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体会分享
·体会分享 

只要肯学,佛菩萨决定来帮助我们(附助念体会)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11-03 07:23:14
关键字:地藏经玄义,共修分享,几何,听经体会,湛寂虚灵,助念,宇宙,五重玄义,加持,术语,往生,学佛清单
【 点击数:475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佛陀教育共修系统”  2018年11月2日


学习《地藏经玄义》体会


尊敬的上净下空恩师、共修系统的各位老师们:

阿弥陀佛!

  以下是末学,学习《地藏经玄义》粗浅的心得体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序文

  ??宇宙万法从哪里来的?

  “法性的根源”是“一”念变现出来的。“一念”就见“一真”,“多念”就见到许许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

  “一念自性”的样子是“体元湛寂”。

  水没有污染、没有波浪,极其清净平静的时候,这是“湛”;“寂”是寂然不动,是真心。所以一切动是依不动而生起的,不动是真心,动了就是妄心。

  佛法的修行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宗派都修禅定。只有修“定”才能够见到“一念”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吃饭,穿衣、接客不要着相,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动”中修“不动”。

  “自性”的“用”是“虚灵”。“真心”,虚,不能坐实,坐实就不灵了所以用心要虚,心里头什么都不能存,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存就是“有”,分别、执着不可有,“有”就不灵、就迷惑,“虚”就生智慧,“有、无两边”都离开。

  不执着“空”,不执着“有”,两边不执着,这叫“中道”。所以要晓得,我们在日常当中,用心要用虚,自然就灵。

  我们眼睛能见到的这个世界是假的,它是刹那生灭。《仁王经》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是佛的“方便说”,“真实说”比这个时间还要短。“相”是假的,“名”也是假的。我们凡夫以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争名夺利,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所以先要认识清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我们自己的行为就正确了。

  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没有思、没有议(“思”是念头,“议”是言语造作),他没有。这是过真实的生活,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的生活,这个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两边”不住,所以他是活的。诸佛菩萨明心见性,彻底了解事实真相,知道一切“有情”、“无情”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帮助这一切还在迷惑造业的众生,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帮助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法界的起源

  “法界的起源”就在于众生的迷悟不相同,迷得深就住六道轮回,迷得浅的是四圣法界彻底觉悟了,就住一真法界。虽然迷、悟不相同,但是真心本性是一样的,永远不会失掉。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梦境当中很容易体会,我在做梦的时候,整个梦境都是我“一念自性”变现的,知道梦境是假的,不论梦境怎么乱,我在当中绝对不会乱。

  ??佛法的根源

  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根源是“以心为道”

  《华严经》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那是“一心”,“一念自性”现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一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念心性”现的。“唯识所变”是讲各人受用,你的受用不同是你的妄想变现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受用是相同的,那是最殊胜的受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无明”变现出来的。“无明”是我们迷失了自性才有这个现象,所以破“无明”才见法身,才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 

  ??六道轮回的由来

  我们迷了“一念”,所以才有多念。迷了“自性”,“自性”变成阿赖耶。

  其实“自性”没有迷悟,迷悟在人

  迷得深就住六道轮回,六道里面“天、人、修罗”,我们叫“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叫“三恶道”。

  “天道”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天是秉“十善业道”、“四无量心”而轻升的。修“定”,“定”没修成,有一点定功还不到家,你才能够生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生欲界上面四层天。

  对于欲的念头,定功深则能完全伏住,财色名食睡在面前能不动心。你有这种力量,你就生到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看定功的深浅,定功愈深就愈往上超生。到四禅天定功再往上提升,悟性也随之扩大,知道这个色不是究竟,于是对于这个色不分别也不执着,这样就生到无色界。

  阿修罗修福,五种修福里面只注重“布施”,因为不能持戒、不能忍辱,脾气很大,贡高我慢,好胜心强,福报太大了!这样的人他将来就变成阿修罗。

  人是秉“五戒”、“十善”而得人身,你过去生中五戒持得好,没有毁犯,“十善”修得不错,这一生能够得人身

  但是,每一个人这一生受用不一样,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善恶不相同,所以一生当中的穷通祸福与别人不相干,都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十善业”反过来就是“十恶业”,身体造作的杀生、偷盗、邪淫;口造作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心造作贪、嗔、痴,造作这十种恶业果报就在三恶道。

  极重的十恶??“嗔恚”堕地狱;中品的十恶??“贪心”堕饿鬼;下品的十恶??“愚痴”变畜生。

  佛告诉我们,即使造极重的罪业,只要肯忏悔、肯回头都来得及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阿?世王造的罪业,造的是“五逆十恶”罪业,他临命终时能够忏悔,知道自己做错,求佛原谅他,求佛救拔他;佛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往生了。他是上品中生,品位那么高!那一念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本经的缘起

  任何一尊诸佛如来、任何菩萨,到地狱去教化众生都称“地藏菩萨”。诸佛菩萨慈悲,地藏菩萨比他们更慈悲,特别在罪苦众生这个地区,他去教化。不忍心看到众生苦、见到众生苦,就得想办法帮助他离苦得乐,无量劫都不会抛弃我们。

