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佛学问答
·净土、念佛 
·学佛、学经 
·忏悔、超度 
·教育、孝道 
·佛像、法宝 
·弘法、护法 
·道场、法会 
·布施、供养 
·放生、健康 
·因果、轮回 
·戒律、仪轨 
·助念、往生 

念佛机的光四十里之内的众生得利益

  来源: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3-03-05 06:13:50
关键字:念佛机,幽冥界,布施,传承,发心,善知识,金,美容,三十二相,德相,孤儿院,养老院,三衣一钵,四摄法
【 点击数:398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181集  2013年2月17日讲于马来西亚

常常要有布施、供养的心,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自己

  我们凡夫是不正常的人,为什么?有烦恼,有习气,有苦乐,这不正常。佛永离诸苦,永远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那是正常的,这个就是佛陀的教育。那么佛陀的性德,从他的身体、从他的念头通通显示出来了,所以光色、香气无不微妙。那么怎么来的?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

  “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

  尊敬别人,重视生命,供养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讲有意识的、有见闻觉知的这些众生。要常常有布施、供养的心;能力没有不要紧,心不能没有。遇到应当帮助的机会,不要放过,抓住机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自、他是一不是二,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不肯帮助别人,那的确是伤害自己。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全都明白了

 “教人不倦。”

  这是“利他”。你说我不会教人,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应该没有问题,劝导人做一个好人,这也没问题;多听经,慢慢全都明白了。明白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都是好事,好人好事,这就是断恶修善、积累功德。累积多了,不必到来生,今生就受到果报,累积太多了。今世的报是花报,像植物先开花,花开得很美,来世的果报一定丰盛。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是真理,佛经上讲得非常透彻。

真正的善知识,要发心亲近,要向他学习

  “亲近智者。”

  真正的善知识,要发心亲近,要向他学习。今天善知识少了,儒、释、道都少,很不容易遇到。学习是有次第的,不能躐等。佛在《佛藏经》上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佛不承认你,为什么?躐等了。小学没有念,就去念大学,佛不赞成佛的教导循序渐进,小学、中学、大学,要循序渐进,这是佛教我们的。佛教传到中国,这些理念、思想、行法通通都传到中国来了。隋唐是中国佛教最兴旺的时代,一共有十个宗派,小乘有两个:俱舍宗、成实宗。这两个宗派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了,为什么?它们传的时间不长。唐朝中叶之后,这些祖师大德就不学小乘了。那是不是违背佛陀的教诲?没有。他们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有效!这一千三四百年当中,大乘八个宗派,都有杰出人才出现,证明“儒”跟“道”确实可以代替小乘。“儒、道”是我们中国本土文化,学习起来格外容易得力,所以就不学小乘了。

小乘经翻译得相当完整,我们今天《大藏经·阿含部》的经典,跟南传巴利文经典对比,巴利文比我们只多五十几部,总共差不多有三千部,多我们五十几部,这是很小很小的差距。说明小乘经在中文《大藏经》里面是很完整的,可是这一千多年来没人学习。

现在真正到了佛法存亡的临界点,我们要发心传承下去

  学“儒”、学“道”,以这个为基础,行!确实我们看到了证明。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小乘不学了、“儒”也不学了、“道”也不学了,直接就学大乘,问题出来了。这个问题很严重,衰了!   真正到了存亡的临界点。佛法是存、是亡,在我们这一代了。如果没有人接替,佛法会灭掉。这个问题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重视,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发心,把世尊的大法继承过来,自己认真学习,还要传给下一代,这佛法才有救。不论人多少,一个、两个都好。达摩祖师到中国,只传一个人,慧可;慧可也传一个人,僧灿;五代单传,你就知道这个多难!到第六祖惠能大师才发扬光大、开花结果,传遍了中国。在他座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有四十二个人,不是传一个。弟子当中分五个宗派,所谓“一花开五叶”,五个宗派都是正法。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佛法衰了。这十多年来极力的提倡、鼓励同学要扎根,把根补出来。用中国的方法,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这些典籍不是背的、不是念的,是要把它做到。弟子规》里头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感应篇》里面“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恶”讲得多,“善”讲得少一点,总共有一百九十多条;《十善业道》有开有合,“合”是归纳,合起来十条,很容易记,这个十条展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从《十善业道》展开的,大乘;小乘,展开是三千威仪。小乘展开是三千条;大乘展开八万四千条,菩萨所修的。要从这里扎根,没有根就没有本,学一辈子不会有成就,只是学一点佛教常识而已,真正佛门东西,你一样也得不到。

