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体会分享
·体会分享 

释迦牟尼佛讲出五百菩萨对大乘法疑惑、退转的原因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9-01-17 06:41:30
关键字:共修分享,学志乐经,志乐经,财色名食睡,二障,防骗,五阴魔,骗子,福德与功德,梁武帝,修行,利养
【 点击数:778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佛陀教育共修分享”  2019年1月17日   


尊敬的上净下空恩师,尊敬的共修系统的各位老师们:

阿弥陀佛!

  以下是末学,学习《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粗浅的心得体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念佛、读经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因为有“障碍”。

  “障碍”也分为两大类:“理”上的障碍跟“事”上的障碍。

  《金刚经》是破除“理”上的障碍,帮助我们真正透澈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破除“事”上的障碍,帮助我们破除,工作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弊病。

  “理事二障”去除,读诵、受持,念佛往生的障碍就消除了,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

  这部经是《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

  “大”是赞叹之词。

  “宝积”就是法宝的总积。

  “经”:古代讲经的法师,用“贯、摄、常、法”这四个字解释。

  大乘无量珍宝积集在这部经中,称《大宝积经》。

  翻译的人:“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代表时间,唐代时候的人。

  “三藏法师”是代表他的学历。通达“经、律、论”三藏,就称之为“三藏法师”。

  “菩提流志”是他的名字,他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叫“觉爱”,意思就是“爱觉悟”。

  “奉诏译。”“诏”是皇帝的圣旨,奉皇帝命令翻译《大宝积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发”:启发,发明。

  “起”:生起。

  “菩萨”:觉有情,表自觉觉他。

  “志”:志向。

  “乐”:爱乐,喜欢。

  【第一、二、三段】

  经文一开端,有五百菩萨,对大乘法疑惑退转,弥勒菩萨看到了,非常慈悲去慰问他们、去安慰他们。这五百菩萨里有六十位随顺弥勒菩萨的教导,去见世尊。见到世尊之后,他们也很难过,知道自己退转了,知道自己愚痴。佛也很慈悲安慰他们,为他们说明过去世的业因。

  世出世间法,总不出业因果报,真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退转也有退转的因缘;精进成就,成就也有他的因缘。我们不知道,愚痴;佛知道,并且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这些事实都告诉他们。

  这些菩萨在贤劫第一尊佛,“俱留孙佛”时出家修道,修的也不错,对于经教很通达就生起傲慢之心。见到有二位出家的菩萨讲经说法,在家同修供养多了,嫉妒心就起来了。自己不如人还不服气,想方设法去破坏他。妄语毁谤、挑拨间离。这些听众果然听信了,对这个法师不生恭敬心,也不再供养这个法师。就因为这个恶业,堕落“阿鼻地狱”六百万年;出来又堕落“等活地狱”四百万年;接着再堕落“黑绳地狱”二百万年;最后堕落“烧热地狱”六百万年。按照我们人间的世间是一千八百万年,想一想真是太可怕了!

  地狱出来以后得人身,生下来眼睛就失明,五百世,要受这个果报。贫穷下贱,经常被人欺负,大家都嫌弃,讨厌你。物质生活很匮乏,精神生活很痛苦。

  一直到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罪业差不多消了,所以才遇到这个净土法门。俱留孙佛出家造的罪业,到今天这个时候才现出一线曙光。真正能够忏悔,改过自新,老实修学,这一生就有成就世尊确确实实说的就是我自己,不要谦虚,不要客气,就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

  【第四段】

  这些菩萨慈悲,真正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发了十三条大愿。

  第一、二、三、四、五条愿。总的来说是忏悔过去造作的恶业。由于嫉妒、嗔恚断别人的法身慧命,现在知道错了,真心的忏悔,以后绝对不会在犯这样的错误了。

  第六、七条: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恭敬老师并且孝顺恭敬的心,要日夜不间断。一定要做到,不惜身命也要做到,要真回头,要真干。

  第八、九条:学习大乘佛法,遇到小乘学人不可以轻慢;遇到外道,更加不可以轻慢。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越学越谦虚,处处不如人,克服“贡高我慢”的习气。

