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九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九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7-11-27 15:04:31
关键字:黄念祖 无量寿经
【 点击数:155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在恶趣中辗转,而且一入恶趣那个时间就长了。

  “更有进者。”更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弥陀要解》中所说“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人的大事因缘就是要截断生死根本、要成正觉,但是就是“同居”这一关是最难能够透过去、能够从这里得到解脱,因为“同居土”的凡夫要断尽(就是一点也不能剩)见惑、思惑。见惑、思惑都断了才得“漏尽通”

  所以这个“六神通”,“漏尽通”才是最可贵的。前五通,妖魔鬼怪他们也可以有妖通、也可以达到飞行、也可以预知、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他们不能得“漏尽通”

  现在搞气功的,头一个就是练气修身,这就是“身见”,“身见”就是见惑,一开头就是见惑我们见惑中第一条就是“身见”,他们所行的就正是这第一条,这个“身见”,整个在身见里头,他怎么能够断见惑?!思惑,他要极细的贪瞋痴慢都没有。断尽了见、思二惑才得漏尽通。得“漏尽通”才真正出生死、才真正的“无我”,到这个时候就证到人“无我”。所以阿罗汉,是“有余依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在同居土之上是方便有余土,这是小果圣人阿罗汉所居之土,这种就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往上升,这么升着,断见惑,到生天,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无色界,就透脱三界,出了三界,出了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这个事很难!我们试想一想,这个贪瞋痴慢要一点都没有是什么人的境界!咱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多少都是在这一类里头,不是贪、就是瞋、就是痴、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难”。

  但是生法门,它解决问题不是依靠你要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是从咱们这个同居的秽土变成同居的净土。所以它这个容易就容易在这。还是同居土,但是一个是秽土,一个是净土。所以就不需要你断见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经的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愿加被

  这个“加被”,所谓“冥加”,是你不知道的。有人觉得我念佛、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我没有得到什么感应。你真的是持了戒(当然你有时候难免是持不住,破戒,你忏悔),总之就是有功德的,总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是你不感觉,这叫“冥加”,冥冥中在加被你随时随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护持我们;念佛的人,大势至菩萨在这个世界摄受念佛的人,都在加被。他这个是“冥加”,“冥加”很重要。有的是“显加”。有很多“感应录”上,那是“显加”,看见佛放光,把你救度了;但是还有好多是“冥加”。

  只要你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佛的愿力就加在你头上了,不必等阿弥陀佛示现,说你现在在念佛,我要加被你,自然就加被,你自己也不知道。

  “决得往生净土。”你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决定往生。阿弥陀佛发的是这个愿,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不成佛。他成了佛,他说的这一点,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决定做到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一切佛都如此。阿弥陀佛发了这些愿,这些愿不圆满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都是事实,这些愿都成为事实。不是像有的人发的愿是“诳愿”,只是一个空的愿。

  “其事至易。”依弥陀的六字洪名、一乘愿海,你只要是求生净土,你就入到弥陀的愿海。你念六字洪名,得愿海和名号的加持力,决定往生,这个事情很容易。

  当然我们要说,个容易是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而言这个事是“至容易”,是最容易的,但是不可以体会说这个法子非常容易,你可以一点不费劲,你可以一边还是天天跳迪斯科、天天去吃咖啡牛奶、天天去逛公园,你轻轻松松的,最后念几句佛就往生了,不是那个意思是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没有比这个再容易的了。

  但是一个凡夫要以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气、不刻苦、专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一番寒彻“骨”,真的信、真的愿也起不来。所以要能念到符合弥陀大愿来接引,那就要求你,这才表示你真是“愿”,关键在这儿。

  你天天想跳迪斯科,想捡便宜,我就得往生,那你这个想”愿生之心“不是很切我六道的父母在地狱之中在那受苦、在油锅中煎,等我去救度,我怎么能够救度?我及早的往生、及早的见佛闻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饥似渴,我真是愿意去,这叫做“愿”。你的心不是这么恳切,就是这么轻轻松松的,觉得反正是不错、是很好,反正是好事,谁不愿意得到?!就这样子,那“愿”就不切。所以要“深信切愿”,这个事每个人要体会到,不是寒彻骨,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

