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学佛必修课-净修捷要报恩谈-(14、15)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学佛必修课-净修捷要报恩谈-(14、15)

来源:  录入时间:2018-03-16 16:08:20
关键字: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
【 点击数:1499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14-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教授主讲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十三拜 :拜名号??三觉】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三拜)

  刚才都是在说“不二”,这一段一上来就是“六字统摄万法”。所谓“六字”指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只有简简单单的这六个字,但是这六个字“统摄万法”呀!“万法”就是指八万四千法门,所言极多,其实就是指一切法。所以这六个字就统摄了一切法。

  一门即是“普门”,你念佛是一门深入,有种种的普门示现阿弥陀佛显种种身来救度你,所以这一个法门就是普度、普救、普现的普门呀!这个理论就是《华严》所讲的“一即是多”的道理。一切就是“一”,“一”和“多”不二。所以我在所著的《大经解》里,特别把《华严经》里的“十玄”讲了。“一”里头有“多”,比如“须弥山”有许多“芥子”,反过来这一个“芥子”里又包括了“须弥山”,大中含小,小中含大。“短时间”包括“长时间”,“一秒”包括“一年”。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又包括一年……延缩是同时的。所以,这些道理就把我们思想中的情见,意识见解上所建立的种种常识给破除了

  大家都是“唯常识论”者,都以为这个“常识”就是真理。其实“常识”是一种错觉。我们只是三度空间中的可怜的生物,所接触到只是一点点的有限真理罢了!

  什么是真理呢?在《华严》中的“十玄”就告诉了我们:不但“事”和“理”不抵触,“事”和“事”之间也没有抵触。小和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

  我有个在校(编者按:即北京邮电学院)的留学生,在数学上有一个问题他总想不通,尽管科学也证明了,客观上也有事例,但他还是问:“全体包括局部,这个我当然懂了,但是局部包括全部,这我就不懂了。”我说了:“你所集的项目到了无穷多的时候,其中每一个项目是一个局部,就包括了全体。”这怎么能想象呢?!局部怎么能包括全体呢?

  对此,我在《净土资粮》里头也谈到了一个事例??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有个底版,如果你把那个底版打破了,拿出其中一块打碎下来的渣子,对于整个底版来讲它是一个局部,你再把这个渣子放到原来底版的位置上,还把这光线通过去,这时所显现出来的还是全体,和那个全部的底片是一样。好比我就是那个小渣子,出来我这一小块之后,当然比原来全部底版要小,尽管它小,但它确实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全体所含的信息在这一块小渣子局部当中都含有了。这就是佛所说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的道理。那个大底片是个大,那一个小渣是个小,大的东西都在小的东西里头,没有欠缺。所以我们要破除自心中的种种错误情见。

  佛法,中国接受的最好,其它的国家接受的只是小乘法。虽然学的是小乘,但很认真,社会大众对他们很恭敬,地位也很高。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满意呀!佛说:小乘法是焦芽败种。好容易出了一个芽,但焦了,种子腐烂了。佛批评小乘,学小乘的人也看到了大乘成就的情况,于是哭声振天:“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着佛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不知道呀!学小乘的人一直跟着佛,但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

  而这个大乘法,能真正接受的是中国。日本不错,但是是我们的学生。日本打我们是妄恩负义!真是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从中国学去的。

  对于“一”和“多”的道理,再打个比方:像北海的水,水中有一个波,这一个波为什么这时成这个样子?是根据刚才前头水的波怎么动的情况,又根据现在风的力量是个什么情况。前头那一个波为什么形成那个情况呢?是由全湖的结构、水的动力、风的大小……这一切信息所共同决定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新的信息,这个波就又在动……所以这一个小波具足了整个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

  现在,我们讲的是信息论,为什么一个底版上的渣子还能放出整个人来?就是因为这一块渣子它含有全部的信息。当然,并不是指它有全部底版的物质,而是指它含有全部的信息这一个波的水,它具备了全体的性质。对于这一个波,请问:你给它切下来,什么是它的界线呢?这个波和那个波之间你切得开吗?它是一个整体的,切不开!所以就是这样,“一”里头就有“多”。

  其它东西也都在我这里头,我也在其它东西里头,这用镜子就很容易看出来了。十个镜子在这,每一个镜子都照我这一个镜子里头来,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镜子里去了,所以“重重无尽”。

  再比如:两个人对面之间就是“重重无尽”、没有止境,你看见我了,你也看见我的眼珠了,这时你看我眼珠里有谁?眼珠里有你。你有眼珠,眼珠里又有我。所以你看见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里又有我……这么套下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重重无尽”。

  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要很固执,不能只认为“多”里头有“一”,“一”里头不能有“多”,“大”的能装“小”的,“小”的却不能装“大”的。

  从“一”和“多”、“一”和“普”说到《华严》的无碍??“全事即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事相吗!整个事相又是什么?这个波它整个是什么?整个波就整个是水吗!没有一个什么叫波,波就是变成水一拱的样子。它的本体没有别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体是什么?只是理。理是本体,事是事相。一个形象,一个本体。所以这个本体和这个事相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事”都是“理”。因为全部“事”都是“理”,“理”、“事”一体。因为“一”中可以包括“一切”吗!

