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金刚经 第35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金刚经 第35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7-07-10 15:27:56
关键字:金刚经,江味农,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无住生心,变易生死,场,涅槃
【 点击数:271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三十五集 (共124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五面,第十行,注解第二十四段看起:

  【今曰断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断妄归真,便恍然大觉,了达“万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无人我差别,则万念冰消。】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劝导我们要断除烦恼、要断除习气、要断除妄念,这些开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样断除、断除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个地方说得清楚,“是除其病”,断除是断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断除,法相是自性变现出来,怎么能除?!病在哪里?病在妄想、执着。断除是除我们心里面的妄想执着,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这是要搞清楚的。

  “断妄归真。”只要把自己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断除,外面的境界相样样都真实,就“归真”;并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境界之外,别有真实,那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实法界,叫“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轮回。“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一真法界”。离开妄想执着的人,在六道轮回里头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在“一真法界”里变成六道轮回,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断妄是断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

  心原本是清净的、原本是离念,没有妄念。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殊途同归就是归到“无念”、归到清净心。这是前面一再所说,“智念”不如“净念”亲切

  一归真就觉悟,他为什么觉悟?觉悟也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起信论》上讲的话。本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现前;“本无”当然可以断除,它本来无只要一断除妄想、执着的病,“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现前,这就是恍然大觉,自然就现前。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底下说出来,“了”。“了”是明了、通达,明了通达,没有障碍,“万法一如”。到这个境界,你就证得如来。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你就证得“清净法身”。

  “清净法身”现前,就叫“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证得“诸法如义”,你就是如来。

  “诸法如义”是什么?“万法一如”,诸法如了。“如”什么?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

  本无“人、我”差别,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头,“一真法界”不见了,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人我”。《金刚经》上说得好,你有“我见”、“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对的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起来了。“我、人、众、寿”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萨还要有我、人、众、寿,《金刚经》上讲“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

  菩萨决定没有四相。不但菩萨没有四相,就本经而论,经上告诉我们,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不着“我相”,着“我相”他就证不到须陀洹果。我们在《金刚经》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小乘初果也得要离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果位,他的功夫都是离四相、离四见

  菩萨有这么多等级,就是“离相”的功夫有浅深不同;离相功夫浅的地位就低,离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个方法、一个原理、一个原则纵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个。无论你是念佛、你是参禅、你是持咒,你修什么法门,方法不要紧,原理、原则是一个,统统是“离相”、“离念”而已。如果不是在“离相”、“离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个法门,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轮回;那么所修的变成什么?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变成这个东西,决定不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决定达不到“万法一如”,达不到这个境界

  所以必须要知道,佛与这些大圣大贤,在他们的境界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妄想差别,所以人家才能证果,这是我们从经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得到这个消息,我们对于佛菩萨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那就得依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学离四相、去学离四见,那就对了。

  怎么个离法?我们在这个讲席里面讲得很多。事实的真相,就是“本无四相”、“本无四见”,我们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则万念冰消,妄想、杂念自然就没有。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换句话说,你四相、四见还存在,还起作用。

  请看底下一段:

  【必须多读大乘,亲近善知识,指示修学门径。】

  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须“多读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经都搬出来读?如果我们这样体会就错了“多读大乘”是多读一部大乘经我奉劝诸位同修念《无量寿经》,三年当中一定要念满三千遍,叫多读!不是叫你什么经都读,那你就读乱掉了

  一部经,一门深入,你才能进得去。你要问什么道理?你想想,我们修行的目的在哪里?刚才讲了,原理、原则在哪里?原理、原则在“离相、离念”得清净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经心容易清净,还是念上几百部、几千部,你的心会清净?这一比不就晓得了吗?!

