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金刚经 第53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金刚经 第53集

来源: 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7-09-12 08:47:26
关键字:住,舍,忍,离相,四人真修,心理学,无住,生心,契入无住生心境界,打猎,智念,净念,金刚经
【 点击数:298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五十三集 (共124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无论是世法、佛法,“着”就错,“着相”就有三毒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面,第二行,看注解第五段。

  【着相便是三毒,故当“离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当知所先务也。】

  这一小节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除障的方法。《“般若”经》我们从开讲以来,也讲了不少座,对于世尊在本经里面的开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世尊在经里头自始至终都教给我们要““离相””,所以“着相”就错了。只要心里面有丝毫的执着,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着”就错了错在哪里?一“着”就有“能着”、“所着”,于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贪”、“我痴”,《唯识论》所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三毒就在其中,所以“着相”就有三毒

  也许你在着相当中,没有感觉到你有“贪嗔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贪嗔痴”自己不能发现,还以为自己没有,“贪嗔痴”都没有了

  如果真的“贪嗔痴”没有了,必定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有没有转?没转过来!没转过来就决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决定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佛叫我们觉悟,“觉”就是“般若智慧”。

 

我们修行最先要从“离相”、“舍”、“忍”下手

 

  三毒烦恼如何能把它消除掉?“离相”、“舍”、“忍”这三个科目,“六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离相”是“般若波罗蜜”,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智慧”是“看破”。

  “看破”之后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罗蜜”就是“放下”。

  放下之后,心里面若无其事,那就是“忍”,心里面清净自在,“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这叫真正能够消业障。

  “行人当知所先务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务”这三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最先下手之处。我们修行最先从哪里下手?就是要从“离相”、“舍”、“忍”。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把这三条讲得特别多,特别的详细,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成就。

  也许同修要问,临命终时才闻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这个条件?具足。他要不具足这个条件,不能往生。临命终那一刹那,或者是前一、两天,听到善知识的教诲,叫他万缘放下,他一听明白了;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离相”。真的心里面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舍”!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备这三条,那个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是说临终十念的人也具足这三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什么时候具足、你什么时候觉悟,你什么时候就得自在。现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现前就得自在,就得安乐,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佛法修学讲效果,实在讲太快太快了,世间人常常讲现实,说实实在在的话,论现实,世出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现实。特别是“般若净土”非常现实,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马上就有一分的收获,确实能够叫我们得到身心自在,确实能帮助我们往生成佛所以这是特别强调从这里下手,“看破”、“放下”、“忍辱”。

 

“愿”是方向、目标,朝着目标精进,其余的一概都不问叫“愿”

 

  【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取相”,这个“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缘”里面“爱”、“取”、“有”;“取”就是执着,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这个念头就是“取”。

  佛教给我们要发愿,发愿”跟“取”,里面有差别的譬如发愿,我们要得“一心不乱”,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个愿心,没有愿心怎么能成就?!“愿以导行”。但是你心里急着:“怎么我今天还没有得一心?我念了几个月,一心还没有得到?”那你就“着相”,那是“取相”了,那不是发愿,跟这个“愿”完全不一样。

  人发愿是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一味向这个方向去走,至于走到哪里根本不问,心里头完全没有这个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愿”是方向、是目标,我们这一生有一个修学的方向,有一个修学的目标,一味往前精进,其余的一概都不问,这个叫“愿”念念希求,那就是贪欲,那就错了,不能把“取”着跟“愿”混淆不清,那怎么个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着了“四相”。

  【心有分别,便是无明,便违平等一真法界。】

  可见得一定要清净心才与“一真法界”相应,“一念”、“一心”与诸佛所证的境界就相应;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夹杂不能得“一心”,有间断不能保持“一心”。净宗念佛的标准是“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中断,那才会有成就。所以心里面起念就错了,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就是错误,一动念头就错误了。

  【故发菩提心者,应无所住焉。】

  真正发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里面觉悟了,菩提心就是心里觉悟了。

  心觉悟了怎么样?觉悟了,他心清清净净、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即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绵绵密密,一字一句都不会念错,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里头有没有念?没有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怎样?“想阿弥陀佛”还是个妄念。我不想阿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怎么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如果没有其他妄念,只有这一个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不错了,能往生!用别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乱”