  释迦牟尼佛孝养父母,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养父母之身,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特别是对母亲。可是你要晓得,做儿女的成就大德行、成就大学问,他的父母无论在哪一道,受到一切天神、鬼神的尊敬供养,就是他的供养所以孝养”里面养身、养心、养志,志最重要然后我们才晓得,世尊是如何尽孝。

  地藏菩萨代表的就是“孝亲尊师”,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决定不堕恶道世尊最后教导我们报恩,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在忉利天宫召集“报圣母恩德”大会。

  “水”是表心,我们看到水,我们的心就要清净、平等、觉,表里一如。

  “华”是表身身要行“六度”。我们一天生活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完全合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标准。

  懂得这个意思,就是不求往生,也决定不堕三恶道,来生得大福报。

  我们在菩萨的面前“一瞻一礼”,“瞻”是提醒我们解门,“礼”是提醒我们行门,见到菩萨形像,听到菩萨名号,立刻就想到菩萨的教训,这个瞻有功德了。 

  ??法师注经的因缘

  法师的法名灵?(chéng乘或shèng乘)。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能遇到《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大乘法里面的根本法,大乘法门里面的真实基础,真是希有难逢!我们后学能够遇到他老人家的注解,岂不是我们更加的幸运!

  灵?法师,写的这部注解,帮助我们开辟一条路径,架一座桥梁,让我们这些博地凡夫,由他这个桥梁、路径趣向大乘。法师有这么大的“智慧”、“学问”却很谦虚,说自己对于佛法大海只略知道一点。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第二部分 五重玄义

  没有讲经文之前先说大意,让人一看就晓得它的名字,认识这一本经的性质,跟修行的方法,以及学了这部经有什么用处。 

  一、释名

  【以不思议人法为名】首先讲一部经也要先讲经题,这是把全经的总纲领首先交代出来。

  “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这部经是属于“人法立题”。“人名”里面又有“通别”,“地藏”是“别称”,“菩萨”是“通称”。

  “地”是大地,大地是能生能育、能够生育万物,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都不能够离开大地,大地里面含藏着无尽的宝物,这个宝物能够供养一切众生,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我们的心地

  “藏”含藏的意思我们自性里面含藏无量无边的宝藏,诸佛如来,菩萨有,凡夫也有,连恶道众生和阿鼻地狱众生,也没有一丝毫的欠缺。

  但是生佛迷、悟不同,觉悟的人这个宝藏自在受用,佛法称为“三德秘藏”。

  “三德”是“法身德”,明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般若德”,是智慧;“解脱德”,得大自在。

  “三德”每一种里面都含有“常、乐、我、净”四德,这四德叫“四净德”,清净之德。

  “常”是永恒不变;“乐”是永远没有苦;“我”是大自在;“净”是清净不染,与世出世间法毫不沾染,所以称作“德”。

  “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本愿”:“本”是根本,“根本”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愿”有“通”、有“别”。

  “通愿”是“四弘誓愿”。“四弘”是依“四谛”。“四谛”是从自性,所以称之为“真理”。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从自性里头自自然然生出来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度众生就是度自己。

  “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要先断烦恼。我为什么断烦恼?为度一切众生。

  “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自己有德行之后还要有能力。有德行没有能力还是不能帮助别人,你要具足能力、要有智慧。

  “佛道无上誓愿成”;必须自己在智慧、德能要达到真正的圆满,烦恼要真正断尽,你才达到教化究竟圆满的成果。

  “别愿”是“孝心”。把这个孝心扩大,孝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孝行呈现了,自性就是圆满的。

  “经”:具足“贯、摄、常、法”。

  “贯”是讲它的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从头到尾都能够贯穿。

  “摄”的意思:它能够摄受人心,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它有这个能力。

  “常”是它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永远不会变,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环境,它都是正确的,它对你都是有利益的。

  “法”是法则,无论在什么处所、在什么年代,任何一个众生修行,依照这个法则,决定能成就。 

  二、辨体

  【辨不思议性识为体者】其次经里面所讲的理论,这一部经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如果它的理论依据不可靠,就很难取信;它的理论依据扎实,可信度就增高。

  本经是属于大乘经,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青莲大师没有用“实相”这两个字,而是用“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性识”就是“实相”的别名。

  这里为什么用“性识”呢?原因有三:

  第一“凭准经论”。

  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又云,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也。

  没有解脱有六道众生,性识无定,内有烦恼习气,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如果没有好的教化,福报在很短的世间享尽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恶的种子会起现行,然后恶报现前就堕三途。

  本识,就是指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是什么?“心”是烦恼、习气、种子。“善”“恶”念头都是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含藏这些习气种子,随着缘起现行。

  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法性。妄心有生灭,“生灭”是法相。它混合在一起,这叫“阿赖耶识”。

  第二“迷悟根源”。

  大经里面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是觉,一念是真心,一念是自性。在一念上再加一个念,就是无明,《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我们张开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念,这叫正念,这叫佛知佛见,是见性见。可是你起了念头:“我看见了”,坏了,这就立了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从这个无明再发展,妄想、分别、执着就愈来愈多,这个麻烦就来了。