  第十条:我们修学净土,遇到学禅的,赞叹禅,学密的,赞叹密,遇到持戒的,赞叹戒律,决定不可以自赞毁他自己要谦虚,要赞叹别人。

  第十一条:学佛人凡是遇到斗争的地方就要离开,不要去看热闹,要赶快避开《弟子规》:“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第十二条:持戒很严,或者教理很通达,读得多、听得多,或者修苦行,这是一般人比不上的自己以为比别人高,瞧不起别人,这是大毛病,一定要戒除,纵然修得很好,也是很谦虚、也是很卑下。

  第十三条:所修一切善,只要自尊自大,一切善都抵消掉了,真的很可惜。而所造一切罪过,一定要懂得惭愧发露忏悔。

  这十三条愿,不是这一生,是往后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我发的誓愿,我决定不能违背。

  佛在大经上常说:“破戒”不怕,佛能够救我们,最怕的是“破见”。果见解、思想纯正、正确,“破戒”这个罪业是很容易消除的;“破见”就太难了。这十三条大愿,就是把修行的下手处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认真的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要小心谨慎。

  【第五段】

  现在这个时代的在家、出家的菩萨所犯的过失,跟这些菩萨没有两样。这些菩萨真是大慈大悲故意装这个样子来替我们请法,他们哪里是真的有过失,都在那里演戏、表演,让我们后人来看,这一问一答,我们得利益。

  【第六段】

  弥勒菩萨向世尊请法:末法时期,我们在家、出家想要成就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世尊就说了四种法:

  第一、不要找别人的麻烦,不要看别人的过失。

  第二、无论是在家出家的菩萨,他们好像破了戒、破了斋,决定不要提。

  第三、出家的菩萨,弘法利生小有成就,信徒供养多了,我们见到绝对不要嫉妒他。

  第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说话要柔和,不可以粗暴。

  【第七段】

  接下来佛又补充了“四法”。

  第一、远离“懈怠”之人。六道轮回他很认真、很精进、很努力在那里干,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事情忘掉了,这是“懈怠”。

  第二、远离一切胡闹的场所。比如KTV、酒吧、电影院、一切玩乐的场所。

  第三、自己要懂得闹中取静,自己要明了、要知道怎么个修行,尽量断绝外缘。这样才能安心的精进学习。

  第四、知道知足常乐。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对于物质生活要知足,不知足就苦了,不知足就造罪业。

  【第八段】

  我们人修“法布施”都是有目的、有希求的,这是错误的。记得听胡小林老师讲:他印光盘修法布施。老法师指出,你往深处去挖,最后还是为了自己。就应该知道“无希望心修法布施”有多么的难!佛告诉我们。

  真正的“无希望心修法布施”能得到二十种殊胜的利益:

  第一种、正念成就。正念、邪念,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个时候“正念”现前。

  第二种、智慧具足。学佛要先求“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它是禅定,是清净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

  第三种、有坚持力。佛法的修学,无论在家学佛、出家学佛,要有恒心跟耐心。没有恒心、没有耐心,不会成就。

  第四种、住清净行。我们要学菩萨,他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绝不染名闻利养。

  第五种、生觉悟心。世法境界迷人,佛法也会迷人。我们要“觉而不迷”。

  第六种、得出世智。我们凡夫把“梦幻泡影”当作真实,迷在里面,起“贪嗔痴慢”。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一尘不染。

  第七种、不为众魔之所得便。“魔”是折磨。

  佛在经上把它(魔)分作四大类

  ①“五阴魔”:身体稍稍受点风寒你就受不了,就要受折磨。

  ②“烦恼魔”:烦恼太多了,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展开就是百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够受的,烦恼折磨你。

  ③“死魔”:我们希望学一样东西,时间不够用,还没学成寿命到了,这是折磨。

  ④“天魔”;社会的诱惑,电视广告都是魔。

  佛教我们少欲知足,就不会被外界的诱惑力量所干扰。

  第八种、少于贪欲。

  第九种、无有嗔恚。

  第十种、亦不愚痴

  “无贪、无嗔、无痴”对于世出世间法,能够淡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心也就清净一分。

  第十一种、诸佛世尊之所忆念。自自然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第十二种、非人守护。“诸天护法神”他佩服你、尊敬你,自自然然他就保护你。