  我们亲近善知识,你想想看:亲近一个善知识,心容易清净,还是亲近很多很多善知识,心容易清净?一个善知识教你走一条路;两个善知识,那一条路我不赞成,我教你走这条路;三个善知识,他们两个人都有问题,我叫你走这条路;四个善知识,把你摆在十字街头,无所适从,你走哪个好?没路可走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选一种,一门深入;善知识亲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

  现在人比起古人,环境的确有胜劣不同。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得经书方便,想要什么都是现成的,连想要一部《大藏经》都不难,都可以得到。从前人哪敢动这个念头?!一部《藏经》是天大的大事。

  藏经从哪里来的?皇帝颁赠的。这个地方有大道场,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缘很胜,这才报到皇帝那里,皇帝批准颁赠一套《大藏经》,那是这个地方无上的荣耀。那个经本每个人顶在头上,顶戴来接受欢迎。往往一个省才只有一、二套《大藏经》,哪有那么多?!现在在台湾这个环境,几乎每一个学佛人家里头都有一套《大藏经》,家家都有,摆在那里供养,没人看,摆回家去供养去了。从前得来不容易,希有之宝,看的人很多。

  你自己要想拥有一部经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来?!所以自己到寺庙藏经楼去借经来抄,通常一般藏经楼的经不可以出门的,你在藏经楼里面去抄,每天到里面去几个钟点,去抄经。现在在这一方面,我们比古人缘胜,胜过他们。可是在修学、亲近善知识,我们就远远不如古人。

  现在佛学院办得很多,佛学院里面课程很多、老师很多。我上过佛学院,我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介绍,净土好!下一堂课一个法师去上课,我在旁边听听,他就说净土是骗人的,老太婆教,那个不行!我听到这里,我听了很难过,学生听的这个法师说这个好,那个法师说那个好,所以学生学了四年之后,懵懵懂懂不晓得哪个好?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没有第二个老师。世法、佛法自古以来所讲的师承,真正拜一个老师。拜一个老师,就永远要听这个老师的话。这在现在没有了,我算是非常幸运,沾了那么一点点边。

  真正遇到善知识,跟他有缘,他也很喜欢教你,你也愿意接受他教导,这个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老师对学生三条戒律第一条,只准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这是第一条戒。第二条戒,没有经过他许可的任何书籍,包括佛经,不准看,要经过他同意。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实在讲,我在亲近李老师以前,只亲近过章嘉大师三年,一个人。他对章嘉大师非常佩服,他说这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至于他是什么境界不晓得,但是身心清凉自在,这是决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师,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你从前学的我不承认,你要做我的学生,今天起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这儿来,我收你做学生,教你;不能接受呢?外面善知识很多,你随便亲近哪一位。

  我想了一想,还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后老师后头还有话:我教你五年。换句话说,五年之内你要决定遵守;五年之后,你可以去参学。“参学”就是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什么样的书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开放;这个五年是决定不开放,要听他一个人的。

  诸位想想什么道理?培养你的清净心,没有别的。听两个人,刚才讲两条路;听三个人,三条路,你自己没有主宰,你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所以完全听老师指导。五年以后,你身心清净,烦恼轻、智慧长,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老师如果不开放,那老师就有罪过,对不起学生;有这个能力开放。“开放”叫“参学”。参学是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听得再多都没有关系,你知道哪一个说得对、哪个说得不对,有能力辨别,这才叫你出去参学

  参学成就“后得智”。在老师会下这个五年,老师的责任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

  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所以五年老师教导是要成就你“无知”,也就是此地讲的“无念”、“无相”,学的是这个。你“根本智”、“无知”成就了,“般若无知”成就了,老师把门打开,让你去参学。参学成就什么?“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参学得来的。

  我们读《华严》,《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都知道。善财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无知”、成就清净心。得清净心之后,善财童子,就劝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德云教他什么?念佛法门。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他统统去参访,他不妨碍,他自己有主宰;样样我都懂,样样不执着,那个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后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谢谢你给我的成就,让我长智慧;“辞”是什么?我不学你这个法门。你的法门我懂不懂?懂。要每一个法门都懂,我并不学你的法门,我还是学我自己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你们能看出善财念佛,第一个人教他是念佛,我们讲“先入为主”,到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这个参学很有味道。一个开头,一个结束,这两个最重要。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当中无论参访多少法门,样样都听,样样都观察,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没有改换过。我对于念佛法门相信,是从这个地方得到的,是得《华严经》的启示;文殊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善财是他的学生,哪里有例外!所以善财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的确是其味无穷。