  有的人就把这个“至易”,这个地方又体会偏了;有的人看到往生非常难,不可能,一生一世做不到,这个又是偏了。这个是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但是你要真正体现出“深信切愿”。切愿”,对这个娑婆我不留恋了。在家人想当总理、想当部长、想当亿万富翁是留恋;出家人想当法师、当方丈、当佛学家,你还是留恋娑婆,还是在这名利堆里头转不出去。所以就是说这个事情,要发真正的生死心、度众生的心、成正觉的心、彻底求觉悟的心,此事不容易!所以“身出家”已经很难了,这要“心出家”,你要厌离,娑婆世界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才行

  “至易”两个字怕容易引起误会,所以这个地方提一提。

  “故名易行道。”跟别的方法相比,没有比这个容易的。而且还可以说一句,到了这个时代,要不用这个方法要求“即生”,一个凡夫、具缚的凡夫,当然大成就的人又当别论,一个具缚的凡夫,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要想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你参禅、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净土,你要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你想能出离生死之海,就没有可能性了,可以这么说。因为现在是末法,末法中又是一千年了。所以只有依靠这个“易行道”。

  “如是方便直捷。”最方便,不需要你闭关,不需要你什么,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将来就是这些出家大德到寺庙中去都有职务,都必须闭关,这个就很难了。我就说,现在很多出家人觉得庙里太忙了,成天在扫地,你扫地这一笤帚来“南无阿弥陀佛”,一笤帚去“南无阿弥陀佛”,完全可以修,是不是?所以这个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当你所念的佛号就是你自己,珠子放光,光又照着珠的身体,就是这样子,直截了当。

  “殊胜希有。”这是最殊胜之法、最稀有之法。

  “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其他世界没有的。所以十方世界诸佛都劝他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最明显的就是药师佛(跟大家缘最深的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药师经》里说得很清楚,你念《药师经》、念药师佛名号,你临死药师佛派八大菩萨护送你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是说,你修别的法,最后还是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十方的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劝众生念佛往生。所以十方诸佛所同赞,因为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你没有断惑,你还有见思惑,你就是不退,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

  所以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凡圣同居土你是凡夫,可是凡夫就不退转了,这个是“十方世界之所无”。你要成圣人很难,你还是凡夫就往生了,这个凡夫还是可以做得到,比那个成圣人要容易多了。

  “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十方佛土之所无。

  “又带业往生。”既然是带业往生,还是凡夫,但是没有退转。所以不退转之后,你生到了同居,圆融起来必定要一步一步的断惑、一步一步的破无明、一步一步的证法身,所以也就是圆生四土。生了同居,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时间”的问题,现在爱因斯坦不都说了是众生的错觉吗?!这么说起来,它这个也根本不是个问题。圆生四土。

  “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这个“带业往生”,我底下回头要把它发挥一下。现在国外有人写文章,组织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过去做了很多的辩论,等一下还有引证的经文来根据这个“带业往生”,那绝对是站得住的。这一点回头再谈。

  因为如果没有带业往生,净土宗也就没有什么特殊了。就是因为你还有罪业,你还能往生,正显出弥陀的大愿,正显出这个法门是容易。

  这个问题咱们保留在底下,因为这个很重要。国外作了很多文章互相辩论,最后统一下来也是不彻底,同样是带善业往生,我说带善业往生还用说吗?!问题就是带个罪业往生。这个问题保留在底下,“带业往生”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第二,“方便有余土”我们从念佛的讲,就不用其他的法门讲,讲念佛法门。

  “以离开杂乱之心。”心中没有杂乱。

  “专念一句名号。”,没有修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乱。

  “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就在想什么。

  “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

  “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你心中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离开佛。而这个佛在哪里?不就是听到在我心中吗?!佛就不离开心。这样一念一念的相续无有间断。

  “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

  你这一段定课里头,你这一枝香里头念得很清净,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这就开始,是个好现象,但是这个还不能叫做“事一心”。它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叫做“事一心”。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怎么用力量去断惑,而见惑、思惑的这些烦恼自然就断了,自然就落了,这是念佛的功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他六根都摄了;“净念相继”,这“一心”,到了“一心”之后,这“一心”的功德,这个惑就断了。

