往而不利。

  “四悉檀”(“悉”:普遍、平等;“檀”:布施)

  1、“世界悉檀”:布施遍宇宙时空,平等爱一切众生,布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别人不喜欢就退避。与人结法缘(理智的)比善缘(有感情的)更好

  2、“为人悉檀”:普遍布施,处处为人着想,不要想到自己。众生想别人还附带想自己,没有把自己忘掉,悟中带一点迷。

  3、“对治悉檀”:把方法布施给他,一定要会观机,要有善巧方便。我们悟得越深,“对治”效果越明显。切记前两条做好了,有了良好关系,别人才会听你教导,否则好心别人不接受,不可疏忽前两条。好比病人对医生没有信心,不肯接受就没有效果。

  4、“第一义悉檀”:助他作佛才是第一义最圆满的利益。不往生很麻烦,享福决定造业。

  “四悉檀”的落实要通过“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布施”:“财、法、无畏布施”,随顺机缘,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什么。中国古代就讲求“礼尚往来”,回礼厚点才好。

  2、“爱语”:不是好听的话,而是真正关怀、帮助他的话。如劝善规过,注意规过时不能有第三者在场,但如果对方不接受,就不要说,与人结善缘,别结恶缘。

  3、“利行”:行为绝对利益众生。为什么佛能做到?明了虚空法界和自己是一体,佛让我们自己也去证实。

  4、“同事”:众生喜欢什么,佛菩萨就随顺。如随顺他打麻将、跳舞等,但“同事”的行为绝对是能帮助他的。我们不能学,没有一定智慧和定功,会被度跑的,一般法身大士才可以学,如黄念祖以密法教人念阿弥陀佛,永明大师在禅宗示现大彻大悟再专修净土,在禅宗教人“禅净双修”。(让学禅的人修净土,若你专修净土的就不必了,绝不是教你两个法门

  最后说了佛讲《地藏经》的目的有三:1、为母说法;2、为慰别天神;3、为六道辛苦,求出无期。

  1、“为母说法”:报恩,提倡孝道,佛法彻始彻终一个孝字,真正孝顺就不敢起一个恶念,因为对不起父母。也不敢不认真努力,不能成圣就是大不孝,用孝亲尊师把我们自性的宝藏引发出来。

  2、“为慰别天神”:弘法必须有护法才能顺利推广,这些护法跟天神没有两样。

  3、“为六道辛苦,求出无期”:培养年轻法师,续佛慧命。


第三部分 总示观法

  第二大段是“总示观法”,告诉了我们将错误观念转变成正确观念的方法。“教以开解,观以起行”,“教”是教学,教你明理;“观”是起行,将这些道理落实,把错误观念转变过来。理论再玄再妙,与听众生活不相关,得不到真正受用不行!

  这一大段很难懂,花了很长时间才有点看清楚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但是下笔写时还是很困难,感觉不能抓住重点,层次不是很确定。不过搞不清楚也没关系,老法师说念佛更重要。

  “观”有三种:“从行观”;“约法相”;“从事相”。

  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千变万化的境界从哪里来的?大到虚空法界,小至微尘,无非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

  “从行观”里头就重要的,就是你要懂得“四种三昧”和“十乘观法”,下面简要记录一下。根据自己情况采用,不能见别人修什么,你也去修,要会观机。

  一、四种“三昧”:

  1)“常行三昧”:又叫“佛立三昧”、“般舟三昧”,以九十天为期,专念彼佛,不坐不卧。现代人体力有限,站九十天能做到吗?真做到了,那能转念头吗?能转,可以修。不能转,就不能修。佛说不修无益苦行,对道心没帮助就不能用这个方法。若只是博得供养尊敬,标新立异,更不可以。

  2)“常坐三昧”:也叫“一行三昧”,中国禅宗用的“打坐”,九十日为期。但是也有调身方法,禅坐、调身、跑香等,决不是一味苦坐,坐久了身体变残废。

  禅和密,没有真善知识指导,自己盲修瞎练,很少有不出毛病的;还是念佛最稳妥,没有老师指导也行。

  3)“半行半坐”:限期不定,三七、一七等。打佛七、三时系念(一天)就属于这种。现在也有打佛一、佛二的,只要肯念佛都好。

  4)“非行非坐”:又叫随自意,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站着、坐着都行,对现代人最方便

  念佛堂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绕佛经行区(“经行”是最好的运动),拜佛区,止静休息区。修行不要给人压力。

