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金刚经 第25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金刚经 第25集

来源: 金刚经,江味农,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无住生心,变易生死,场,涅槃金刚经 第25集 录入时间:2017-05-23 13:24:57
关键字:净土释疑网
【 点击数:283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二十五集 (共124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接

  请掀开经本,第三卷,第四面,最后一行,看经文:

  经【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尊者也是一个证果之人。前面说过,小乘四果虽证圣果,心中也是若无其事,当然须菩提也不例外。不过,须菩提常常被世尊赞叹,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在此地说,他从来也没有这个念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是从反面说,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我证阿罗汉果了,我是四果阿罗汉”世尊常常赞叹他是“离欲阿罗汉”,要有这个念头,世尊就不会对他赞叹,不会说他是一个喜欢“阿兰那行者”。这里面这些名相术语,我们在《注解》里面看。

  【阿罗汉道,即谓离欲。】

  这个“欲”就是世间的七情五欲,也就是“见思烦恼”。前面说过,三界“见思烦恼”断尽,这才证阿罗汉。

  【阿兰那,此云寂静。】

  就是非常安静。“阿”当作“无”的意思,如果照字面上来翻译,这都是梵语音译的。“阿”翻作“无”;“兰那”翻作“热闹的场所”无,不热闹、没有热闹,就是很安静的地方,意思是这样子。它是寂静,所以也叫“无事”。

  “心无事相。”这是从更深的意思去说;字面上、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没有这些吵杂的,环境非常幽静。我们现在说听不到杂音,这个地方就叫做“阿兰那”。佛法里面以这些名相往深处去体会。“心无事相”,这是从大乘上说;如果小乘,完全在事相上讲。大乘,“阿兰那”就不一定是事相上,很繁华、很热闹的场所,大乘人心清净,不为境界所动,不为境界所染,那是住真正的“阿兰那。大小乘的说法不一样,这个意思完全取大乘境界。

  【相尽于外。】

  外面六尘境界相,不但不执着了,连分别的心都没有,这才叫“尽”。“尽”是分别、执着的心没有了,完全没有了。

  【心息于内。】

  心是定的。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后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尽于外,不取于相;心息于内,如如不动。

  【内外俱寂。】

  无论是什么样的热闹场面,他都是清净的。别人看到很繁华、很热闹,而一个修定的人,他在这个境界里是清净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法身大士们,他们修禅定都是在闹市里面修行,我们凡夫看不出来,看到这些人热闹场合当中,他也来玩玩,不知道他在那里修定。那种境界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是修定。

  “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这是须菩提尊者所得的。

  “乐”这个字念多音字,不念“乐()”。“乐()”是当快乐讲;念“乐(yào)”,念去声,“乐(yào)”是爱好、喜欢、是爱好的意思,所以读去声,不读“乐()”。这就是他非常喜欢安静,非常喜欢寂静。

  【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之意。】

  这一句在这个地方意思取证果,他契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入了寂静的境界。凡夫跟他们比较比较,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更要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修行。

  【凡夫所以起念无他,未能忘情于能得、所得耳。】

  这是凡夫跟他们不一样的,不但是四果“能得”、“所得”没有了,我们从前面读的经文,初果须陀洹就没有这个念头,何况四果罗汉?!凡夫“得失心”很重,坚固的执着。得,一定有“能得”、有“所得”,有“能所”。

  【能得是我相】

  以为“我得到”了,他坚固执着有个“我”,“我得到”了。“所得”的也用一个字做代表,叫“人相”,也就是“我”的对面,“我所得到”的。这个“人相”不一定是人。我们得到钱、得到物、得到什么,都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代表你所得到的,这是“人相”。

  “能得”、“所得”不一样,“能得”的心不一样。种种心,诸位要细细去体会,你能够发现,“所得”的物当然更不一样、更不相同,这就叫做“众生相”

  “执持不断是寿者相。”这个能得所得的念头,它不会断,坚固的执着,相续不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时间。这里头有时间,时间就说之为“寿者相”。佛法里面,《金刚经》这四相,倒很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四度空间。四度空间里面有时间,时间加在里面就变成四度空间,很有这个味道。

