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佛学问答
·净土、念佛 
·学佛、学经 
·忏悔、超度 
·教育、孝道 
·佛像、法宝 
·弘法、护法 
·道场、法会 
·布施、供养 
·放生、健康 
·因果、轮回 
·戒律、仪轨 
·助念、往生 

给我写信、找我的人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一心念佛才是大事!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5-07 11:19:37
关键字:写信,不老实,初学菩萨,慧行菩萨,广学多闻,生死,一门深入,净宗法要,学佛,广义禅定,禅定,在家人
【 点击数:544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空法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10集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初学菩萨应当“一门深入”;慧行菩萨佛叫你“广学多闻”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其心常散逸。永离于正观。】

  两首教给我们,特别指着出家人,一定要“舍多闻”“四弘誓愿”里头第三句不是明明教给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地方又叫我们“舍多闻”,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你要知道,此地是对谁说的?初业菩萨。初学的菩萨你的定力还没有成就,智慧还没有开,你应当“一门深入”,这才对;如果你是慧行菩萨就不一样了,那佛就叫你广学多闻

  所以,“四弘誓愿”这四句可以说是"行门"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不能把它看错。第一叫你发愿,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为什么先要发愿?你要不发愿,后面这三条根本没希望。你想断烦恼,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你念念想到自己,你还能断得了烦恼吗?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不下所以佛叫你发愿,念念度一切众生,以这个为基础,念念想一切众生,“我”就忘掉了。这个法子妙绝了,“我执”不断,自己没有了。决定不能够为自己着想,决定不能为自己小道场着想,念念都要想到尽虚空遍法界,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跟佛、跟大菩萨的想法就完全相同。以这个为基础去断烦恼,你的烦恼才断得干净。


智慧开才学法门;智慧不开学东西不是正知正见、佛之知见

  烦恼断干净,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才学法门,学法门就快了;智慧没有开,学法门不但时间很长,而且可以说你决定不能成就,你所学的那些东西都不是正知正见,不是佛之知见。

  清凉大师说得很好,“有解无行”,“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解”是学法门没断烦恼学法门,后来结果是“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你的邪见愈多,你学得愈深你的邪见愈深;换句话说,将来的结果是增长堕落,不是出离,这个一定要知道。初业菩萨一门深入,“言论不如理”,不如佛的教导必定有障碍,障碍你的禅定。

  “常思惟世间。”这个世间法,世间法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你要是耽着,你心里头染着,你还想念,还不肯放下。

  “何得于寂静?”“寂静”是禅定、是清净心,你怎么能得到?!

  所以诸位要问,我念佛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什么时候你的妄想、杂念统统舍掉,你就得“一心不乱”;有一个妄想,“一心不乱”得不到。“我什么妄想都没有,我就希望得一心不乱”,还是个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你得“一心不乱”。把“得一心不乱”的念头也舍掉,“一心不乱”就现前;有个“一心不乱”在那里挡住,“一心不乱”就得不到。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万缘要舍弃。

  “其心常散逸。”“散”是散乱、放逸。

  “永离于正观。”正知见不会现前的。


世间所有财宝不能解决人生的生死大事,唯佛法能解决

  再看,这个偈颂一共是有二十四首,第六首:

  【速得非梵行。】

  这就是讲一般人的心理,求快、求新,这是错的,不是正确的观念,这不是“梵行”。

  【喧杂无仪检。】

  “喧杂”是热闹、杂乱,失仪、失于检点。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

  这就是远离三宝。

  【弃舍离欲法。耽着非法言。】

  “离欲法”是正法,这是诸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的。

  下面说: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个四句是世尊为我们举例说明,他老人家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法舍身。这段故事在《涅?经》上,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为求半偈而舍全身。这就是“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支分”是部分,或者是手,或者是足,这是舍一部分,头目脑髓,为法不惜身命。这个公案古德常常引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故事我们在此地也不必说了。这是说明菩萨在求法的时候是以法为重,身命为轻”。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这是感叹,有些初学的菩萨把自己身命看得很重;换句话说,轻视了佛法,听到一点他就厌倦、就舍弃了,不能够勇猛精进。

  底下一首是又举了一个公案,也是世尊在因地上的事情。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个故事在《贤愚经》里,在《贤愚经》第一卷,佛在因地做国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名字叫修楼婆王,也是为了求一首偈,真的是佛法难闻。那首偈的内容好像是“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首偈,而舍妻子财宝,所以他真正肯舍。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肯听闻佛法?!这就说明佛法是真实之宝,世间所有一切财宝不是真实的,充其量只能够帮助你生活上一点方便,在物质生活上一点方便。是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大事,世间所有一切财宝不能解决的问题,佛法能解决问题

  有人听一座经,就是听一次,甚至于像世尊在因地上,一首偈甚至于半偈两句,他真听明白了,就能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法”称之为“宝”,就在此地。

  “佛”称之为“宝”,“佛”能说。“僧”称之为“宝”,“僧”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这才称之为“三宝”。有智慧之人对于“三宝”重视,哪有有听经的机会他不肯来的?!没有这个道理。