 

  二、“十乘观法”:

  净空老法师讲了四集之多,是“天台止观”最重要的课程,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十条对修行人有很大帮助,念佛人也不例外。第一条针对上根人修的;第二、三、四、五、六条针对中根人;第七、八、九、十条针对下根人修的。  

  1)“观不思议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是,佛菩萨永远保持“一念”,凡夫“一念”才起来,立刻就堕到“二念”,所谓是“三心二意”。

  “即空”:“体”上是“空”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说“能现的不可得”。

  “即假”:“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知道“相”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下来。

  “即中”:是讲“作用”,虽然相是假的,但并不是没有相,有相就有作用。真正觉悟人,他用“中”,“中道”平等没有偏差。怎样用“中”?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用“中”,这十个字是一个意思、就是“一念”,“一念”是用“中”,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是“中”,唯有上根人才会用“中”。

  2)“真正发菩提心”:“真正”就是“无作”,“一念真心”里面发的,自自然然的。

  “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上求下化,度众生的“愿”要发,这是我们修行证果的动力,落实在断烦恼(转恶为善)、求学问(转迷为悟)、成佛道(转凡成圣)上我们今天断烦恼,学法门都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打妄想、说闲话、论是非呢?!

  3)“善巧安心止观”:真正“菩提心”发了,要修什么?心安在“止观”上,修定慧。一切境缘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样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定慧均等”是“禅三昧”。“三昧”是正常的享受之义。凡夫的享受不是正常的——“苦、乐、忧、喜、舍”,说到底只有苦,你的乐都不是乐,像吸毒一样,刺激一下,以杀盗淫为乐,转眼就到地狱去了,有什么乐呢?所以不能安在苦乐忧喜舍上,要安在定慧上,念佛才能得力。

  其实“安心佛号”比“安心止观”更方便。一句佛号具足“三止三观”。

  4)“破法遍”: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

  (“法”:“法执”。“遍”:普遍。“三观”:“空假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

  用什么方法“破三惑”?方法很多,天台用“止观”“三惑”都是从“法执”里面生的,“法执”里面最重的是“我执”,想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要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毕竟空”。

  如何断掉?用“止观”。说“止观”不懂,说“看破、放下”就懂了。

  “观”就是“看破”,了解事实真相。“止”就是“放下”,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就“破法执”、“破三惑”了。

  真正觉悟了,连身体也放下,不会刻意去控制、去保养、去享受,想让它健康长寿,不但做不到了,反而造业。但是糟蹋身体也不对,要把身体而是看作我所有的一部分,是帮助众生的工具,没工具怎么服务众生?!

  身体这个工具如何维护?与自性性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就最健康,用物理药物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个方法比“三观”还要巧妙;如果没有办法与性德相应,就用“三观”——“空、假、中”的方法,核心是用“中”,“中”是“真诚心”,一念不生

  我们念头太多了,佛教我们一个最方便的方法,用佛号压住妄念。

  5)“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塞”:阻塞我们的智慧)

  “苦”:世间的果报我们感触最深,排在第一位。

  “集”:世间的业因。

  “灭”:出世间的果。

  “道”:出世间的因。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死。真正能用功的只有“爱、取、有”三条

  “爱”:是迷惑,把爱欲断掉,上根人能断,中下根性的人不行。

  “取”:取舍、得失、占有控制,着相了;“不取”就是不着相。不是从事相上离,是从心上离,日常生活一切随缘。

  “有”:一染着,必定有,有就是阿赖耶识落谢种子。“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为而不有”,这也是很高的境界,多来是再来人,如济公和尚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是从有上断。

  要放下“爱、取、有”,因为“不可得”,这是一句《大般若经》说了上千次的话。我们从哪里下手?放弃对人事物控制、占有的念头,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継。不是从事相上离,该吃吃该穿穿,是从心上离,念头上离,日常生活要随缘。

  “六蔽”:“六波罗蜜”的反面。

  1、“悭贪”――“布施”;

  2、“恶业”――“持戒”。

  3、“嗔恚”――“忍辱”。

  4、“懒散”――“精进”。

  5、“散乱”――“禅定”。

  6、“愚痴”――“般若”。

  要怎样才能做到?多听就开智慧,长时间的薰修就非常重要。

  劝别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会。为什么,劝别人?实在讲是劝自己,讲经说法不是给别人听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好比我写文章,越写越长,估计别人没耐心看完,没关系,我写给自己看的,写的过程自己梳理得更清楚了,收获都是自己的。