  ……

“金”是代表不变、不改

   “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看到佛的身相这么好,肯定有人向佛请教:你为什么会这么好?佛就告诉他,存善心、说好话、行好事就得这个果报。这就他得利益了。

  “于无量世,常化众生。”

  这个“化”是教化。佛出现在这世间,就一桩事情——教化众生,除这个,没他的事。

  “令修施、戒、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

  劝人修布施,劝人持戒、守规矩,一切善法,那就包括很广了,三十二相得这个好相。人心善、好善,喜爱一切善法,这个相好就能出现。

  “乐受善友师长教敕,故得身毛上靡相。”

  “乐”是喜欢。这个与“身毛上靡”通通有关系。你看,他喜欢听人劝告,能接受善友、老师、父母尊长的教导,喜欢听,能理解、能奉行、能做到,得第十三个“身毛上靡相”。

  “第十四,身金色相”。

   “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

  这个三句,是经论里头不同的差异,那意思完全相同。

  “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

  “金色身”意思深广,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皮肤是黄金色的,你看到喜不喜欢?造一尊佛像,把它贴金放在那儿很好看;真的有一个人颜色都是这样的,恐怕很多人都不喜欢,所以这个“金色身”就有很多解释。在五金里面金、银、铜、铁、 锡,除黄金之外,其他的都容易氧化、变质,它变色了;唯独黄金不会氧化、不会变色,所以取它的不变,所以在金属里头变成贵重的金属了。它不变,所以它的价值比别人高。那不变这个意思,我们喜欢,如果我们能够不变,年年十八,都好啊!虽然年龄增长,我们的容貌、体力不变,这都是金色表的这个法,它表不变。西方极乐世界人无量寿,他不老,可贵就在此地。“金”是代表不变、不改。身上有光,不是一种光,是七彩的光、无量光彩的光,“如紫金聚”。金里面最好的是紫金,大量的紫金聚在一起,特别是金融化的时候,那个光色最美。

人工美容是破坏大自然的环境,在古时候叫大不孝

  “众相庄严,微妙第一”,这两句话把它的密义、深远的意思去展开了。“众相庄严”,这个“众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第一”,没有人能跟它相比。这什么原因?修得的,佛用这个方法劝我们修。人都爱美,可不能去美容,美容是破坏大自然的环境。你父母生下这个面孔是自然的,你要去美容,就破坏它。破坏它,受苦无量,你那个美容能保几天?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位义工在我们那住了几个月,她在山上照顾我们生活。我常常看她流眼泪、很痛苦,我问她什么原因,她美容——隆鼻,鼻子;十年之后,这地方就出了麻烦了,苦不堪言,才知道自己错了。来很健康的这五官,要去修理、整理一下,自己破坏了,破坏大自然环境,那你得要受这个苦果。所以进美容院就是破坏自然环境,这个在中国古时候叫大不孝。父母给你的身体,你要去把它改造一下;不称你的意,就去改造一下,这对父母很不恭敬。最健康的就是随顺自然,千万不要去改造它,这最健康的。