  再看下面偈经文: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这一首也是世尊以自己做榜样。他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没有一样不能舍,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非法的戏论他也放下,为什么原因?“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这个东西如果要不放下,沾上一丝一毫,对你修行证果都是大障碍,所以你不容易解脱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这两句是勉励与会的大众。我们今天是世尊灭度之后三千年,我们能在此地聚会,展开佛的遗教,实在讲与世尊当年的法会没有两样。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够领会佛的旨意、能够奉行佛的教诲,这个善根、福德、因缘比当年与会还要深厚,还要不可思议。


“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若乐于解脱。最胜功德者。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

  这六句是说一桩事情,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如果我们真正爱好解脱,“最胜功德”要用眼前的话来说,我们真正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真正有这种见解、有这种意愿,就是经上这两句话,你应该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你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应问”真正的意思是决定不能放在心上,眼前有这些事情,可以做,这个不妨碍。问题是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事来了就做,做完了心就清净,这样就对了

  也许有人说:我要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得好?世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话很正确、这个观念是对的,你们学佛的人胡说八道。殊不知你一天到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怎么去想还没有把事情办好。

  的方法妙了,什么都不想,事情来的时候办得有条有理,一点也没有办错你要不相信的话,你去读佛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没有预备、没有预先想想,这个人来的时候,我要想想跟他讲些什么?没想!你看他讲得多有条理、多有层次。你们现在同修们,科判一展开,不要想,是智慧;一想,落到第六意识里去怎么想,都有毛病;怎么想,都不周全;不想就没有毛病,不想就样样都周全,这个妙!可是世间人不相信,这就是他信假不信真,听骗不听劝,这个没办法。佛给你讲真的句句是真实话,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要把一切放下,让心地常常保持清净。事情来了,你用智慧观照,哪里会错得了?!绝不要落在意识里头“意识”就是思惟、想像,这个东西不是好事情。


净宗的“法要”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底下两句话说得妙:“衣食无胜利。”“胜”是殊胜;“利”是利益,衣食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真正殊胜的利益。

  这个就是常讲,底下一句我们念下去:“亦不证涅?。”“涅?”是佛法,这两句合起来,“法尚应舍”,“亦不证涅?”就是“法尚应舍”;“衣食无胜利”是“何况非法”,“衣食”是“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跟佛法都要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才清净,《无量寿经》上修学的纲领,你完全掌握到,“清净、平等、觉”。

  《无量寿经》好,都在经题上,我们修的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得的是“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报,那是你得到的。

  【当称叹最胜。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应当“称叹最胜”。最胜之法是什么?我们也要举个例,不举例好像太空洞了。譬如佛在经上常常教给我们“万法皆空”,《金刚经》上说的“因果不空”,这是“最胜之法”;特别是现前的大众根机对我们最有实用的。

  而经上还有两句话重要,对我们念佛人来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要真正知道这个最殊胜的因果,要常常赞叹这个,常常以这个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不必讲多,只要把这两句话讲清楚、讲明白,他要能接受、能奉行,就得利益。

  所以“善来诸比丘”,这是讲出家人在一起,不要说这些世间言论,不要说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聚会在一块应当说这些。这个“法要”,佛在此地讲的只是个原则、是个纲领,我们修学的法门不一样、依据的经论不一样,“法要”也就不相同。譬如宗门里面,它的法要是二句一偈,《金刚经》上最精彩的二句一偈,一偈就是最后“一切有为法”这首偈。

  净宗的“法要”就是六字洪名,就这一句佛号

  “互说诸法要”就是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这个意思。


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每天要读经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这是世尊教弥勒菩萨,常常向人请教,应当问这些事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确实不容易,既得人身,应当断恶修善,随分随力去做,

  “白法”就是善法,教我们断恶修善经不可不读,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每天要读经,工作再忙碌,每天念五分钟也好,经文念一段也好;不能念一部,念一段,经不可不读读经,听佛的教诲,以恭敬心、真诚心接受佛的教诲,养成一个习惯。所以一般佛弟子都有早晚课,早晚课当中,有一段的时间读经。我们净宗的同修,我们特别定了一个课诵,观察现代人的根性,在这种繁忙、压力沉重的社会当中生活,所以我们选择的经文,早晨早课选择《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晚课选择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三十二到三十七就是此地讲的“随分行白法”,教给我们断恶修善,也就是持戒念佛。


广义的“禅定”不是盘腿面壁,是修清净心;念佛就是禅定

  “读诵及禅定。“禅定”就是修清净心这个地方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如果你有时间,也很好,没有时间,要晓得这是广义的,禅定就是清净心。

  佛的时候就是修禅定,一切放下,这一句佛号念念相继,这就是修禅定。所以在早课当中,你念经文是读诵,你念佛号是修禅定,就统统都具足。

  “汝应如是问。”我们学佛的人佛弟子相逢,彼此互相问讯,要问这些:你读经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心得?有没有悟处?谈谈这些好,不要谈些是非人我,那个造罪业。


现在出家人真正成就的往往比不上在家人

  【如来入涅?。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末法时期的现象,世尊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如对目前。