  “尘沙无明”最难破,如何破?“一心三观”。

  尘沙那么多,只有“一心”能对治

  怎样得“一心”?阿弥陀佛,老老实实一直念下去,水到渠成,就不“塞”,就通了。

  6)“道品调适”: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

  7)“对治助开”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六度等。

  “五停心”: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

  一、“不净观”: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以停止嗔恚。

  三、“因缘观”: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以停止业障。

  五、“数息观”:以停止散乱。

  我们还做不到,那就降到最低,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今天孝道师道没有了,我们要做样子给大家看,从孝亲尊师和修十善下手,认真努力做到。

  8)“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没有证到这个位次而自以为证得,位次太多太多了,千万不要贡高我慢,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功夫差,是下下根人。

  “六即位(六即佛)”:

  1、“理即位”:众生在理上与佛为一。

  2、“名字位”:有名无实,如佛学博士、佛学家,若有解无行,无济于事。

  3、“观行位”:真干,六道凡夫可以证得,净土法门可以此位往生,其他法门必须到相似位。

  4、“相似位”:相当于四圣法界。

  5、“分证位”:有四十一位,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等觉菩萨。

  6、“究竟位”:成佛。

  9)“能安忍”:于逆顺境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且六根。(从五品下手,与六根都相应)

  “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波罗蜜”是成就“精进”、“禅定”、“般若”的关键。

  “忍辱”包括在逆境不生嗔恚心、在顺境不生贪爱心两种。

  怎么修?事相上佛制定了戒律,念头上,无论顺逆境,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

  从五品下手。

  一、“随喜品”:经上说“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

  听到大乘经典生欢喜心,是你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以善根遇到善缘就能够深入。修学成败第一个因素,一定要好学,真正好学就会遇到好老师,同参道友,就有这个缘分;你不好学,即使和善知识天天在一起,也没有遇到。

  二、“读诵品”:经上说“何况读诵受持者。”

  要常常念《无量寿经》、把佛的教诲记在心上,日常生活中一切造作都要想到经的教训,依教奉行;如果不落实,不是“读诵”。

  三、“说法品”:经上说“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说法”就是我们说的机会教育,不一定升堂讲座,随时随地看对方的根机,把佛法介绍给别人。

  四、“兼行六度品”:经上说“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心、智慧。”

  “六度”是总纲领,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思想,属于“自利”。

  五、“正行六度品”,经上说“若能清净持戒,利根智慧,能达问难。”

  能够帮助别人解除疑惑,属于自利又利他。

  什么时候能“五品”入六根呢?身心与五品完全相应,念兹在兹,自行化他。

  10)“无法爱”;莫着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

  “法爱”就是对于修法的执着。圆教十信的菩萨是“相似位”,在四圣法界不是真实的,没见性,所用的“心”还是“识心”,用得正,是“正觉”,不是“正等正觉”。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是“正等正觉”,见性了,“分证即佛”,部分证得,真实之法。

  一、“约法相”,如“观四谛”、“三十七道品”。

  二、法圆摄一切法,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此处只举四谛这一个例子。

  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

  王舍城,耆阇崛是世尊讲经的处所,这些名字、还有佛菩萨的名号(提起阿弥陀佛想起“无量觉”,释迦牟尼想起“仁慈、清净”等),都是帮助我们改正错误观念,我们迷在名相当中,若懂得就明白;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眼前又何尝不是,绝不逊于极乐世界,关键在我的“一念心”,“一念觉”,是;“一念迷”,就不是。“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历事练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在“修观”。

  具体举例说明“事相”、“法相”如何“修观”。

  先把名相概念说出来,然后又举了几个例子教给我们如何在“事相”、“法相”上去修观,教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 

  一、例如教我们如何“观五阴”

  本经“教体”为“性识”,“性识本如来藏”,“一念”具足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归纳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现将“十八界”、“六入”等都省略,只“观五阴”,专门在“五阴”下功夫。

  “五阴”:“色,受,想,行,识”。先省略“色”,再省略“受、想、行”,只观第六识,也就是我们选择第六意识去“作观”,凡夫从意识心下手,这是最初的方便。

  为什么只选第六意识?作者举《楞严经》作证,“八识”里面,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起作用一定依第六识,因为“六根”接触六种境界只有了别,还没有分别,了别不造业,分别造业谁分别?第六意识分别,分别就有好恶、就造业

