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佛学问答
·净土、念佛 
·学佛、学经 
·忏悔、超度 
·教育、孝道 
·佛像、法宝 
·弘法、护法 
·道场、法会 
·布施、供养 
·放生、健康 
·因果、轮回 
·戒律、仪轨 
·助念、往生 

我纳闷:释迦牟尼佛为何不接受人家供养道场?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08-08 17:54:05
关键字:不建道场,道场,小道场,知足,少欲知足,普贤行,培养老师,文字学,续编群书治要,
【 点击数:739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27集  2015年8月4日讲于香港

 

  【解】如《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确实真正做到于人无所争、于世无所求,跟世间任何一种人都是好相处。为什么呢?我要的,他们不要;他们不要的,我要,我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也就是在财、色、名、食、睡,他们要,我们不要;他们要求,我们不求,我们随遇而安。

  释迦牟尼佛表演的淋漓尽致,做得最彻底。你看他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道场,没有财产,全身的家当就是三衣一钵,都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三衣一钵),还有一个拐杖,拐杖就是这个,这是拐杖。这拐杖干什么?乞食用的。乞食不能敲人门,敲人门太不礼貌了,怎么办?这摇了会响,里面人听到外头有锡杖的声音,就晓得有出家人来托钵,他就会把饭菜拿来供养。托钵用的,这锡杖。

  【解】又《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少欲知足的人他不会去巴结人,不会去讨好,没有谄曲所以他接受供养,接受完了之后,一定要问供养的人有什么要求。多半看到出家人会想到自己做错一些事情,求忏悔、求消灾;没有,要给他祝福,祝福他本人,祝福他一家,这叫法布施。

  “不为诸根所牵”,根尘相接触的时候没有贪恋、没有怨恨,以慈悲心、以利益众生心。我为什么要饮食?为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为什么?为有精力、有精神接受佛陀的教诲;第二个,弘法利生,为这个才接受供养。佛交代得很清楚。

  我这多少年来对于释迦牟尼佛不接受人家供养道场,我很纳闷:为什么不接受?现在完全明白了,道场是累赘,道场是叫人心生欲望。人家到这出家来干什么?看到这里很大、很舒服,比我家里好,他为这个来出家的,他不是为道;他是为庙来出家的,这就错了,他在这个地方为了满足他的贪欲,那无所不为就造业了,这就不好了。

  我们今天看到道场一些问题,才知道释迦牟尼佛高明,不要道场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这是近代人,是我们上两辈的人,这民国初年的。教我们小道场、小茅蓬,标准是茅蓬是土墙,上面盖茅草,真的是茅屋,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人,好!为什么?开销少。有二、三个护法就够了,照顾你就够了如果是在乡下,乡下土地面积多,种几亩地、种菜,种粮食,有这些就够用了。五亩之地就可以养活一家了,道场能够有十亩地的话,这二十个出家人生活不成问题了。这个方法还是好,我们还是值得提倡。

  道场建大了开销大,天天没有心在道上,心都牵挂着,到哪里去找钱来维护道场,要找钱就得要巴结有钱的人,有钱有势,就得巴结这些人。道没了,道颠倒了,这错误。

  所以佛菩萨确实一切这些做法都给我们后人留下最好的榜样,我们向他们学习才能有成就,不能像现在,走向奢侈、走向豪华,这个不可以所以我活得比较自在。同年的人有人很衰老了,大多数都走了,什么原因?他们烦恼多,操心的事情多,我没烦恼,不操心,干什么事情都是缘分,缘分好,没障碍。对众生有利益、有好处,我就会去做;如果没有缘分,我才不去找这个缘分,不找事,所以就无事。无事是最好,少事不如无事,这个道理要懂。一生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你这个心情多舒畅!所以法喜充满。就这么个道理。经书去读,一遍比一遍欢喜,遍遍都有悟处,读有悟处,讲有悟处,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也有悟处,所以就无量的欢喜。

  【解】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这都是真的。

  【解】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涅槃”,对小乘人来说就是清净心,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少欲清净,这是声闻缘觉的涅槃,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觉”是大乘的涅槃、大般涅槃,法身菩萨所证得的。“涅槃”也翻作“寂静”。清净寂灭,一尘不染。

  下面,这都是《遗教经》上的话。

  【解】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你要想真正离苦得乐,你就得修少欲、知足,就离苦得乐了。