  “妄”是依“真”起,就好像人的影子一样。诸佛菩萨聪明,他们认真人,不认影子。我们十法界众生搞错了,把影子当作真人,把人忘掉了,以为影子就是,我们迷就迷在这个地方。

  第三“菩萨本识”。

  “菩萨”,就是专指地藏菩萨。菩萨存心是智慧,菩萨用心是慈悲。

  “阐提”是指没有善念、善心、善行,无恶不作之人,一般人看不到他的善,佛能看到,佛知道他的恶是从痴迷来的。痴迷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里面没有痴迷,所以诸佛菩萨对于造作极恶业的众生,还是那么慈悲、那么照顾。

  我们迷了,不了解虚空法界是自己。迷了,是凡夫心;迷了,受无尽的苦恼,造无量罪业,要受无量的苦报。

  菩萨觉悟了,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我自己,觉悟是菩萨心。觉了的时候得大自在,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地藏菩萨帮助六道众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希望众生个个都开悟、个个都成为菩萨、个个都作佛。菩萨用的是这个心。 

  三、明宗

  【明不思议行愿为宗者】相信了,理也懂得,把它落实到我们的生活,若不能变成生活,是空谈,不切实际,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好处。

  “宗”就是修学的纲领。青莲大师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本经修行的纲领,就是地藏菩萨的行愿

  修福若没有愿望,福报是很大,还是一事无成,你不可能有成就,这就说明“愿”的重要。中国人不讲“愿”,中国古人讲“立志”,人要没有志,这一生生活努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这一生一定是空过,一无所成。这一生要想有成就,决定在你的志向,佛家叫“愿行”。

  “净世界愿”:世间人“痴迷”时心愿是希望自己身家安乐,国家繁荣昌盛,世界安定繁荣。这是世间人,心量还是小,觉悟的人,他有“净世界愿”;这个世界是一切诸佛的世界,就不只我们这个地球,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

  “涅?明五行”:

  (一)“圣行”:离开“戒定慧”,痴迷,迷了;不离“戒定慧”,这个人觉悟了,“觉”才叫“圣”。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流露出来,大慈大悲;这是超凡入圣之因、转凡成圣之因。

  (二)“梵行”:“梵”是清净心。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得欢喜心,法喜充满,你真正能够喜爱一切众生。觉悟的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绝对没有“一念”希望众生对他恭敬供养,“无念”才是“正念”,“无念”才是“正觉”,“有念”就是痴迷。

  (三)“天行”:“天行”,“天”是讲天理,自然的法则,天然之理,我们今天一般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世间人所赞叹的。

  儒、佛都说“父慈子孝”,我们中国人讲“父慈子孝”是天性,这就是属于“天行”。所以教给我们,“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们讲“五伦十义”。“五伦十义”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则。

  (四)“婴儿行”:“婴儿”,游戏人间,能够逗人取乐,不拘形式,善巧方便。菩萨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楞严经》也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形式,这叫“婴儿行”。

  (五)“病行”“病行”就是逆行,是反常方法来教导、来教化。《四十华严》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是嗔恚,贪嗔痴也能度众生。  

  四、论用

  【论不思议方便用】落实之后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利益,听到有这么好的受用,才肯真正学习。

  第一个“方便”讲意义。自己修学或者帮助别人,一定要“契机”,才不浪费我们的时间,不浪费我们的精力,我们在短时间就能有成效。

  第二个“方便”是讲门。“门”是能通的意思,通到你希望达到的地方,所以佛家称之为“法门”。法门不是真实,但是它能够通到真实,所以《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门”是讲经说法,长时间的熏修是“方便”。没有长时间的熏修、不能一门深入,真实是决定显不出来的。

  第三个“方便”讲深秘。能够见性,那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性”才是真秘,真正的深秘。

  前面两个,无论是你自己修行,或者是你教化众生,你都能够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没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我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要成就自己,我到极乐世界有了大成就,然后再来不迟;我与这一切众生都有缘,回过头来再度众生。 

  五、判教相

  【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

  这部经是大乘基础课程,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你要不知道“孝亲尊师”,你的修学就没有根基,你就不可能成就。

  古代的祖师大德为了便利教学,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的一切法分类、整理,就好像现在学校排课程一样,哪些排在一年级、哪些排在二年级。佛当时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这种作法。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决定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

  佛的教诲,确实有利益于一切众生,如果凭口传,时间久了必定有错误,所以以文字记录就变成很有必要,弟子们才做集结的工作。

  说教的目的是在帮助众生,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先要转变自己,而后才能转变别人。

  “四不可说”:

  第一个说“生生不可说”,这是藏教。藏教说能生的因缘、所生的诸法,皆为实有,所以叫“生生”,这是小乘教义。

  第二,这是通教。通教是讲“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讲“能生、所生”都是“当体即空”,所以说“生不生”。

  第三个,叫“不生生不可说”,这是别教。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它生十法界差别之事,所以叫“不生生”。

  第四个,圆教,圆教讲“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讲的“真如之理”,与十法界之事是一不是二,所以叫“不生不生”。