  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里面既没有佛相,也没有四个字的字的相,真的是“应无所住”,这四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样才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今天就是着相念佛,行!这带业往生,那个不着相就不带业了,我们现在带业往生。

  为什么有人念佛还要观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时候妄念还是很多,杂念还是很多,怎么办?观佛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像,因为你专心想阿弥陀佛的像,其他的杂念就没有了,所以这是过度时期可以用。我现在有这个病要吃这个药,我这个病没有了,药也就不要了。你的心里面很清净,没有杂念,就不要作观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里面有杂念,可以,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这是一段的时期,不是永远是这样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晓得。初学的人杂念、昏沈,决定免不了,这种方法可以对治,帮助我们对治杂念、对治昏沈,使我们的功夫逐渐逐渐能够得力,这是好的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下面这一段阐明说法的真实义,这是总结前文,结成无住发心,这段文很重要,请看经文:

  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

  我们看注解:

  【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

  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那就是“诸佛”。“诸佛”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

  【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

  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

  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吗?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祇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祇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祇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份吗?没份!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份,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

  【此节经文即承其义。】

  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

  我们凡夫修行都“着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着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

  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

  我们行船,扯上帆是“着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着了相;统统放下,不着相了,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象,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到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

  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份,小乘须陀洹都没份;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份,“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份

  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儿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儿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

  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

 

“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

 

  【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

  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槃”;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于大乘。

  【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

  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着相,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着,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相应是“迷”,觉、迷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世间有四个人真正发心修学,整个世界的劫难都转了

 

  【则般若为贯彻始终之法门,离相是转凡成圣之途径,当可洞明矣。】

  这个“洞”是当“清楚”讲、“深入”讲,你应该透彻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这“不离相”能行吗?“般若”就是讲的“离相”。

  正发心修学,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人发心,整个世界的劫难都转了一般人讲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这个世间人要毁灭一半以上,有没有人发大慈悲心来救这个劫难?四个人发心就能救,可是四个人找不到

  四个人发什么心?发菩提心,组成一个僧团,六和敬的僧团,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意见,两个人意见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里找?僧团最少是要四个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这样一个僧团住世,十方诸佛都拥护,这个世界劫难就没有了、就化掉了没有人真正肯牺牲自己,不肯发心,各个都是自私自利,说为众生、舍自己决定做不到,那就没法子了所以看到众生遭这个灾难,我们自己能不能幸免,这都不保险的。

  我们中国古人常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话在历史上有证据。展开我们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兴起,的的确确只有几个人同心协力,他就能够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就是开国的时候几个人同心,不多!

  展开我们中国历史,可能每一个朝代都没有超过十个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条心,就能闯大事业。《三国演义》很有名,别的历史不懂,《三国演义》提出来多少还听说过。《三国演义》里头四个人同心,刘、关、张加上诸葛孔明,四个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个王朝,你才晓得这个“和”多重要!

  所以想想我们僧团,今天佛教落得这样的地位,我们实在非常痛心!缘故在哪里?一个人一条心,两个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没有,哪有“六和敬”的团体?!戒律再严,表面是一样,心里不一样,那个没有用处,最重要是心里一样为什么做不到?“般若智慧”都没有了,没人讲了,没人学了,没人修了,从哪里同起?!当然不同。

  没有“般若”,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执着、烦恼天天增长,不会减少的,天天在增长,叫三毒增上。那个后面的结果,不说大家就晓得,哪有什么好果报?这是我们常常想到这桩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机缘可遇不可求。

  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时候也是五个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个人同心,在这个世间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团是六个人,度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这个我们也只能说说而已,想找谁,谁也不答应、谁也不肯;纵然答应,表面答应了,过两天又变了心,又要来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虚情假意

  这说明“般若”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彻始彻终,正与前面相应了,不可须臾离也。你一离开“般若”,一定是堕落,一定是迷惑颠倒。“般若”就是觉,“般若”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执着,这是“般若”。

 

“离相”不是离外面的相,是离心中执着的那个相

 

  【度无边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者,发菩提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应离一切相也。】

  这是江居士怕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感到茫然,特别就本经经文里面举一个例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晓得怎样去做。

  发心要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度众生怎么度法?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

  “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认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贤菩萨无有疲厌在做。