  【解】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古时候出家人,都是露宿在野外。身体好,他每天经过这个锻炼,身心安乐。这是真的。不知足的人,给他再好的待遇,他总是不知足。

  【解】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为什么?他是大富长者,他不知足,还要求,身心负担很重。我曾经见过,这些家财万贯的大富长者,他告诉我,他说晚上没有方法睡觉,一定要吃安眠药,天天都要吃,没有安眠药就不能睡觉,这多苦!什么原因?他还没知足,如果知足了就放下了,身心健康,他快乐。所以说比富贵要从这上去比。

  现在这个社会,不管中国外国都一样,“富而不乐,贵而不安”。“贵”是地位很高,没有安全感。“富”有很多财富,不快乐,害怕、担心,怕财产丢掉。防人,防不胜防,哪有一无所有的多干净!他多快乐。到哪里旅行,带个小包袱就走了,多自在!所以我们要记住,知足之人虽贫而富,那个富不快乐,你很快乐,比他快乐。

  【解】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普贤行,法身菩萨之所修,不是少欲知足他做不到。什么条件的人能修普贤行?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要少欲知足,才能跟法身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普贤行是菩萨所修的,比菩萨殊胜就是他心量大,名号上这个“普”字,普天之下;再要扩大,遍法界虚空界,这才叫“普”。“贤”是什么意思?要帮助这些人、这些众生,都能做到贤人贤人是菩萨,圣人是佛。自己是菩萨,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跟我一样成为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行,在《华严经》上“离世间品”有五卷经文,讲“普贤行”,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统摄“离世间品”,从礼敬入门、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未来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真正至诚恭敬,这一般菩萨阿罗汉做不到,他还是有分别。普贤菩萨住平等心,他没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了,他的心地清净平等,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仅包含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什么?花草树木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叫“众生,山河大地是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来的。

  “众生”这两个字包括的境界,是无限的深广,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都是,菩萨没有不尊重、没有不礼敬的。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物里面有植物、有山河大地、有矿物,对这个,要给它们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桌椅板凳都是众生,这个对它恭敬,不是叫对它磕头礼拜,不是的,摆设干净,让大家看到了,接触到了,都能生欢喜心。

  “称赞如来”,“礼敬”是诸佛。称赞呢?你看这不是“诸佛”了,是“如来”,诸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佛,为什么要换一个?意思不一样,“诸佛”从相上说的,如来从性上说换句话说,礼敬诸佛”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称赞如来”是有条件的,他的德行于善相应的称赞,与一切善不相应的不称赞,差别在此地

  那么如果读《五十三参》,就知道了。《五十三参》有三个人,善财童子对他有礼敬没有称赞,这三个人是,一个胜热婆罗门,他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嗔恚;伐苏蜜多女代表淫欲。“杀、盗、淫”,它代表这个,这三个人是礼敬,他是诸佛,不赞叹,他做的是恶业不是善业,差别在此地。所以他用“如来”,不用“诸佛”了

  其他的,“广修供养”,这句很重要!无论世出世间法,没有福报度众生很难,真正教化众生,这个福报是要有的。不能没福。所以我们修慧重要,修福也重要

  我们年轻的时候,老师经验丰富,老人,会看相,看到我们这一班年轻的学生,没有福报,寿命也不长,老师很慈悲,教我们广修供养,广结善缘,为什么?修福报。章嘉大师教给我,要修三种布施,得三种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都要真干,不干不行。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困苦,自己只能够维持自己的温饱,粗茶淡饭,哪有钱布施?!布施要有钱?财布施。老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钱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也还行。你就从一毛一块开始,要养成一个喜欢布施的心,事上随缘,随缘就是圆满功德我身上只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拿来布施掉,全部的,圆满功德。我只拿五毛,这二分之一的功德,是这么算法的,所以往往我们布施一块钱,比人家布施几万块钱功德还大。有的是钱,几万块钱在他那算小事;我们这一块钱很隆重,一块钱,一两天的生活费用,这个不一样。所以,贫苦的人来生会变成大富,大富的人做好多好事,来生有时候还贫穷,这个道理要懂