  那么佛的“身金色”的身相,这个“金色”就是他的肤色特别好,谁看到谁欢喜。那么换句话说,他的肤色不止一种,而且随着众生的爱好产生变化,不是他自己有意的,《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喜欢什么颜色,他就现什么颜色,两三个人在他面前,各人看的不一样。早年,我在香港讲经,七七年之后,差不多每一年我到香港去讲一个月。有一次,八零年代的时候,大陆好像还没有开放,圣一法师跟一个朋友,出家人,两个人发心到普陀去朝观音菩萨,大陆上有一位法师陪同他们,三个出家人。到潮音洞,这个地方相传,人在这个洞口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现身给你看。他们三个人在门口拜,拜了大概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看到了,非常欢喜。回来在路上,三个人就问:你看到观音菩萨像什么样子?三个人看到不一样。圣一法师看到的是全身是金色的,戴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全身金色;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平常画画的白衣观音,拿着杨柳枝、净瓶,现这个相;另外一位法师看到的是一个出家的比丘,出家人。三个人同时、同处都见到了,见到观音菩萨现相,不一样、不相同。证明经上所说的“随心应量”,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菩萨没有身相,佛当然没有身相,相是从你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你喜欢什么相,看到就什么相,所以“相随心生”。不是随他的心,他没有心、没有念头,随众生心,我们的真诚心、恭敬心、欢喜心,随我们的心而现的。这真的,不是假的。那么这个身相,修什么感得的?下面说了:

舍弃七情五欲就有德相

  “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

  我们希望我们“相”要好,不用美容、不用化妆,什么都不需要,修心,为什么?“相”是心变现出来的。“相由心生”,你什么样的心,生什么样的“相”。你心地慈悲,就生慈悲相;你心里头怨恨,它就有怨恨相,相是这么来的。佛菩萨离一切“忿恚“,“忿”是愤怒、嗔恚、傲慢、嫉妒,这些念头佛菩萨通通没有;他有的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照顾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感得的“身金色相”。

  “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这一句是说它的功德。相好的功德,能让见到他的这些众生“厌舍爱乐”。这个“爱乐”是说的贪念,意思也很广,合你情义的,就生贪爱;违背你心意的,你就生嗔恚,这是人之常情。见色闻声、六根缘六尘境界,他生心、起念,生心起念也就是生烦恼。七情五欲是烦恼。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恶”是讨厌,最后是“欲”。“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七情五欲,这个不是好东西,佛菩萨没有,完全舍弃了,完全放下了,所以他得到的是圆满的报身,“灭罪生善”这个“厌舍爱乐”这个两个字,就是七情五欲,通通舍离。

希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多办养老院、孤儿院

  “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得金色身相。”

  修行不止一世,生生世世。要有这个愿心:希望我生生世世得人天身;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生生世世依教修行。要发这个心。常常喜欢布施众生房舍、居住的地方。多少人居住有困难,有这个能力的,应该布施。世间大富大贵之人,有这个能力育幼养老、救济贫苦。老年人在今天这个社会,儿女不孝顺!男女结婚,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认为父母啰嗦,他们不自由,这是什么?大不孝!父母如果七八十岁,体力不好,没有人照顾,很可怜!国外,年老了到哪里去?住养老院。有私人办的、有国家办的。养老院里面,物质生活有人照顾,精神生活没有。如果自己的性格不能跟别人共处,就变成孤独。每天什么时候看到他?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在餐厅里。其他时间看不到他,他就躲在他自己小房子里,不出来,不给人打招呼。我们知道他心情不好,一定是委屈很多,养成孤僻的性格,非常可怜!你看不到他的笑容,他不跟人讲话。国内的老人院,我很少去看,但是国外我看得很多。我们要多想想,如何能帮助老人度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什么原因?晚年生活快乐,不会堕三恶道;晚年天天在生闷气、心胸不愉快,死的时候多半三恶道去了。你能帮助他晚年很快乐,度过晚年,等于说是把他从三恶道拉出来,再能到人天来,这个功德多大?这没人知道。