  “从此界。”念到这个境界,从此界的同居土升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第三,“实报庄严土”。像前头说的“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之中就这一念圣号,没有第二念,不被贪瞋痴这些烦恼、这些念头来搅乱,这叫做“事一心”就刚才说到的“事一心”,这再把它补充一下。

  “事上即得。”事上就是这样,你得到“一心”了;在理上来说,你还没彻底。你这个是定门,戒定慧,你这是“定”,在“六度”中你这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禅定”是“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就打譬喻,像人间的瞎子,第六度人才有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

  所以“定”和“慧”之间的差别很大。在“事一心”,还属于定门,定,就这“一心”,“未有慧故”,他没有生慧。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到了“事一心”之后,这么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忽然一下碰着了,所谓碰着了好像电门,现在的譬喻,我从前说关捩(liè)子,现在说电门,忽然机器动了。

  “于自本性,忽然契合。”禅宗对于这个叫“开悟”,密宗关于这个也就叫“做证”。

  “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就识自本心。

  所以“沙门”的定义是很高的,“识心达本,名曰沙门”。称为“沙门”,要识心达本,要识自本心、达自本性。如果只是搞佛学,你搞一辈子,你也只是“说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说是“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这个上头是从功夫来的,从理论来的也是一样,那边专研究理,刚才我这说的就是专研究理论,专门看书,得到很多,也懂得很多很多东西,你只是“说通”。你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你没有慧。你忽然触着了这样一个玄机,自己一下子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这就是“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有念也不住,无念也不住。所以禅宗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来,“无佛处疾走过,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去,所以就是“不落在有无”。这还“不住有念、不落无念”,禅宗,跟这些话都是一味的。

  所以那天说的那个故事也是事实,见到文殊,文殊他那个大殿上只有一个莲花座,上头没佛像。福建的这位大德就问文殊菩萨:你这怎么大殿上没有佛像?文殊菩萨回答我“这用不着”。这些都是属于宗门高一着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疾走过”。

  《疏钞》说的这一段很好。所以到了“理一心”是什么境界?“若言其有”,你要说是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我这“能念”,我不有“能念”,“能念”当然是我心在念,我能念的心是怎么样?我能念的“心本体空”。所以“觅心了不可得”,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你这“了不可得”。“不可得”,达摩就给他证明,“与汝安心竟”,给你安好了。二祖这伶俐汉子,一听就开悟了。所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空,你所念的这句佛号、所念的阿弥陀佛,“了不可得”。你要说你念的是什么,你说是有,你念出来我看看。既然不能说有,那说无。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你说我没有吗?可是我能念这个心灵灵不昧。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称为“灵知”,关键就是“灵知”,光是一个“知”字不行。

  “知之一字”,头一个是知觉的“知”,第二个是“之”乎者也的“之”,这两个字它绕口。

  “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惑之门。”你要生了许多“知解”就是众惑之门,要离开了“知解”就是众妙之门。所以加个“灵知”就是众妙之门,或者称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

  “若言其无则灵灵不昧。”它不昧,这个心是不断灭的。所以《金刚经》什么都扫空了之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一切都扫光了;“无所住”,佛也没有说法,“若言有佛说法者是为谤佛”。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所以都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情。“能念之心是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念这句佛号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说没有吗?所以你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这就不落到“有”、“无”。不落到二边,离开了二边,就从容中道。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现在有一些人自己忽然间就会念起佛来,大家有的就以为这是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还不是,这叫做“不念自念”。这个还在前头,就是我没有去想念,我自己就念起来,这是好现象,但是不能这么去结合,就说我就到这儿了,“理一心”的这种境界,那还不是,那还远远的不是,那就叫做“不念自念”,念熟了,这也是好的现象。

  “言思路绝。”言论和思想的道路到这个地方就绝了。所以必须行至行不到处,你要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怎么才能够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

  “必须除尽有所得心。”你反正有“所得”,老希望得点什么,得点三昧、得点神通,得点什么什么,那就是“有所得心”刚要一念就琢磨着我这是不是还不错了,这样下去可能有点好苗头,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颠倒见。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