  第十三种、无量诸天加其威德。诸天天主对你尊敬,他们以他的威德也加持你。

  第十四种、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我们懂得怎样去修福,家亲眷属,往往来阻止。遇到的时候也能如如不动,他走了我们照做。

  第十五种、有所言说人必信受。用真诚、清净,平等的心照顾一切众生,说的话哪有人不相信。

  第十六种、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冤亲债主都被你的德行所感化,看到你,你是真的行道,他也佩服,甚至于他也来护持你。

  第十七种、得无所畏。四无所畏。(这里我不太懂,见笑了)

  第十八种、多诸快乐。“法喜充满”。

  第十九种、为诸智人之所称叹。真正有智慧的人见到你没有不赞叹的。

  第二十种善能说法众人敬仰。“正念”摆在第一,把“说法”摆在末后,“善能说法”一定是以正念、智慧、坚持、清净做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说法达到善的水平很难。

  佛说了二十种,余意未尽,又给我们说二十种。

  第一种、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没辩才不怕,你一发心,佛菩萨就加持给你,就得辩才。

  第二种、已生辩才终不忘失。依教修行,一发心就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在不可思议。

  第三种、常勤修习得陀罗尼。自然能把整个佛法的纲领掌握住,能够掌握纲领,那就千变万化。

  第四种、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净宗法门经典最少,只有“五经一论”六样东西。以极少的功用能够真正利益到无量众生。

  第五种、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工业时代,众生还都能抽出时间来听经,不容易,所以讲经的时间,要缩短,一个字都不可以漏。

  第六种、得身口意清净律仪。断“贪嗔痴”,自然“清净律仪”。

  第七种、超过一切恶道怖畏。决定不堕三恶道。外面境界的诱惑,缘断掉了,所以一切恶道自自然然这种恐怖的心没有了。

  第八种、于命终时心得欢喜。不会怕死,临命终时知道,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第九种、显扬正法摧伏异论佛法里头“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不能在心外求法。

  第十种、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你的智慧、你的威德,世间豪门贵族、在社会上有尊严的人也不敢轻视你、也不敢怠慢你;换句话说,自自然然得到他们的尊重。

  第十一种、诸根成就。“六根”聪明、锐利。

  第十二种、无能映蔽。智慧、德能、威德,没有任何人能够障碍你,不必要宣扬,这都是自然得到的。

  第十三种、具足摄受殊胜意乐。你能得法喜,法喜充满。

  第十四种、得奢摩他。“奢摩他”是“止”的意思,用“放下”,好懂,一切放下你得“定”,叫“奢摩他”。

  第十五种、?婆舍那。“?婆舍那”是依“看破”,从“看破”得“定”叫“?婆舍那”。

  第十六种、难行之行皆得圆满。

  第十七种、发起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一门深入”,这叫“精进”。

  第十八种、普护正法。我修净土,见到禅我要护持他;那个人学密,我也要护持他;他学教,我也要护持他。能帮上忙的地方,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成就他,这是普遍护持正法,护持一切众生。

  第十九种、速疾能超不退转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

  第二十种、一切行中随顺而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净空老法师讲到,“无希望心”跟虚空法界相应,即使很小很小一点的善事,它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随着心量扩展去,那个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

  说法有出家、有在家,在家菩萨也有义务弘法利生。但是在家菩萨一定要受菩萨戒,出家跟在家都要受菩萨戒,出来讲经说法才如法。

  有人请法师到他的道场讲经说法,我们决定不要给人家添麻烦,更不能讨价还价。讲经要“规规矩矩”的决定不能讲神通、感应、放光、瑞相。如果讲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殊胜利益一条都得不到,真的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这真是太愚痴了。

  佛真是慈悲啊!为了防止我们末法时期被人骗。给我们讲了十五种事,让我们拿这十五条来对照,就晓得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了。

  第一、他对你提出种种要求,说他的“法施清净”,假的,那不是真的。

  第二、说法要清净,清净心说法就如法;要有希求,有“贪嗔痴慢”,这个心就不清净。

  第三、信徒供养法师,接受供养的法师,提出许多要求,这些物品就是不净之物

  供养的信徒,要有平等心,不能分别,这个法师是好法师,那个是破戒法师,心不清静,供养的物品,就是不净之物。办法会的目的是令大众按住正信,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享受,而去做。