  参访善知识叫“参学”。没有“根本智”就没有资格参学。你到外面听人家讲,随听随跟着人家转,心被外境所转,这种人不能参学,参学就坏了。真正有资格参学的,像《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这就有参学资格,不被外面境界转,而能转境界,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那就是广学多闻

  很多学佛的年轻人在这里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认为学佛一定是要广学多闻。没错,“四弘誓愿”上念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是应当要学,那是参学。但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才能够学无量法门。刚才讲,烦恼断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离念;烦恼没有断,不能学法门,学得愈多烦恼愈多。不能亲近很多善知识,亲近很多善知识,是非很多,中国古人常讲“识人多处是非多”心清净,接触人再多,心还是清净,一点是非都没有,那个可以,你有资格去接触大众。心被境界转的,认识人多不好,有障碍。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时候,你烦恼就多。

  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烦恼;知道经多了,烦恼也多,所以经都不许知道。为什么教你学一部经,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经?真正好的老师限制你,不准你看一切经,为什么?生烦恼佛在这个经上讲“空”,在那个经上讲“有”,释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涂,连佛都怪起来了。他不知道佛说“空”、说“有”,说的对象不一样,这个人执着“有”,佛就讲“空”,破他执着而已;那个人执着“空”,佛讲“有”,破他执“有”的执着。佛有没有说法?没说法,破众生执着而已,佛哪有法说?!而是我们执着,听说佛有就执着有,听说佛“空”就执着“空”,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两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点都不能错会,错会我们的亏就吃大了。

  必须多读大乘,诸位要晓得,一部经经熟之后会开悟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读了十年,见六祖的时候顶礼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后站起来,六祖就跟他说,你刚才礼拜我的时候,头没有着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他就承认了,法达很老实承认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读《法华》三千部。《法华经》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华经》,别人没做过,值得骄傲,所以礼拜头不着地。六祖就考他,《法华经》既然念得这么熟,《法华经》讲的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读是读得很熟,《法华经》什么意思不晓得。他反过来请教六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没有念过《法华经》,也没有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念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给他一讲,他就开悟。这个时候对六祖佩服,再拜头着地了。

  你才晓得,一部经熟了,他心清净、他心定,所以遇到高人几句话一点,他就通达。如果你搞得很杂很乱,没有办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对你都束手无策我们今天学佛犯的过失在哪里?搞得太多。俗话讲,胸中里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没有办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来,这就说明东西要专、要精,不能杂

  诸位要记住,佛门有个原则,“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不要以为,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错;一样通了,一切都贯通。六祖没有学过《法华》,《法华》通达。一听就通,什么道理?前面讲了,“万法一如”,他已经证得“一如”,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念《涅槃经》,《涅槃经》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给她讲,她开悟了,见性证果。我们在古人这些学习当中,你要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学杂、我学乱了。人家学的是专精,一门深入,他真入进去了

  希望我们汲取这历史的教训、古大德成功的教训,我们循着他这个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们自己一定也能够走得通,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现代时代不一样,师生的关系跟从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师虽然对我们这几个学生还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经放宽太多太多。我们现代人所谓是求知欲望很旺盛,老师教我们学一样东西,我们不甘心、不情愿。老师也知道,知道我们的想法是错了,他那个法子才对,但是我们不甘心、不情愿、不能接受。于是老师也就大开方便之门,这方便门怎么开?只准学一部经,一部经学会之后才可以学第二部经,他给我们开这个方便门,可以多学几部,但是一部学会才可以学第二部,一部没学会不可以学第二部。

  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他老人家的标准是上台讲经,上台讲过,你可以学第二部。譬如我学《弥陀经》,我正式大座讲过《弥陀经》,他才算你这部经学过。你没有上台去讲过,不算学过;上台讲过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学第二部经,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古时候不如此,古时候真的就是一部经到底,至少是五年。这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我们今人就不如古人,缘分、福报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数量多。现在虽然得到科技方便,我们在修学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

  这是怎样读大乘、怎样亲近善知识,在此地也都提供诸位同修做一个参考。真正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没有。善知识头上又没写字,你怎么会认识!