  “言思路绝,不可名状。”不可以给它起名字,不可以给它形容,没法给它安名字就“不可名”,没有法子描写它是什么样子就不可状。

  “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勉强来说就只能这么说,这个文字就不够用了。语言不够用了,勉强来说就是什么?就是“一心”,就是“清净本然之体”。这两句加上就互相可以补一补,光说“一心”,跟这个妄心有时候又搞混了,它是“清净本然之体”。就是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法子来杂乱?这个叫做“理一心”。

  “属慧门摄。”这是“慧”,这是第六度。

  “兼得定故。”它也有定,它自然就有定,不能杂乱它,高一级。

   近代得“事一心”,没得到“理一心”的人很多。王耕心,就是写《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的人,他的师父是个出家人,王耕心是个居士,他们都是闭关一百二十天念佛。师父闭了两个关,他反正比师父多闭一个关,他最后还是证到“事一心”。师徒都没有达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

  念佛达到“理一心”就破无明,无明最少是破一分。四十二品无明,你只要破了无明就生实报庄严土,“别教”就称为菩萨,“圆教”就是初住,同时也分证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要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这个土的众生“色心自在”,“色”跟“心”都自在,没有定色,心都是自在无碍,不为一切所留、所居、所烦恼、所缠缚。

  “身土互现。”身可以现土,土可以现身。

  “于一毫端现宝王剎,于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个毛端上可以现宝王的剎土,就是无边广大的剎土;在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个小的微尘里头。这个微尘不是咱们所看见的一颗小沙子那个微尘,这个微尘是比电子小多少亿倍叫“中微子”,那个才是微尘。现在这种东西已经证明,比电子小多少多少亿倍,多少万万里的钢板它都能穿过,因为它太小里头都有空隙可以钻过去,这才是微尘。在微尘里也可以转大法轮,这是突破了空间这些概念

  现在比较好,就是说科学进步了。爱因斯坦也说,“空间是人的错觉”。所以大家要知道“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不要把这个当作是真实的,跟这个要有不一致的就是邪说,这种人我叫做“唯常识论”。

  “称性庄严,无障无碍。”称其本性而庄严,没有什么障碍。这要圆教的初住以上,要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萨。圆教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属于实报庄严土,都“分证常寂光”。

  第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

  《要解》说得很好,“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实相它的本体,也不是“寂”,也不是“照”。所以说出话来就不对。你说它是“寂”,它不是“寂”;说它是“照”,它不是“照”。但是“寂它又恒照,照它又恒寂”,它又不离开“寂”和“照”。所以有的人幼稚,说佛教是诡辩。他不懂得!还有人用西洋哲学的规律,说西洋哲学有条规律,“排中论”,说佛教就是中间,“中论”,应该排除的。不理解这个这个要按现在的语言说是彻底的辩证,这个辩证到了彻底。

  “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之中它老在“照”,在“照”之中它老是“寂”。我们一“照”就动心,就不“寂”了;心一住,什么都不想,就不能“照”所以那个老和尚,大家不就要把他烧了吗?这是弘一大师的事情。在杭州一个洞里有个老和尚,坐在地上多少天,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说这回是死了,就买了柴火、买了油就要烧。后来弘一大师知道了,说你们无论如何不能烧,必须等我看过。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师,就听他的话,就没烧,等他来。正好弘一法师有事要到杭州,就走到他旁边,拿个引罄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弘一法师就走了,找另外一个出家人他们谈话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和尚睁开眼醒了,醒了大家告诉他这个事,他赶紧去找弘一法师。去了,看见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就跟他说了一句话,说“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我们现在正在谈话,没有你的事,你走吧。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没有跟他谈话。

  这个老法师的下落,去年在美国看到他的照片,他到了台湾,活到九十多岁,教化很多。他这是“定门生”。在他入定之后,他就是都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你要烧他也不知道。这是“定”,这里头没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不等于它里头就含了“慧”,要生出来才是有慧。“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因为他“照而恒寂”,“照”而“寂”,“照”他可是“寂”,他不是坐落在“寂”字上,“寂”字上我们管它叫做“常寂光土”,“土”当然是不动的。“寂而照”,老在“照”不就显示人了吗?!所以就叫做“法身”,也是“强名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看到所谓“常寂光土”、所谓“清净法身”,都是勉强而立名,“身”、“土”都是强名。