  这四种都叫“不可说”,这是“藏、通、别、圆”四教的原理,只能体会不能言说,所以叫“不可说”。

  “四悉檀”:“悉”是普遍、平等;“檀”是檀那、布施。

  第一是“世界悉檀”。“世”是讲时间,“界”是讲空间。三世十方一切众生,我们跟他接触,头一桩事情,要教人生欢喜心。不欢喜我们就退避,我们现在就不接触,他听到也欢喜。

  第二是“为人悉檀”。念念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要为众生想,要为众生得福,要为众生得利益。

  第三是“对治悉檀”。你有对治的方法,你把这个方法布施给他。你善巧方便,能观机,说的法契机,触动他的悟门,拔除他的茅塞,茅塞顿开,这叫“对治”。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帮助他念佛往生作佛,这才是第一义。

  诸佛菩萨都是用“四悉檀”赴缘,“赴缘”就是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这个“应”是“四悉檀”。

----

  “四摄法”:“四悉檀”的落实,讲善巧方便,方便里面就是“四摄”。四摄”才真正把“四悉檀”落实。

  第一个是“布施供养”。“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要随顺机缘,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什么,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这里面完全是智慧的应用、智慧的落实

  第二个是“爱语”。这都是讲方法手段,你真正爱他、真正关怀他、真正想帮助他。真正对他有利益,打他、骂他都是爱护。

  第三是“利行”。“行”是指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决定是利益社会和众生。

  第四是“同事”。众生喜欢什么,佛菩萨就随顺,可以陪他,跟他同一个嗜好,在同一个嗜好里面就度他。

  “布施供养”一定要自己先做到,自己不做到谁会相信你?!

  “爱语”:有些规劝的话很难听,要用善巧方便,不可以直来直去,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利行”:菩萨的行为决定利益一切众生,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情,他决定不会做,也决定不会想,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

  “同事”:你要没有真正的定功、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同”就被他度跑了。你度不了他,被人度跑掉,真正堕落了,那就错了。

  “五时”:

  一“华严时”:佛在定中所讲,真正的如来果地的境界。法华跟华严是完全相同。

  二“鹿苑时”:这个教学时代好比是办小学。

  三“方等时”:好比是办中学。

  四“般若时”:好比是办大学。

  五“法华涅?时”:这是研究所。

  “华严”判作乳,“鹿苑”判作酪,“方等”判作生酥,“般若”判作熟酥,“法华、涅?”判作醍醐。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在法华之后、是在《涅?经》之前,《法华》、《涅?》判作无上醍醐,这部经又何尝不是无上醍醐?!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佛当年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佛上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念念不忘母亲的恩德。

  我们在共修系统学习(http://www.foxdwedu.com/)也要念念不忘护法师兄们的恩德。希望我们一起学习的师兄,将来有能力续佛慧命。我们才能尽孝道,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这些护法。


第三部分  总示观法

  学佛无非是转变我们观念而已,将错误的观念转变成正确的观念,这是修行的总纲领。

  智者大师的教学方法里面,“有教有观”。“教”是教学,教学主要是教你明理,明白这些道理;“观”是讲起行,也就是说要将你明白的这些道理落实,把你的错误观念转变过来,这就叫做行,这就是起行。

  “教”跟“观”是互相依靠的,只有教理,没有观行,决定不能成就。

  “教”有藏、通、别、圆。

  圆教才是“真实说”,藏、通、别都是方便、都是手段。一乘法是真实的,二乘、三乘是方便法。我们有二乘、三乘,最后是契入一乘,才会真有受用;如果止于二乘、止于三乘,错了。

  “三观者。”

  “一者从行。”

  大到虚空法界,小至微尘,小至一念,无非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今天搞成这个地步,起心动念都造业,将来要受三途苦报,是我们错误观念造成的。要是怨天尤人,造的罪业更重,将来堕落得更苦。

  “二约法相。”

  一切法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佛法当中讲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相是现相,无论是大的相、小的相,虚空世界是大的相,微尘、毛孔是小的相,不论大小都是一念自性。

  “三托事相。”

  佛家这些名字,佛菩萨的名号都是帮助我们,改正我们错误观念。人的名号如是,地的名号也如是,物的名号也如是。

  这四种“三昧”。

  第一种是“常行”。“般舟经,以九十日为期,专念彼佛。”彼佛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行,不坐,不卧,所以也叫“佛立”。

  第二种是“常坐”。“常坐”也叫“一行三昧”,中国禅宗用的是这个。《文殊问般若经》,里面说明也以“九十日为期,专缘法界”,用这个方法开悟的。虽然是“常坐”,也要有调身的方法,如果每天坐的时间太久,没有活动,我们知道生理受不了,会坐出病来。

  禅跟密,如果没有真正善知识在旁边看着,指导你,出毛病的机会太多了。

  第三种是“半行半坐”。限期不定,或三七、一七等。”我们打佛七属于这一种。

  第四种是“非行非坐”。谛闲法师教锅漏匠的那一套方法,就属于这一种。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再念,念的时候站着念也行,坐着念也行,走着念也行,随意。所以这一条,对于我们现代人是最为方便。

  “十乘观法”:第一条是上根利智人修的;第二、三、四、五、六,这五条是中根人所修的,第七、八、九、十条针对下根人修的。

  第一、“观不思议境”