  第四、自己道业没有成就,决定不可以住山闭关,要去参学,要去寻师访道符合两个条件可以闭关:一个是你名气太大、应酬太多,没有办法用功修行,用闭关这个方法来避免;另外一个是你已经明心见性。

  在念佛人来讲,你已经得“理一心不乱”;得“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资格闭关,这一类的人。

  自己没有福报,也没有人供养,自己标榜“我少欲知足”。贪图名闻利养,权利地位,跟别人讲他很容易满足。今天到你家乞食,明天到他家乞食,其实贪图好的饮食,他还告诉别人,我这是“乞食”。

  第五、求别人供养他好的衣服,料子要好、颜色要好、缝制工夫要好。跟人讲:我穿这个跟释迦牟尼佛当年“粪扫衣”一样。

  第六、没有应酬,没人知道他,也没有人认识他,这就是讲他交际应酬非常之少,他标榜他“离愦闹”。

  第七、佛菩萨自古以来身份露了之后就走了,他身份露了又不走,那就是造谣撞骗。

  专门找别人的麻烦、专门说别人的是非,破坏人的行持,他说他是如理修行。

  信徒来照顾,他说我是持戒的。处处叫人感到不方便,处处叫人感到难伺候,他还觉得自己持戒很清净。

  佛教的一般常识很丰富,超过别人,值得骄傲!或者他持戒,戒律很清净,值得骄傲!或者他坐禅,一盘腿能坐上几个钟点,值得骄傲!

  第八、在寺院团体里面去搞帮派、搞小圈圈,他说他守规矩。

  表面上对法师恭敬,但是在言语上贡高我慢,还以为自己很尊敬法师。

  讲经说法念一段经说一段笑话,让大家很开心嘻嘻哈哈一笑。玩弄信徒、玩弄听众,搞的是这个,这个叫“善说法”。

  喜欢跟俗家人往来,时间久会染上俗家的习气,他还在僧团里说这个没有过失。

  第九、有财富、有地位的人,看到别人施舍,他也施舍一点,态度傲慢,美其名我布施不希望果报。

  去寺院做义工,他是有所求的,在佛门里面或者是求发财,或者是求佛菩萨保佑家里平安,就是有条件的,他不是没有条件。

  贪求别人对他恭敬、对他供养,他在外面标榜他的志乐清净。

  出家开个庙店又不要纳税,发财好快!干这个,这样出家的。

  第十、执着,常常放在心上,不能放下,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持戒的目的没有达到。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没有尊敬心,听也不得利益;你得利益的多少,确实不在讲经的人,是在你的恭敬心。

  喜欢、执着世间的典籍,正统的,儒家、道家的,或者一些邪外的言论,喜贪着这个。

  第十一、如果对于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搞明白,“出离生死”这不可能的。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看破”。从“看破”得“定”、得清净心、开悟的,在梵语里面叫“?婆舍那”;从“放下”而得“定”、而得解脱的,叫“奢摩他”。

  第十二、真正证果之人、真正开悟之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所得”的念头在,决定没有证果。

  “忍辱”是确实有能力报复不报复,这个是“忍辱”。没有能力报复,受人欺负,害怕不敢报复,这个不叫“忍辱”。

  没有人诱惑,你说我被“忍辱甲”,我不受诱惑,其实你是外面没有诱惑的外缘。

  烦恼稍微少一点,就以为自己“律仪清净”。

  把佛经的意思曲解、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似是而非,以为自己是“如说修行”。

  第十三、心地清净一定是言语就少,一天到晚唠叨不休的,心地绝对不清静。

  《无量寿经》上讲的两句话,“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第十四、真正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三途。

  有些人造谣生事,说那个人清净心的,他将来会堕恶道,念佛不能了生死,念佛是小乘自了汉,没有慈悲心。

  过去济公活佛那种行持、表现的是方便相应,那个不是“谄曲”,真有道心。

  不求利养的人不会骗人。

  第十五、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持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第九段】

  弥勒菩萨问世尊,末法时期是不是就只有这六十位菩萨,他们是愚痴,被这些业障缠绕,还有没有?