  “寂照同时,非思量境。”“照”和“寂”同时,“能、所”就“不二”。

  “又常寂光三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脱德,尘劳永寂故。”没有尘劳不是解脱吗?说解脱,念解(xiè)脱、解(jiě)脱都一样,现在有些字音咱们字典都统一了。

  “光即般若德。”放光。

  “智光遍照故。”所以常寂光就含“涅槃三德”。佛证涅槃,涅槃中有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就是“常寂光”三个字。

  所以这个法身大士,到等觉大士之后,破了四十一品,还有一品没破;再破一品“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是最难破,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再破了就成佛。这个时候法身就全部显现,“圆证三德”。

  “彻本心源。”是什么?真正彻底的穷尽了、契入了本来的本心。所以成佛者,这句话最重要。

  “究竟清净。”彻底的清净。

  “证入常寂光土。”前头都是分证,部分的证,这才真是圆满的证。

  四土都说过了,我们往生就是往生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你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你这还没断气,佛来接引,你马上就是到一切佛土去闻佛法、证陀罗尼;马上就可以分身到无边世界去度众生。这个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于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地上大菩萨。所以这就是我们凡夫念佛之归趣,就这四土。

  一般说来就是“凡圣同居土”;再差一点、智慧再低一点还有“边地”,就是往生。

   凡夫是“带业往生”,刚才说是带着罪业往生。“带业往生”是净土法门的话,回头我们把它证一证,引经论来证它一证。

  生到同居土有什么好处?你亲自可以听到佛说法、听到佛的训示,一往生就没有退转,而且寿命无量。你看看,没有退步,寿命无量,都是在学,而且你的老师是阿弥陀佛,你能不成佛吗?!虽然你再低再低,根器再差,你带的业再多、带的惑再多,这三个条件,因为你没有退步,你永久的学下去,而且有这么好的老师,你能不成佛吗?!没有第二条路。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断惑、必定圆生四土,圆生四土就是常寂光土。所以就是说一往生,虽然生凡圣同居,也是圆生四土,圆融无碍的生到四个净土。

  再有,咱们这修行很难,退缘太多,进一退九,很多人很精进一下,碰点障碍就退了。咱们学校里同一班的一个毕业生,现在又进了病院,几出几进,很好的一个同学,退缘多。不是当初不发心,也不是不修持,我们这个土不容易,就是说,“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多到牛毛这么多,真正证道者少得像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见不着,麒麟的犄角更难得。所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少。极乐成佛容易,就是由于它没有退转。

  这是圆生四土,还有“径登不退”,他一去就不退,不退是个特殊的关键。

  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从我来说,我主要就是着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不退,别的都难保你要想早日度生、早日能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你自己不要退才行。你退,还有个堕,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堕,堕落。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好处,它没有退转。这个在《无量寿经》里头“往生正因品”,“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极乐之所以胜于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于“带业凡夫”,带着罪业的凡夫。

  “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这是往生正因,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不能有错。

  “阿惟越致”也就是“阿鞞跋致”,是咱们用的汉字不同,没有两种,就是翻译这个音,没有翻译它的义,所以用的字就不一样,可以翻译成“不退”,不退转。

  “不退”是包括三个方面:

  头一个是“位不退”。你达到这个位,证到的位,“位不退”。你入圣流了,永远不再堕凡地,这是第一个,“位不退”。

  第二个是“行不退”。就高一步了,因为你见思惑没有了,尘沙惑或者是“伏”、或者是“断”。“恒度众生”,你都是发的大乘心,不会再退为小乘。因为极乐世界“二乘种不生”,纯是大乘,诸上善人都是发大乘的,处处说法都是劝你去度众生,这十方世界有多少人往往来来,所作都是度生事业,他不会再退居于小乘,这就是“行不退”。

