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佛学问答
·净土、念佛 
·学佛、学经 
·忏悔、超度 
·教育、孝道 
·佛像、法宝 
·弘法、护法 
·道场、法会 
·布施、供养 
·放生、健康 
·因果、轮回 
·戒律、仪轨 
·助念、往生 

“外道”不是指佛门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7-12-09 20:02:09
关键字:外道,身外求佛,住阿弥陀佛,离相,无住,住,牵挂,金刚经核心,背尘合觉,在家菩萨,修行与生活
【 点击数:410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54集 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外道”不是指佛门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当知生无住心,即是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即是生实相也。】

  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从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错了,心外求法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外道”

  “外道”这个名词,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绝对不是指佛门以外其他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别的宗教听起来也不舒服,你们佛教徒排斥我们;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没有排斥的。佛家讲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从哪里求?从自性里面求,是从内求。所以佛教的经典称之为内学,道理在此地

  一切要从心性当中去求,才能得大圆满,不可以向外求。学佛的人学经教,如果一味在经典里面求,那糟糕了,那变成“外道”了。经书是“心外”,不在心里面,是心外,那就变成“外道”了。经书不能不要,古人有个比喻,经书是指路牌,我们要往哪里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那个地方,那就错了;你要循着它的方向走过去就对了,不能执着它。

  这本书里头没有“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在哪里?在这个本子里头,那就错了。这本子里头,哪有“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在你心里面、在你自性里面。那你真的你就会求了,你也会真的得到。

  古人说过,学“般若”这是“智念”,智慧,“智念”;念阿弥陀佛是“净念”,净土是“净念”。“净念”目的是清净心,“智念”目的是“生无住心”,所以说“净念”比“智念”更亲切。

 

一切都“不住”,“住”了阿弥陀佛算不算清净?  

  我们看这一句,意思就很明显,清净心就是“无住心”,心有“住”,哪里会有清净?!一切都不住,还住了阿弥陀佛,算不算清净?算清净阿弥陀佛也是个相,怎么会清净?!因为住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就真的清净了。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就殊胜。

  其他法门如果说是“无住心”不能现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说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晓得这个难!我们念阿弥陀佛,心纵然不清净,能用一句佛号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压住,这是石头压草,没有断根,还是有妄想、有执着,就凭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伏住,那就能往生。这个办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生无住心”那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得到。这就比较出念佛法门比一切法门要来得容易、来得稳当,而且来得快速。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总之,生无所住心,是离一切相之真诠。】

  离相”一定是“无住”,“无住”就真的“离相”;心有所住,没离相。

  【所谓圆离是也】

  “圆”是圆满。不是我离了一边还执着一边,一丝毫都不能执着,要离得干干净净。“圆”是圆满的意思。

  【圆离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是什么人证得的?前面说过了,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证的。

  “四无碍法界”,虽然证的是相同,而实际里面有浅深层次不一样,它里面还是有四十二个层次,不相同!就像我们大家进入这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四无碍境界”;你来了,来了之后,这个楼有五层,高低不一样,就彷佛是这么个样子。

  再看底下一段,反显,从反面来说:

  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这是反过来说。“心无住”就对了,“有住”就错了。无论“住”什么,只要“住”就错了。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你决定不是圆初住菩萨。圆初住,在我们净土宗念佛功夫来讲,是“理一心不乱”。心有“住”,你决定没有证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无住”了。

  请看注解:

  【本来无一物。】

  这一句话是《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住则有物矣。】

  “住”就有了。

  【有住,即有惑业苦。】

  “惑”是“无明”;“业”是造业;“苦”是果报。迷惑造业就有果报。严重的惑业就变成六道;轻微的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四圣法界,这是十法界。如果心里“无住”,就超越十法界。诸位必须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们住“一真法界”。

  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别教的佛”超越了,“别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为别教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圆教的“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初行位”是它的“等觉”,“二行”就是“妙觉”。所以就有惑业苦。

 

心里头所牵挂的就是“住” 

  【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这句话我们真的要把它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心里“有住”就决定不能出六道轮回。

  住”是什么?我们现在所讲的你心里头所牵挂的,牵挂就是“住”你牵挂你的亲人也好,牵挂你的财富也好,只要你有牵挂,你就在搞六道轮回

  佛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这五样东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欢的,“财色名食睡”都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将来就下地狱去了,这是“地狱五条根”。你对于这五样东西,心里头还有贪恋、还常常想着,你想什么?想堕地狱,那真的,一点不假。你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这五样东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条就下地狱,五条还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没学佛也是懵懵懂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明白这桩事情,再也不能干。可是不能干,他念头还会常常起,为什么起这个念头?就是干造作地狱这个事情,向来都干这个,干得很熟了,他习气很深,断都断不了,不知不觉它就现前了。佛给我们讲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处”换成“熟处”,“熟处”把它变成“生处”。我们的烦恼习气熟,把它远离、生疏它,远离它、生疏它;佛号、经义很生疏,努力去读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给它颠倒一下,就成功了。这个比喻说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晓得,我们心里头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心就叫轮回心,我们干的事情叫轮回业。用轮回心干轮回业,你还想出轮回,没指望。