  佛说在末法现前这个时代,有许许多多的菩萨,这些人由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深厚,在这个时代依旧能够闻到正法,闻到正法之后他就觉悟了,认真依教修行,业障就消灭。还有一些智慧、定力都差一等的人,这些菩萨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不但他的业障消不了,反而增加。

  然后佛说,五百菩萨中有二十位菩萨,在末法时期,业障微少。这是比喻很少的一部分人。这二十位菩萨,很有智慧,很聪明,也很灵巧。在各行各业工作都很出色。以他的智慧、德能来帮助别人,他不取名闻利养。这二十个人,不论在家出家,决定是倒驾慈航的再来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我们要向这二十位菩萨学习。一定要“当隐其德”。自己修学有成就了,一定要收敛,一定要放低姿势,要能够忍辱,要有耐性,处处忍让。样样都不如人,嫉妒障碍就少,麻烦就少。但是老法师讲到,只有一桩事情不让人,那就是,弘扬正法。

  末法时期,有许多愚痴的菩萨,这愚痴的菩萨都是魔的眷属,他们所作所为,是在大众当中坏佛法的。他们恶意毁谤真正的修行人,想尽办法来障碍,来破坏。但是有的时候,他也想学一学佛,但是这些魔眷属,已经把正法污染了,自己学不到正法,还怨天尤人。

  弥勒菩萨在文中比喻:譬如口渴之人,他非常希望得到饮水,可是这个饮水在以前被他污染了。大概他把这桩事情给忘掉了,于是见到这个水很脏不能饮用,反而怨天尤人。

  佛菩萨说法一定与“四无碍辩才”相应。

  第一:佛说的字字句句都是令一切众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说叫众生不得利益的,佛决定不说。

  第二:诸佛菩萨所宣说的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与此相背的,诸佛菩萨决定不说。

  第三: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决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长。

  第四:诸佛菩萨所说的,绝对是与不生不灭的功德相应,现前得到不生不灭,不是说死了以后才得到,那不是佛说的。

  四众弟子都有责任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真正做个好样子,必定是跟如来的教诲相应。我们对于讲经的人要“生佛想,作教师想”。

  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第一、他辩才是无碍,说的是天花乱坠,即使有利益,是很短暂的,不是真实的,他跟真实的利益不相应。

  第二、他所说的,即使是讲经,经典是佛经没错,他所讲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经典的意思,他把意思讲错了、讲歪扭了。

  第三、你跟他学习,你的烦恼就是“贪嗔痴慢”会增长,不会减少。

  第四、与了生死证涅?,或者在净宗里面讲与往生不退成佛,与这个相反。

  这“四种辩才”就是经上常讲的“世智辩聪”。

  【第十段】

  这一段是说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处。

  老法师讲到,宋朝的济公活佛;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这是“慧行菩萨”,他们两位高僧大德,我们这些初学的人,就学不来,所以说要老实听话,才有机会出离三界;不老实、不听话,今生又白活了。

  我们初业菩萨,利养要舍、愦闹要舍、世话要舍、睡眠要舍、众务要舍、戏论要舍。

  第一、“名闻利养”。少欲知足,才能够离开“利养”。初发心的菩萨既然出家,想开智慧,又不肯放下“利养”,又不肯修“少欲知足”,你希望着开智慧、希望智慧不会退失,没有这个道理!

  第二、“离诸愦闹”。要欢喜寂静,心清净,环境也要清净。智慧从“清净心”开的。心愈清净,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智慧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第三、“世俗言话”。里面有“正论”、有“邪说”。中国儒家、道家的典籍,古圣先贤的文章。世界各大宗教,这是“正论”。但是不能帮助我们出离三界。

  第四、“耽着睡眠”睡眠把时间浪费掉了,睡多了头脑就昏沉,愈睡愈糊涂,睡眠的时间要短,不要长,要养成习惯。睡眠是昏沉,哪里会有觉悟?!