  “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真如”;“二念”就迷了,“二念”就变成阿赖耶识。“一念”就住一真法界,“三心二意”就住十法界。“三心”是指阿赖耶、末那、意识;“二意”是指末那、意识,“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10×10=100(法界);100×10=1000(法界);再从时间上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1000,现在1000,未来1000。“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代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把这些道理、现相、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样也没有漏掉,这是性相。这个境界,“即空、即假、即中”。

  从“体”上讲是空的,《金刚经》给我们说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能现”的不可得,“所现”的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假的。《金刚经》末后偈颂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就是假的,“相”是假的,“性”是空的。虽然相是假的,但是并不是没有相,有相就有作用。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他用“中”。这个“中”,就是佛家讲的“中道”,“中道”才是第一义。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知道我们发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只嘴皮上发的菩提心,其实与菩提心完全不相干。我们求佛道,修学佛道,为自己永脱轮回,高超十法界。还得要帮助轮回当中这一切众生,也要跟自己一样出离、高超,要真有这个心才叫“真发菩提心”。

  真的菩提心生起了,就真正觉悟了,在“众生无边誓愿度”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着,现在讲的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众生要平等得度。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菩提心真正发了,要修“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观”,那个心安在“止观”上,就是不离“定慧”。既不偏于“定”,也不偏于“慧”,“定慧”是均等,这叫禅。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这叫“三昧”。“三昧”就是诸佛菩萨正常的享受。凡夫有“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

  佛给我们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教给我们念佛。我们是“善巧安心佛号”,比“止观”还方便。这是为何法门这么多、一切诸佛如来偏赞念佛法门,念佛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诸佛如来偏赞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

  第四、“破法遍” 三观  三惑

  “三观”是“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一心三观。你能够用“一心三观”,这三种“惑”都容易破除。

  “三惑”就是三种迷惑,这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三大类。

  “破法遍。”“遍”是普遍;“法”就是“法执”。三种迷惑都是从“法执”里面生出来的,从“法执”里头生出“我执”。我想要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是妄想,是假的、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破我执”,方法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观”;“放下”是“止”。

  了解事实真相叫“看破”;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叫“放下”,那就“破法执”、就“破三惑”。

  真正觉悟了自然就回头,不但不会有念头去控制一切人、事、物,连自己这个身体也放下,也不会去刻意的控制。不想占有一切人、事、物,也不想占有这个身体,不会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身体就是工具,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这个工具要维护,不能够把它糟蹋怎样维护?与自性相应就是最健康,与自性相违背就是我们糟蹋这个工具了。

  第五、“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塞”就是阻塞、障碍。阻塞我们智慧,阻塞我们不能明心见性。

  “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业因。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我们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十二个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能破掉一个,它整个就会瓦解。佛告诉我们,从“爱”、“取”、“有”、“上破”。

  上上根人从“爱欲”上断。

  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佛就教我们从“取”上断。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不分别、不执着,而不分别、不执着就是从“取”下手。

  第三种从“有”断。从“有”上断多半是再来人,宗门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从“有”上断,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

  如果循着十二因缘流转,这就“塞”了,永远在六道轮回。

  “六蔽”,这是菩萨六波罗蜜的反面。

  “悭贪”是“蔽”,用“布施”破。“身、口、意”三业不善,造作恶业,这是“蔽”,用持戒的方法破恶业

  “嗔恚”是“蔽”,用“忍辱”破。

  “懈怠、放逸、懒散”,这是“蔽”,用“精进”的方法来破。

  “散乱”是“蔽”,心散乱,用“禅定”对治散乱。

  “愚痴”是“蔽”,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痴。

  “尘沙无明。”用“一心三观”破“尘沙无明”。我们净宗的方法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破“尘沙惑”,心不颠倒破“无明惑”,就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妙绝,只要老实念。

  第六、“道品调适: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

  “道品”是指“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无作道品。”这是分配在“藏、通、别、圆”四教,“无作四谛”、“无作三十七道品”都是属于圆教。

  “一一调停,随宜而入。”这就是随顺四教,就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

  “第七、对治助开: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六度等。”

  只有认真学习佛法,才能恢复我们本来的智慧。

  修净土,依靠《无量寿经》,究竟圆满的道理为什么不明了?障碍太多了。这个障碍来自无量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所以我们虽然修学,依旧不能够开悟。

  “五停心、六度等。”总纲领就是讲“看破、放下”。

  “五停心”、“六度”距离我们还太远,我们从这个表来看,我们哪里是中根?!实在讲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里面的下根。人家下根从“五停心”、“六度”上着手,我们还是做不到,那个水平还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给诸位说,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有比这更低的,这是最低了,这比“五停心”就低很多了,我们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没法子。

  以前认真学习经教的时候,觉得自己怎么的也是个中跟人,现在才发现自己原来下下根人都不是。

  “八、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指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地位而以为证得,不晓得自己的位次我们末法时期的学佛人,能做到五品位往生就不错了。五品位功夫得力,在念佛人分上是“功夫成片”,这是“事一心”,最浅的,比起其他修行人我们差远了,诚敬的心才生得起来,不敢贡高我慢。