【作一得念,则四相具足。】

  所以,有“得”的这个念头,再轻微的念头,这四相就具足了四相若具足,不但不是菩萨,小乘四果也不是,诸位一定要知道

  从前我们读《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不是菩萨,那是不是阿罗汉、是不是须陀洹?现在我们明白了,连须陀洹也不是,何况是菩萨?!你才晓得“凡圣”差别在哪里。凡夫着相;圣人不着相,他这四相都没有了这就是凡夫比不上他们的地方。

  要是论福报,不要说须陀洹,连四果罗汉,我们在相上看,而不从性上看,性上看是另当别论,从法相上看,天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那个福报之大,好像他们没法子能比。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读到,如果论“福德性”,当然他是圣人,他四相都离,他的福德实在讲是无量福德,不是大梵天王能够跟他相比的。大梵天王所得到的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这些圣者他们所证得的是“福德性”,所以“福德”实际上讲不可思量,这是真实的。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满。】

  这是世间人许多都有这个心态:他布施做得很多,功德做得很多,那个身体都轻了,轻飘飘的,这是得意忘形;自以为修了很多福,自以为做了很多好事,实际上他是修了福,是做了好事,完全着了相。我们知道他的福报并不很大,他所得的福是很有限的,与他所修的是成正比例。

  佛在这部经里头,就是教给我们“行于布施”应当不执着。不执着,你所得的福那就大了为什么?不执着,你所修的变成“福德性”。“性”是无量无边,包含虚空法界,所以那个福报非常非常的大,真正不可思议。

  【故发大心,行大行者。】

  这些意思都要记住。什么叫做“发大心”?不可以忘掉前面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叫“大心”

  什么叫“行大行”?“空有两边”不着,“行于布施”,这个叫“大行”。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这个行门,所以这个行门称之为“大行”。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在日常生活当中“两边不住”,就是“大行”。

  【万不可住相也。】

  一“住相”就不是佛法,这个诸位要知道一“住相”,你所修的是世间的有漏福报,不是佛法。

  接着看底下一段:

  经【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能够轻易地看过,要细心去体会,解释虽然不多,但是很重要!

  【必得而无其所得。】

  “必”是必须。非常肯定的语气,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要得而无“所得”,乃为真得。

  【若有所得,便为非得。】

  你有“所得”,你一样也没得到,这个话大家听了懂不懂?没有“得”才叫得到得到了,还没有“得到”,这是什么话?这个话叫我们听起来迷迷糊糊,这简直颠倒了。如果前面你要都听懂,你就会点头,你就认为这个话说的是正确的、是对的。

  为什么说“有所得”,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实在讲,这些道理都在《金刚经》的后面,我们现在还没念到。能得”的是一个观念,“能得”的是心,心里有这个念头“我能得”,我们就说它是心,《金刚经》后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拿什么“能得”?“所得”的这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得”的也“不可得”,“能、所”皆空,你到哪里去得?!佛给你讲真话,你反而不明了;说假话骗你,你还挺相信的,你不是迷惑颠倒吗?

  什么说“得而无其所得”,那就是真得?真的是性,“真如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万法“真如本性”本来“能生万法”,你要是见了性,那你真的就得到,你一样都不缺乏。我们读《普门品》,看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哪个地方有众生心里想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立刻就现身去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菩萨就给他宣说什么法门。我们听到了,这叫“神通广大”,这个广大的神通,就是他“所得的”。他怎么得的?“得无所得而得”的。

  我们今天样样执着,以为“有能得”,以为“有所得”,这个能力是一样也没有。我们的病就在此地,就是坚固执着有一个“能、所”。这一条从果上讲的,你真正明白你才会把得的念头放下,这才能够入圣人之流。

  底下一条讲因:

  【必行而无其所行,乃为正行。若有所行,便为非行。】

  这个“行”是行菩萨道。如果你所行的,你执着“有所行”,那就不是菩萨道、不是菩萨行。《般若经》上讲的菩萨行门,六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所行总不外这六条。如果你自己觉得我修“布施”,我“持戒”,我修“忍辱”,你就是“有所行”,这不是“菩萨行。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行?善行,世法里面的善行。