  然在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那就是“离相”,那是“般若”如果做,“着相”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萨,叫权小菩萨,权教、小教里面的菩萨,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离相”的,做而无做,做是事做了,心里没做,心里面没这个念头,我们一般讲“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三轮体空”是“般若”

  他举这个例子好,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明了佛是怎么做的。度众生,度无所度、无度而度;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四十九年天天说,没说一个字。没说一个字,他心里头没有,心里面清净,不落一个字。其实佛四十九年天天说,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学佛,要这样学法,那就对了。

  下面解释:

  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是解释“离相”。

  离相”怎么个离法?“离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离,不是这个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说隔离,你永远隔离不了。你离开都市找到山里头,挖个山洞去打坐,那还有个山的相,还有个洞的相,你怎么能离开?!你没有办法离开的。这个诸位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是离心里面那个相,叫你心里头不要执着,不是叫你外面这个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么度众生?!佛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离相”,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不是离外面的相,是离心中执着的那个相。那个相有害,妨害了我们,佛法我们修不成功,我们着了这个相;在世间法里面,不能建功立业也是着了这个相这个解释就好,使我们晓得哪些不能够执着。

  【此节释成上文应离一切相。发起平等慈悲之觉心,则心生起时,便当摆脱色声等等对待之尘境,而不应住着。则一切相皆离矣。】

  这是先说“离相”,就是“应无所住”因为“离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着相”,慈悲心就没有了,就生不起来,慈悲、平等都生不起来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别、有执着,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净、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离一切虚妄,我们的真心才能够显露。

  所以“不离相”,“真心”透不出来,不起作用

 

能分别、执着、妄想以为是“我”,那是第六识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常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时候要在哪里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对的尘境把它去掉“六根”对的是“六尘”,如果不去掉,这个里面就生“六识”,“六识”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起来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里面所对的相。

  这个说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对“法相唯识”有一点基础,我讲这个话就很容易懂。譬如我们眼,眼见色,眼是真正见到色;我有没有见到色?我没有见到。如果我要真的见到色,给诸位说,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么说我没见到色?这个花摆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吗?确实没见到,你要是说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颠倒,你自己错了都不晓得。我们见到这个花,这个“见”是从哪里见的?眼根接触外面色尘,产生“眼识”。

  眼识”里面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能造业的,能够分别、执着、打妄想的,以为是“我”的,那是什么?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这样见到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视台一样,这是现场,我们看在哪里?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没有看到现场。

  我们今天所有见到外面一切境界,这两个眼睛是摄影机,就像镜头一样,照进去了,里面有“相分”,我们“第六意识”就是缘那个“相分”,所缘的境界感觉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你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讲的“大小不异”。

  我们“眼识”里面,那个小屏幕里面现的相,使我们感觉到跟外面这个相是完全一样,这个大相小相没有了,所以“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第六意识”那个“相分”,“须弥”是须弥山,我们“第六意识”缘“眼识”看的那个须弥山,跟外面一样大。须弥山没有缩小,我们眼识的相分没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个理就讲得比较深一点,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所以切万法里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错觉,长、短也是你的错觉。事实真相是万法一如、万法不二,那才是事实真相

  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然后晓得我们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离什么相?绝不执着眼识的“相分”

  其实讲“眼识”的“相分”,我们还是讲得不彻底。真正再要是讲的时候,事实真相不是那么回事情。那说起来我们就真的太可怜,佛说众生“可怜悯者”,这一点不错!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一个电视的画面,我们看到是什么?是从第一个电视再转播传播去的,看另外一个电视的画面,那个画面是“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的“相分”转播成“第六意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缘“眼识”的“相分”,自己变一个“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是缘自己的“相分”,这才看到了,转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识”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识”从那里接收过去变成第二个“相分”,是转播的,不是直接的。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认为“我真看见了”,这天晓得!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诸位要晓得,我们永远躲在一个壳里面。像现在的汔车,永远在车里面,从来没有爬出来一步,你所见的透过几层玻璃见到外面,不是直接见的。我们伸手去拿一样东西是真拿到吗?没有!这个手是机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摸到,是利用这个机械手臂去摸到。现在做工,机械手臂很多,挖土,那个人坐在那里操纵机器,怪手出来抓土。是他抓到了吗?没有!我们今天自己坐在那个身体里面,没出来!这个机械手臂是怪手,确实没有直接抓到东西,还感觉到自己摸到了。