  第六意识起来一定连着第七识“末那”,“七”是执着。正因为第七识坚固的执着,所以才有六道轮回。造业的业习种子都落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面,像个仓库一样。我们功夫不得力,这个根本的因素没搞清楚。

  第八识的“体”是“真如本性”。为什么叫“阿赖耶”?被染污了。真的体像太阳,染污就像云彩挡住了太阳,而真的体从没有消失,我们迷了,认假当真,真的忘掉了。

  第七识坚固地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以这个为“我”。

  “我相”是什么?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我痴”:迷了,无量劫来把妄心当作真心。真的忘掉了。

  “我见”:把身体当成“我”,要“破身见”,把身体看作衣服一样,脏了换一件就好了,不能贪生怕死;或者服务众生的工具,太爱惜不对,太糟蹋了也不对,随之自然就好。

  “我慢”:哪怕别人再有本事,也有不如我的地方。佛家礼节为什么要行接足礼、五体投地,就是破除“我慢”,以最尊贵的头顶礼对方最卑下的足,要修“平等心”,先修“谦下心”。

  “我爱”:对真相不了解,在梦幻泡影里产生贪爱。

  “真相”是“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因缘体虚,诸法相妄”,也就是“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些迷都是“不觉”,“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本有的无量智慧、德能,决定可以证得,因为是本来就有的。我们从这里建立信心,有信、有愿,信愿落实,决定可以证果。

  不是“真”的,就肯定能断,“真”的决定可以证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从此建立信心。有信心就生起断惑证真的大愿,有信有愿,必定证果。

  二、“十乘观法”第一条:“观不思议境”

  接下来举例“十乘观法”里面第一条“观不思议境”,也属于“三观”里面的“从行观”,这是上根人所修的,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段难理解,如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

  天台宗一代祖师四明尊者开示,要“一念观于十界百界”,就是用“一念”面对宇宙人生。可是,我们今天是千念万念、妄想纷飞,不会用“真心、一念”。

  佛菩萨用“一念”面对境界,“全体即空,当处即假”,知道一切全都是假的,决定不可能占有,就放下了占有控制的心,可是事情照样做,事情还是断恶修善,可是断恶没有断恶的念头,修善没有修善的念头。

  “又即双照。”两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古人用比喻“用心如镜”,正照时清清楚楚,不照时空空如也,不落痕迹。这是上根人的观念,他跟事实真相相应。

  功夫得力到了“观行位”,可以“一念”来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六七二识,不执于我。”“我见”、“我执”破掉了,这个不容易。

  “我法二空。”你就证得了,证得是知道一切万法体空相假。

  “转成无漏。”,最粗最重的见思烦恼断掉了。

  “从是进观,教化众生,成不思议妙假,破尘沙无知。”从此不断前进,自己成就后,在世间干什么?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一些慈善福利事业是小善,我们随喜帮忙就行,我们重点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大善,这是世间爱心人士做不到的

  可见要想破“尘沙惑”,一定要化他。最后“破无明证无生忍“”,“八识”没有了,“妄”没有了,“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

  “然破惑显性,功由六识。”能够断烦恼恢复到“明心见性”,谁有功劳?第六意识

  换句话说,第六意识会不会用,很关键!我们今天用错了,一天到晚打妄想,不去分别“法性”、分别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分别是非人我、利害得失、贪嗔痴慢,用错了,所以“十乘观法”是教你怎么正用,要会用!

  三、从“人、法作观”

  接下来说了第二种方法“托事附法”,说了两方面:一个“从人作观”,一个“从法作观”。从事相上作观,要比前面浅,容易些。

  (一)、“观人”,即观地藏菩萨。这一段比较简单易懂些,不再详述。就是观看地藏菩萨的形象(头、冠、璎珞、面貌、手,钵、手印等),然后了解它所表的意思,不然拜佛就白拜了,迷信。

  对于我们学净土的人阿弥陀佛表什么法?阿弥陀佛手上拿的是莲花,不是钵,表接引众生,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表阿弥陀佛接引的出污泥而不染的众生如果我们的心还被五欲六尘染污,阿弥陀佛不接引。

  (二)、“观法”,就是观“本愿”。地藏菩萨在《占察经》里面讲了两种观法,与天台的三观类似,“此是地藏自修之法,复令一切修之。”