  第五、“广营众务”道场原本是学校,原本是“佛陀教育”的机构,现在教育不办了,办其他的事业,这就错了。佛在经上的教诲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天天去搞这些不相干的事,不要紧的事。

  第六、“乐诸戏论”。“乐”是喜欢,喜欢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些话,没有实义的这些言论。像现在的唱歌、跳舞、戏剧,这些都是属于“戏论”。不能认真的修学;对众生没有慈悲心。

  【第十一段】

  “贪利养”的过失是无量无边的,不论在家出家,只要贪,就生“贪、嗔、痴”,生“三毒烦恼”,这是三恶道的业因,结果非常可怕!

  现在这个时代,由于科技发达,确实是物质环境富裕。我们在家人财富多了,出家人名闻利养丰足。但是只要沾上名闻利养的边,没有不堕落的。老法师讲到,真正聪明人,真实觉悟的人,他一定远离利养。如果没吃、没住,护法韦陀菩萨岂不要撤职查办!如果真正能够远离名闻利养,我们就远离了“贪、嗔、痴”三毒烦恼,我们会得到诸佛菩萨赞叹、天人尊敬、远离魔障、僧团和合、法喜充满,等等殊胜的利益,这样我们就是佛的好学生。

  【第十二段】

  世尊在《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远离“愦闹”我们的三业,才能清静。热闹的地方诱惑就会很多,我们初学,禁不起诱惑,到了那个地方决定是增长“贪嗔痴”,正法舍离,非法增长。喜欢热闹,决定逃不过魔掌。

  喜欢世话,用我们东北话就是喜欢“掰扯”。在辩论的过程中,决定不会服输,明知道自己没有理,也要说一点歪理、也不让人,好胜!这样我们容易跟人起争执,这个时候思维也不如法,心情浮躁,忍辱失掉了,“忍”没有了,“定慧”也就没有了,天龙善神自然离开。证果的圣人,看我们还有救会呵斥我们;要是没救了,笑笑就算了。

  喜欢睡眠,身沉重、没有威仪、不知道检点、懈怠懒惰,什么样事情他都担不下来、多睡眠一定多病、一定多愁、多烦恼。音声也嘶哑、不清脆,饮食不消化。喜欢睡眠就会懒惰,懒惰的人当然不会精进。如果还不知道忧愁、不知道悔过、不能把睡眠舍弃,反过来勇猛精进,弥勒菩萨说这个人是“大愚痴”的人,不是普通愚痴,大愚痴。

  我们是初学,初学就应该老老实实的,专心学习。慧行菩萨才可以经营众务;我们初学要是喜欢经营事务,必定妨害学业、妨害道业。

  什么时候可以经营这些事务?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才可以经营众务。世间的各种行业,跟佛法比,都叫“下劣”。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这个业就“下”;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那你这个业是“劣”。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增长“贪嗔痴”,这个行业就“劣”,将来果报在三途。造的业是善业,善业来生感得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比起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你是“下”。

  增长“贪嗔痴”的行业是“下劣业”;增长清净心的行业是“殊胜业”

  做生意天天想赚钱,增长贪嗔痴,这是“下劣业”。到佛堂来拜佛,一定要站在最前面,烧香一定要烧头一柱香,增长“贪嗔痴”,来拜佛烧香也是“下劣业”。

  如果做生意,没有“贪嗔痴慢”,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心地清净,这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穿衣、吃饭没有“贪嗔痴”,穿衣、吃饭是“殊胜业”。

  由此可知,“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我们学佛目的是要开智慧,所以要远离“贪嗔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清净心”才会开智慧。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三宝”具足,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

  妨害清净心、妨害平等心、妨害觉心的事业,就是“下劣业”这些事业总是愈少愈好,不要没事去找事,那就叫大错特错。

  【第十三段】

  这一段,是世尊教诫出家弟子的,也就是说明世尊对出家弟子抱有着厚望。经文一开端就老实告诉出家人,“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不是出家人。

  “不修诸行。”

  初学的菩萨,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的习气毛病实在是太多了。无量的行为,总不出“身、口、意”三类。

  “修行”就是把我们一切行为,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叫做“修行”。

  “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每天拜佛。真正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一个念头起来,想想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错”的标准,佛告诉我们: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错误的;凡是为一切众生的,那就是正确的。

  “不断烦恼。”