  “全妄归真。”我们是妄想,我们在念佛,我们这个念佛就是把我们整个的妄想全归到“真如”上。所以妄想并不可怕,只要念就是了佛中有妄想也不怕,就如同在水上画画,水上画一个圈,只有一个圈,马上就没有了这个妄哪里去了?妄想又归到水里头去吗水代表真,你画这个圈就是事相。只是你一时的盲动,但盲动没有关系,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它马上全部归到真了。所以这就说明,一切都是“全事即理,全妄归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说“性修不二”,这就又进一层了,是承整个的“性”来开始修行的。有了本觉,我们开始了觉悟;有了始觉,这就从我们本觉起了一个觉悟的念头。

  “本觉”是咱们的本性,是从性里起了一个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来修行。我们修什么呢?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因此我们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们的本心。你所修在哪里?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性,念佛法门,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于是心是佛,这个心来念佛,“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全修就在性,在本性。如珠子发光,珠子发光,全珠发光。珠子发光之后,珠子光先照到了谁?珠子的光还是先照到的是自己呀!首先是这个珠子自己先亮了这个譬喻说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珠子亮了,照到外边去了,远处亮了。珠子放光的同时,这个光亮首先照亮的是珠子本身,所以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也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捷了当,中间没有周折,没有浪费。自己起的亮就是照明自己,自性愈放光,自己就愈明。所以念佛的最后就是“垢灭善生”,彻底恢复本来了。

  “广学原为深入。”为什么要学习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因此,台湾华藏佛教会视听图书馆来了一些比丘、比丘尼,我也给他们说要广学。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讲专修专弘,而我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个“普赞”弄错了一个字,理解成“遍赞”,“遍”字没有这个“普”字好。我们应该是广学、普赞。就如同挖一个坑,要想挖深,坑口就必然要挖大。心也是如此,要想深入,心必须要大一点。“广学”就是为了深入,所以就要普赞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都赞叹。不是说你修其它法门就错了,而是要普赞。但是对于每个人自己来讲,最后还要“一门深入”,你总不能脚踩两只船吧!脚踩两只船那就两门俱破所以“广学”原就是为了“深入”。

  “专修即是总持。”专修就是总持。一句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六个字,但统摄了万法正如?益大师所说:你念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里边了,一切戒律也都在里头了。正当念佛时,你还想偷人美金,那就念不了佛了。所以念佛的同时就是持戒了,戒律就在其中体现了。

  禅宗到现在为止,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条。所谓“公案”就好比是大家作为一种公共的档案资料、案例,共同公认的案子共为一千七百条。而在这一千七百个公案中,禅定也都在里头了。所以“一门”就是“普门”,就是统摄万法,专修就是总持。因此,总持陀罗尼,统摄万法,万法统摄了就是“总持”。

  “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在把你自己叫醒呀!你在睡着呢,都在做梦中事,念佛就为的是一声一声地把你自己叫醒“声声唤醒自己”这表现的就是“禅”吗!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含元殿就是长安城的皇宫。这首诗等于在说,“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问北京在哪干什么?你已到了北京的中央了。同样的道理,修净土不需要再参禅了!当然,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局限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的。

  “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若,声声不离本尊,念念不离本尊,声声唤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们的本尊,这里是“密”,这就与密法也相应了!念念都在本尊上,我就会感应道交,这个心和本尊没有分离了。本尊是谁呀?就是阿弥陀佛。

  这是第十三拜中的内容。连同上面所讲的第十二拜及下面的第十四拜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是《净修捷要》之中的精华,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不光是净土宗,涉及到了各个重要的经论。

 

15-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教授主讲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第十四拜:拜名号??功用】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里讲了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众生因为他迷惑无明,所以才成了凡夫众生而不能觉悟。虽然“本觉”是和佛一样,但是现在众生完全为了追求声、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间种种物欲的刺激,于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觉了所谓“无明”,是因为妄动而产生的结果有了“无明”之后,染污就越来越深,完全变成了不觉。现在众生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比人更愚痴、更残酷的,互相间就是杀。

  那么,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呢?就要靠“始觉靠开始的一点觉悟。有了“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觉悟。

  始觉”之后,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觉”只有合乎了“本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觉”,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我们虽然有觉,就如同矿石里有金子,只有锻炼了之后才能炼成纯金,也就是“究竟觉”。纯金炼出之后,金子就不会再变成矿石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

  怎么算“始觉”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觉”。我们起了心,发起了念佛的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做“始觉”

  所以,一般的信了佛还不足以称为“始觉”。

  这个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不管你修什么,都必须在起心念佛之后,才真正的“始觉”。从不觉开始,就是要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进而趋向“究竟觉”时,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所谓“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们依托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庄严,这都是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我们要假托依靠彼土极乐世界,用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讲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这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帮助,以此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实念佛,就是“始觉”我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所念就是“本觉”。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这样一来“始觉”就没有离开“本觉”,也就是“始觉和本”了。