 

《金刚经》核心“无住”而已;修无量法门“无住”才能得度 

  【故一切皆不应住。此一部经,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

  这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讲什么?“无住”两个字就讲完了。不但《金刚经》,《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说“般若”。般若”的宗旨是什么?就是“无住”两个字两个字苦口婆心讲了二十二年。

  过去大家都佩服、都赞叹智者大师了不起,《妙法莲华经》经题讲了九十天,就是经题《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大家没想到,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两个字“无住”。讲的时间长不长?不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听的人还是“有住”,还不能做到“无住”,这才知道习气之难断。

  所以,如果没有净土念佛往生的法门,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么法门你能够得度?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做到“无住”才能得度

 

净土法门“有住”能往生,其他法门心若“有住”不出轮回 

  我学佛,早年对于大乘经论非常向往、羡慕,这些大经大论都想学。到后来明白了,得要“无住”,想想做不到,这才回过头来专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住”还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心若“有住”,决定不能出轮回,不能够出六道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道理,你才会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因为除了这一门之外没救了,这才乖乖的念佛。

 

佛说要想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背尘合觉”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实具深意,因尘世众生之环境,不离此六。住尘生心,乃无始来之积习。而欲了生脱死,必须背尘合觉,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谓不住,乃不着之谓,非谓不行其法。】

  “不应住六尘生心。”这一句经文意思无限的深广,非常深广!

  “因尘世众生的环境。”“尘世”指六道众生,不仅是我们这个世间,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天人也是“住尘生心”。

  欲界、色界“住尘生心”,我们好懂;无色界天他“住什么尘”?我们读《楞严》就明白了,佛在楞严会上,说二乘人阿罗汉跟辟支佛,所证得的“偏真涅槃”,佛说他们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连阿罗汉、辟支佛还“住在法尘”里面,那个“法尘”叫“灭法尘”。“法尘”有生灭,他不是“住在生法尘”,他住在“灭法尘”里头,还是错了。声闻、缘觉都错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

  所以佛常讲,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说你遭难了。我们佛法里面讲“八难”,“八难”里面有一个长寿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么难?因为堕到那个里面去,就等于堕在一个黑洞里头,他这个心念完全静止了,完全堕在“无明”里面,没有机缘闻到佛法,那个地方没有佛菩萨去度众生。为什么?佛菩萨到那里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会去接近他,也不愿意去听他。

  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八万劫闻不到佛法,这就遭了大难,八万劫这么长的时间闻不到佛法。不闻佛法就没有得度的机缘,得度的缘中断了,你说这个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难之一。众生住尘生心是无始劫来的积习,习气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现行,对于五欲六尘起贪嗔痴慢,他自然那个心就会生,这个不需要学的,也不要教的,习气太深了。因此无量劫来没有法子了生死,没有法子脱离轮回。

  佛教给我们:你要想了生脱死,也就是讲要想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背尘合觉”。“尘”是五欲六尘,要跟五欲六尘相背,“背”就是离开、舍弃。把五欲六尘放下才行,不放下怎么行!放下之后要“合觉”,“觉”是什么?“觉”是觉性,要与自性相应。

  假如“背尘”没有“觉”,就到四空天去了,纵然修行证果也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入“偏真涅槃”去了,他不合“觉”!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觉”,“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阿罗汉、辟支佛只有“解脱”,“法身”、“般若”都没有。这个地方的“觉”,就是“般若”。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觉”,这一句“阿弥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量觉”;我们虽然自己“不觉”,但是心与口相应,念念念“无量觉”,不知不觉就真的“觉”了,念“觉”就“觉”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句佛号不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德号,实在讲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名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执着。切不执着,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说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会错了。是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事照做,前面讲了,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送客、日常工作,可见得没有一样离开,而且还做得更好、做得更圆满,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但是心里头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有一丝毫牵挂,那就错了。所以不着,不是说不行其事,事是样样都要做,佛教给我们方法,也要依教修行。

  【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当为者,自应尽心竭力,不错因果。】

  这句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因果”。如果没有智慧,这四个字很难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

  “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活动,凡是应当做的,要尽心尽力去做;不应当做的,决定不能做。哪些是应当的,哪些是不应当的,这要没有高度的智慧,很难辨我们没有能力辨别的时候,最好依照佛的教训

  佛的教训当中,我们一生能够依一、二部经,就一生受用无尽。我特别给同学们介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对于现代人来讲非常适合,经文不长也不算短。里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说面面都讲到,非常适用。《金刚经》固然很好,它讲的是纲领原则,在事上讲得很少,我们学的这个纲领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还不晓得怎么用法。如果读了《无量寿经》,就会用了,晓得怎么个用法,晓得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这样才不会背因果

 

别把生活跟修行看作两桩事情,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 

  【无论如何艰难困苦,决不可起劳怨之心。】

  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两桩事情,那错了,那修什么行?!

