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08集 2014年9月19日 讲于 澳大利亚
“进化论”说人是由猴子变的,为何现在的猴子不变人?
这一段佛教给我们认识事实真相,同时隐、现,这个跟“进化论”完全相反。“进化论”说人是由猴子慢慢变成的。我就不相信,现在的猴子为什么没有变成人?这猴子变成人,现在的猴子都变成人,怎么会有猴子出现,为什么一部分变了,一部分没变?讲不通!佛讲得好,“同时”,没有先后、次第,同时隐、现,“隐”不是真的,是假的,是一个幻相,显出种种差别之相,就是能大师说的“能生万法”,“万法”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先后、次第。
【解】形象千差,水体无别。万相繁兴,而水湛然。
这我们在屏幕上天天能看到的,屏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能现万相,“湛然”是不动,屏幕没动,里面现的相刹那刹那生灭。
【解】宛然万相,宛然无相。时无先后,故延促同时。
这就看功夫了,看到无相了,你当然就发现了,你的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你要着了相了,“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了;没有了,那个心是妄心。万缘放下,那个心是真心,“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所以我们希望培养真心。
真心本有,只是被障碍障住了,什么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佛教导我们,我们遵守,先去“见思”,再除“尘沙”,最后“破无名”,不要放在心上,全是假的。
应该把佛法放在心上,把戒、定、慧放在心上。这个放在心上也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为什么?自性里面这个东西没有,没有它就是圆满的。它是性德,你不能说有,你“有”,你着相了。你迷了。有没有戒、定、慧?真有戒、定、慧,圆满的戒、定、慧。但是那个“戒、定、慧”三个字可不能有,那是假名、是假相,有这个假名、假相把真的就障碍住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马鸣菩萨《起信论》教我们的方法妙,“放下言说相,放下名字相,放下心缘相”,别去想它,会开智慧。
海贤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露了,有时候露一点。海庆没有露,一生没露,看不出来。到他自在往生,说走就走,这是露了一手,这个非常不简单!一般人做不到。做缸六年,打开留了全身,全身舍利。当年在世没有人瞧得起,世间肉眼凡夫看错他了。他一生真修,道场里头什么苦的事情他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都能做,欢喜做,他有这么样的成就。
“宛然万相,宛然无相”,就是当前、当下,“万相”我们随缘,无相不执着,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远离跟成就很久都不同,为什么?与事实相应,与实相相应,实相是万相无相、无相万相,是一不是二。
“时无先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当下一念即是,这一念不可得。
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当下
【解】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齐现水中,故广狭自在。
讲“当念”是正确的,讲过去、未来、就有分别,严重的还加上执着。十玄门里头广狭自在。
【解】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
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当下。我们面对电视屏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用这个心来面对着电视,你就看到真相了,真相就是实相。
【解】《华严经》曰:“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华藏世界,这些法身菩萨脱离了十法界就到华藏去了。修净土的到极乐去了,不修净土的统统入华藏。
华藏是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在哪里?都在这个屏幕里头,不同的频道。你按华藏,华藏的屏幕出现了;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出现了,就在一个屏幕,不在第二个,妙不可言。
会让我联想到每一个宗教里头所讲的天堂,有没有离这个屏幕?没有离,也是频道不同。频道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的空间维次,定中空间维次不见了。空间维次是妄想变现出来的,没有这个念头了空间维次没有了,没有就变成一体了。到那个时候发现了,这个人天主教生到天堂,那个人伊斯兰教到田园去了,我们会遇到:怎么你也在此地,他也在此地,统统都在此地,真正修行的都在。虽然在一起,境界还是有不相同,怎么知道?我们从极乐世界实报土里面看到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是带着习气轻重不一样
实报土从哪来的?自性现的,自性怎么现的?见思现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不见了;无明烦恼现十法界;所以无明破了,十法界没了,一真法界现前。一真法界这个里面修行的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他们住实报土。
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不起心、不动念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事实上真的没有阶级。没有阶级为什么还说四十一位?四十一位真有,无始无明烦恼断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你看看阿罗汉断见思烦恼,习气没断,他在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干净了,上升了,升到辟支佛;辟支佛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净了,他提升了,作菩萨,但是他习气没断,习气在菩萨的位次上,把习气断掉。所以菩萨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连习气都断干净了。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这个境界,他要断无明,无明断掉了他提升了,无明习气没断。我们就明白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差别是带着习气轻重不一样,十住带的多,十回向就轻一点,十地就更轻一点,到等觉还差那么一点点,那一点点断净了,实报庄严土不见了,什么东西出现了?常寂光出现了。等觉菩萨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放下了,他就入常寂光了。
常寂光里头没有等级,常寂光就是自己的法身,“常”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寂”是清净到极处,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光”,体就是一片光明,无处不照,无时不照。