  “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都是世间善行。世间善行,将来得三善道的果报,那不是菩萨。所以必须要行“无所行”。要不要行?要行,“六度”都要行。前面跟诸位说了,认真努力去修“六度”,不着“空”;虽行,若无其事,心里头“无其所行”,若无其事,不但没有执着,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叫做“菩萨行”

  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菩萨行”跟我们一般善行,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论事相上来讲,可以说毫无差别,差别在用心。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凡夫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真的好难!我们修一点点小布施念念不忘,唯恐忘记,还要把名字刻上。道场里面,建道场,建一根柱子,他出了多少钱,上头都要刻他一个名字,唯恐忘掉了,着相,着得多深!

  印一本书,后头也要把名字印上,某某人印的,我送的,这功德很大。果然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那就错了,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可不可以在上面刻几个名字、题个名字?也可以,只要不着相就行。不着相为什么还要有个名字?接引众生,这好事情,希望别人看到这个好事,他能够跟着一起来做,这是菩萨的大悲心。如果他自己真的,那个名字是唯恐自己这个功德会丢掉,将来没有人承认,那就坏了、那就错了,那你完全是着相。这个诸位要知道。

  所以你想想看,我们凡夫印一本经,后头有一个名字,菩萨也可以印一个名字,但是他不着相,我们着相。我们的用意,唯恐人家不知道我们做了好事;菩萨是希望别人跟进,他是这个意思,用心完全不相同。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染污的,理事都要搞清楚,然后知道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换句话说,如何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学这个经的目的无非在此。希望我们改变凡夫的生活方式,去过佛菩萨的日子,这才叫没有白学,学了才真正得受用

  【云何无其所得,无其所行。】

  现在我们晓得了,“无其所得,无其所行”才是菩萨行。要怎样才能做到?

  【不作念是也。不取不住,无住始有入处。】

  “无住”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佛与大菩萨的行持。这教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无其所得,无其所行”,只要我们“不作念”,没有这个念头说得明白一点,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着,“不取相、不住相”就行,这样,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无住”的宗旨我们才能够得到,“入处”就是得到。得要得“无其所得”,那就是你真正得到。

  须菩提尊者在这一段里面为我们现身说法,前面说“四果”是泛指,并没有指定哪一个人,这是一般小乘四果。这一段是说他自己,他自己挺身出来,为我们做证明,确确实实是“不住相、不取相”。

  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世尊很慈悲,佛也来为我们作证。

  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释迦牟尼佛听了须菩提尊者在大会上为我们作证,离欲阿罗汉,他也不执着他“得离欲阿罗汉”。世尊在此地问他,问如来在因地上的修行,修菩萨行,也不着相。

  过去佛在然灯佛所,我们看小注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答复是:

  经【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是实实在在,确实是“无所得”。菩萨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位位都是实无所得。他要真的有所得,诸位想想四相具足,已经掉到凡夫这来了,哪里是圣人?这就说明“实无所得”这个境界有浅深不同,十信位、十住位浅,十地、等觉深。无论浅深,皆“无所得”。这个理是平等的、是相同的。

  我们看底下小注:

  【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

  这一段经文所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的故事,从前他修行的事情。

  【初证八地时之事。】

  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然灯佛,那时候他刚刚证得八地菩萨位。八地菩萨地位高,很高,但是跟佛一比,佛是果位,他还是因位,他还没有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他还是在因位。“望初学人则为果地”,八地以前的人看他,他是果位,他所得的果报很高。

  【八地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即是真如实相。忍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

  这地方给诸位介绍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佛法里头会常常见到的——“无生法忍”。净宗回向偈里也有,也常念到。什么叫做“无生法忍”?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证“无生法忍”,在菩萨位上三个阶段——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菩萨所证的叫“无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取其中,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法”是一切法,不但是出世间法,也包括所有的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这一个字当中。无生”是不生,所有一切法都不生法既然不生,当然就不灭,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你能够把它证明、证实,那你就得“无生法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有生有灭。你哪一天能够看到,所有一切法都不生不灭,那就恭喜你,你证得八地菩萨;实在是七地就证得,七地菩萨就证得。