  “五停心”也叫“五品位”。

  第一条是“随喜”。经上说:“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听到大乘经典,你不会毁谤,你生欢喜心随喜,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就深厚,以这个善根遇到善缘,他就能够深入。

  第二是“读诵”。经上说:“何况读诵受持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会想到经上的教训,不会违背经训,依教奉行,这“读诵”。

  第三条是“说法”。经上讲:“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这个说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机会教育,随缘说法,不一定要升座,不一定是在讲堂,是随时随地。

  第四是“兼行六度”。经上说:“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心、智慧。”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落实,我们从佛那个地方学来的,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

  第五是“正行六度”。经上说:“若能清净持戒,利根智慧,能达问难。”能够帮助别人解除疑惑。

  这五条叫“五停心”,这是“五品位”,“六即”里面的“观行即佛”。我们最低要做到这个层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有把握,这是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学习。

  “六度”是菩萨行,更高一级了,从“观行”就到“相似位”;由“相似”再往上提升是“分证位”;“分证位”就是法身大士。

  “第九、能安忍。于逆顺境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

  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关键在“忍”字,你不能忍,你就不可能成就。逆境里面决定不生嗔恚心,顺境里面决定不生贪爱心,顺逆境缘烦恼不生,这是忍辱。

  六根都相应。还是要从五品下手,就是这五个方法下手。我们身心与五品都相应,这个地位还是属于观行位。观行位是学佛菩萨,还不像。你能够断执着,这是观行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

  “第十、无法爱。莫着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

  “法爱”就是对于修法的执着。

  “声闻、缘觉、菩萨、佛”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就是十信相似位。

  “初住真实之理。”这是真实法,这是见性。

  “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就是入圆教初住。

  “入心成观”。

  讲堂里面供养的佛像、供养的香花,这都是事相,要懂得,才能入观。

  供佛像,表的是“性德”;供养菩萨,菩萨表“修德”。

  佛菩萨形像面前供灯、点蜡烛,灯表光明,智慧的光明,慈悲的光明,遍照大千世界。蜡烛慢慢烧就没有了,“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让你看到这个事相,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作法。

  “借事为观。”

  这是先把“名相”说出来,然后再教给我们如何在“事相”、“法相”上去“修观”;也就是怎样去看一切“事相”,看一切“法相”,在“事相”、“法相”当中得到智慧的启示。

  “五阴”??色,受,想,行,识。

  在“五阴”里面,“唯观六识心王”,“受、想、行、识”,单单只观“识”,只观第六识。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起作用一定依第六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只有“了别”,还没有“分别”。“了别”不造业,“了别”是慧,“分别”是造业,所以第六意识是罪魁祸首。

  第六识起来一定连着第七识,第七识是“染污意”,七识“执着”,六识“分别”,麻烦就出在这里。所以它“与前五根相应和合,造诸善恶之业”,这就是造业业习种子都落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像个仓库,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起现行就是果报。

  第七识的功能是“执着”,它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以这个为“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我痴”:无量劫来都把妄心当作真心,这就是痴,“我痴”。

  “我见”:把这个身体当作自己,这是“我见”。

  “我慢”:我总比别人高一截,别人总不如我。

  “我爱”:“爱”是贪心,对于世出世法的真相不了解,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在这里面产生了贪爱。

  四明尊者,也是天台宗一代的祖师。这里面所讲的“十乘观法”里面上根人所修行的方法。

  上根人会用“一念”,“一念”是“真心”,用“一念”来面对宇宙人生,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包括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假的,真的看破了。能看破自然就放下了。放下的人不造业,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了。但是事还是要做,断恶没有断恶的念头,修善没有修善的念头,这个做就完全是利他,这就是菩萨示现,游戏神通

  “十乘观法”里面上根之人,他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这个看法,完全是诸佛菩萨的看法,他学会了,他入“六即”里面是“观行位”,“观行是讲功夫得力;他的观念,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我们不一样,他跟事实真相相应,“我见”、“我执”破掉,不会有“我”这个执着,人我空、法我空,清净心现前了,“见思烦恼”是最粗最重的污染断掉了。他的地位是十信位里面第七信位,这是大乘菩萨。

  接着在不断的精进。“教化众生”,利用这个幻相身体,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断“尘沙惑”,帮助自己“破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俱生的“我、法”这两种“执着”,这个烦恼断了、破了,永远不会再起,就得“无生忍”。这个时候“八识”就没有了,它不叫“八识”,叫“四智”,“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真转了。

  我们今天把第六意识用错了、邪用了,去造业,一天到晚打妄想。我们分别是非人我、利害得失、贪嗔痴慢,我们分别这些东西,这错用了,这是邪用,不是正用。十乘观法是教我们怎么正用,正用是会用心。

  “从人作观。”