  愈是真正善知识,愈客气、愈谦虚,他不承认;真有道德、有学问,你去亲近他,他不承认。他说我没有道德、我没有学问、没有修持,你在外面听,听误会了,那是别人过分的赞叹,不是事实。多谦虚!

  假的善知识不一样,处处标榜我就是善知识,你们来亲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个差,那未必是善知识

  于是善知识难求。在从前还有一个方法能找到,现在这个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么方法?闭关的,住茅蓬的。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叩关向他请教,那是真正善知识。住山、住茅蓬、禁足的,这是真正善知识。这样的人都是参学回来以后,也就是说他的“根本智”、“后得智”统统都得到了。

  得到为什么去闭关、去禁足?没有人请他讲经。弘法要有启请的,不能说我到你这里讲个经,这个不可以,讲不出去,那个话讲得多难为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怎么办?就闭关、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待龙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机缘,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识。你参学的人去找这些人,这些人你去参访,他给你解答的要是不满意,或者是解答错了,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那是真的。这是从前住山禁足、闭关的标准,都是这个样子

  另外还有一个标准,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他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他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今天讲知名度太大、名气太大,拜访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闭关、住山,把这些所有应酬都辞掉,这个可以,那个闭关真的是进修,他不是真有成就。这是大福报、大名声的人,行!住山跟闭关只有这两种人。现在民主、自由、开放,没有限制了。

  我出家受戒之后,有一个居士他有一个别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满意,那个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养我,我说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一下,被老师骂了一顿,老师才告诉我,住山跟闭关,刚才我讲的,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你是开了悟,还是名气太大、应酬太多,那两个条件都没有,还是乖乖的到处参学所以我才晓得,原来我没有资格,

  但是我的师兄弟们不少人都闭过关。我有一个师兄觉斌法师,过去做过槟城极乐寺的当家师,他圆寂在极乐寺,他跟我同届,同一个老师出家的。他受戒之后就在南部闭关,闭关三年。我到关房里面去看过他,他给我讲,佛教界里面出些什么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统统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说你真厉害。在关房里头,到处打听一些事情。他要看经,我收藏的经书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观论疏》,线装本十二册,他带到关房去了。到第二年,两年了,我去看他,也把这本书顺便要回来。书拿回来之后,十二册他才看了第一册,第二册都没动。

  这就说明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善知识也找不到,真难!这不得已,才想出第三个办法:找古人,这没错!今人,哪个是善知识?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师,记住,跟一个人。像我们这次讲《金刚经》,我们找到江味农居士,我们所讲完全根据他所说的,一家之言,这就没错。思想体系完整,章法结构整齐这就好了,这也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的。

  我们要学一个经,当然要靠注解,找一个注解,依一个人,这样才不会错,这样子假以时日当然有成就。一个老师会下奠定基础、扎下根基,然后再去参学,心里面智慧开了,就有能力辨别得失、辨别是非、辨别邪正,有这样的能力,那就错不了。

  这两句千万不能误会,“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断掉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参学,就是善财的五十三参。善财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就是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的烦恼是在文殊菩萨会里断掉的。断了之后,老师就叫他出去,出去参学,没断烦恼没有资格参学。

  所以“四弘誓愿”是有层次。现在人搞的麻烦在哪里?前面两愿不要,专要后头两愿,度众生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不理它,一开头就学法门、成佛道。没有几天,他就宣布他成佛了。“四弘誓愿”前面那两个不要,那糟了,像盖楼房一样,四层楼,一、二楼不要,我盖三层、四层,现在人干的是这些,所以没有古人踏实,没有古人的成就。

  再看底下的文:

  【首先要明了六尘等境,唯虚无实,不为所迷。】

  这是真实的智慧。前面一再跟诸位同修说过,我们眼前六尘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说,在一切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执着。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执着是决定不能避免。有妄想、执着就搞六道轮回,离妄想、执着就出了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无法。】