  养成布施的心,看到人有必要的,自己少吃一点、少穿一点,先帮助别人,这个在一生弘扬佛法上,帮好大的忙

  我们的法缘非常殊胜,从哪来的?从布施来的。十方同学对我的供养,我都布施,我不盖庙,盖庙,我认为那个钱,埋在地底下很可惜,不起作用,还是布施好。我是跟印光大师学。

  印光大师,四众供养,他统统做法布施。法布施是印经,自己开了个印刷厂,就是弘化社,苏州弘化社,就是印光大师四众弟子供养,所建立的那个时候是铅字排版,印得都非常好,校对很精确,算是善本书,他流通是成本流通,所以书很便宜。如果真正想学,没有钱买书的话,他就结缘赠送。一生做这桩事情,没有第二桩。遇到其他地方有灾难,旱灾、水灾,去救灾,都是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一点去救灾、赈灾,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老和尚一生没道场,住别人的道场。老和尚有德行,人家都喜欢他在我这里住一阵子,很难得。无畏布施是人家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让他离开恐惧,得到安全感,我们护持他、保障他。

  我跟印光大师学习,从开始学佛到现在,六十四年,六十四年非常有效果。效果是什么?愈施愈多。愈多怎么办?愈施,不施不行。斯里兰卡龙喜大学,要办个佛教大学,强帝玛法师来告诉我,要我帮助他,我好像有三年多没有进银行,有一个户口,不晓得有多少钱,没有去看过。因为这个几年,除了买书之外,买《四库全书》,我买了一百一十二套(一套美金五万);《四库荟要》我买了三百套。这两种书,大概差不多是将近两千万美金。有些钱,银行这么多了,到银行去看一下,还有不少钱,我全部给他了,一共换成美金两千七百万。我问他,你的 预算好多?我预算两千五百万,我说我这有这么多,全拿去。现在,我把银行户口改成“基金会”,大概也有一些同学知道,这个基金会、这基金会资料,大概有人知道,这份东西将来我是用它来帮助汉学院,做学生的奖学金,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做这个。

  汉学,汉学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佛法的基础,因为佛经都是文言文写的,古来的大德,汉朝时候所翻的、所注解的、唐宋注解的经很多,都是用文言文注的,所以文字学非常重要现在缺乏文字学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师资,让这些老师,有能力读《四库全书》,能把《四库全书》讲好,讲得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透彻,他们再教底下一代,把这个法脉传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桩事情很多人疏忽了,别人做的、有很多人做的,我不做;这没人做的,我来做,我觉得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四库全书》。这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从三皇五帝,一直到乾隆那个时代,个人修心养性、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那些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全在这个书里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真正的宝贝,全世界独一无二。

  “中国人将来统治世界”,这是外国人说的。我跟外国人解释,中国人统治全世界不像过去,用什么统治?文化,不是政治,不是军事,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经济贸易,就是《四库全书》。唐太宗编了一部精华,叫群书治要》,它有前半段,后半段还没有,晋朝以前的它采取了,唐宋元明清没有人做,所以还要做个续篇,这个续篇做下之后,《群书治要》才是完整的,这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批人、养这批人,至少最大的愿望,是他们能把《群书治要》续篇做出来,将来上下两篇合起来,完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篇,真正是精华之精华,总共大概一百万字。唐太宗上半部搞起来了,现在已经到处流通了,下半部,有待你们年轻人去努力。

  发这种大心大愿,祖宗加持你,三宝加持你,我相信你们会开悟。彻悟不敢讲,大悟也不保险,小悟肯定有。有小悟就管用了,编这套书就可以管用了

  所以我们要跟古人学,要跟祖师大德学,会生活得很快乐,真的像佛所说,法喜充满。

  【解】又义寂师引《般若经》云:“云何菩萨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

  这句话说得好!“阿耨菩提”是佛所证得的,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这个意思是什么?菩萨连成佛这个欲望他都放下了,他都不格外去追求,何况其他?!其他的欲望全放下了。欲望是累赘,欲望是障碍,欲望是迷,不是觉,应当放下,什么都放下。菩萨应化在世间随缘不攀缘,随缘就是没有欲望,随着大家的欲望,我来帮助你,来调解你们,欲望不能过分,为什么?过分就带来灾难了。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水灾从哪里来?从贪心来的,贪跟水感应。火灾从哪里来的?嗔恚感来的,你看一发脾气,火气上升,现在气候反常,温度很高,这就发脾气发得太多了。地球上居民都不发脾气,温度马上就下降。愚痴感的是山崩地陷,这个以前很少听说,现在有人告诉我,很多地方有这个现象,地突然陷下去,连人、连车都翻到里面,这个佛家讲愚痴,山,就是土石流,就是山崩,感这种灾难。慢,慢感的是地震。贪瞋痴慢疑,怀疑就是山崩地陷。所以这五种烦恼,感得五种灾祸,我们能够把这五种烦恼放下,不贪就没有水灾,不瞋就没有火灾,不会有火山爆发,也不会温度太高,不愚痴,没有风灾,痴是风灾,我们看到外国的龙卷风,很可怕,那个伤害也很大。所以没有地震,没有山崩地陷,佛经上所讲的这些,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后科学家承认了。