 

佛法里的“唯识学”是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唯识学”好!“唯识学”可以说是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我们读了“唯识”经论之后,再看大学里面讲的心理学的课程,一翻开不想看了,胡说八道,在胡造谣言。我们才略略晓得一点事实真相。

  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虚妄的,自己从来没有接触到外面真正境界过,哪里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不应住”,是“不应住”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着那个“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们不着“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如果你还着这个“相分”,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么?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你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佛法叫“妄心”,那不是“真心”。

  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谁当家?“妄心”当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说“心心所”作主、“心心所”当家,那怎么能见得了性?!怎么能够转?!“般若”是直截了当,叫我们跟“心心所”的“相分”、“见分”脱离关系,我不用它,这样才有能力“转识成智”

  如来果地上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跟众生起一切作用的时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么?令入“无余涅槃”,这是佛菩萨所作的,这是终极的目标。如果把它分成阶段:令众生信、令众生解、令众生行、令众生证,都是“成所作智”,没有智慧怎么行?!

 

智慧从“离相”来

 

  智慧从哪里来的?“离相”。离心里面一切执着的相,妄想、执着的相要不得,统统离掉。所以“离”不是离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属于事。《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你们对《华严》都很喜欢,《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个没有障碍,障碍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见、相”两分是大障碍,你必须要认识它、必须要把它放下,恢复到自性清净心,那就行了。

  这就讲“色声等等对待的尘境,而不应住着”。“不应住着色,眼不住色,耳不住声,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触,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转识成智”,“不住”就是“舍”

 

《楞严经》两种注解:交光大师“舍识用根”,长水“三止三观”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这是《楞严经》注解的权威,《楞严经》虽然有一百多种注解,一般人都认为古注《长水疏》是权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师的《正脉》为权威,权威的注解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说了些什么会被大家这样的推崇?他就说出“舍识用根”。他教人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完全符合《楞严经》的教义,比长水高明。长水还是没有离开天台的“三止三观”,但是“三止三观”依旧是用意识,还是没有离开“心意识”。交光大师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观”方法,直截了当就“舍识用根”,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识”,用“根”

  “根”是什么?根中之性。告诉我们,我们“见”不要用“眼识见”,凡夫用“眼识”。菩萨用什么?见性,“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地方就是“舍识用根”。你如果能“见色”,在“色相”里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你是“见性见色性”,那就不叫“尘”。“尘”是污染,它不污染。“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不但“转八识成四智”,“转十界为一真法界”;“色性”、“声性”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不是“十法界”里的。“十法”界是“尘境”,不是“性境”,那一转就转到“一真法界”里面去。

  《楞严经》什么人修的?还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严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能够开解,所以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楞严经》的确可以帮助人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那用交光法师这个方法行,“舍识用根”。舍识用根的方法,跟《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这是说了上面这一句,下面是应生无所住心:

  【但应生起于所有对待的尘境一无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样子,说出来了,“于一切尘境里头都无所住”,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并没有离开一切对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里头若无其事。不但在境界里面不起“贪嗔痴”,顺境里面不起贪爱之心,逆境里面不起嗔恚的心,你在境界里永远保持着平等心、清净心,这就是“菩提心”。顺、逆境界现前,顺境起了贪爱,逆境起了嗔恨,那是轮回心,那是搞六道轮回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

 

  这“菩提心”还真难!我们常常挂在嘴里说“发菩提心”,就是两片嘴唇在发,除这两片嘴唇,其他都没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刚经》的标准细细的比较一下,一样不一样?一样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统统都放下了,与这个相应不相应?相应。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念念都不相应。原因在哪里?我们念念之中夹杂了无量无边的妄想杂念,所以跟佛不相应,还自己以为念得不错,好像功夫还很得力,拿到经典来一比较,就完了!

  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象那么容易!所有法门里面比较起来它最容易,你不要太看容易了;太看容易了,这一生去不了。跟其他法门比较,它是最容易。实实在在讲,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这个念才相应。还有世缘放不下,还要摆在心里,那个念佛没用处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无所住”,我们往生真有把握

 

知道佛法好而不真干,天天念“回向偈”岂不是自己骂自己吗?