  这个“退”不是说我们又退到又有贪瞋痴,不是。你不发大乘心,只想自了,这个就是“退。舍利弗不就退了吗?退了多少劫,当声闻,人家跟他要眼睛。在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事,不退了。舍利弗后来见到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才解决问题,他过去中间有退。

  第三是“念不退”起心动念不退了。

  “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在什么?流入在如来的大觉之海,自己的心跟如来的大觉之海是通了,你的水都流到那儿了。其实就是一片水,你要在地球上看,什么黄河、扬子江、大海、大洋就是一片水。咱们现在虽然是个支流,可是你一念一念都流入弥陀大觉之海,那不就跟弥陀大觉之海连成一片水了吗?也就是一个心。

  “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就在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去修持的话,到什么程度?你要断见惑。像“藏教”是小乘教,证初果;“通”教,“藏、通、别、圆”这四教,“通”是小乘、大乘共同的,达到见地;“别教”到了初住,十住他到了初住;“圆教”到初信,这是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萨地位,“别教”到了十向的地位,“圆教”到了十信的地位,行才不退。“别教”要登地,“圆教”要到初住,念才不退。所以,至少你要证初果才能位不退。你要把这些邪见都断尽了,贪瞋痴慢疑这些粗的也都断了,这十种见惑都断了,证初果(证初果的人就很少,咱们地球上可能有,极稀有,极稀少),这才能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难了

  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是“横生圆超,不可思议”。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恶道、不再轮转六道。你往生还轮转六道吗?不轮转了,所以他不会再堕到凡地,位不退。极乐国土都是大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车,《法华》的大白牛车,所以不再堕回小乘。小乘根本不能往生,你就证到阿罗汉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才能往生。生到了同居土,必定可以破无明、显佛性,证到念不退。

  这之后,“于念不退中”,念念中就慢慢“超尽四十一因位”,再破四十一品无明,最后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这是三个不退,往生之后都可以达到。

  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这最坏的,“五逆十恶”。“五逆十恶”的人临终有十念,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是最低最低的。“五逆十恶”最后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说了。

  所以就是说,净土法门的归趣就是“圆生四土”,刚才说“径登不退”,直接就达到不退,“五逆十恶”都不退。最重要就是“不退”,“径登不退”。

  蕅益大师接着发挥,他说“了此”,了解这个,了达这个,“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你信了弥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这个名号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来不可思议。不需你去做多少多少,什么多生多劫种种的功行,只要自心这样念佛就得到这样。这就是心地中所做的功德,这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

  所以一开始日本大德就说,是“众生本具之化仪”,这个法门是众生本具的。所以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这是我们的本觉,而这个名号之力,正是显明咱们本来心性之力。所以信了这个,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议。《要解》中讲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们往往现在能“信他”,相信佛,往往“信自”很不够,不知道我们这个介尔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

  极乐它为什么不退?不退的因缘可以列举五个。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他摄受,所以不退。水鸟、树林都说法,都是弥陀的化现,你听着树、听着水,水都说法,你心里想听什么法,就给你说的是什么法。这是弥陀大愿的摄持,种种各个方面护持你、摄受你,所以你不退。

  “二、佛光常照”。老见佛光,一见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业障,就可以增加你的觉悟,菩提心就增进。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护持它增长主要是慈悲,是不是每年慈悲一点?是不是更明白一点?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水也说法、鸟也说法、树也说法、林子说法,增护我们的正念。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邪魔”,没有魔障,自己也没有烦恼,所以不退。

  “五、寿命永劫”。这么长寿,你根器再钝、进步再慢,但是你寿命无量,总得成功。所以一定到成佛,而不会在中间又退转。

  最后,“圣德难思,佛恩难报。”弥陀的悲心是达到极点。

  “圣智无伦。”圣者的智慧没有伦比,从这个大智慧、至极的悲心而流现出一个凡夫容易生的这样一个净土。不是悲心不会出现这样的净土,没有大智慧不能出现这样的净土,了解到凡夫的情况,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实之利。

  “行人不须断惑消业。”不需要把业全部消了。这里又要补充一句,不是说你不需要这么做,就是不需要你完成这件事情,你可以尽力做,不需要你把这个都断了、都消了,你就是信愿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这是“横出三界”。所以千经万论都所赞同。