  1、唯心识观,法相宗所用,相对容易些,我理解为观察外面境界。

  就是随时随地检点自己身、口、意的造作,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是凡夫,妄想停不住,只有随他去,但要“令心自知”。

  外面境界没有念头,起了念头,都是自己的事情,“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外面的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常想“唯妄念无实境界”,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当中,你才起心动念,你马上就要觉悟,这是我自己的妄念,境界不是真的,你的心就平息了,就不会再跟着境界又起妄念一个接一个。这是唯心识观。

  2、真如实观,法性宗所用,相对难些,是内求里面的自性。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这是真实的内求,不是缘外面的境界,完全为里面的自性。观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我们的“真心本性”在哪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就是六根的根性,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用它,但不知道它,我们只知道分别、执着。真心“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就超越三界,能分别的止住了,所分别的境界相也没有了。

  但是外面境界还有,你自己分别外面境界相这个念头没有了,看到了真相“如梦幻泡影”。以这个基本真正好学,佛菩萨就来帮助你,感应道交这个“感”是你一念真正好学(希望成佛道)、好善(普度众生)的心,不是烧香拜佛的形式。

  “勤修不废,能入心寂三昧,复能入一行三昧。”“心寂三昧”就是一般讲的“漏尽通”,见烦恼断尽了,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也必须伏烦恼

  如何伏烦恼?《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句话“洒(xǐ)心易行”自己的心无量劫来熏习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太污浊了,要好好地清洗清洗,一切人的善我记住,一切人的过失,我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洒心”。过去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现在利益众生,从放下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行为做起。

  从“心寂三昧”再向上提升就是“一行三昧”。

  什么是“一行三昧”?用最浅显的话说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心定于一个法门,修成“三昧”就是“一行三昧”。

  进一步修行,虽有成就,但“无所乐着”,得一点“轻安”,但没有欢喜的感觉,因为一贪着就不能进步。

  “不乐二乘。”二乘人只图自己享受,不愿意主动助人,你不求他,他不会来找你;而大乘人主动帮助别人,永远做众生的“不请之友”。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二观”就是“止观”,要止观双运,才能圆满成就。“止观”与天台的“空假中三观”说法是相同的。

  3、地藏菩萨的本愿之法: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

  “发大心”:就是上求下化之心,就是发菩提心。具体说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发这个心,推动你勇猛精进;不像世间人,是名利在推动。

  “修大行”:心量大,“行”就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大行”。

  “感大果”:有两个,一感生梵天,六道里大果;二妙报悦心,出世间大果。我们决定不要第一个大果,要出六道。先消业障,说易不易,习气太深,诱惑太大;说难也不难,求自己,不用求人,发狠心,真肯干,不难。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心不够狠。

  “裂大网”:“网”代表烦恼,六道十法界是“网”。怎么出来?“经论开人眼目”,靠佛经。

  “归大处”:实报庄严土是“大处”,释迦佛“实报庄严土”和弥陀的“实报庄严土”是一样的,没有界限,但“凡圣同居土”,彼此不一样,有界限。

  学佛有“观行”,功夫就得力。“观行”就是你的“观念”在转变、你的“行为”在转变。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教,无非是教我们回归到“一念”。

  佛法的熏修非常重要,经教的薰修一定是天天不断,我们读经,经本一关又堕落该怎么办?再干,上上下下、进进退退,只要不休息、肯努力,总有一天上去下不来了,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它就起作用。

 

  四、总结

  感觉老法师讲了这么多,最后落脚点还是在念佛上;讲这么多是增强我们的信心。不要小瞧了这一句佛号,大道至简,我们不相信,老法师才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大经大论全都不用上,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学这么多、兜这么大的圈子,是增加我们对念佛法门的“解”,有“解”才会放下万缘老实念佛;不老实的人亏吃大了,惭愧!

  阿弥陀佛!愿我们都能老老实实一直念下去!

  真诚祈愿净空老法师:长久住世,法体安康,叶落归根,度众有情!

  惭愧弟子B00608 至诚顶礼

  2018年8月23日星期四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分享:推销目的是给客户送法宝,但佛菩...
· 分享:没学佛前,我禽兽不如;学佛后,...
· 学佛体会018-天地载和:如何求观音...
· 分享: 学佛十年一事无成,深深忏悔
· 分享: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
· 共修分享003:《了凡四训》为我们开...
· 分享:学完第一期的课程认识到我学佛是...
· 细心观察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做错、错在什...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