  办养老院,我觉得一定要办孤儿院,养老院跟孤儿院在一起,让老年人天天看到小朋友,小朋友天天看到老人,对老人行孝道,对老人尊敬;老人爱护小朋友,这是弥补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伦之乐”。许许多多有地位、有财富的人,他能做到,真正想到不多;我们是想到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的好事!孩子从小教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老年人每天能听个一两堂课,课程也必须要多彩多姿,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他听到他喜欢的东西,生活就不寂寞了、不孤单了,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今天大多数人,自己一生奉献给社会,到年老的时候,没有人理他,甚至于自己的儿女都嫌弃他,你说他多伤心、他多难过?所以老人院老人自杀常常听到,为什么?总的一句话,我们照顾不周到。要办一个示范、模范的老人院,是有必要。真做好了,让大家来参观。养老育幼的这个行业在现在很多,要让大家认真学学,把因果道理讲清楚:这是积大功德的场所;真做好了,果报是你自己老了的时候,会有很多爱心人士照顾你,你爱别人,别人爱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不可以嫌弃老人,自己有老的时候。爱老人、敬老人,自己老了,人家就敬你、爱你,这果报就看到了。房舍、卧具、包括衣服、灯明,晚上的照明,这得“金色身相”。

佛陀在世,出家人需要的是“三衣、一钵、一卧具”

  “喜施敷具(袈裟之异名。敷,音夫)。”

  这是佛经里头的,对于出家人的供养。佛陀在世,出家人需要的“三衣一钵”,还有一个“具”。“具”,晚上睡觉用来铺在地下,就是像被单一样,铺在下面;三件衣,晚上可以盖在身上,白天披在身上,只有“三衣一钵”。因为印度那个地方是热带,没有四季,所以三衣足够了,物质条件很简单。袈裟供养、钵供养,遇到出家人乞食,供养一些菜饭,自己吃什么就供养什么。所以托钵没有完全素食的,避免人家麻烦,他吃什么就给什么。但是决定避免:不见杀、不闻杀、不是为我杀,这叫“三净肉”,这个可以吃;特别是为我,这个不可以,长养慈悲心。佛门里面的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佛教在全世界没有素食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他读《楞伽经》,经上有“菩萨不忍心吃众生肉”,他看到,深受感动,自己就采取素食、提倡素食。他是佛门大护法,首先响应的就是出家人,所以素食只在中国有,邻近的都没有,日本、韩国都没有。我们去访问,他看到我们不吃肉,感到很奇怪;我们看到他们吃肉,感觉到他们也很奇怪。这是每个地区风俗习惯不相同。吃肉,不能说他是过失,因为佛陀在世托钵是吃肉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知道。但是素食的确是健康的,佛也赞叹,佛因为托钵,这不得已,避免人家供养麻烦,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就方便。所以喜欢施敷具、房屋,得“金光明相”。

念佛机的光能使四十里之内的幽冥界众生得利益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又作常光一旬相、又圆光一旬相。”

  “一旬”是两个手张开,这么大的距离,这叫“一旬”,通常是差不多八尺,一丈比这个稍微大一点。那么这是佛的长光,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能看得到佛的长光。

  “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佛的身光。其实这个“光”每个人都有,我们中国人不叫“光”,叫“气”。要练气功的人,就有气场,有气功的人能够看得出来。功夫好的人,看到你的光、光的颜色、光的大小,知道你身体状况,就从这个地方能看出你的内脏健康不健康,什么地方有毛病。每个人光不一样,光最好的是金色光、黄色光、白色光,这最好的;最不好的是黑色的、灰色的,这个都是身体有病、有问题。这些人都能看,而且看得相当准确。人人都有,外国人叫“ 磁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磁场。磁场最殊胜的,真的是阿弥陀佛了。我们常常念佛,佛光加持我们,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气功功夫好的人,他能看出来。你的光特别强,得到佛的加持,你心里头常常有佛,对于鬼神、异类,那就更殊胜了。就是念佛机,这是个机器,里面是念阿弥陀佛的,这么一个小机器,你放在房间里,你晚上把它打开,它有光,我们肉眼看不见。这光多大?一般讲,这个中心区四十里范围,这个里面的幽冥界众生通通得利益。念佛的、诵经的、讲经的,这个场面都很大,跟你的心量有关系。你的心量越大,它的光就越大;心量小,光就比较小。所以我们的心量能够帮助念佛机,扩充它的影响、扩充它的范围。佛光遍法界虚空界,那是自性的光明,不可思议!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自己因为有业障,看不到它;阿罗汉能看到,菩萨能看到,修行位置越高,看得越清楚、看得越远、越大。