  如果还看一切法有生灭,纵然是菩萨,也没有到七地,也不是大菩萨,是小菩萨,这是狭义的说法。如果广义的说,也就是说把标准放宽一点,不要限制的那么严,七、八、九地很严格。如果放宽来讲,圆教初住菩萨也就证得。圆初住菩萨,我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也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没有八地菩萨见得那么清楚、那么究竟。这是不如八地,他真的是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广义说,范围放宽一点,圆初住就证得。这一个境界就是“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华严》、《法华》、《楞严》都讲这个事实。诸位要在这些大经大论,不仅仅是要有相当的基础,依据大经大论有相当修持的功夫,你对这桩事情,纵然没有证得,在理论上你会同意,确确实实是讲得通。一切法从来就没有生,这是“真如实相”。

  忍”,这个字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点点头同意。为什么同意?你见到了,确实是不生不灭,佛没讲假话,所以它有“认可”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他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退”是退失你承认的这个念头,也就是我现在是同意,再过一个时候想想不对,我就不能同意,那就叫退心;这个不退”。不退的原因,他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所以他能够不退转。

  “理智相冥。”“理”是所证,“智”是能证。“理”是“实相之理”,“智”是“实相之智”。“冥”就是合一,“理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证”。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彻底觉悟了,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一法。《华严》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万法,无量无边之法是一法。

  实在说,《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八个字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要入“无生法忍”就懂得了,那就真的明白。

  “忍可印持。”“忍”可是同意;“印”是印证、证明;“持”是保持,就是不退的意思。对于佛这个说法,永远的承认,不会有所改变。

  【于法之法。】

  这段经文末后佛问的,佛在然灯佛所,八地菩萨的时候,“于法有所得否”?他证到八地的果位,“八地”得什么?得“无生法忍”。

  是不是真有一个无生法忍,菩萨得到了?这一句:

  【蕅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极是。】

  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的《注解》,他《注解》里面说,“于法”这个法就是指“无生法忍”。这个讲法很有道理,为什么?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世尊在然灯佛所那个时候他是八地菩萨,他所得的法当然是“无生法忍,”这个说的是很有道理。

  【闻法住相,则心中生灭未息,何能便证无生。】

  “闻法”这两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听经;我们今天范围很小,闻法大概就是听经。实际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这个“闻”作代表,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字来作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闻”,所以它的含义非常深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着相,你就分别、你就执着,分别、执着是生灭法、是生灭心,所以你的心中生灭未息,你用的是生灭心。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生灭心怎么能证无生?这不可能证的。“无生”要用什么心?无生灭的心,你就证到无生灭的法

  我们今天因为用生灭心,我们也证了,证的是生灭法,所有一切法都生灭。你们想想看,佛给我们讲的根本原理,“相随心转”,心有生灭,相就有生灭;心没有生灭,相就没有生灭。有生灭是假的,没有生灭是真的;有生灭是无常,无生灭是真常。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教我们什么?教我们用不生灭心,不生灭是真心,生灭是妄心、假心。你用真心,你就见诸法实相;你用妄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么回事情,这是讲到根本处。生灭心要怎样把它降伏?《金刚经》不就讲这个事情?“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生灭心。“应云何住?”我们怎样住到不生灭心里头去?这一部经上,就是说这两个根本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修行就很容易,不是难事,任何一个法门都不难。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是根本的问题。

  【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仍然是生灭心。尚能谓证无生法乎。】

  我们把无生法忍这个意思,从经典上、从古大德的注解上,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无生法忍我懂了,懂了也没有用,为什么?你还是用的生灭心。换句话说,无生法忍的境界与你还是毫不相干,必须要实无所得才行。