  世间人供养地藏菩萨、拜佛菩萨,拜就拜了,供养就供养了,没事了,不得力,对佛菩萨表示一点敬意,真正好处没有得到。不懂得表法的意思,念头换不过来。

  “头”代表“一切种智”,是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智慧。

  “冠”代表“?卢法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

  “璎珞”表“总持四陀罗尼”,这是四种总持??“一法,二义,三咒术,四忍”。

  “相”表心,心慈悲,相就慈悲,心好,相就好。

  “寂然”表“菩萨自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清净寂灭,一念不生,没有妄想。

  “左右二手”表“权实二智”,佛菩萨为众生说法契机契理契机是“权智”的作用,契理是“实智”的作用。

  “钵”表“性识所具如来藏”。

  阿弥陀佛的头部,表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智慧;莲花表的意思深,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阿弥陀佛接引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这种人。

  从法上作观,观菩萨的本愿。

  《占察经》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学习二种观道。”

  第一种是“唯心识观”,法相宗所修的,法相唯识宗是依这个方法来修行。

  第二种是“真如实观”,这是法性宗所用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非常重要,都是从根本修学。

  “唯心识观。”“唯心识观”适合中根人修学。一天二十四小时,无论在什么处所,随时随处检点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六道凡夫“心随境转”绝对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自己不能觉察。修行有功夫的人,他能够觉察。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了念头,都是自己的事情。顺自己意思就生起欢喜心、贪爱心,不合自己意思就生起嗔恚心、厌离心,都是自生烦恼,绝对不是外面境界给你的。?益大师告诉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

  《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人心都想恶,想恶事、说恶事、做恶事,天灾人祸就现前;如果我们念头转变了,心想善;口言善;身作善,这个境界马上就转变。

  “心”是“能生、能变”,“法”是“所生、所变”,它们两个永远是关联的。所以“分别、执着”是起于心,不是起于法。

  “唯心识观。”

  唯心识观”根本的理论,“一切法唯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真实的境界,都是属于?那生灭的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要提醒自己,所有“梦幻泡影”的境界是妄念变现的,知道就不迷,就不受这个境界的影响。

  六根根性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我们用它,用它不知道,知道是六识,是分别、是执着,不晓得真正起作用的是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

  “真心”里面没有贪嗔痴,完全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假的,不是真的虽然不是真的,它变现假的境界,让你在假境界里面受苦受乐,你感受有苦乐。知道境界是假的,妄想、分别止住了,所分别的境界相也没有了。外面境界还有。你自己分别外面境界相这个念头没有了,然后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相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这个基础真正好学,只要肯学,佛菩萨决定来帮助我们。共修系统的同学、教练,还有我们最敬爱的净空法师,这些都是“大慈悲者守护长养”。

  “三昧”是佛教的术语,意思叫“正受”,也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受”得到之后永远不会失掉。“四禅八定”都是属于“舍受”,不称它为“正受”,是因为它有时间限制。

  “心寂三昧。”

  证得阿罗汉,他的“正受”不会失掉了,这是真正的圣人,他是小圣不是大圣。他们“见思烦恼”断尽了,这个时候就入“心寂三昧”。

  “一行三昧。”

  从“心寂三昧”再向上提升就是“一行三昧”。心定于一个法门,定在一部经上、一个法门,修成三昧,就叫“一行三昧”。

  有这个基础,功夫要继续往上提升,在境界当中没有起一点贪爱之心、没有起一点执着的念头,清净心不断向上提升要是自己得到一点法喜、得一点轻安,就自以为我的功夫成就了,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念头一生就退转了

  修一切善根,重要的是觉悟,觉悟是功德。如果只修一切善法,没有觉悟,这是福德,不是功德觉悟的人不着相,不觉悟的人着相觉悟的人知道这一切相是幻相,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执着。他知道人没有生死,没有生死是真的,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断掉了。

  “不乐二乘。”

  “声闻”、“缘觉”他是不愿意主动帮助别人,他是被动的。人家有求于他,他还是非常慈悲,乐意帮助人家;你不求他、不找他,他不会来找你,这是“二乘根性”。

  大乘菩萨根性不一样,他主动去帮助别人,《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作不请之友”;小乘人一定要有人请,大乘人不请就来了。

  小乘人“执着”没有了,“分别”还有。大乘菩萨“分别”也没有了,所以才能“作不请之友”。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

  “二观”就是“止观”,就是佛在经典所讲的“奢摩他”、“毗婆舍那”。这两种跟天台的“空、假、中”三观说法是相同的。“止”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观”是智慧,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决定不迷;要“止观双运”,这才圆满成就。

  天台家讲的“空、假、中”三个方法落实在事上,就是“托事附法”。从行的“事观”跟从行的“理观”,“理观”是“空观”。

  地藏菩萨修行的方法,也不离“奢摩他、毗婆舍那”这个指导原则。我们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念佛法门若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念佛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自己真的得受用。

  《地藏经》将“惑业苦”三个字说得很详细。“惑业苦”是心的相似境界,不是真的。“惑业苦”都是梦幻泡影,你把真相看清楚,放下我们从前对于生死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执着,那种恐怖忧患全都没有了,生死流转就没有了。

  “地藏本愿之法”:“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

  “发大心”:就是发菩提心,大心不发,决定不能成就。

  “修大行”:就是心量大。“行”就大。心量小,修“六度万行”是小行;若心量大,就是修“三皈五戒”都是大行。

  “感大果”:“大心”发了,也“修大行”,但是智慧没开,感得果报是六道里面的大果,生大梵天;如果智慧开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妙报悦心。