  这几句是“般若”的核心,《般若经》里最重要的开示,在这几句里头真的有体悟的话,那个成就快速不可思议。

  【此是遣荡尘境之方便,渐渐乃能胸无点尘。】

  胸无点尘”就是我们讲的心地清净,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清净,智慧就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读大乘经念多会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门不承认,教下也不承认。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疏钞》讲过,“有解无行”,这就是大乘经读得很多,“无行”是什么?没有认真修行认真修行是“离念离相”;“无行”就是没有离念、没有离相。大乘经念得很多,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是增长邪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真正善知识为什么叫你读一部经,不叫你读两部经。你心没有清净,还有妄想、还有烦恼、还有是非、还有人我,你读得再多,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

  有些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认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这些大乘经,不要读经,在家用功,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统统都不要。清凉也说过,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错了。这是华严宗祖师说的话,哪里会有错?!这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原理,“空有两边”不能着,着一边是错误,“着有”错了,“着空”也错了。因此行门当中,一定是“解行相应”,那就对了,“解行”要相应,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不至于走错方向、才不至于走许多冤枉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底下说:

  【纵有念头,亦极微薄,然后乃能断之。】

  真修行人“断念”当然难,可是比一般人念头要淡得多,这是真的。只要肯认真修行,我们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是好境界,这个有进步。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烦恼跟去年没两样,甚至于没学佛时好像烦恼还少,学了佛之后烦恼多了,愈学愈多,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佛法的修学,在功夫检点上来讲,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学的就很顺利,功夫得力。假如不是这个现象,你要认真去反省,你错了错误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一定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开智慧是转凡入圣之枢纽。】

  无论修哪个法门,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念佛人会开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现前,转了,这个境界慢慢在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萨心

  “轮回心”是什么?贪、嗔、痴、慢、疑,这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东西,这就是搞六道轮回

  菩萨心”是什么?慈悲喜舍。你能从这个地方转,就好!

  轮回心是烦恼心、污染的心;菩萨心是清净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所以大家学佛,入佛门,一进门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讲的是什么?转凡成圣。教你三个方法:“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转迷为觉,这叫“皈依佛”;转邪为正叫“皈依法”;转染为净叫“皈依僧”。这个讲法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

  惠能是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给人传授皈依,这种讲法我们可以联想到,佛法传到中国是后汉永明十年传来,公元六十四年。在传到中国之前,在印度已经传了很久。在中国书里头记载,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入中国,这是佛经上通常讲的,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正法终结、像法开端的时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传了这么久,法就愈传愈讹,就有了偏差、有了错误,大家对于三宝“佛法僧”逐渐逐渐错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于是“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无实。所以惠能大师给人家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坛经》上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这么讲法;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给我们这样解释,使我们对于三宝意义清清楚楚,不至于迷惑。所以“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觉正净”是佛菩萨。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就是转凡成圣,这么个转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过来。世间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过来依“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叫真正皈依三宝所以要开智慧,不能迷惑颠倒,无量劫迷惑过日子过到今天,还要继续再迷下去,那真的对不起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回头,不再迷了,这样子就开智慧。

  【经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刚般若。】

  讲了这么多,到这个地方才点题,才把经文扣起来。

  【故此经所明义趣,皆是开其金刚智。】

  “般若智慧”里最殊胜的是“金刚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般若”,是至高无上的“金刚般若”。这个“智慧”怎么开法?也就是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怎么个奉持法?