  【故知虽得无生,而于此法,实无其所得也。】

  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他心地清净,决定不会有个念头,“我今天证无生法忍”,不会有这个念头,不会有这样的分别执着,他是真的得了。这个精义,精华的意思,精彩的意思,还在经的后面,都会读到,都会讲到。

  【菩萨住相,便不能成佛。发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岂能成菩萨,又岂是菩萨行。】

  这是很肯定的为我们说出来了,不能着相,着相就错了,着相就不是菩萨。着相之行,决定不是“菩萨行”。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些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当菩萨,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菩萨要念念《金刚经》,《金刚经》是菩萨的镜子,照一照像不像菩萨;自己去照,自己去对一对像不像菩萨。

  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着不着相?不着相,有人就沦于消极,什么都不愿意做,那也不是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比任何一个人行为都来得积极;“行于布施”,一天做到晚,从来没有休息过,真正像前面所讲“净念相继”,他从来没有中断,所以菩萨不是消极的。罗汉有消极的,菩萨没有消极的。积极又要不着相,不分别、不执着,那才是菩萨。

  【云何心能不生。】

  这个“心”是指念头。怎样叫我们念头不生?

  【必当无住于相。】

  “无住于相”这句话,实在说就是我们把一切相放下,你的心就会定了。念佛堂里面指导大众的法师,常常念着警策大众: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就是“不住于相”。世界是我们的环境,依报;身体是我们的正报。身跟世界放下,色尘放下了,还有一个心,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外面境界是色相、色尘,心里面的思想、想象是法尘。“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放下,我们的心定了、心清净了,再不会有念头生,不会有念头灭,所以说“必当无住于相”,这个很重要。心里还念着一个,那你还是有一个相。

  【故无住,正是无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唯一”是没有第二个,只有这个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论是哪一个行门都是要统统放下,才能够证得“无生法忍”。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太难太难。“我很想放下”,那个“很想”就是个妄念,你想想看,这个妄念能不能断妄念?断不了妄念。“很想”也不行,也无可奈何。我们实在是很幸运,幸亏遇到阿弥陀佛,念头一转,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古德常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悟无生法忍”。见到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一切放下就不难了;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很难很难。这就说明为什么自古至今许多修“般若”的人,到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前面小注上面看到,包括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在中国,像智者、永明都是修“般若”,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这些大菩萨真了不起,通宗通教。你说禅,他大彻大悟;教,他大开圆解;密,他三密相应,为什么还要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细细去想想,念佛求生净土是一个究竟法,是一个大圆满法,他要是舍弃这个法门,纵然他得无生法忍,再要修到佛的果位,要费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难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希求的立刻就得到。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之处。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约因详显”。第三卷这一部分的经文,是四段里面的第二段“解”,详细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在四分里面这一分经文最长。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在此地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庄严佛净土?当然庄严。究竟怎么庄严?这个地方要详细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懂得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我们也真正庄严佛净土,这是非常难得的。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

  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一个“离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好的巧妙方法。因为我们都“着相”,我们修的功德都“着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统统送给大家,我的功德不要都送给大家。“离相”、“不着相”,“回向”是这个意思。

  大经上佛说过,教给我们“回向”三处。

  一是“回向菩提”也就是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是究竟圆满,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智慧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二十二年。三种回向里面,教给我们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是“回向众生”因为你所修的,里头有福、有慧,这前面讲过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给众生去享,这个好!

  “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会享得迷惑颠倒,那个福报就像酒一样,一享是如醉如痴,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麻烦就非常非常大

  所以佛菩萨、阿罗汉,真的,经上讲的,他们有无量福德,他为什么不享?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还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托钵,他为什么不享福?佛的福报天上人间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他天天还托钵,这岂不是把“回向众生”做给我们看,他说的话不是假话,没有骗我们。佛是确确实实把这个福报给我们一切众生共享,分给我们享。这当中最深的意思,示范给我们看。