  “千经万论所同赞者。”十方诸佛都是共赞,千经万论也是共赞。

  “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圆生四土,证了位不退,也就是圆证行不退、念不退。念念念不退。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流入弥陀大觉之海,这是本经的归趣。所以本经的宗和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宗,归趣就是“圆生四土,径登不退”,这就是全经的宗和趣,宗旨和归宿。

  底下就是谈“方便力用”。最粗浅的解释底下都有,这些解释后头都有,很多。

  “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便”就是一个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浅的,但是这个也挺直接,“力用”就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

  所以我们就要说,这个法门它有什么方便?它有什么力、有什么用?底下根据密部的经,叫《大毘卢遮那经》,“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菩提为因”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你以“觉悟为因”,菩提是觉,有觉悟之因,得“觉悟之果”以什么为根?悲心是根。《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像大树的根,“以大悲为根”,要悲愍众生、救度众生,这是根源。怎么到彻证,到究竟的证?就出现了方便。因为你是大悲,你又有觉悟,你就要度众生。

  度众生不是一个空话、不是喊口号,你要实现。我有一个什么方法来度众生?众生怎么可以得度?

  “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他发了大愿,归在哪?就归在他有这个方便的法门。

  “大智之所显。”能出现这样一个方法是大智慧的显现,是“万德之所庄严”。释迦牟尼佛变狗的骨头,不一种狗,专变白狗,或者某一种颜色的狗,这个骨头都高如须弥山。种种为众生,种种的万德庄严,成就这样一个净土,成就这样一个方便法门。

  “果觉之究竟处。”证了果觉,是究竟之处。所以我们就在体性、宗趣之后,来讨论本经的“方便力用”。

  底下就引《观佛三昧经》。

  “佛告父王。”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父王”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要度自己的父亲,所以底下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父亲说的,是诸佛的共同的规律。

  “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佛出世要做三种很好的事情。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这是第一种。佛都是不例外,佛都说经。

  第二,“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还是为凡夫示现的。“无量妙好”,这是为菩萨现的。

  “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你念佛的名号、观佛的相,哪怕观一个白毫,不管这个佛是现在佛、是过去佛还是未来佛。

  “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四种重的罪,“五逆”就是重罪。

  “永背三途。”不会再堕落到三途。

  “随意所乐。”得生净土。观佛的相好光明,这是第二种利益。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诸佛出世,都劝他的父亲要行念佛三昧。所以上头是什么?是诸佛出世的三种意义,什么佛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跟自己的父亲、劝父亲行“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重要性,大家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好好体会体会。一个人对于父亲,要劝父亲做的事,应当是考虑得最仔细、最周到的。佛现在叫我们念佛,也就是佛对待我们和他自己父亲是同样的待遇,大家要知道,所以大恩大德。

  这个说完之后,这就接到咱们这一段,释迦牟尼佛的父王,这个上头的父王是一切佛的父王,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劝他自己的父王。这个说完之后,他自己的父王就问释迦牟尼佛,他说“佛地果德”,证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第一义谛的空,这些殊胜的法,“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他自称为弟子,为什么不叫弟子来修这个?“第一义空”,真如实相。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很好的体会,有的人都喜欢高、喜欢谈玄说妙,这些地方。所以我常说,你到一个鞋铺去买鞋,你不能只看见这个鞋的样子好,或者怎么怎么时髦,或者是便宜,你第一个要问的就是你的号头对不对,你是穿多少号鞋。它再好、再价廉物美,比你的脚大两号、比你的脚小两号,你都没法办。

  我们学法也是如此,那些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你没有开悟,你还是个凡夫,不是你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法门是都有,有许多是说给菩萨的。所以劝父王你要行“念佛三昧”,就在这儿。法不是不好,父王看不起,也是一样看不起念佛法门,这是很共同的,不足怪。但是佛是想得很好,劝父王,诸佛都是如此。

  “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打个比方,比方是什么?一个臭的林子,臭极了,但是里头出了一棵旃檀树,出这个旃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