  【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是也。】

  这就是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方法。我们要记住,受持“金刚般若”,不是每天把《金刚经》拿来念一遍就叫“受持金刚般若”;那个搞法,你还是搞迷邪染、你还是搞六道轮回,搞错了。

  “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念。”是不是在念《金刚经》的时候我们离相;经放下来了,我们生活当中又着了相?《金刚经》是课堂作业,上课,学了要会用,你在生活当中“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你每天上班工作,在工作里面“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你每天许许多多的应酬,跟一切大众往来,也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念”,那就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你的心境真转过来,你不是凡夫了,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不是凡夫相,这才转过来。《金刚经》受持是这么个受持法。

  【离念即是断无明,无明分分断。】

  “念”就是“无明”。换句话说,你的念头愈少,你的“无明”愈少;你的妄念愈多,你的无明就愈多。从妄念变成执着,执着就是烦恼,是最重的无明。我们断,先断执着,这是最重的、最粗的;再断妄想,就是一些分别;最后再断念。要分成这三个阶段,从粗到细,这个方法比较恰当。

  “无明”一分一分的断,法身一分一分的证。大乘经上讲,“无明”有四十一品,“破第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法身圆满显现,那就是圆教的佛果,我们也称为“妙觉位”。《楞严经》上称“妙觉”,“等觉”上去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

  “等觉菩萨,复用此法。”还是用这个方法,离念而已。这个“法”是讲法则、原则。还是用这个原则,“断最后一分极细无明而成佛果”。这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吗?!

  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就是“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如果掌握不住这个原则,不管修学哪个法门统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你的心不能恢复清净,这个道理不难懂。

  我们再看后面这两段,这是小注的总结:

  【总而言之,此两节经旨】

  这两小段经的宗旨。

  【即是先须了彻无有定法。】

  明了,彻底明了“无有定法”。

  【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

  这两句话,它的意思我们懂了没有?“妄念之源”跟“无有定法”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很大,我们凡夫总以为有一个定法,一天到晚打妄想去找这个定法,多少人去找,几千年来没一个找到,你说这个关系多大!这是妄想的根源

  你看这个世间,可以说无量劫来大家看到自然的现象、宇宙的运行都很有秩序、很有规则,四时的变化,在从前二十四个节气,真是清清楚楚一点都不错乱,这样的规则都认为是有定法。谁在安排的?找来找去找不到,于是就发明一个上帝,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人发明的,想不通了!总以为是有定法,这就是妄想,所以科学是妄想,哲学也是妄想。

  最近我在洛杉矶,净宗学会他们的小刊物里面刊载一篇中文翻译,有爱因斯坦一段话,这是西方的大科学家,他到晚年说出科学不是真实的、是妄想,哲学也是妄想。这很了不起!怎么个虚妄法,他没说出来,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妄想从哪里来的,他没说明,这在佛经上也清楚了。

  我们知道这一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定法,我们就不会再打妄想、不去想它了;不知道,会去想人从哪里来的?宇宙怎么形成的?地球是什么年代形成的?怎么形成的?这在打妄想

  现在多少科学家还继续不断在打妄想,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那些答案都是似是而非,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知道“无有定法”,知道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连续相,我们就不再妄想,把它放下。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不想了,这就是智慧不想,智慧就现前;这一想,烦恼就现前你们诸位记住这个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只要去一想,烦恼就现前;不想,智慧就现前。不想,心清净,心清净照见;这一想,“照”就没有。心不清净“照”就没有,落在意识里头,意识不是智慧。

  【更须破除攀缘心想,以截断妄念之流。】

  妄想起来实在讲还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断地去发展,妄想继续不断地延续,这个可怕!所以佛又教给我们,要把攀缘心断掉。攀缘心断掉,虽有妄想,妄想不会扩展。换句话说,妄想起来是有限的,有限好控制、有限容易断,决定不能让它继续的增长。所以要把攀缘心断掉,一切法里头不要攀缘,随缘就好世间人不懂随缘的道理,用攀缘心过日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这也就是说,世间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财产放不下、亲情放不下,这是攀缘,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你那个无明、妄想不断在扩张、不断在发展,这个事情麻烦,果报就变成三恶道,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

  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报应,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够深信不疑,攀缘的念头会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缘也是枉然,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缘,它到时候就会来了。

  因此,近代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极力的提倡《了凡四训》,提倡《感应篇》。《了凡四训》、《感应篇》都不是佛经,老法师一生大力提倡,你要问什么道理?道理就在这一句,明了因果报应,我们的攀缘心会息掉。