  我们大家都相信了,少欲知足,好!住在这个地方,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没有灾难,至少这一个地区不会有灾难。

  【解】“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

  菩萨知足跟我们不一样,他一定要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知足”。他只是在“求知”上知足,除这个“求知”之外,他样样都满足了,他无求了。

  【解】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

  除了无上菩提之外不求。我们现在学净宗,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不求,我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只求亲近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老师,这是最好的一个老师,我跟他学,他一定能帮助我证得无上菩提。证得无上菩提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毕业了。

  这里头还含了个密义,你要不细心你没看出来,细心才能看出来,是什么密义?最好的世界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个什么世界,是个究竟圆满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人争名逐利,没有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发生冲突,没有佛家所讲的戒律,中国古圣先贤教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了,人人遵守,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勉强。

  这个世界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政治组织、行政组织,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国王、没有上帝,不像我们讲的,我们欲界天玉皇大帝,他是天帝,他底下有很多大臣,他有政治组织;极乐世界没有。

  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现象,阿弥陀佛是老师,每一个往生人去都是学生,它是个学校。是学校又没有学校的组织,太微妙了。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在七宝莲池莲花化生,宝池里面莲花开了,人出来了,出来的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一样。

  四十八愿里头说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释迦牟尼佛随顺古印度当时人说的,实际上,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放八万四千光,每一道光明里面看到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在各个刹土里面教化众生、讲经教学,就在人身上看到全宇宙,不可思议!

  所以花开之后见佛,进入阿弥陀佛的大讲堂,大讲堂有你的座位,座位上有你的名字,不会坐错的。莲花上有你的名字,座位上也有你的名字。进入讲堂,什么时候出来?听满愿了就出来了。什么时候满愿?成佛了。换句话说,你进讲堂是凡夫,你离开讲堂成佛了,不成佛不出来。虽然不出来还能办事,不碍你办事,你说多妙!

  阿弥陀佛也在讲堂说法,从来没离开讲堂,阿弥陀佛就能分无量无边身,分身干什么?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来。佛发愿亲自去接引,不接引他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佛去接引,佛分身。本身在讲堂没出来,还在讲经,分身起这个作用。

  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进入阿弥陀佛讲堂坐下去,也有像阿弥陀佛一样的能力,分无量无边身。分身干什么?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去供佛。供佛是修福,供养;听佛讲经教学是修慧。你看福慧双修,这对自己,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快!成佛快!

  阿弥陀佛是主要的老师,十方诸佛在旁边帮助把你捧上去,到哪里去找个机会?这个只有极乐世界有,除极乐世界之外,任何佛国土里面没有,这要认识清楚。所以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们抓到了,无比的幸运。同时还有附带做的事情,同时还有附带做的事情——教化众生。十方诸佛刹土都有跟我们有缘的人,为什么?那些地方过去生中我们住过,我们在那边有父母、有亲戚、有朋友、有同学,有很多熟人,你这一看到的时候,马上就记起来了这是什么时代的,他有苦难就会去帮助他。所以极乐世界不能不去,不去就错了,决定要去。

  这一段经文意思给我们解释的,“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

  【解】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现量之智。

  就是我们现在智慧。我们现在有智慧能够了解事实真相,不把那些事相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好!念兹在兹。

  【解】准义寂意,则不于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

  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内,也都不放在心上,这么多的经典,除《无量寿经》之外统统放下,为什么?们一心一意专取极乐世界,学其他的东西就会分心、就会有杂乱,不能专一。经上告诉我们“一向专念”,注重这一个“一”字,一个“专”字,不能搞多

  【解】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

  我们真正能做到少欲,把少欲之乐掌握住,不要让它失去,这真快乐。

  “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不动”是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顺境,不生那种狂欢喜欢的心理,那已经动了。逆境没有瞋恚,如如不动。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好,欢欢喜喜,如如不动,这叫“知足”。

  【解】于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

  佛法里头的意思很深,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义理在其中,我们认真要学习。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少欲知足。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