  “如来入涅?。”佛灭度之后。“遗法当灭坏。”这是讲现代这个时代。此地经文虽然没有明说,意思都具足。

  前面讲过,佛灭度之后“五五百年”,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法逐渐变质。虽然科技发达,经典流通的量也多、流通面也很广,照这样说起来,佛法怎么会衰灭?衰灭是变质了,大家把它讲错、解错、行错了,佛法就灭了。从哪些地方看?出家人放逸,在家人就更不必说了。

  而实际上我们冷眼观察,现在出家人真正成就的往往比不上在家人以台湾做个例子,台湾这四、五十年当中在家念佛往生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就很多,不生病预知时至,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而出家人当中,没有听说一个,走的时候好像都生病,都昏迷不醒,不如在家人你要问什么原因?在家人放下了在家人年岁大了,家业交给儿孙,真的自己一点牵挂都没有,所以他能走得那么自在;而出家人还有徒子徒孙、还有庙产都放不下,这个糟糕!你仔细想想,都是这本经上讲的过失,一条放不下都有麻烦,何况是条条都具足,那还得了吗

  所以这是比丘喜欢聚会、喜欢热闹,不喜欢闲静。“为饮食利养。”名闻利养,昼夜还要谈世话。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这首所说的还算是不错,为什么说他是“愚人”?他造作罪业就是愚痴。还算不错,他还觉悟,他还“自知多毁犯”,有这两个字他还有救,要没有这两个字就没救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宋朝的莹诃,他就是这样的人,大概也被释迦牟尼佛看出来,这条可能就是说的他。他是宋朝时候人,自己晓得自己破戒,恐怕将来要堕三恶道,求同参道友帮助他,有没有办法救他。

  这个同参也不错,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了非常受感动,于是一切放下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真心念,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就是求救。因为自己晓得自己要堕地狱,犯的罪业太重,求阿弥陀佛救他。

  阿弥陀佛来了,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这十年当中好好的修,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

  莹诃法师也了不起,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诱惑,十年当中又不晓得要作多少罪过,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

  阿弥陀佛也点点头,同意: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莹诃法师也很开心,好!三天之后,跟阿弥陀佛约定三天之后。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果然来接他。这是造作恶业,自己知道要堕地狱,求阿弥陀佛都能求得来。问

  题是我们同学们:我求了多少年,都没有求来!你不是真心!你是妄想心求,你是乱心求,那当然求不来;人家是一心求,就求来了所以“一心不乱”,感应道交,就不可思议,才晓得“一心”之可贵。


给我写信、找我的人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一心念佛才是大事

  第十八首: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导我们:应当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喜欢寂静,离开一切热闹场所

  阿兰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寂静处。寂静处的标准在哪里?从前那个时代大多是农业社会,农家都养的有牛,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就很寂静,以这个为标准牛叫的声音听不到。

  现在找寂静地方就很困难,现在车马之声、飞机的噪音,比牛叫不晓得要高出多少倍。

  现在这个寂静处只有从心地上求寂静,减少应酬,不必要的应酬尽量减少这个事情也有困难,我在此地再说一遍,讲经当中我曾经讲过很多遍,希望大家不要给我写信。我收的信件还是太多,每年的信件堆起来都一大堆,我没有办法回人的信,所以不要给我写信;也不要打电话给我。我将来想,在房间里我电话都不装,都不要。老实念佛就好了你们说有事情要来问法师,有什么事?都是些不相干的事;换句话说,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什么事都没有,老实人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心念佛还有什么事?!这才是大事!

  所以,古德的行持、行谊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体会到。“志求无上道”,今天“无上道”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骄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这个六句是佛教给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议论别人的是非,这是大病;不但与人结下冤仇,惹祸上身,实在讲于自己修行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世尊慈悲,在本经一开端就教导我们不求他过、不说人罪。你看一开端,就这样教导我们,这句话重复很多遍,在这个地方我们又见到了。什么时候我们不见别人的过失,你的过失就没有了,你就没有过失。见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阿赖耶识里恶的种子起现行,别人影子一晃,就把你阿赖耶识里恶的种子牵出来。不是他的过,正是自己的过失,别人哪有过失?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自谓最尊胜。”这是傲慢的根本。

  “骄恣放逸本”这句话是接前面两句,前面两句是“骄恣放逸本”,这就是自己的大过失。

  “莫轻下劣人。”后面三句又是一桩事情,我们对于下劣的人决定不可轻视,为什么?你不要看他、瞧不起他,也许他的成就超过我们自己,这个实在的譬如我们讲经说法的法师得到许多信众的恭敬、赞叹、供养,自以为了不起。旁边一个不识字的老粗、一个念佛人,也许人家念三年站着往生,见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搞不好还要堕三途,哪里能比得上人?不可轻视。特别像谛闲法师那锅漏匠的徒弟,你们想想看那个成就还得了,在历史上来说也是稀有。所以,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他在如来遗法当中也许他得解脱。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 复唐大圆居士书
· 复某居士书
·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 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 复袁福球居士书
· 与聂云台居士书
· 致谛闲法师问疾书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