  袁了凡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对他佩服得很,认为他这个功夫很高。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太可能,问他:你的功夫不错,这么长久的时间不起一个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实,没有承认自己有功夫,只说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干脆不想了。云谷禅师这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是个凡夫?他这个不想,只是因为命里头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么样,一月怎么样,自己清清楚楚,照着命运去过日子,所以没有妄念。这个凡夫我叫他做标准凡夫,他是标准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们不够标准,我们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个标准凡夫。标准凡夫心清净,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报应。

  所以云谷大师给他开示,告诉他:命可以转,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没有把命运改变,那你当然是凡夫。所以给他说明改造命运的理论、改造命运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训》里面,把这个就写得很清楚,而且说明改造之后的效果效果非常显著,真的他就变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运就改变了。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就这样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你求,求不到;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有业障,你要忏除业障,障碍没有了,感应就现前。章嘉大师给我讲得简单,《了凡四训》里面写得详细。现在录音带流通量很多,台湾有些居士发心要做三百万套流通,现在书也印出来了。那边的同修催我,我过去讲过的,我讲得详细,一共有二十多个带子,现在同学们把这些录音带都已经做成文字。我是在前几个月,上一次,三个月前,我在这个地方,每天我在看这个稿子,里面有些错误的地方给它改正,也补充一点意思进去。现在这个稿子完成,有不少同修拿到,他们要发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师当年极力提倡,不是没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这个攀缘心。以截断妄念之流,就是不让妄念继续的发展。

  【此是能断。】

  “能断”就是“金刚般若”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

  【作观、念佛,乃能断之方便。】

  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学止观”;净宗修学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这些手段都是能断烦恼、能断妄想、能断妄念的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说。】

  这叫“奉持”。佛在经上所说的道理、所讲的方法,要求我们遵守的这些教训,我们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依教奉行,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说,为什么?每天读经。为什么要读经?不忘佛说。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时时刻刻能记得。

  【念念不违如来。】

  面说“佛说”,这个地方说“如来”,这个意思不一样。“如来”讲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违性德。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违自性。

  【即是一心念佛也。】

  一心念佛”这句是广义的,这叫“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狭义的广义的做不到,广义就是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如来,那叫“一心念佛”。这就说明,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是这么个说法。我们净土宗是狭义的念佛,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专求往生净土,所以我们“一心念佛”,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即是一生究竟圆满。】

  前面广义念佛就是:不管哪个法门都是念佛法门,因为它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自性,所以统统是“一心念佛”。统统“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不能圆满,这是真的。纵然开悟、明心见性,你也不过是证得圆初住的地位而已,别初地,距离圆教的佛果,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他不能够一生究竟圆满。唯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生究竟圆满

  到这个地方,只是讲这个经里面“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说了两桩,“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言说相”,这底下的经文是“不着境界相”。“不着境界相”就是“离心缘相”,“心缘”就是执着,这是第三个意思。

  第六十六段里面,“不坏假名,示不着境界相持,不着境界相奉行”。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经文字字句句含义无限的深广读《金刚经》的人很多,能在《金刚经》看出意思的人的确不多。为什么?他要真看出来,他就会做到,真的依教奉行

  读《金刚经》为什么不能奉行?里面的意思没有看出来像这样的句子问答,实在讲,我们要是不听讲解,很难懂得。

  请看小注:

  【凡一切法,皆有差别之相。就其差别,安立名字。】

  因为“相”不一样,所以就给每一个现相都安一个名字,好称呼它。但是要晓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这个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执着,“相”不能执着,“名”也不能执着。“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刚才讲了,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可见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没有用?有用,但是不要执着,执着就错。

  “相是幻有”,“幻有”有没有用?也有用,不能执着。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执着,不执着什么事都没有,事事无碍;一执着就变成事事都有碍,都不通了。

  【体不变,相常变。体是本,相是末。】

  “体”是什么?真性,真心。我们净宗讲清净心是“体”,这个不变的,我们要求的是求不变的。

  【不应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凡夫,那就错了

  迷相忘体”,六道凡夫都干这个事情,都是“舍本逐末”,都是“迷相忘体”,迷执在幻相上,以为幻相是真实的,这个亏吃大了,苦头吃多了,无量劫到今天没完没了根源在哪里?这两句可以说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诉我们“不应着”,你不着才符合事实真相;你要是分别执着,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错在这里。

