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新闻
·新闻 
·讲经菁华 
·本网视角 
·走出学佛的误区 
·学佛必持戒 

讲经前的“三皈依”比“开经偈”更重要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08-22 14:18:56
关键字:三皈依,开经偈,昏沉,掉举,吃苦,四缚,仪轨
【 点击数:297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第74集  2014年8月20日 讲于 香港

 

“三皈依”比“开经偈”更重要

 

  【解】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胸臆即内心),不能自安也。(蒂芥者谓刺鞭“即梗赛”也)。

  后悔。人能悔过,重要的“后不再造”。忏悔之后,以后还造,这就没有效果了。

  我年轻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班,每天工作,所以佛门这许许多多规矩,我没学过。我跟李老师十年,重点是在学习经教,仪规只有简单的一些学过,多半是讲堂的仪规。讲经依照古人的方法,两个小时,实际上一个小时,仪规太长。古时候用这么长的仪规,他有用意。古时候寺庙讲经,时间定在什么时候?都在农忙之后,多半都在冬天,秋收冬藏,冬天农人庄稼没有工作,这个时候寺庙可以讲经。每天八个小时,像上课一样,听经讨经单,住在寺庙里,自己年轻可以做义工,还讨一份工作,他教你干什么事情。在寺庙里,如果这部经讲一个月,就住一个月;讲两个月就住两个月;讲三个月就住三个月。一部经听完告假回家。所以讲经听众是固定的,没有临时来的,固定的。像学校一样,找到合适的时间,特别开班讲一部经、讲一部论。偶然也会有几个附近的长者居士,他们要来听经,这些是属于贵宾,来的时候他们时间比较晚,前面这些仪规、唱念、诵经,一方面是让常住在这个地方,他心定下来,人心浮气躁,大概有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唱念,心定下来了,用意在此地。

  经讲完之后有回向,回向大概要二十分钟,所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实际上讲经的时间一个小时。

  现在进入工业时代,大家时间很宝贵,分秒必争,如果拖得这么长,大家就不来了。时代变了,从前必须拖这么长等他来,现在这么长的时间,人就不来了。他希望讲两个小时,真正听足两个小时,他才会欢喜,所以愈简单愈好,我们把讲经的仪规统统省掉了。时代不同,大家要求不同,我们总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讲经跟学校上课没有两样,我们对佛像顶礼三拜行完礼,升座就开始讲经。

  从前讲经有个“开经偈”,现在我们讲经有“三皈依”,“三皈依”比“开经偈”更重要,每天把三皈依温习两遍。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都做早晚课,早晚课都有三皈依,所以不需要用三皈依。现在做早晚课的人很少了,三皈提一提有好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佛的目标在此地,修“觉、正、净”。“净”是我们经题上“清净”两个字,“平等”是“正”,后面有“觉”,“觉”是慧,戒、定、慧三学。

 

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方法

 

  【解】六、睡眠者,谓人昏懵不醒,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睡眠少不了。但是我们听到海贤老和尚说的,他每天三点钟起床,有时候一点钟起床,说明老人睡眠不多。但是他累了他就休息,躺一会,醒过来的时候接着就干。有时候看到很多很多人,床上床下、屋内屋外都是人在听他念佛;有时候看到统统是佛,全是阿弥陀佛。还有很多时候,该起来了,他还睡在那里,有人叫他:快起来,起来念佛!有人喊他。这些全都是感应。喊他起来是护法神,提醒他该起来了。这个人具足惭愧心,才能感动护法神常常提醒他。护法神提醒他,他还是不动,还是睡他的懒觉,护法神下次就不来了,他也是随机施教。真正想用功的人,烦恼重提不起来,他帮助你。但是一定是真干。有人提醒赶快起来,别人看你睡懒觉就愿意提醒你。睡眠多就昏沉、迷惑,精神提不起来,觉心提不起来,那就是不容易开悟,这个要注意到。