发心为众生,为正法久住能改变你的命运

  “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

  人不能不发心。发心是为自己,这个心量不大;发心为众生,发心为正法久住,这个心一发,能改变你的命运,为什么?它超过你的业力。一般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做主宰。“业”有两种,一种是“引业”,一种是“满业”。“引”是引导,引导你到人道来投胎,这个业是“引业”。“引业”,前世,不定是哪一生,肯定修“五戒”、“十善”,还修得不错,这个业力产生作用,就引导你到人道来了,这生到人道。过去生中跟佛有缘,所以你很容易遇到佛法、很容易就相信,没有偶然的。如果是不善业,就引导你到畜生道、到恶鬼道、地狱道,引导你去。“引业”相同,我们大家都得人身。可是这一生当中贫富贵贱不相同、贤愚不肖不相同,差别很大,这是什么因?这叫“满业”不一样。“满”是圆满的满。“满业”是你过去生中,这里讲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不一样,这个是带给我们这一生富贵贫贱;聪明智慧是我们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的无畏布施,这每个人不相同,所以我的“满业”不一样。但是学佛明白事实真相之后,就有方法改进。过去修得不够、不足,我这一生能把它补出来,也非常有效果。

  读《了凡四训》就明白这个理论与事实。袁了凡先生有一点小福报,不大。功名,古人讲功名,现在叫学历。现在高学历——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中国古时候不叫“博士”,叫“进士”;不叫“硕士”,叫“举人”;不叫“学士”,叫“秀才”,那是学位的名称。要参加国家考试,考及格了,给学位给你。有的学位可以从政,国家需要人的时候,在这里面去挑选。了凡先生只有秀才的命,举人、进士没有;有做官的命,只是一个很偏僻小县的县长,那知县;没有儿子,命里没儿子;也不是很富裕,一般生活还能过得去;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这些命理讲清楚、讲明白,他恍然大悟。命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你的念头、言语、行为造成的,没有人主宰。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能把这些不好的习气改正过来,真正去做,断恶修善、积累功德,你的命运通通改过来了。他被孔先生算命,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二十年,每一年跟算的流年完全相应、分毫不差,所以他对命运就死心塌地,知道了。所以每一天什么也不想,打坐,跟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佩服,这样的人少见,问他:“你用的什么功夫?跟谁学的?”他说:“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念头?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白想,不如不想。”云谷禅师听了就呵呵大笑:“我以为你是有功夫的圣贤,原来你是个凡夫。”他问:“为什么?”“你相信命运,二十年被人家算定得一丝毫都没有改变,你是个标准凡夫,为什么?不标准的,他还有加减乘除,他善多一点,长一点了,恶多一点,又少一点了,他每天都有加减乘除,你这个每天一点变化都没有,叫标准凡夫。”了凡先生从此之后就晓得了:命原来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不要找别人改,找别人改是假的、骗人的,自己断恶修善。佛经上讲得好,这三十二相不就是叫我们改造命运嘛?所以要发大心,要修行愿。有“愿”,利益众生、利益自己。“愿要”兑现,要真干。

  “能除惑破障。”

  “惑”是迷惑;“障”是业障。

  “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这个光明,光明是智慧,智慧能破除业障,能消罪业。

  “十六,皮肤细滑相”。

  这是好相。

  “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音锐,昆虫,能吸血)。”

  这些小虫不会咬你,身上不会染上灰尘。下雨天,身上滑,雨水它都落地下去了,皮肤上不沾,这是佛与大菩萨、阿罗汉才能做到,凡夫做不到。凡夫皮肤细滑的有,但是蚊虫还是会叮他,还是有灰尘的染污。像这个地方所说的,他要不要洗澡?不需要。我们没见过,只听说。