常寂光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都在常寂光里面,常寂光是我们的本体,妙觉位证得了,那叫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次。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位次,说明习气难断。
无始无明习气太难断,没有方法断,你要有方法,有方法马上就降,往下降了,你怎么又起分别、又起执着了,所以在那里叫无功用道。怎么断?随它去,别理它,想也不想它,时间久了自然没有了。
所以法身如来遇到这些法身菩萨,就是带着无始无明习气的,那就是感,法身佛就有应,应,现报身。现报身来帮助这些报身菩萨,报土的菩萨,如果要没有这个功德,十方世界诸佛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就没有必要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参学,最明显的,华藏世界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去向阿弥陀佛请教,这显示出弥陀净土务必殊胜。佛佛道同,当然极乐世界众菩萨他们是分身,人人都有这个本事,分无量无边身,到一切诸佛刹土去供佛闻法,这一段专门为我们讲这桩事情,这“自利德”。
【解】《华严经》曰:“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又《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这一句话意思很深,你能够在极乐世界,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一个也不漏,这什么缘故?你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你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你才有这个能量,“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解】此说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极乐。
说的太好了,《甄解》是日本的大德,净宗大德,《无量寿经》的注解。
【解】即可乘阿弥陀如来一乘愿海中第十一愿之加被力,而出现如是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于一念顷,遍游佛土,非二乘所能测
声闻、缘觉、罗汉、辟支佛,他们无法想象,你跟他们说,他们也未必能相信,真正不可思议,这是自利圆满的相。现相,生到极乐世界自利圆满,下面利他圆满,赞叹极乐世界赞叹到极处,无以复加。
我们读到的经文,这能不去吗?不去真的对不起老师。老师多次的劝导,还不就是希望我们下定决心求生净土。那我们将来往生,老师肯定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来迎接我们。所以极乐世界熟人很多,不陌生,无量劫来的家亲、眷属、老师、同学都往生,到那边统统见面,自然就认得,自然就熟悉。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江慎修先生者,乃前清一代之经学大家,婺源明道潜修之隐君子也。博学多闻,无书不读。而且一一皆悉探其精微,入其阃奥①。唯以教育英才为乐,不以富贵利达为事。当六岁时,甫受庭训,日记数千言。父奇其敏,以十三经注疏遍授之。先生自是精心研究数十年。举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韵翻切之学,无不融会贯通。遂以著述发明义蕴为己任。所著近二十种,几②二百卷。当时国家,及名人著述,多皆取为依据。至乾隆三十七年,先生没③已十一年。国家开四库全书馆。凡先生所著,悉皆采入。共一十三种,一百五十余卷。其余数种未入者,或撮取纲要于他书中,或其稿甚多,彼此借观,致令遗佚④而不得也。噫,先生可谓学研天人,功参造化,穷理尽性,优入圣域之人杰焉。殆⑤汉郑康成,宋周濂溪,邵康节之流欤⑥。世之博学多闻,不讲躬行实践,唯以词章进取为事者。闻先生之风,能不愧死。而且爱惜物命,深信因果。故于放生吃素善报,杀生食肉恶报。随所见闻,录以劝世。其裔孙⑦易园居士,拟欲铸板广布,冀⑧挽杀劫,嘱光作序。光心如背镜,学等面墙⑨。唯学愚夫愚妇之老实念佛。何能发挥道妙,令拘墟⑩者彻见天日,因兹以生正信而获实益耶。然以事关劫运,义不容辞。勉为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⑾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⑿。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⒀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⒁长劫以无救乎哉。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⒃中宝珠,蒙尘之秦镜⒄,在璞之荆璧⒅。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⒆民康,时清国泰者乎。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心性是一,苦乐天渊⒇。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阃奥(kǔn ào):比喻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阃,门槛;门限。
②几( jī):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③没(mò ):同“殁”。死;终;尽。
④遗佚(yí yì):也作“遗逸”,遗漏;散失;散失之物;前一代遗留下的人;隐居;遗人。佚,散失;安闲;隐遁。
⑤殆(dài):大概;几乎。
⑥欤( 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⑦裔孙( yì sūn):远代子孙。
⑧冀(jì):希望。
⑨面墙(miàn qiáng):《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也谓静心修养。
⑩拘墟(jū xū):见“拘虚”。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
⑾良(liáng):确实;果然。
⑿赫奕( hè yì):赫,明显;显着;盛大。奕,光明;大;美貌。
⒀尚(shàng):还(hái),仍然:
⒁俾(bǐ):使。
⒂曲垂(qǔ chuí):敬词。用于称君上的颁赐。唐张九龄 贺御注<金刚经>状》:“陛下曲垂圣意,敷演微言,幽关妙键,豁然洞达。”
⒃敝衣(bì yī):破旧衣服。亦指穿戴破旧。
⒄秦镜():亦作“ 秦鉴 ”。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西京杂记》卷三:“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 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又指夫妻情笃。
⒅荆璧(jīng bì):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⒆物阜(wù fù):物产丰盛。阜,多;盛。
⒇天渊(tiānyuān):高天和深渊。比喻相隔极远,差别极大。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微信号名称【净宗经教网EDU】;微信号:【CNfotuojiaoyu】