  【离与不着,乍看似同。】

  “离相”、“不着相”,粗看好像没有两样,“细审不同”,你要细细去思考它,这两个字的意思并不一样。

  【各不相涉曰离。】

  “不相涉”就是我们常讲不相干,各个不相干,那是“离”的意思。

  【于显用时而不为其所缚,是为不着。】

  “不着”的意思在这里,这个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缚;不被它所缚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迷,这叫“不着”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时时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们身体是“境界相”,我用它。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我们生活不能离开它,时时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么不迷?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用,你说用得多自在、用得多开心!这就是经上所谓,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游戏神通。因为他不执着,所以就游戏,游戏是快乐、神通。我们凡夫当真,当真就苦。这就好比我们在戏台上演戏,演戏都知道假的、空的。虽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乐,心里并不真的起烦恼,假的!

  必须知道,诸佛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度化众生,都是在演戏。他自己知道他在演戏,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点烦恼也没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也是在演戏,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戏当作真的,你说这糟糕不糟糕,这就错了,不晓得是假的。几时知道这是假的,你变成佛菩萨了,你就转凡成圣,你就转六道为“一真法界”;一觉悟就转,一迷就堕落。所以离跟不着,意思不一样。

  【修行人先应证体,体明必须达用。】

  有体、有用。“明体”就是明性,前面跟诸位讲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体,“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

  “体”得到之后要有用,必须大用。“大用”是什么?“无所不知”,那就有体、有用。我们今天搞错了,我们今天下手学什么?有“知”、求“知”,什么都要“知”。到最后怎么样?什么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错误,没有一样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个“知”叫“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如果你“体”得到了,你的知见就正,就正知正见。因为有用,所以不坏相,名字相不坏,我们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坏,我们用境界相,都变成了享受。享受里头不生烦恼,享受里头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里面显示出“觉正净”,否则的话,你“觉正净”从哪里看出来?从哪里显示出来?就在享受当中显示出来。在享受里头,不迷,觉了;不邪,正了;不染,净了。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整个的生活是生活在“觉正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圣”,“转凡成圣”。如果你对于名字、对于外面境界,你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你过的是六道轮回的日子。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要学佛?我不想再过六道轮回的日子,我要过佛菩萨的日子,为这个学佛。我不愿意再搞迷邪染,我要过觉正净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觉正净是乐。学佛是离苦得乐,你是不是真的离苦、是不是真的得乐?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果然你天天快乐,你对了,你学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现前,烦恼轻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乐,法喜充满。

  【虽达用,终应会归于体,故又不可着相也。】

  “相”有受用,不着就是体,不着相就“会归自性”。穿衣、吃饭“会归自性”,一切工作“会归自性”,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会归自性”。

  【体会得但是尘多。】

  这是经文上面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大千世界怎么来的?无量微尘累积的。散掉了就是微尘,世界相就没有了;聚积起来就现。可见得这个“相”是因缘所生,假相,根本没有这个相;微尘聚就现这个相,散就没有这个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晓得没有,正在聚的时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没有,没有三千大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报,自不执着了。】

  “依报”是大千世界;“正报”是身。“身”是“四大五蕴”聚集现这个身相;“四大五蕴”散开、离开了,身相就没有了。身有没有?没有。“四大五蕴”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没有?大千世界是微尘集聚的,微尘聚散现这个相,离了微尘哪来大千世界?!这是教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没有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手机版的APP已经设计完成。这次设计的手机版APP有两个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已经在共修系统注册的学员,也可以在手机APP上用手机号登陆。

  苹果系统APP下载地址: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后,就能下载了。

  安卓系统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http://sj.qq.com/myapp/search.htm?kw=%E5%87%80%E5%AE%97%E7%BB%8F%E6%95%99

  (2)http://zhushou.360.cn/detail/index/soft_id/3508489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邮箱:foxdw_01@163.com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