 

  这个事情说难不难,说不难很难,为什么说难、不难?世间之事只有一桩事真的难,佛也讲难,“求人难!”那是真难,不是假难这个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难,自己不肯那就难,这不是求人的事情。

  我们当初接触到佛法,知道佛法这么好,可惜没有人宣扬,真正可惜!许许多多学佛人问他,佛是什么?不知道。你说这个多遗憾!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宣传的人太少了,我们自己才发心出来干。我不发心,劝别人发心,别人不答应,别人不肯;劝别人不行,只有劝自己,自己来干。

  真正明了佛法的好处,真正知道这个佛法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那没有话说;真的知道了,就有责任要来弘扬,要把它发扬光大不知道,那没事情,与我们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岂不是自己在骂自己吗?“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打妄语!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语,那个心多难过,那个心跟刀割一样,这叫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我们还说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业,都在欺骗众生、欺骗自己,欺骗诸佛菩萨,干这个事情;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还自鸣得意,你说这怎么得了

  所以劝别人不行、求别人不行,回过头来自己发心,自己认真努力去干,拼命去干!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难,“为求半偈,剥皮为纸,析骨为笔。”你想想那种舍身求法的精神,我们能做到吗?叫你读经,多读两个钟点,“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这还没割你的肉、没剥你的皮,你都觉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萨,你能成佛吗?

  读经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读了经之后,我们真正生惭愧心。读《无量寿经》,你们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记”,我为什么没有?我跟他没两样,他能具足“信解明记”,我也应该有!我的“信解明记”到哪里去了?被业障障住了。什么业障?天天打妄语是业障,天天自欺欺人是业障。“我没打妄语!”没打妄语,那个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打妄语不给你说穿,你不知道,还以为我每天念佛回向,还做了好多功德。我给你一说穿,才晓得打妄语,哪有功德!

  说明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也是“大菩提心”,与金刚“般若”决定不违背。

 

我讲经说法入“生心”与“无住”相应的境界不少年了+

 

  【生心时即是无住时,无住时即是生心时。】

  这两句话完全是事实真相。

  我们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在这里讲经,我在这里讲你们在听,我讲你听都“生心”,我讲的时候“生心”在讲,你们也是“生心”在听,专心在注意听,这是“生心”时,“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我说而无说,说没有作意去说,没有去“想想我要怎么说”,那就着了相,说是自自然然吐出来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这就“说跟无说”合成一

  你们听也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会开智慧你要听,把我这些话牢牢的记住,糟了、完蛋了,你“住”了相你要能够“听而无听,无听而听”,生智慧。为什么?清净心。听了没有“住”,这前面讲“不应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况非法?!不能“住”,你听经就会开悟

  我这几十年讲经说法,入这样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学讲经的那几年,那是作意,到以后都没有了。

  我讲东西没有讲稿,从来没有准备,这里是还有个经本摆在此地,许许多多地方连经本、讲稿统统都没有。人家出个题目给我讲,限定我时间,出个题目叫我讲一个钟点、两个钟点,我通常到外面讲演,临时你叫我讲什么,给我多少时间,我上台就讲,刚刚好讲到那个钟点就没有了。下了台之后,你问我讲什么?我不知道,不晓得我讲什么,下面还在鼓掌有的时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讲些什么。

  有一些人从录音带整理出来,送给我看,我看: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真的不晓得。这就是“生心”跟“无住”有点相应了

  如何能得这个相应?这是从前老师教给我的,我不吝法,我都传授给你们——“至诚感通”,没有别的,真诚之心,就能与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

  所以上了讲台,你们怕上讲台,上讲台没有东西,实在讲我跟你们一样,我上讲台也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说出来的?我不知道,三宝加持的。你没有真诚,你就得不到三宝加持,真诚得三宝加持

 

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能学得出来,你们为什么学不出来?