  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享受,决定不是一个好事情。物欲,这里头能叫你产生欲望,能够把你的“贪嗔痴”勾引出来,这个物质欲望在外面诱惑,把你里面的“贪嗔痴”勾出来,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决定叫你堕落,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世从来没有建一个道场。我们看看《大藏经》、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这个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这个道场不是佛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佛到这个地方来,供养佛,请佛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给佛、佛的弟子们使用,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给孤独长者没有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没有!你们诸位想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个家,他不又回家了吗?!大错特错了!他就回家去了,他又有了一个家,哪有这种道理?!这个我们要晓得。

  佛教传到中国来,我们国家建了不少道场。你看到有很多古寺院匾额上题“敕建”,就是国家建的。也有少数是地方上长者们他们建的,他们在地方上有声望、有财富、有地位感佛之恩建的道场,礼请法师到这边来住持弘法利生。等于说好像他们建学校,他们是董事会管理这个地方,请法师就是聘请教员,聘请一个校长到这个地方来办学,产权是他们的。从前出家人很好,对寺庙的一些杂务事情不管的,所有权的人你们来管,哪个地方破损了,你们去修理,出家人不操这个心。一直到晚近,佛教变质了,出家人有道场、有家了,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家。

  说实在话,最近大概有四个人找我想出家,我都拒绝了。为什么?我不害你,你在家修行好修行,因为你那个家小;你出家这个大家不好修行,人众太多相处很困难、烦恼很多、意见很多,这个要知道

  你仔细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成就的人数比出家人多黄念祖居士过去讲经说了一个笑话,实际上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众在一起聚会,排班,排这个座位:出家比丘排第一;比丘尼排第二;在家的优婆塞排第三;优婆夷排第四,在家女众是最后,排第四。现在这个时代颠倒了,在家女众排第一,你看看道场在家女众最多,在家男众排第二,出家女众排第三,出家男众排最后。末法整个颠倒了。他说这个实在讲不是笑话,这真的是事实。论发心、论修行、论成就,也是这四个顺序。这个事实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大家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你就不会想出家,你就老老实实在家念佛修行,一定有成就。

  出家相当不容易,出家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忍人不能忍的那些境界,很不是个容易事情。

  如果论弘法利生,在家不输给出家。你看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这在家的。居士林我看看他们董事会里面董事,没有出家人,都是在家人,从他们林长到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做佛教事业弘法利生,成就相当辉煌,我们在许许多多地区、国家都曾经看到。在台湾,像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在的加拿大冯公夏老居士;在泰国,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在家的菩萨主持佛法。

  所以不要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也有人问:你既然这样说法,你为什么要出家?我就跟他讲,我没有出家,我没有家,没有家出什么家?我没有家,在台湾我一个人,没有家。我很喜欢这个衣服,穿起来很舒服、很自在。

  这是讲到“回向”,“回向众生”,这个道理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第三个“回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证的。

  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三处。“回向实际”就是明心见性,其他我都不要,我们所求的——明心见性而已,那就对了。这个样子,你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着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

  这句话说得非常非常好!我们天天在念“庄严佛净土”,有没有一次庄严过?可能念了一生,从来没有一次相应过,这个真的很冤枉!为什么不相应?根本没有把这个意思搞清楚,还以为真的天天在做庄严佛净土的事情,哪里知道从来没有做过一次今天我们晓得了,要用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心里还着相,你什么庄严?嘴皮上的庄严,实际上与庄严根本不相干这才晓得清净心是如何的重要,清净心是真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里面去修,修什么?修清净心。

  怎样修清净心?修不着相,不着相心就清净,“不着相”才真正“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几个字不要念,真的“庄严”了;我们天天念,也没“庄严”过。人家不念,就“庄严”了,我们天天念,没法子“庄严”,与“庄严”都不相干。

  【庄严佛土,应不取着、不断灭。】

  因为两边要离,“空有不着”,所以经文上有“则非”,有“是名”。

  【则非,明其不取着相。】

  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到的,“行而无其所行,得而无其所得”,这是“不取着相”。