  【解】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由成就也。

  “掉举”就是动摇,就是心里念头太多,前念灭后念生,它跟“昏沉”相反。“昏沉”是打瞌睡;“掉举”是心不安,定不下来,这两种都障碍禅定。所以要用方法对治。心里头妄念多,用佛号来摄受,大声念佛。有时候大声念佛干扰别人,现在有好方法可以用耳机,用念佛自己听,不干扰别人。大声念确实能降伏烦恼;心地很清净的时候小声念。心地很烦躁、妄念很多的时候大声念,这都是一般对治烦恼习气的方法。要不对治心就静不下来,心静才生智慧

  【解】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

  “昏沉”跟“掉举”是相反的。昏迷,神识昏钝,我们一般说精神提不起来。用什么方法对治呢?用精进。精进是对治掉举、对治昏沉的。要发狠心,这个狠心不是对别人,对自己。实际的例子一般是用拜佛、绕佛,让你走动,不要止静,止静打瞌睡。

  打佛七,在佛七道场常常看到,有人坐着止静的时候,打呼噜,睡着了,那就是昏沉。还有的人坐在那里身体坐不住,总在那里动摇,那是掉举。掉举最好是止静,坐到旁边去,念佛堂有止静的地方,面壁,靠墙壁排着蒲团。打坐的时候面壁,对治掉举;拜佛对治昏沉。要用方法。

 

能吃苦就能了苦

 

  【解】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也。

  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有小小的怨恨佛号就不见了,佛号就断掉了。所以真的要学海贤,海贤“三缚”、“八缠”都没有。不生烦恼,无论对待什么人,他都欢喜,他都高兴。不是装来的,是自然的,什么是自然?长时间修成的。他一心专念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从这得来的。

  他老人家的德行,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夫子五德,他全具足了,“温、良、恭、俭、让”。你细心观察这个老人,温和,一丝毫浮躁都看不到,没有浮躁气息,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统统具足。孔子的学生观察老师,老师是真实的德行,五个字,同学们公认的,一般人很难做到,他五个具足——温、良、恭、俭、让。

  海贤老和尚晚上睡觉关灯,省一点电费。往生这一天晚上灯没关,他走了,来不及关灯,就这一次,没第二次;吃饭,掉地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一丝毫不浪费,养成节俭的习惯,这个好!愈节俭日子愈容易过,没有重大的开销。所以老和尚劝人学吃苦,能吃苦就能了苦。了苦的意思,“了”是断,真正能离苦得乐;不能吃苦的人,苦离不开。他再富有还是苦,地位再高也是苦。我们年轻,父母老人教我们标准也是夫子这五个字,特别在节俭、忍让。

 

心行不善用尽方法来隐瞒,这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

 

  【解】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唯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

  有意造作的是恶,无意造作的是过,过轻恶重。隐藏唯恐别人知道,这不但不能改过迁善,他做不到,而且这是三恶道的业因,哪能不知道吗?许许多多人心行不善,用尽方法来隐瞒,这都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现在隐瞒,将来怎么办?怕果报现前,不如不做恶,这个好。我不做恶了没事。

  “十缠”我们就学到此地。

 

 四 缚

 

 接着下面有四缚,八百三十八条,都是《三藏法数》里面所说的:

  【解】四缚,《三藏法数》(亦名四结,出毗婆沙论),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一、欲爱身缚。二、嗔恚身缚。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

  这个四条也非常重要。众生为什么在六道轮回,生生世世都在流转?为什么出不去?佛菩萨慈悲应化在六道、十法界,得度的人不多,继续搞轮回的太多了,什么原因?这四大烦恼

  【解】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这八个字佛看见了,众生没看见。众生死了之后,到三途看见了,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说的这个是“五欲”,平常一般讲的财、色、名、食、睡也是五欲。

  【解】二、嗔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嗔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嗔恚身缚。

  前面是从贪爱起来的;贪爱是顺境,喜欢的,希望自己拥有,不希望他离开。嗔恚跟前面恰恰相反,不愿意看到的,不愿意听到的,不愿意接触到的,偏偏在眼前,所以容易生起怨恨、嗔恚。这个怨恨、嗔恚是地狱业。