 

  平常看的这些东西,年轻时候看的,年老学东西是困难,年轻时候记忆力很强,看了这些法相名词还能记住,所以上讲台看看什么地方,它这个东西自然还能记得起来,“信解明记”。年轻的时候,法相名词要多看一点、多读一点,因为这个东西不能讲错;经义决定不要去记它,经义是悟处,你年年月月都不一样,你境界不断往上提升,悟的是愈深愈广所以经典展开,长讲、短讲、深讲、浅讲自在,就得自在了。

  我是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我能学得出来,你们为什么学不出来?你们造的罪业没有我造的重。讲“五逆罪”里面我都犯了,我犯了“破佛身血”,我相信你们没有做。

  佛不在世了,我怎么出佛身血?等于破佛身血,就是破坏佛像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小学生顽皮,寺庙的佛像拿来当玩具,玩完就把它糟蹋掉。不只丹霞烧佛我们把木头的佛像肚子挖开来,里面什么东西?里面有符,还有不少东西藏在里头;这是破佛身血的“等流罪”。因为那个时候环境不一样,抗战期间,我们学校就是寺庙当作学校,所以有机会去拿佛像出来玩;不像现在,现在学校建筑都富丽堂皇,现在人有福报。

 

我打了三年猎造的罪业很重没有得到恶报,这个功德是讲经

 

  生,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猎,天天杀生,我打了三年猎,所以造的罪业很重很重,我没有得到恶报,这个功德是讲经这是从前甘珠活佛,也等于说给我印证。是在他圆寂前一年,我们在一个法会里面见了面,他告诉我,他说:你的业障很重,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短命我听了点头说:佛爷你说得没错,我都知道,我不是不晓得。他说:你现在不一样了,你现在不但长命,而且福报很大,都是这些年弘法讲经的功德我有没有求?没求。我什么都不求,我就觉得弘法利生是我的责任。我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把佛法搞清楚?不懂我就可以不要做,懂得就不能不做。懂得,有人做,我就不做了;有人在做,我何必去受这个辛苦?!没人做就没法子,自己不能不做;有人做,我何必这么辛苦到处去跑?!就是因为没有人做,逼得自己没法子,无路可走,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自己应当要去做的。

 

我今天这个境界是沾到一点暖气而已

 

  这是说明“生心”跟“无住”同时的。不但讲经、听经“生心”、“无住”同时,一切时一切处,在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同时的,你能够入“同时”,那个境界就好!同时”是“不二”,入“不二法门”。《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金刚经》上讲:“一如,如来者诸法一如”。菩萨入得深,我们才浅浅沾一点边,但是就很有受用,就很自在、很快乐你不真干,那个边都沾不到。

  你们要问我:我有没有入“不二”、“一如”境界?我告诉你没入。我要入我就成菩萨、法身大士,没有入!虽没有入,沾到一点暖气,好像那边生了一盆火,我没有接触到火,我在这边,暖气我接触到一点。我今天这个境界是这个,沾到一点暖气而已;入那个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沾到一点气氛。这一点气氛,如果在佛法里面讲,这叫“加行位”“四加行”,这属于加行位。

  这个“加行”,不仅仅经上讲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上讲六十个位次,《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位次,它讲得特别详细,它讲的有“四加行”。这“四加行”摆在哪里?“十回向”后面,“初地”前面。其实“四加行”,每一个位次的前面都有“四加行”。譬如“初信位”,“初信位”前面有“四加行”,这才能证得“初信”。“初信”到“二信”当中还是有“四加行”,每一个位次当中都有“四加行”,这是事实真相。

  【如此,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时。在在处处,无一非中。所谓圆中,则我法双空,四句俱遣,乃无相之极致,方为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

  这个地方就讲得很具体。说“生心”,“生心”是有,“无住”是“空”。“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无住”时就是“生心”时,实在就是《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有”是同时的,“空有”是同处的。不但“同时”,是“同处”的,“同时不同处”也不行,“同时、同处”。所以“在在处处,无一非中”,这个中叫“中道”。

  “中道”是什么?就是“同时”,就是“空有同时”。无一”就是没有一样不是的,样样都是,穿衣也是、吃饭也是、喝水也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金刚经》上讲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没有一桩现象不是“空有同时”的,你只要仔细去观察,你会见到、会发现。发现了,这就“解悟”,你明了了,事实真相明了了。

  明了之后你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你就入境界,你就入进去了

  “我法双空。”“我执”、“法执”就离开了,这个大乘“般若”方法是高明,完全用高度的智慧,把这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掉了,而不是勉强去断、勉强去舍,那个很难舍!像“忍辱”,勉强的忍,那个太困难、那个太苦!你了解“能忍、所忍”俱不可得,都化掉了,那个就自在了。能够见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二”,哪里有什么“能忍、所忍”?!“忍”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念”尚且没有,哪有事?!这双空。