  “行”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上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离开生活到哪里修行?!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据佛的教训去做,改正自己的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错误的讲法,时时刻刻想到经义,时时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这才叫“真修行”、这叫“真正用功”。当然习气太深了,无始劫的习气,你要改它,当然会感觉得很痛苦,这个要克服。譬如前面给你讲的修“忍辱波罗蜜”,如果对事、对人、对物要有厌烦、埋怨这个念头起来,你“般若波罗蜜”就没有了,“忍辱波罗蜜”也没有了。“忍辱”跟“般若”没有了,其他的统统都没有了。要保持清净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对了。

 

逆境里没忧、没苦受,顺境里没喜、没乐受,心清净、身健康 

  【无论如何成绩优良,决不可存居功之想。】

  有这个念头也错了。前面是讲“劳怨”,我们要“忍辱”,要忍!这个地方成绩优良也要忍,为什么?如果不忍,心里一欢喜,完了!清净心没有了。清净心里头没有忧也没有喜;忧把清净心破坏掉了,忧是风浪,欢喜也是风浪,清净心都没有了。“苦乐忧喜舍”统统都要放下。逆境里面没有忧,顺境里面没有喜,你的心就清净;顺境里头没有乐受,逆境里头没有苦受,你的身体就健康了要晓得苦对身体有伤害,乐对身体一样有伤害,所以离开苦乐忧喜,身心健康。

 

人生是业力在支配,想改善我们的前途命运有的是方法 

  【不幸失败,亦决不因之烦恼忧愁,慨叹忿恨。】

  特别加强这一点:世间人最要紧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换句话说,要真正认识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后,生在富贵,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贵;生在贫贱,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于贫贱,心安了

  生是一回什么事情?业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业修得多;享福里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业里头还带着恶业,才有这个果报这一生当中命很苦,很苦是过去修不善业,招感得一生的不如意,都是业力在支配,没有别的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怎么样,不在乎!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前途命运,有没有方法?有。多造善业,不造恶业就行了这个前面所讲的,要明了因果,决不能违背因果,就行了。

  【必须此层做到,方能达到事来便应,事过即忘,得与不着相应耳。】

  这个时候我们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用“真心”。“真心”叫什么?叫“大圆镜智”,把它比喻作大圆镜。他用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没有了,里头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里头没有,你们诸位想想,正在照的时候,他有没有?他还是没有。哪里是事情走了以后才没有,那是我们凡夫见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时候都没有,从来没有染污过

  照”是什么?“照”就是像我们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就是“照”正在感应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还是没有染污,还是没有动摇,这就是与“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相应。“无住生心”,这个镜子能应;“生心无住”,虽应的时候,这个镜子还是清净的,这是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的是“真心”。

  我们凡夫不会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执着。诸位要晓得,“执着”太苦太苦了,招来的是事事不如意;离开一切“执着”就事事如意,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所谓的“事事如意”,“无碍”就如意了

  以出世法言,前面是讲世间法,也就是我们一般生活,生活里面要怎样修行、要怎样用功。

 

在家修行“不住相”是在家菩萨;出家修行“不住相”是出家菩萨 

  【以出世法言,要在无论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备,而决不自是,决不自满,如此乃能达到行无所事也。】

  那么这是说,实在讲这个出世法,是讲一些出家修道的人,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佛门里面出家的,其他宗教里面也有出家的。在我们中国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国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这里面包括很广很广。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修学得再久、修学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四相”。

  诸位要晓得,在家修行(前面一段讲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萨,他证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萨,也证果了地位完全相同。决不是说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一等,没这个话佛法是平等法,我们现在出家人,吃了一个很大的亏,就是误以为我这一出家,就是“天人师”、就比别人高一等,在家人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供养,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们造了罪,他往上升,我们往下堕落,这个亏吃大了我们一定要晓得怎样叫真修行、怎样叫真用功。

  佛门里面,也许诸位听说过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那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见任何众生都顶礼,这是菩萨大慈大悲,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人家等觉菩萨还这么谦虚,对于一切众生还这么恭敬,我们怎么能够起傲慢之心,怎么可以自以为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情形,要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过来,一定要做到心清净、心平等。无论自己修怎么样的功行,都是若无其事,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骄傲。一有骄傲,你要晓得骄是烦恼,贪嗔痴慢是大烦恼,这四大烦恼是大烦恼。不修行还不生烦恼,愈修烦恼愈重,那他的果报到哪里,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有什么值得大家尊敬!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