  抗战期间,江苏镇江金山寺有一位法师,叫妙善法师,好像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他往生的,他在缅甸往生的。这个法师一生没洗过澡,而且他的形象很像《济公传》里头写的济公,真有神通,不是假的。疑难杂症,你遇到他,他都能给你治好。他也不需要医药,身上也有灰尘,那个灰尘搓搓,捏一把给你吃的时候,他病就好了。一生就一件衣服,里面是个小褂裤,一套,外头一个长衫,其他的没有了,冬天也是这样的,夏天也是这样的,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热。居无定所,你想他,他就你面前出现了,走了之后,你就找不到了,不晓得到哪儿去了。人家称他“活佛”,叫“金山活佛”,金山寺的。他的神奇事情很多。我年轻的时候,煮云法师给他写传记,煮云法师不认识他,但是到处打听;另外一个乐观法师,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对他知道的很多。乐观告诉我们,他真有神通,他不是假的,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所以你谈他的时候、想他的时候,他就来了,那是“神足通”,确实有这个能量。有一天,几个居士请吃饭,乐观法师在,跟他坐在一起,这居士们都喜欢他,每个人乘一碗饭,他很快就吃完了,那个又送来了,一下吃了十几碗,乐观在着急:“你们不可以这样,你们害他了,他怎么受得了?”他跟乐观说“不增不减”。一个星期不吃饭,没问题;一餐饭把一个星期吃掉也行,这都是别人做不到的,这表演给你看。还有个嗜好,看到破铜烂铁掉在地下,他捡起来就吃,像吃蚕豆一样,他吃下去了;还有人给钞票,钞票很脏,他拿到钞票就吃掉。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一生不洗澡。最后有人,是供养衣服还是什么缘故的时候,请他洗澡,他答应了,就在缅甸,那个是雨淋的,他洗澡的时候,站着往生了,那么就走了。他多大年岁,没人知道,一天到晚笑眯眯的,帮助人解决疑难杂症。所以这个皮肤细滑:

  “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着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真不染。

  “系以清净之衣具。”

  这是讲他的因行,他到底修什么,得这么好的相。

“四摄法”是跟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房舍、楼阁等施于众生。”

  欢喜布施。

  “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教化众生,佛教菩萨,教化要先摄受。“摄受”就是跟众生建立关系,让众生认识你、欢喜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诲。用什么方法?“四摄法”,摄受众生。“四摄法”里第一个就是布施。人与人相交,要常常送礼,要常常请客,中国古人所谓“见面三分亲”。人与人常常往来,就不至于产生误会;不往来,容易猜想、猜疑。猜疑到严重的时候,情感会破裂;如果再有人挑唆,甚至于造成对立、冲突,这就麻烦了。一定要常往来。亲戚,这是亲,朋友比较疏远,都应当常常往来、常常问候,这是伦常大道,不能不知道。

  佛菩萨跟众生亲密交往的目的何在?是让众生能信、能解、能接受、能依教修行,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要离究竟苦,究竟苦是生死轮回,让他永远能摆脱生死轮回,这真正离苦。“得乐”,得究竟乐,不是一时的,不是短暂的,得永恒之乐。能不能做到?能!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目的就是帮助众生得永恒之乐。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真无量寿,不是有量的无量,它确确实实是无量的无量。往生极乐世界,身不是这个肉身,是法性身。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个身,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境界相”;心是阿赖耶的“见分”,就是第六跟第七识,第六的“分别“,第七的”执着“,都不是真的。生到极乐世界,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这是虚妄的,离开了,完全放下了;心,是自性清净心;身,是法性身,不是阿赖耶的“相分”,清静到极处,比三十二相还殊胜。三十二相是人间的、是六道里头的。极乐世界不在六道中,它是个非常特殊的境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通过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自性能现,阿赖耶能变。极乐世界只有现没有变,极乐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有变化,人永远不变,相好光明,那要看《观无量寿佛经》,佛所说的“身有无量相”,不是三十二相,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说不尽的,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得到的理论跟方法,就在这部经典上。

  我们好好的学习,用个一年、半年,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一心念佛,就能往生。经上所说的一切,我们通通得到,一个不漏。这才是佛到世间来教化众生,最圆满、最殊胜、最究竟的利益可这里头有一点,一定要知道,对这个世间不能有留恋,这个世间一切通通放下,一心一意地取极乐世界,我们功德就圆满了。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