  产生“始觉”还要做到“始觉”合于“本觉”,这样才能“直趋觉路”,直接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

  咱们现在很荣幸,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只要“始觉”不离开“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念到最殊胜处,即生便可证得“无生法忍”。

  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当他知道这个法门之后,他就拼命念佛,并且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无生法忍”,成就为菩萨了。成菩萨往生之后,七次到这个世界来,世间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在乩坛上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并说了很多开示。

  在《观经》里,也提到了韦提希夫人,他的儿子太坏了,要杀为国王的父亲,并自己做了国王。于是韦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于儿子不许给父亲东西吃,要饿死他,所以韦提希夫人就把果酱类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靠吃她这些东西活命。后来儿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要杀母亲。一个宰相看不过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亲的国王,却没有杀母亲的国王,我不给这样的皇帝当宰相了。这样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韦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来了给她说法,并让她见到了极乐世界,她当时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所以我们念佛,不是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往生的当然绝大多数是在临终时才能显现,但极特殊的情况也有,可以证到“事一心”,也就把见思惑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

  “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华严》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称为“三贤”。从初位起就开始破无明,其中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又十个位次,然后是等觉、妙觉,再有一分无明破尽才最终成佛。所以“破无明”不是一下子的事。

  “破无明”的人各个情况都不一样,其中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擦一件铜器上的铜锈,当露出一点本来的铜光时,你就高兴了,认为马上就擦出来了,但是这擦的过程还很漫长,还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觉”,全部无明破尽才可以“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用这么很短的时间,你的“始觉”和“本觉”就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没有去合“本觉”,就会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无明”就是不觉、就是迷。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就必须要破四十二品无明。

  在修行过程之中,要“行”和“解”并重

  解而不行。”增长邪见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东西,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就叫做“解而不行”。这样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也只是一些邪见,而并不是正见。

  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哪!

  很多人念佛,都错以为多念一句佛,死后可多一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得元宝,这样发愿的人再怎么念也不能往生!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也只是死后元宝多一些罢了。佛不勉强任何人,发这种心愿的人应当放弃这些念头。

  我曾在居士林碰见过一个人,他说:我的心愿就是通过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时候,能得到些好处。我的大师妹也是如此,她就愿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却很痛苦,于是她只求通过念佛使自己死得安详些。她说,“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没有希望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长无明

  我们要破无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长的也只是无明罢了。

  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净修捷要》就有这个好处,能使我们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此为核心,再进一步随缘“行解相资”,相互促进。

  “故知正遍知海,随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句话:“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又说:“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是无所不知;“知”是正知。这“正遍知海”,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之中,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如此。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后都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连这个“灭”也要灭,就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

  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之后,得两种殊胜:

  一、“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众生。

  二、“下供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世音菩萨发心就是发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求救于观世音菩萨,就马上可以得到解决。观世音菩萨马上就知道了,因为菩萨同一于你的“悲仰”;同时,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会到你的身上。所以寻声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

  “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这个“正遍知海”虽然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到一点点咱们的“情”和“计”。众生都是在情想中,种种的考虑、计算、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

  “纯情则堕。”情重就要堕落往下走。

  “纯想即非。”这个“想”是离情的,与“情”是对立面的,“想”不能当“理想”来理解。“纯想即非”,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因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因为你这个“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没有那种普遍的心,只是有缘慈。

  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所谓“有缘慈”就是说,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就对你好,愿意帮助你。那么这个善心不算十分伟大,虽然还是好事,但毕竟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他不是靠因缘而去发慈悲的。佛视众生同等,谁都要救度,是“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与我同体,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萨伟大就伟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计”。

  这个“计”比“情”还要重!就是说众生总是要考虑:我修的怎样?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在那计算、计较、有所求、有所等待,这样做就限于“有为”。真是到了寂光真实净土、法身的境界时,是不牵涉一切情计。佛虽然是入到众生心想中,可是佛并没有牵涉“情计”,并不像我们凡夫那样分别、计较、情执……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实的清净。

  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应该同样的也不涉一切“情计”,所以我们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不是为了见佛、见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净净的念佛并不在换作交易,坚持清净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清净念佛的结果是非常微妙的。这个“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其中的很多事情,而并不是你能轻易发觉的。所以这样的“始觉和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的法,不是我们能用头脑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求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么呢?先信佛在佛经中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的话大家接受了,有的话还不能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紧,我们只要老实念佛,念念中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过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请别人讲,你老反复的看来看去、念来念去,你就能通。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胜所在。

  “绝待圆融。”就是没有对待,一有对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们世间一样了。佛法是离开对待的,不是对待的法。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一切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彼此没有妨碍的。

  对于“圆融”与“不圆融”,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水”往什么样的容器中倒进去,它都恰当、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冻成一块冰,这块冰搁在什么容器里头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进去也不恰好这个水它就圆融,冰它就不圆融。那么,这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呢?只不过温度不同罢了。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