  “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慢”是傲慢;“疑”是对于圣教怀疑。佛菩萨的教诲至善、圆满,你对它产生怀疑,不能接受,这是很大的过失。修行要从断烦恼修起。

  “不习禅诵。”

  “禅”是“宗门”,“诵”是“教下”,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全都包括了。我们学佛,只需要选着一样,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是学习净土宗的,所以我选着“五经一论”其中的一部经,读诵就可以了。

  “不求多闻。”

  一门通,门门通,然后广学多闻,自利利他。

  你看这前后顺序,先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然后才能断烦恼,接着开智慧,最后广学多闻。

  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人十多万人,问达摩祖师,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梁武帝做的是福德。

  “福德”跟“功德”不一样。“定慧”是“功德”。持戒得“定”,持戒就是“功”,得“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这是“功德”。“福德”可以给人,与人共享;“功德”不可能。

  【第十四段】

  由于弥勒菩萨的启请,佛又给我们略说了“戏论”的种种过失。

  喜欢开玩笑的人,常常会生苦恼,忍辱的功夫会失掉,忍辱没有了,就会起嗔恚心,而且怨家对头会找机会报复你。这个时候魔就会来折磨我们,破坏我们修善法。言语不当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又很容易引起斗争。闻法常常忘记,或者是听不进去,善知识也会远离。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就会接近你。修学任何法门,不能出离三界。无论生在那一道,迷惑颠倒。修学一切善法常常会有障碍,做不圆满。

  如果真的有智慧,要赶快远离“戏论”。遇到喜欢开玩笑的人,要远离他,往往“戏论”就连着有争论,就起烦恼,起贪嗔痴慢。

  “末法时期”只有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听到佛的劝告会觉悟,会回头。正是佛在《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对圣教怀疑,不相信,那么魔就会趁机而入,现出家人的样子,就来欺骗我们。说《楞严经》不是佛说的,大乘非佛说,说《弥陀经》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动摇我们的信心。

  【第十五段】

  弥勒菩萨讲发“十种心”,决定得生净土。这“十种心”,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的详细说明。

  第一种、以无条件的爱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众生的意念。

  第二种、解决众生一切的苦难,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无条件的去帮助他,千万不要搞自私自利!

  第三种、我今天没饭吃,我也不能去偷盗,我也不能去骗人家,宁愿饿死,我也不能破戒,也不能犯法。守护正法,坚持到底,纵然遇到灾难,舍身也在所不惜;这个身舍掉,就见阿弥陀佛。

  第四种、佛法跟世间法,要学会忍。最殊胜的忍,就是不执着。看到外面的衣食住行,不动心就是殊胜忍。要学《金刚经》上“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第五种、我们不贪“名闻利养”,世间人喜欢的,我们都不要。只要远离“名闻利养”,我们这颗心,一尘不染,心里头没有丝毫忧虑,没有丝毫牵挂。那就真正得到了“净意乐心”。

  第六种、学佛人念念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诉我们,这个智慧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依照佛的方法、理论,你认真去修学,本来有的完全可以恢复。

  第七种、对一切“人”尊重恭敬,对一切“事”尊敬恭敬,对一切“物”尊敬恭敬,对一切“众生”尊重恭敬,决定没有轻慢、大意的心。

  第八种、世尊教我们不要有贪着“世论”,你要执着在这些,脱离轮回就难了,对于大小乘佛法,要生决定的信心。我们修学净土,对祖师大德,对阿弥陀佛,要升起决定的信心。

  第九种、修学一切善根的目的是得清净心,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去做,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哪有做不成功的?!

  第十种、《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如来”那个相也是虚妄的、也是缘生,也是“了不可得”。诸佛的相都不执着,你心才真清净,你才真正契入诸佛的境界。

  这“十种心”每一条里面具足其余的九条。这就是《华严》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才叫“圆满的菩提心”。要真干、要认真去奉行,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家庭里,落实在事业上,落实在社会上,佛弟子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而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学佛菩萨,做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让他们学习。

  后面佛告诉我们,在这“十种心”里面“随成一心”,你要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决定得生;如果不生,没有这个道理。

  感恩尊敬的净空法师!

  感恩共修系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

  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b02114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微信号名称【净宗经教网EDU】;微信号:【CNfotuojiaoyu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