  【是名,明其非断灭相。】

  他是真的在行、真的在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真干!时时刻刻没有间断的在做。这六大纲领、六个原则,无论在任何一桩事情,每一桩事情都具足这六个纲领。就像世尊前面所示现的,穿衣,穿衣里面这六个纲领具足。吃饭,吃饭的时候这六个纲领也具足。所以人家穿衣是修六波罗蜜,吃饭也是修六波罗蜜;迎宾送客,家里有客人来接待,客人走了送客,统统都是六波罗蜜。我们不能不知道,那个生活叫“菩萨行”,菩萨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上,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那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活,所以,虽然生生世世修福,依旧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原因在此地。今天我们把原因找到了、明白了,只要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就出离三界,永脱轮回。

  所以不住相”,也不能“断灭相”,不“断灭相”就是做,认真去做;虽然做,心中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样做与《金刚经》的修学宗旨就相应,也就是“无住生心

  为什么不可以“断灭相”?

  【性必现相。】

  “性”是体,体一定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

  【性相从来不离。】

  我们凡夫见不到,见不到就是因为我们迷了,我们执着了;如果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就觉悟了,悟了你就见到真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金刚经》最后讲到如,“如来者,诸法如义”。一切经一开端“如是我闻”,“如”就是“一如”的意思,“万法一如”、“性相一如”,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见不到,是因为迷,是因为执着,亏吃在这个上面。

  【相从性生,仍应会归于性。】

  因为它本来就是性,我们硬要把它看作相,把它从性上拉出来,这是错误的。

  【则非、是名两句。】

  《金刚经》上这个句子用得很多。

  【即开念佛法要也】

  江味农居士一生四十多年的时间,用在《金刚经》上,可以说他是《金刚经》的专家,是《金刚经》的权威,但是他在行门上所取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说法是他的发明,古人没有这个讲法,他说得很有道理。

  【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

  《金刚经》上这两个字,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则非”,都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是名”,都是从相上讲的。明白这个意思,看《金刚经》就能看出味道出来了。清净性中没有念,哪里会有念?念叫妄念,本无妄念,本来无念。

  【是名。】

  这从相上讲。

  【明妄念繁兴。】

  “繁”是繁多、繁杂;“兴”是起来。无量无边的杂念起来了,这是妄念。

  【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

  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是怎样降伏这些妄念?净土宗的方法,实在讲比《金刚经》简单。《金刚经》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抓不到要领,还是没有法子下手。净宗,“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解决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金刚经》就解答完了,问题都解决了,你才晓得净宗不可思议

  般若要是离开净土,决定得不到究竟,就跟《华严》一样,《华严》到最后,要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能圆满。所以净宗是真正的大圆满,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

  “必须。”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定要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念掉。宗门里头有说,禅宗里面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用的方法是“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是觉。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不怕,一起来马上就提起佛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过来。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只要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这个叫做念佛,真正念佛人是这个念法,要转得快,不要叫妄念继续发展,不可以叫妄念继续,要让佛号继续,这就对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说这一部《金刚经》句句都是念佛法门。诸位从这个理上仔细去观察,你能够体会到,体会到古人所讲的,般若跟净土有密切关系,它密切到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密切关系,你就都明了了。

  【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

  这跟般若就相应,完全相应,要念到无念而念。

  【妄尽情空。】

  “妄”是妄念,妄念没有了;“情”是情执,也没有了。

  【一心清净。】

  “一心清净”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心清净,佛土就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是这样往生的;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虽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不可以不晓得。特别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几时你念到心清净,往生就得到了;有人念一辈子佛,心不清净,所以他不能往生。有人在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心清净,他就往生了。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心里很不平,太不公平:那个人念了几十年不能往生,他才念几句怎么就往生?很不服气。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往生是要心清净,一念相应一念生,一念佛号心是真的清净,那一念就生,念念清净就念念生我们往生那个关键的时刻,就是临终最后那一口气,那一口气、那一句阿弥陀佛,心果然清净,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往生

  《饬终津梁》里面说,《饬终津梁》文字比较深一点,以后有人改写,写得很浅,叫《饬终须知》,教给我们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让他往生。念了一辈子佛,临终要是遇到善知识能够帮助他,往生不成问题。最怕的遇不到善知识,家亲眷属在旁边,这个也舍不得、那个又舍不得,这个又一把眼泪、那个一把鼻涕,完了,他还能往生吗?他心就不清净,那就坏了

