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佛学问答
·净土、念佛 
·学佛、学经 
·忏悔、超度 
·教育、孝道 
·佛像、法宝 
·弘法、护法 
·道场、法会 
·布施、供养 
·放生、健康 
·因果、轮回 
·戒律、仪轨 
·助念、往生 

不如在家里老老实实落实十善、六和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2-07-21 11:11:00
关键字:六和,十善,弘法,法会,定,静,恭敬,教育
【 点击数:438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39集  2012年7月20日讲于香港

   “五戒十善”是佛法的根基,不从这个地方认真下手,佛法是假的;不从“六和”上去学习,僧团是假的。今天讲拯救社会,挽救传统文化、拯救佛法,要不从这个基础上着手认真去修学,那全是空话。说得再好听,那是空话;说完了,就完了,绝对做不到。与其大场面去弘扬,不如在家里老老实实落实“十善”、“六和”真能落实这个,那是大德了,这是真的菩萨行。

那么在现前这个时代,无论什么人不管犯什么样的错误、过失,乃至于罪孽,都应该用孔老夫子的“忠恕之道”待之,就是此地讲的“殊无怪也”。不要去责怪他们,他们没有过失,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他不懂,“不知者,不罪也”。

  能把教育办好,首先端正自己。自己没有端正,教别人,没有人听你的。自己的心行不端,怎么能教化别人?孔子、释迦教学成功,成果的秘诀就在于一句话“先行其言”。释迦、孔子都是这样的,首先把我想说的全做到了,大家相信了,秘诀在此地。你教学不能成功,你所说的你自己没做到,这个教学肯定失败,你责备别人,不服你!所以,先行其言”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举世都把圣贤教育疏忽了,不是小地区,是全世界;而且时间很长,中国两百年,外国至少也是两百年。丢掉两百年,再恢复也应该需要两百年。虽然现在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古人想像不到的媒体传播;但是古人有信心,现在人没有信心,现在人怀疑,这个烦恼特重。没信心,连自己都不相信,他能信谁?所以今天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实验,这个应该要记住。再小的点都没有关系,真正把它做出来,这个效果比什么都大,为什么?人家看到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相信了。办一个活动,讲个三天、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乃至于一个月,都不能生效。一定要做出试验出来!常年做下去,让大家看到,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才会感动,才会认真思考、思维观察来效法,才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开什么会都没用处,那个会是什么?宣传。必须要有试验,宣传就有效果;如果没有试验,这个宣传就劳民伤财。人家听了,回去之后忘掉了。因为今天大家脑子里都充满科学嘛!科学就是试验,用实验来证明,大家才能够建立信心。古今环境不相同,人的想法、看法基本上不一样,所以,不能不重视试验。

  如果真的你就办个小私塾,学生就十几、二十几个人,这些学生如果能跟你学十年、二十年,他变成某一门的专家,世界一流,大家不能不佩服你。真成功了,你的教育才会有人向你学习。这成就拿不出来,谁相信你?所以,做实验重要啊!

  对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批评,正常的。想想他有过失,我也有过失,这个世界上找一个没有过失的人太难了,一亿人当中难得找一个,世界人口七十亿,能不能找到七十个?所以,要学佛菩萨宽宏大量,学孔子能包容这些没有学过伦理道德的人

  ……

  “又能缚心,亦名曰结。”

  他能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的身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可是我们知道,智慧、功夫一定要从静、定里头才能得到,这是真正学大乘的人一定注意到的。如果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我的烦恼习气很重,我修学的功夫不得力。我们读经,读不下去;读经,不解其意;听经,听不下去、听不懂,原因都在此地。所以古人教学先培养什么?先培养你的恭敬心、孝顺心、定静的心。他先培养这些,然后才好教。没有恭敬、没有孝顺、没有宁静的心,心浮气躁,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这就说明,不是老师不教,是你没有接受的条件,你没有能力接受。“能力”就是诚敬、就是孝顺、就是宁静的心。于是我们就懂得古人教学,古人了解这些,从小培养婴儿就养这三样东西:诚敬,孝顺,宁静。喜欢静不喜欢动。

  对小孩的教育、对婴孩的教育,家学就是私塾,启蒙就得背书。背书的用意在哪里?用意就是培养这三种心,不让他有胡思乱想。小孩要是不好好培育他,他也是会胡思乱想,他看到的、他听到的他有反应。如何减少外边的干扰?最好的方法就是背书、背圣贤书。背圣贤书第一个目的不是在记诵。要记得?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付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小孩没有胡思乱想,训练他宁静。

  《大学》上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你看老师教学“知止”,“止什么”?一门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杂,“止”于这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知止”是什么?心定了,心静了,他就定下来了;定下来的时候,他才能有思考、有虑,他才可以能懂。这个“虑”是懂。慢慢他懂了,定下来之后、静下来之后他才懂。那个心要不能静、不能定,他不懂;他所懂的是他自己的意思,就像佛法说“如来真实义”他不懂,他听的经、学的教是他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第六意识、第七识,不是真知真见。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有智慧?中国古人有眼光,能看到五十年之后,能看到一百年之后。释迦牟尼佛讲这段经文,三千年前看到三千年以后这个社会,什么原因?定、静当中看到的。所以“虑”就是明了,中国人翻译外国的“禅定”,把“禅”翻作“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智慧。“虑”而后有“得”,“得”就是真得,我们讲开悟了。开悟就是证得佛的果位。“得”是无所得,得到什么?得到是自性,自性是本有的。所以,大乘里头又常说“归无所得”,最后成佛了,成佛是“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自己本有之外你什么也没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现前了,不是“心”有所得,全是本有的。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