  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叫“四句从“四句”再变化,就变成“百非”,所以“四句百非”。这都是妄想、都是执着。

  “四句俱遣”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统统没有了

  “乃无相之极致。”这是“无相”,也就是“无住”达到高层次,这不是低档的“无住”,这是高档的“无住”,这才是“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这个心一发,给诸位说,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

  《金刚经》的境界,是“住地菩萨”的境界,“住”是初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我们简单的讲,叫住地菩萨

  以后诸位要是看经、看注解,听到“住地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四个字里面讲的是“圆教初住”跟“别教初地”他们的境界我们如果要做到这个,那也是“住地菩萨”境界,也就达到这个位次。

  【当知清净心,即是本性,所谓本来面目是也。】

  禅宗里面常常参这个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不能猜、不能想,一猜就错了,一想就错了,不能猜、不能想禅宗的话头是提起这一句话头,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因为心里头没有这个话头,他又起别的妄念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个“话头”,在禅宗里面讲就是“话头”可是禅宗必须开悟才能出得了三界,我们不悟也行,不悟也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话头比禅宗的“话头”好得太多了。他那个“话头”要参破才管用,我们这个参不透也管用,好处在这个地方。用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用意在此地,目的也在此地。

 

念阿弥陀佛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净念”

 

  【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这是讲“清净心”,所以念佛直接修“清净心”前面讲义里头说过。除净宗法门以外的法门,用“般若”、用“观想”来修行,那个方法总名词叫“智念”,“转识成智”。我们凡夫的念头是“情念”,带着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转成智”,所有一切的方法都是“智念”

  我念佛,念阿弥陀佛这一句这个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净念”。“净念”跟“清净心”那个关系更密切,所以“智念”还不如“净念”。我们这是“净念”,直接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

  “十方法界所共具。”实在讲它是十方法界的本体,所以叫“一真法界”。

  “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就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我们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执着,就在“十法界”里面又制造出六道轮回出来。由此可知,如果没有烦恼、没有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天天在干的是什么要清楚,还要打妄想,还要生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在造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这个不得了!这个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没指望!

  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我们不要再用轮回心,不要再造轮回业,应该怎么去做?依照佛菩萨这个方法去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可见得在事上没有两样,在事相上,佛菩萨过日子跟我们过日子分不出来佛菩萨每天也穿衣吃饭,我们也穿衣吃饭;佛菩萨每天也在做工,我们也在做工。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我们是做了真做,他是“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他跟我们不一样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他心清净,他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我是非,永远保持清净,这就是佛菩萨过生活,这就是佛菩萨在干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认识清楚,要学习,一点一点的放下。一下放当然是没有办法,做不到的,慢慢放。

 

讲经要天天讲,三个月不讲就生疏,三年不讲就退到谷底

 

  要不断的有进步才行,不能退步,要真干。开头得要咬紧牙根,开头因为习气太重,“放下”当然是很苦,这个关口要突破,要精进,决定不退转,就有成功的希望怕退转!进不容易,退是太容易。

  你们同修学讲经,要想把经讲好,要想把这桩事情做成功,天天要讲没有人听怎么办?对着镜子讲,不能中断,这个要知道你们从中国来,中国武术很出名,外国人都很羡慕,那个练功的人天天要练,不是说表演再练,不表演就不练,不行!天天要练。你看唱歌的,歌星唱歌,不是上台才唱,不上台每天在家里都练都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经的人三个月不讲,就生疏,就完了,就退很大的地步;三年不讲就退到谷底,没了,那还行吗?!没人听,对着镜子讲,天天要讲,再短我也得讲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总而言之,一天都不间断,你才能成功,不肯讲是决定不能成功的。

  底下这一段文很长,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手机版的APP已经设计完成。这次设计的手机版APP有两个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已经在共修系统注册的学员,也可以在手机APP上用手机号登陆。

  苹果系统APP下载地址: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后,就能下载了。

  安卓系统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 http://sj.qq.com/myapp/detail.htm?apkName=com.foxdwedu.app

  (2)http://zhushou.360.cn/detail/index/soft_id/3508489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邮箱:foxdw_01@163.com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