  “裂大网”:因地上讲代表烦恼,“烦恼”是网;果上讲是六道、十法界是网,迷是网。破迷开悟要靠佛的经论,所以佛经论称为“法宝”。

  “归大处”:“大处”是法界,“大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土是一个自性土,这才是真正的“大处”。

  会修行的人他能够掌握这个纲领、掌握这些原则,所以成就快速;而不会修行的人,不知道这些纲领、原则,修行就很困难。

  如果没有“观行”,我们就是外汉;学佛有“观行”,功夫就得力。懂得“观法”,我们的观念在转变、行为在转变‘思想行为统统转变了。如果没有“观行”,每天念经、每天念佛,观念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还是在凡夫位。要在思想上有转变、行为上有转变,这叫“观行位”。

  通过这段世间的学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以前觉得自己是个中跟人,现在才知道,别说中跟了,下根人都不是,我是一个下下根人,必须老老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才有希望。所以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的学习“净土法门”,今生才有成就的希望。

  感恩尊敬的净空法师!

  感恩共修系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

  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b02114

  2018-10-23

听经体会

  摘录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一位师兄的“学佛清单”供养大家!

  (一)b06968(翟仙龙)师兄在2018年10月30日的“学佛清单”:

  心得体会

  1、早上6:55分接到岳父的电话说:岳母去世了(头条晚上还通了电话的,好好的!)!第一时间安排不要动岳母,并让岳父念佛,不要通知其他人。

  2、助念能坚持20小时(31号早上6:00结束),有12人排4班念佛,只能保证佛号不断,有些细节可能有做的不如法的地方,兄弟姐妹商量好给老人办后事不吃肉!

  3、教练好:末学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最大的帮助到岳母呢?谢谢!

  感恩教练!

  南无阿弥陀佛! 

邦著的回复:

  阿弥陀佛!

  师兄好!

  师兄安排岳母的助念是如法的。师兄学佛,已发大愿帮助佛法复兴,并力行,这才是真实功德,回向给岳母,对岳母是最大的帮助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二)b06968(翟仙龙)师兄的在2018年11月2日的“学佛清单”:

  心得体会:

  1、早上6:00给岳母助念完(20小时后),探视时左手大拇指紧握,通过开示后松开了!原因是给外孙留了1万元,没有来得及交待就去世了!穿衣服、回向8:00结束!全身柔软,脸色祥和!助念圆满!

  2通过这次助念,明白了必须看破、放下,否则临命终真的走不了!怎么“看破、放下”,要按次弟从扎根开始多听经,明理后要做到才管用。身边有很多的学佛人,用自己这段时间学习到的智慧一对照,见解是不对的!感恩净宗经教网让自己树立了正知正见!

  3、自己为人处事与人打交道太差劲了!要多与人接触,克服自己的缺点,《弟子规》就能帮助到自己,战胜自己的心里阴影!

  感恩教练!

  南无阿弥陀佛! 


  (三)b06968(翟仙龙)师兄的在2018年11月2日的“学佛清单”:

  早上2:30起床

  一、读师兄们的“学佛清单”

  二、心得体会

  1、一整天都在接待亲朋好友,岳父、姐姐、妻子、妹妹、弟弟,遇到有信佛的都会给他们看岳母助念后的照片和小视频!让大家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尤其是岳母生前的几位老佛友,对念佛信心倍增!

  2、用素食招待待亲朋好友(只能做到没有肉),交待厨师尽量往好的做。今天是素食第三天,五天后开追悼会、出殡。大家对素食的反应,普遍都说挺好的!

  3、岳母的遗体前24小时播放着上净下空老法师的念佛机,愿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都能听到阿弥陀佛,在阿赖耶识里种下成佛的种子!

  4、自己也要好好学佛,发愿弘扬、护持正法,回向岳母!

  感恩教练!

  南无阿弥陀佛!

邦著的回复:

  阿弥陀佛!

  师兄好!

  师兄对岳母的助念以及往生后的做法是很如法的。老人家能有如此殊胜的因缘,也是得益于师兄是真心学佛和行持,定有佛菩萨加持和护法神护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今天推送一篇修学报告,是02114师兄提交的学习《地藏经玄义》的修学报告??《只要肯学,佛菩萨决定来帮助我们》。这是师兄下了功夫才能写成这篇报告的。

  这是学习《地藏经玄义》提交的第二篇优秀的修学报告;第一篇是“b0608”师兄提交的,她听净空老法师讲的这部经用手做笔记,记录了89页。

  邦著根据自己的学佛体会,把“学佛的境界”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面几何境界”;

  第二阶段是“立体几何境界”;

  第三阶段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是一不是二”的阶段。

  邦著认为,把《地藏经玄义》学明白,才能从“平面几何境界“阶段,实现学佛境界的质变??飞跃到”立体几何境界“阶段。而这个飞跃必须有学佛的基础??扎根;没有扎根,永远不可能有境界的飞跃。

  如果我们共修系统的师兄都有如此的真功夫,我们就是地球上第一个如法的道场。邦著对师兄们有信心!

  邦著 合十

  2018年11月2日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