  自己修学的功夫不到家,外头的缘那就是真的主宰你的命运,外缘一定要殊胜。饬终须知》里头说,最好家亲眷属隔离,这世间人看,不近人情,家里人都不能送终,是不近人情,他能往生。因为家人他有感情,他到那个时候忍不住,一流眼泪一悲哀,那就真的完了。他本来心清净的,一下就乱掉了,这个叫冤家对头。本来他可以往生,又把他抓到六道里面来了,这还叫孝顺?这简直叫颠倒。家亲眷属一定要明了,要通达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一丝毫悲哀的念头不可以有,一心一意帮助他往生,这才是正确的。

  实在讲,多数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被冤亲债主害了,本来都是可以去的,临终又哭又闹把他搞得一塌糊涂,心搞乱掉了,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的是你想修行想走,硬就是把你拉回来,这个太可怕了,非常非常可怕我们明白这些事情,平常要提高警觉,要预先防止。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有功像我前面跟诸位报告的,我们看到过去台南将军乡老太太往生,站着走的,她没有告诉家人。我又给你讲的,大概十年前的样子,旧金山有一个老太太坐着走的,还把儿子、孙子的孝服都做好了,还留了遗嘱,没有跟家里人讲。这个都是聪明,怕一讲的时候他又哭又闹,那就不能走了、不能往生了,这是有智慧、聪明,不告诉家人。走了以后他们发现,那不碍事了,怎么哭怎么闹也不相干,她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心净则土净。

  底下这一段经文是上面这一段的一个小结,结束。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这句话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诸菩萨”是从初信位起,十信、初信菩萨到等觉菩萨。如果分开来看,“诸菩萨”是指初信到十回向,四十个位次。“摩诃萨”是大菩萨,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叫“摩诃萨”,所以称为“诸菩萨摩诃萨”。

  经【应如是生清净心。】

  “如是。”像前面所说的。

  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末后两句是总结,把修行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包括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质的享受与精神享受,两种都包括在其中。问题、关键在那个“住”“住”就是分别、执着

  实在讲,享受不碍事,没有问题,关键就在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前面讲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也就是说你烦恼具足,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麻烦就来了

  物质、精神上的生活,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知足常乐”。

  我们这一生的福报,前生修的。福报如果很大、很多,自己受用足够,分享别人,这个好事情,符合于菩萨精神

  前世我们布施的少,这一生生活过得比较苦,知足常乐,我们不希求物质的享受,那你也很自在!

  心清净,在生活上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净,这种生活就是正常的;追求物质的享受,那是不正常的,那是大错特错!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求清净心、我们要求智慧、我们要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生活得过且过就好,随缘度日。随缘好,一切都随顺。富贵,随顺富贵;贫贱,随顺贫贱,就对了,你在菩萨道、菩萨行里面就没有障碍怕的是攀缘,不肯随缘,那就叫造业。不肯随缘的人,造无量的罪业,能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不能。因为一个人一生他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头没有,怎么求也求不到;命里头有的,不求它也来,何必要求它?!这就是《了凡四训》讲得透彻。

  我们这一次从台湾带来《了凡四训》的一套录音带,简要详明!现在净宗学会的同仁,他们发心把它做成CD片,做成一万套。大概我们讲经完之后,有一个佛七,有七天,佛七圆满,这个CD可以做好,每一个同修都送一套。一定要多听你才知道,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那个希求的念头就没有了。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的心就定了,佛法上修学,真的,障碍不能完全去掉,一大半可以去掉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手机版的APP已经设计完成。这次设计的手机版APP有两个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已经在共修系统注册的学员,也可以在手机APP上用手机号登陆。

  苹果系统APP下载地址: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后,就能下载了。

  安卓系统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http://sj.qq.com/myapp/search.htm?kw=%E5%87%80%E5%AE%97%E7%BB%8F%E6%95%99

  (2)http://zhushou.360.cn/detail/index/soft_id/3508489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邮箱:foxdw_01@163.com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