  【解】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

  “戒取见”是因,“见取见”是果。小乘须陀洹断五种见惑,就证得这个果。这个果位五种见惑里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这个地方戒盗就是戒取的意思),末后一个“邪见”,这五种见惑断掉了,证小乘初果须陀洹。这是真正的佛弟子,等于说他有了学位了,很低,一年级的学生,见惑断了。

  最难断的“身见”,真正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决定不是“我”。学佛的同学一定要知道,“我”不生不灭。觉悟了成菩萨、成佛,不生不灭;六道凡夫还是不生不灭。生灭的是什么?身。身有生有灭,不是自己。身有生死;“我”没有生死。一般人把“我”称为灵魂,实际上它不是灵魂,但是认为灵魂是“我”,比认身是“我”高明很多。

  贤老也说过,他一百一十二岁太老了,不想活,想死。身死了,灵魂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佛了,全世界人都知道,他说过这个话。所以学佛的人,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了,真正记得了,就不会怕死了。对生死这一关看开了,不会贪生怕死,知道自己死了之后,有更好的地方去。

  如果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多半都到欲界天去了。欲界天有六层,往下面两层的人特别多,就是到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人告诉我,孔老夫子在忉利天,我们相信。

  所以去处最好的、无比殊胜的,要记住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相信、你真肯去,发愿念阿弥陀佛就去得了,这个很好。

  所以学佛,尤其是修净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看什么都好,什么人都好,什么事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的,快快乐乐,跟极乐世界就相应。嫉妒、嗔恚跟极乐世界不相应,贪嗔痴是决定不相应的,一定要把它拔除。

  【解】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

  这一条比较深。“我见”是末那识。前面是“戒取见”,这个地方讲的是“见取见”。

  【解】谓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别以为涅槃,生心取着,名为见取。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我见身缚。

  这个“见”执着第七“末那识”是“我”,错了。“末那”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就是这四大烦恼聚集在一起,变现这个东西,叫“末那识”。四大烦恼头一个就是“我见”,没有我,执着有个“我”,这就叫“我见”。“我见”是假的不是真的,“我见”是坚固的执着,跟它一起来的“我爱”、“我慢”、“我痴”。“我爱”是贪欲,“我慢”是嗔恚,“我痴”是愚痴,所以“我”永远跟贪、嗔、痴脱不了关系。

  “我见”拔除了,贪嗔痴就断干净了,换句话说,只要有“我”见,就有贪嗔痴。修行人是用禅定、般若来对付它。禅定能伏住它,让它不起作用;智慧能把它化解。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贪嗔痴慢疑了不可得。智慧照见,智慧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贪嗔痴,自性是真心。妄心,阿赖耶里头有贪嗔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当中就起来了。

  就像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上所说的,“从一体”,一体清净圆明体,自性,“起二用”.“二用”一个是依报,一个是正报,依报是宇宙。随拈一法,起一切法。随拈一法这是缘,有缘就能生起,生起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十法界不是一个,无量无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法想象,叫不可思议。这就整个法界缘起,因一念不觉而生起来的。生起来这个幻相,它存在多久?就是一念。但是它第二念又不觉,第三念也不觉,念念不觉。一定要知道每一个念是一个宇宙,所以整个宇宙、整个法界都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相续,前念灭后念生,念里头有相有识。

  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物质现象;“形皆有识”,受想行识统统都有,所以它是幻相。佛说的,有是妙有,空是真空,有是假的。所以大经上说,“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二边都不能执着。执着真空,错了,迷了,迷在真空里头;执着有也迷了,迷在有里头。“二边不着,中道不存”,根本不起心不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现的什么境界?实报土,极乐世界。真心现的,它是相续相,念念相同,没有生灭,相续相。这个有缘,有一念不觉,缘,它就现;这个缘要是断掉了,它就隐了。隐不是灭,现不是生,非生非灭,这是性德,“法尔如是”,这是真我。

  佛法到最后回到“真我”,就圆满了。“真我”就是常寂光。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